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全)
2019-2020学年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哑巴
郝林生
三哑巴姓岳,岳庄村人,因排行老三,是个哑巴,故得名。
九岁那年,三哑巴爹死了,此后,三哑巴娘和三个孩子相依为命。
三哑巴家里的房顶上长着很多瓦松,一到春天,那些瓦松就都可着劲儿长。有人说瓦松能清热解毒,能治疗蛇缠腰啥的病,所以十里八乡的经常有人来上房采摘,那些蓝瓦在一拨拨采摘人的脚下咔嚓、咔嚓地粉身碎骨了。对此,三哑巴娘敢怒不敢言,孤儿寡母的,有啥法啊。
有一次,一个外地人又来采摘,三哑巴娘不让他上房,不一会儿村主任就来了,大吵了三哑巴娘一通,理直气壮地说:“你要是不让人家上房,等你家再有事时,别找我盖章!”吓的三哑巴娘赶紧给人家赔不是。
三哑巴的两个哥哥都长大成人,因为家里穷盖不起新房,没有人给说媳妇,都先后去外地给别人当养老女婿了。
三哑巴天天放羊,放羊时还得割草,羊吃饱了他就背着草回家,回家再喂小兔。
村里有一群调皮的孩子,孩子王是刘二墩,虽然快初中毕业了,但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经常在放学后领着一伙儿童子军疯跑。这些童子军个个手里拿着一根细柳木棍,棍子用颜料染得花花绿绿的,像是花果山上的一群猴子。
有一天,刘二墩领着的童子军和三哑巴领着的山羊群相遇了,刘二墩大喊了一声“冲啊”,童子军们便争先恐后地向山羊群冲打过去,不一会儿就把山羊群打了个落花流水、溃不成群,气得三哑巴“啊啊”地叫,作势要打他们,童子军们则一边喊着“三哑巴,快说话”,一边作鸟兽散。
穷不择妻,何况又是个哑巴。三哑巴在快三十岁时娶了一个有癫痫病的女子。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胖小子,起名叫岳慧雨,第三年又生了一个胖小子,起名岳慧岩。俩孩子的名字都是三哑巴娘找村里的一位老教书先生起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了慧雨和慧岩这俩孩子后,三哑巴逢人就又笑又“啊啊”的。
天有不测风云。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三哑巴媳妇拉着慧雨抱着慧岩回娘家,经过村南地一水坑时,突然癫痫病发作,口吐白沫,手脚抽搐,慧岩也翻滚到了水坑里。等人们把慧岩捞出来后,又是按肚子里的水,又是倒背着跑,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哭出声来。赶来的三哑巴捶胸顿足,“啊啊”的大哭大叫,像一头受伤的公狼。此后,他见了谁都不再打招呼了。有时候,看着那帮童子军冲击他的羊群也不吭声。村里人都说三哑巴被气傻了,童子军们则对着他喊:“傻哑巴,快说话。”
又一年夏天,连降了三天三夜大雨,村外水坑个个跟路面相平,不知道从哪里冲来的鱼有的竟然游到了路面上。一天中午,刘二墩和两个小伙伴跳到村南地水坑里游泳,刘二墩一不小心滑到了一个兔子井(水坑中的小深坑,俗称兔子井)里,“扑通扑通”地挣扎着,就是游不出来。两个小伙伴吓得哇哇大哭。眼看刘二墩就要沉入水底时,一个人影“扑通”跳到水里,拼命地把他从兔子井里推了出来,可那个人影却没影了。
闻讯赶来的刘二墩父母连连问他教命恩人是谁,刘二墩说没看清楚,不知道是谁。有人说,路上那些山羊和一箩筐青草可能是三哑巴的。等人们把救人者救出来后,发现果然是三哑巴,遗体还保留着双手往外推的架势。
刘二墩的爹给三哑巴买了一口好棺材,把他下葬了。下葬那天,县里和镇里来了好多干部,还给三哑巴媳妇1000块钱和一块写有“见义勇为”的大牌匾。
岳慧雨一晃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村小学校长到他家去叫他上学,他娘说俺家没钱,上不起。小学校长说,有人要赞助慧雨上学,不用你家拿一分钱。
岳慧雨上了六年小学,果然没有拿一分钱学杂费。小学毕业上了初中,初中校长也说有人要赞助你上学,不用你家拿一分钱学杂费。到了高中,校长也是这样说。岳慧雨反复问是谁赞助的,三个校长都是只拿出了一个空信封,信封上写着“岳慧雨学费,请xx校长代收”一行字。
是谁给我赞助的学杂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岳慧雨。
在三哑巴死后的第十八年,岳慧雨参加高考被东北一所名牌大学录取,就在他为学资无着落和母亲无人照顾而一筹莫展时,很久没有回家的刘二墩开着车从外地回来了,他先去三哑巴坟前立了个石碑,并请人刻上“无言有德,流芳千古”八个大字。然后,他又用车把三哑巴媳妇拉到了镇上敬老院,在办理入院手续时,他在《入院登记表》上“与被送养人关系”那一栏,用碳素笔郑重地写上“母子”二字。
突然,岳慧雨发现刘二墩的笔迹似乎在哪里见过,很快心里就明白了,眼泪也刷地流了下来……
(有删节)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三哑巴”为题,点明小说主人公,表明故事内容围绕三哑巴展开,并起到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小说以三哑巴人生发展为顺序,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波澜起伏,写出了世间最平凡者的悲喜人生,突出其善良本质,令人感叹。
C. 小说塑造三哑巴、刘二墩等人物形象,少有语言描写,少有环境烘托,少有心理刻画,这样人物就缺乏活力,不够丰满和深刻。
D. 文章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的,叙事人全知全能,所有人物、情节、环境尽在掌握,故能妮娓道来,从容不迫,张弛有度。
2. 小说用较大篇幅写十里八乡的人到三哑巴家上房采瓦松,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本文的主题是“无言有德,流芳千古”,小说是怎样凸显这一主题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音乐教育承担着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的重要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心与乐的相通相融,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如箫、筝、笛等民族独奏乐器因其清丽婉转的音色特点,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审美情致。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剧种,其唱腔唱词、伴奏乐器、服饰舞美等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审美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的音乐对社会精神风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的学习,能让学生与优秀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起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理想人格的养成。
