落在泮境的那朵莲
邱锡凤
一
汀州府上杭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自古人文繁炽,教化蔚然。据传,早在宋淳化五年(994年)置县之前,西普陀寺即已落座于此,因之民间有“未有上杭城,先有普陀寺”之说。
西普陀寺位于今临城镇白玉村的上圆岭,隔着客家母亲河汀江,与上杭城遥遥相望。兵荒马乱,世易时移,几经兴废。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禅宗临济派高僧香林和尚在此重建寺院“云峰寺”,恢复禅风,鼎盛一时。汀州上杭宿儒荷公先生主纂的民国版上杭县志及早期旧志称其“僧众千余,农禅两旺”,“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聊聊数字,已将这一闽粤赣交界处罕见的佛教圣地,描画得蔚为壮观,令人牵念之向往之。
不幸的是,这座虽超脱出尘却又遽然入世的禅院,再次遭受厄运。话说,南明王室有王爷拥兵至此,意欲反清复明,终遭清廷追剿,寺庙焚烧殆尽。从此,西普陀寺湮没在世人的视线之中,只剩下如今的断壁残垣,静卧山岭,任凭风吹雨打,苔生苔灭。
然而,千余年来,自印度引入的佛教文化早已浸淫于中华文明体系,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普罗大众的精神皈依,再无法剥离。“普陀”一词来自梵文,汉译佛家典籍或作“补陀洛迦”、“普陀洛迦”等,本义是“小花树山”。在佛典中,这是观世音菩萨说法讲经的地方,自然成为佛门圣地。西普陀寺,与浙江的普陀山、厦门的南普陀以及辽宁锦州的北普陀一样,将“普陀”情结深深印刻在当地人们的心灵深处,而这些道场也始终映入人们仰望的视界。
西普陀寺的湮灭,当然不能阻挡人们寻找心灵憩息的种种修为。因此,观音造像安座上杭泮境时,引起四乡八邻的巨大轰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
那天是2016年10月19曰,农历乙未年九月十九日。
矗立在泮境风灯岗上的三面观音造像,按照佛教文化的传统,在当地民间热心人士的组织下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老百姓目睹了这一盛况。传承千年的佛教文明,在虔诚信徒的目光中,在21世纪人们日益追求现代文明的当下,庄严绽放。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间的一次盛装回归,也是中华文化自信在普通民众心中重新确立的一个表征,它向世人彰显着一个大国重新崛起并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内生力量。
这天正是观世音菩萨的生日。民间佛教信众认为,观音有三个生日,一是诞辰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一是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日,一是出家日农历九月十九日。
三面观音造像连同基座高达17.19米,令人陡生高耸入云之感,非仰望无以周全。端立于莲花之上的观世音菩萨,法相庄严,神态慈和,面容饱满,目光温柔,俯视着芸芸众生。造像用料上乘,工艺精湛,代表了 “中国石雕之都”“世界石雕之都”泉州惠安石雕造像工艺的顶级水平,也代表了捐赠者一心向善、乐善好施的一片赤诚之心。
捐赠者叫李一峰,惠安华峰盛石业公司的董事长,已从事佛教文化工作近三十年。数十年来,这家公司的产品早已遍及海内外,而每年所挣的钱却基本都用作慈善事业了。
如此一个佛道心肠的人,对佛事尤其入骨入心。李一峰来到泮境实地考察现场,顿时被客家乡村的清新气息所陶醉。在风灯岗上,他被周遭峰峦叠翠、莲瓣簇拥的强大气场所震慑。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世间罕见的天然莲花座,令人叹为观止。他向旁边的人连连称道,说这是自己平生第一次遇见,是福分,更是缘分!。
的确,打开谷歌卫星地图,人们不难发现,泮境这一方净土,周遭层峦叠嶂,苍翠欲滴,如荷叶田田,如花团锦簇,如莲瓣绽放,实实在在一幅人间美景。
李一峰当即决定,除了捐赠观音造像之外,同时为风灯公园捐赠石牌坊,为乡里小学捐赠孔子雕像,等等。
这是佛道情怀与俗世现实的美好相遇,这是佛教文明在现代和谐乡村的绚烂升华。上杭泮境风灯岗,在声名显赫的西普陀寺湮灭数百年之后,再一次以盛放的姿态,恭迎了观世音文化的款款回归。
从地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风灯岗,西距西普陀寺所在的上圆岭,直线距离不足十公里。
三
泮境地处上杭县中部,玳瑁山南麓,东邻木偶之乡白砂和茶地,南接庐丰,北邻旧县、才溪与古田,西面则是千年上杭城。全乡面积50余平方公里,总人口6000余人,散居在泮境、彩霞、祖加、院康、乌石、定达、元康7个行政村中,辖区面积和人口总数均位列全县倒数第二。
泮境之名,颇有讲究。
旧时,泮境是溪口、茶地、白砂三地百姓通往上杭城的必经之地,而且正好又是三地进城行程的中点,故名“半迳”。迳者,步道、小路也。当地的文人雅士认为如此“乳名”颇为不雅,遂改称“泮境”。泮者,《说文》指“诸侯乡射之宫”,词典中有“泮宫”一词,即指古代的学校。
“泮境”!如此一改,“半迳”顿时内蕴醇厚,且熠熠生辉起来。
而更令泮境锦上添彩的,则是最近几年陆续落地的几项民心工程,它以新农村、新气象、新面貌,令四邻艳羡。
其中之一就是风灯公园。
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泮境籍的老革命、老领导伍洪祥同志就曾经建议家乡来的领导建立农民公园,让乡亲们在节庆时有活动的地方。但是,终未能如愿。
不过,这事儿让有心人记在了心里。她,就是从泮境小山村走出来、后来到省城福州工作的妇女干部何英。当年,正是她陪同家乡领导拜访伍老的。
何英说,2012年底的一天,她回老家泮境,看到老人们在自家门口晒太阳、闲话家常,可是过往车辆扬起的尘土却总令人避之不及,颇为难堪。于是,她旧事重提,向乡干部、村干部建议,能否在周边择地建农民公园。
从此时起,家乡这座农民公园的建设就成了何英的牵挂,甚至成为她临近退休时分展开的新的事业。在她的热心张罗下,有钱的捧钱场,有力的出劳力,有心的竞相捐赠,能写会画的甚至闻名全国的书画大家则纷纷锦上添花。与此同时,以《抚摸岁月》等一系列著作享誉文坛的何英自己,更是文思泉涌般创作了多首颂赞家乡、颂赞亲情的歌词,并与作曲家的曲子珠联璧合,广为传唱,获得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后来,在众多社会热心人士的襄助下,这一得民心、顺民意的事业,进一步由公园的建设延伸到了相邻的风灯岗的景观开发与美化。
泮境,如小家碧玉一般,一下子靓丽起来。
教化也者,所谓教行于上化成于下也。文明的教化,就是在如此的身体力行之中,在如此的和风细雨之中,在如此的久久为功之中。
四
这让我想起了风灯岗上与观音圣像紧邻的凯风亭。亭名出自《诗经》的《凯风》篇,诗曰: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首为人之子赞颂母亲,并对自我深深责罚的诗篇。
以“凯风”命亭,这是何等的深刻蕴味!