然而,回顾我国百余年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后来许多学者接受并采纳了西方的音乐标准,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时至今日,历经数代音乐人的努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已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传统音乐教育功利性现象凸显。在追求奖项、等级等的“锦标主义”思想驱动下,民族器乐的学习开始更多地追求技术、速度,许多学习民乐的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技术,却缺乏神韵。传统音乐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应在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功利性的学习很难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适应当代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只有立足于文化视角,充分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并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教材化、课程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学校传承,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音乐,几千年来均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在近代则被学堂乐歌所取代,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几已销声匿迹。但事实上,“口传心授”不仅并不落后,而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既强调直觉的整体把握,又强调传授者和继承者双方之间的心灵沟通,通过音乐的直接唱、奏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使继承者能够直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最终达到对音乐神韵的共鸣。因此,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采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引入学堂乐歌以来的方式方法,还应提倡将“口传心授”等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去。
此外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建设一支具有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使命感、全面的传统,音乐理论素养及较好的传统音乐技能技巧的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亦是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许冰《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
B.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虽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很大,但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C.如果学习民族器乐更多地追求技术,则无法领会音乐的神韵,无法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D.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从课程建设、传承方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入手。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孔子和柏拉图两位先贤对音乐的看法,引出了后文对中国传统音乐重要作用的深入探讨。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提升审美修养、养成理想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C.文章第四段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传统音乐教育在当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D.文章先阐述传统音乐教育的作用,再分析当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习具有深厚文化积淀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B.采用西方音乐标准,学校音乐教育就会出现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
C.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应以进行合理教材化、课程化后的我国优秀音乐作品为主。
D.与“学堂乐歌”相比,“口传心授”是一种更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传承方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辞切言至,遂见听许。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咸宁初,又诏曰:“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笃疾。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笃终》。而竟不仕。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B.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C.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D.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著作,历代儒家研习之重要作品。儒家十三经之一。
B. 举孝廉,是古代一种由上向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
D.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甫谧有孝心,听教诲。他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对他游荡不好学痛心到流泪,他被感动激励,听从教诲转而勤学不倦。
B. 皇甫谧性淳朴,不附势。皇甫谧堂姑母的儿子梁柳做郡守将赴任,有人规劝他为梁柳设酒宴饯行,皇甫谧一如从前,不用酒肉,只用盐菜招待。
C. 皇甫谧淡利禄,终不仕。尽管官府多次征召他任职,他始终拒绝赴任。甚至皇上频下诏书敦逼不已,他也言辞恳切予以谢绝。他一生都未做官。