何英告诉我,风灯岗上“凯风亭”的命名,正是其先生——一位高级官员也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叶双瑜先生的主意。
作为泮境之女,何英有着浓郁的母亲情结,以及由此衍生的浓厚的家乡情怀、感恩情怀。
情真意切的《我的母亲》一文,被何英放在了她的成名作《抚摸岁月》的开篇。她在文章的最后一节“天堂多了一位慈母”中说:“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在想:当年母亲的天堂之路,肯定是光明又平坦的,一路之上肯定铺满了鲜花,充满了笑声。因为,母亲在人间这短短的47年,历经了人间沧桑,真可谓千辛万苦,上帝在天堂召回母亲时,一定是善意的。……”
这段话很长,文中反复出现的“天堂”的字眼,寄寓了作者最为不舍的依依眷恋和最为虔诚的切切祈愿。我相信,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的何英,她是真心愿意用一个传统中国女性与生俱来的最质朴的佛教情怀,来为英年早逝的母亲祝福和祈祷。——我曾亲眼目睹,何英说起母亲及母亲生前的好友不幸逝世,以及当下老家有些进入耄耋之年的长者得不到晚辈孝敬侍奉时,泪流满面的情景。
我想,这应该是何英从内心深处乐意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筹建一座农民公园、请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最真诚、最隐秘的情怀。她在《风灯公园畅想曲》一文中,十分详细地描述了公园建设的全过程,并表达了对所有支持者奉献者的感恩和敬意。她在这篇长文中,专门安排了一个小节,来阐述“突发奇想,为村里请一尊观音菩萨”的缘由。她说,一位90多岁高龄的婆婆,年轻时候是村里有名的劳动能手,且人缘极好,人们每每说到她总会肃然起敬,但是她在这风烛残年之时却遭到儿子的嫌弃,说她“抢儿子的福”;还有一对年近九旬的老夫妻,丈夫瘫痪在床,全靠妻子照料,几个儿子却谁都想不到父母,老人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爱屋及乌,推己及人;心怀恻隐,悲天悯人。早年饱受丧母之痛,备尝生活艰辛的何英,从心底里希望,“让心里有烦恼的人有个诉说的地方,让年轻的来者,能看到苍天在上,好好地伺奉老人,给乡亲们多一份平静,给社会多一份安宁。”
风灯公园里,二十四孝、二十四忠石雕默然耸立。而风灯岗上,观世音菩萨的目光,俯视着人间。
五
这份质朴的情怀,对何英来说,是一以贯之的。2010年2月6日上午,我在福州安泰新华图书城策划并主持了何英首次叩问中国文坛的处女作品、煌煌70万言的纪实作品《抚摸岁月》的首发式,并用三句话概括了这本书的精神品质:一位客家妹子的青春印记,一位客家母亲的温暖情怀,一部客家风情的历史画卷。
事实证明,这样的判断是准确的。可以说,何英此后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如此文字秉性、文化自觉和质朴情怀。
即使有人对何英行事的质朴本意有所曲解,但她却能始终本着一颗初心,默默承担,心无旁骛地去做自己认定的光明正大的事。2016年10月18日,何英新鲜出炉的《客家乡土文化图文书》要在泮境举行新书发布会,她表示要我登台主持,我二话不说接受了任务。
从这套丛书《客家风情》《客家美食》《客家民间文化》《欢乐的乡间童趣》的书名,大家不难看出其中为读者所展示的丰富多彩且鲜活生动的客家文化事项。国家最高领导人说,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套书真正让外出的客家游子,以及留在老家发展、见证家乡巨变的每一个人:唤起乡愁、记住乡愁、留住乡愁!
国家领导人还谆谆告诫,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套客家文化图文书就是在一而再地提醒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客家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客家人的大美精神家园、培育好客家人的优良品质内核、弘扬好客家人的爱国爱乡情怀!
我在发布会上公开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客家祖地上杭泮境走出来的何英,是一位客家情怀的朴素践行者,一位客家文化的优秀传承者,一位客家精神的忠实守护者!何英以及她的作品,是老家泮境、故乡上杭,乃至闽西客家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由人化文,以文化人。文明的力量,文化自信的源泉,就在如此不经意间,在络绎不绝的游客或者朝圣礼佛者的心中,一点一滴地传递出去。
“善因结善缘/慈悲大无边/宽阔的胸怀/动感天地间……”这是近年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歌名叫《愿做菩萨那朵莲》。
在这摄人心魄、直达灵魂的悠然佛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落在泮境的那朵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