D. 皇甫谧乐写书,论著丰。皇甫谧年轻时就树立崇高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他著述甚丰,作品体裁多样,很多作品都受到世人的重视推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2)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14. 皇甫谧勤学苦读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写出两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赤 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5.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 诗。
16.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7.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2)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观点相类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请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要求上联尾字为三四声的仄声字,下联尾字为一二声的平声字,也就是所谓的仄起平收,同时还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请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完成下面两副对联。
(1)
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
下联: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韩愈《师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2018年10月5日至7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1)将________ 改为________
(2)将________ 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 改为________
(4)将________ 改为________
(5)将________ 改为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或事被我们忽略,有些忽略或许应该,有些忽略或许不应该……请以“忽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人物就缺乏活力,不够丰满和深刻”错。虽然文中对人物的刻画少有语言描写,少有环境烘托,少有心理刻画,但是依然很生动。比如描写三哑巴救人的过程和结果,“一个人影“扑通”跳到水里,拼命地把他从兔子井里推了出来,可那个人影却没影了”“等人们把救人者救出来后,发现果然是三哑巴,遗体还保留着双手往外推的架势”,简单的动作描写,却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解答时要先概括情节的内容,然后分别从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环境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该情节的作用。答题时要具体结合内容来答,不能只答套路。
写十里八乡的人到三哑巴家上房采瓦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那些蓝瓦在一拨拨采摘人的脚下咔嚓、咔嚓地粉身碎骨了。对此,三哑巴娘敢怒不敢言,孤儿寡母的,有啥法啊”,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三哑巴孤儿寡母生活艰难,而“敢怒不敢言”则写出他们处于社会底层,备受欺凌,这就交代了人物的生长环境,这是对人物的作用。这段描写为后文三哑巴娘不让外地人采瓦松被村主任呵斥,以及三哑巴的哥哥“因为家里穷盖不起新房,没有人给说媳妇,都先后去外地给别人当养老女婿了”等情节做了铺垫,这是情节上的作用。人物身份的卑微,与后文三哑巴救人的情节形成对比,揭示了生活可以艰苦,人却可以“有德”的主题,这是对主题的作用。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以及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理解文本的主题;主题离不开主要情节以及主要人物等,要通过对情节的叙述、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分析作品主题。表现主题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最常见的比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对比衬托等。要仔细阅读文本,看看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体现主题的。
首先理解题干中“无言有德,流芳千古”,“无言”是说人物是“哑巴”,他无法说话,一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有德”是说他品德高尚,具体指他舍己为人,救了刘二墩的命;而“流芳”是说他的德行对别人的影响,文中指刘二墩对岳慧雨及三哑巴媳妇的照顾。
那么,小说是通过什么方法突出主题的呢?首先是突出人物身份的卑微,尤其是突出他“哑”。比如写三哑巴“九岁那年,三哑巴爹死了,此后,三哑巴娘和三个孩子相依为命”“十里八乡的经常有人来上房采摘,那些蓝瓦在一拨拨采摘人的脚下咔嚓、咔嚓地粉身碎骨了。对此,三哑巴娘敢怒不敢言,孤儿寡母的,有啥法啊”,突出人物身份的卑微;更通过描写突出他“哑”,比如“气得三哑巴‘啊啊’地叫”“有了慧雨和慧岩这俩孩子后,三哑巴逢人就又笑又‘啊啊’的”“赶来的三哑巴捶胸顿足,‘啊啊’的大哭大叫,像一头受伤的公狼。此后,他见了谁都不再打招呼了”,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人物备受欺凌、承受痛苦又无法说话的悲哀,人物的“无言”与后文人物的“有德”形成对比,凸显主题。其次,在与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凸显主题。比如,文中几次写到刘二墩欺负三哑巴,“刘二墩领着的童子军和三哑巴领着的山羊群相遇了,刘二墩大喊了一声‘冲啊’,童子军们便争先恐后地向山羊群冲打过去,不一会儿就把山羊群打了个落花流水、溃不成群,气得三哑巴‘啊啊’地叫,作势要打他们,童子军们则一边喊着‘三哑巴,快说话’,一边作鸟兽散”“有时候,看着那帮童子军冲击他的羊群也不吭声。村里人都说三哑巴被气傻了,童子军们则对着他喊:‘傻哑巴,快说话。’”,这些情节与后文三哑巴毫不犹豫救刘二墩形成鲜明对比,“眼看刘二墩就要沉入水底时,一个人影‘扑通’跳到水里,拼命地把他从兔子井里推了出来,可那个人影却没影了”“等人们把救人者救出来后,发现果然是三哑巴,遗体还保留着双手往外推的架势”,在三哑巴与刘二墩的矛盾冲突中,三哑巴以德报怨,见义勇为,献出生命,在强烈的冲突与对比中凸显主题。最后,写刘二墩对岳慧雨及三哑巴媳妇的帮助,“小学校长说,有人要赞助慧雨上学,不用你家拿一分钱”“小学毕业上了初中,初中校长也说有人要赞助你上学,不用你家拿一分钱学杂费。到了高中,校长也是这样说”“在三哑巴死后的第十八年,岳慧雨参加高考被东北一所名牌大学录取,就在他为学资无着落和母亲无人照顾而一筹莫展时,很久没有回家的刘二墩开着车从外地回来了,他先去三哑巴坟前立了个石碑,并请人刻上‘无言有德,流芳千古’八个大字。然后,他又用车把三哑巴媳妇拉到了镇上敬老院,在办理入院手续时,他在《入院登记表》上‘与被送养人关系’那一栏,用碳素笔郑重地写上‘母子’二字”,写三哑巴死后其子与刘二墩命运的改变,用“德”的深远影响凸显主题。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无法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错,第四段是“传统音乐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应在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功利性的学习很难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难以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是没有充分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文章没有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采用西方音乐标准,学校音乐教育就会出现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太绝对,倒数第四段是“后来许多学者接受并采纳了西方的音乐标准,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时至今日,历经数代音乐人的努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已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仍然存在”;
C项,“以进行合理教材化、课程化后的我国优秀音乐作品为主”错,倒数第三段“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教材化、课程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学校传承”,文中是“重要”而非以此为主;
D项,“与‘学堂乐歌’相比”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原文强调这是一种事实,本身就具有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皇帝起初虽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不久却又下诏令征召他为议郎,后又补任为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求任命他为功曹。皇甫谧都没有答应。他写了有关葬送制度的论著,命名《笃终》”。
“寻复发诏征为议郎”中,“寻”表时间的状语,之前断开,排除AC;
“并不应”是没有答应之前的那些官职,之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举孝廉,是古代一种由上向下选拔人才的制度”错误,应该为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只用盐菜招待”错误,文中并未提到皇甫谧用盐菜招待即将赴任的梁柳。“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意思是“梁柳还是平民的时候来探望我,我送迎都不会出门,招待的食物也不过是些咸菜,贫穷的人不把酒肉当做礼节。现在他做郡守(我)却为他送行,这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地位而轻视梁柳这个人,这难道符合古人做人的道理吗?这不是我的心能安宁的做法。”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徙”,迁居;“仁”,仁德;“存”,使动用法,使……长存。(2)“贵”,看重;“贱”,轻视;“中”,符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意思是“他家很贫穷,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或耕种庄稼),常常带着经书去干农活”,即干农活时也带着经书去学习。“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意思是“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即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意思是“皇甫谧虽然瘦弱多病,但却整天看书不懈怠”,即瘦弱多病,却整天看书不懈怠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是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被过继给他的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爱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认为他是个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过继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上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教义,心思不接受正道(或眼睛不看书本,心中不懂道理),你无法安慰我。”接着叹息说:“从前,孟子的母亲迁居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长存,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有所缺欠,为什么你愚笨迟钝这么厉害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于是被感动激励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勉努力,从不懈怠。他家很贫穷,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或耕种庄稼),常常带着经书去干农活,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或学说)。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当时人称他为“书淫”。有人劝告他不要过于专心,否则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决定的呢!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堂姑母的儿子,在他去做官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他设酒宴送行。皇甫谧说:“梁柳还是平民的时候来探望我,我送迎都不会出门,招待的食物也不过是些咸菜,贫穷的人不把酒肉当做礼节。现在他做郡守(我)却为他送行,这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地位而轻视梁柳这个人,这难道符合古人做人的道理吗?这不是我的心能安宁的做法。”当时,魏郡守召他担任上计掾,又推荐他为孝廉;景元初年,相国召请他做官,他都不赴任。后来晋武帝司马炎频频下诏书不停敦促逼迫他到朝廷任职,他上奏疏陈述,自称是平庸轻贱的人,言辞十分恳切,终于被准许。过了一年多,皇甫谧又被举荐贤良方正,他也没有去。他还亲自上书向皇帝借书,皇帝送给了他一车书。皇甫谧虽然瘦弱多病,但却整天看书不懈怠。咸宁初年,皇帝又下诏令说:“皇甫谧性格沉静,清白自守,坚持学习,喜好古文献典籍,与世俗之人志趣迥异,可以任命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皇甫谧以病重坚决谢绝。皇帝起初虽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不久却又下诏令征召他为议郎,后又补任为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求任命他为功曹。皇甫谧都没有答应。他写了有关葬送制度的论著,命名《笃终》。皇甫谧最终没有做官。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写有诗、赋、诔、颂、论、难六种文体的作品,而且著述甚丰,又撰写了《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和《玄晏春秋》等书,都被世人所重视推崇。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从诗歌前两联内容可知题材。“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明确指出诗人慕名登临的赤壁,就是当年曹操的百万雄师被击溃的地方。“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
考点:识记常见的题材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错。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等描写内容可以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时候是深秋时节, 感叹一切英雄和历史都消逝了,都湮没在山川当中,只剩下默默的东流水、渔船中昏暗的灯火和纷飞的荻花,诗人感慨往事消散如烟、时间流逝如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情感。解答本题要答出表现手法,用典(“乌鹊”),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反衬,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寄情于景,通过写景抒发情感。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考查了两种默写类型。注意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覆压、劫、袅、缕。还要注意不要漏掉“而”“之”等虚词。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撰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即上下联意思重复。
题干要求根据课文完成对联,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回顾《劝学》与《师说》中的文句。
(1)根据上联“聚沙成塔”可知是讲积累的,《劝学》中表示学习需要积累的语句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前四个字都能对上,但要注意“成”字上下联相同位置不能采取同样的字,可改为“为”字;后三个字要与“做学问”相对,词性是动词加名词,意思要相关,就不能选“兴风雨”“生蛟龙”,而要选“备圣心”;因此最后答案为“积善为德备圣心”;
(2)《师说》主要是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与课文中“传道受业解惑”是相关的,下联已经选择了“传道受业”,上联选“解惑”比较恰当;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要“解惑”就要“从师”,解答的是“己惑”,从师是“求教他人”;“莫问身份”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含义相关,下联选了“无关年龄”即“少长”;上联可选“贵贱”,即身份地位;最后得出答案“解己惑求教他人莫问身份”。
【点睛】对联的基本要求:
上下联字数相等;
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种类相当;
结构(格式)一致;
围绕同一主题;
仄起平收。
【20题详解】拨冗 (2).隆重 (3).忝列 (4).亲临 (5).拜读 (6).阅读 (7).鼎力 (8).全力(大力) (9).垂爱 (10).喜爱(青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能力。
(1)拨冗,敬辞,用于对方从繁忙中抽出时间,此处使用不当,此处主语是“组委会”,即专门筹建此事的人,不可能是“抽出时间”来举办,故改为“隆重”;
(2)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只能用于自己;此处指“知名专家”,说他人而非自己,应改为“亲临”;
(3)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此处是请别人读自己这封邀请函,不能用敬辞,改为“阅读”;
(4)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形容自己,不能用敬辞,改为“大力”;
(5)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此处指别人的孩子得到评委的爱护,不应用敬辞,改为“喜爱”或“青睐”。
【21题详解】【范文】
忽
母亲为我操碎了心,我却忽略了太多母亲关心我的细节。
上一个星期五。我从学校出来以后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便也不打算等她,独自一人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没有和母亲打电话,也没有告诉她,甚至连短信也没有发。我玩到六点多才回到家里。我已经想好了对付母亲的话,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十分任性。
过了很久很久,大概八点多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雨水打湿了她的脸颊,浸湿了她的衣衫,头发也乱乎乎的黏在脸上,看起来十分狼狈。但母亲那焦急的眼神,让我有点惊讶了。她眉头紧锁着,眼睛左右望着,嘴里呼呼喘着气,头左右转动着,在房间里四处张望着。当母亲看到我坐在房间里写作业,心里的那个石头终于沉了下来。
她伸出那双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你以后不能乱跑了,出去的时候要跟我说一声,知道吗?”她的话语中似乎夹杂着几分生气,夹杂着几分焦急。我已经十分不耐烦了,我晚点回来,她几乎都是怎么说的。可当她一瘸一拐地走出房间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她那条受伤的腿。
周围变得青紫了,整个小腿全都肿了起来,连血管也能清楚。
我愣住了,急忙询问母亲摔伤的原因,她却微笑着,摇了摇头说是因为骑车的时候不小心摔伤的。
我的心头一颤,原来在过去了的三个多小时中,她是为了寻找我才变成这样子的。她隐瞒住伤口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吗?我是不是太任性了,忽略了母亲的爱,总是把母亲的包容,一次又一次没认真考虑过母亲的感受,总觉得母亲所做的都是理所应当的。
我陷入了沉思。
我是不是忽略了很多细节。但也许,爱的伟大就在于它的细微吧!身边每一件小事都是细心的母亲帮我打理:一杯静静放在桌上的白开水,一声催促我起床的闹铃,一句要我加衣的话语……爱像是活在细小的毛孔之中,不易被发现。但细细回味,便觉得温馨之感溢满全身。
曾经的我,忽略了母亲的爱,粗心的我,没有注意到它的细微与平凡。以后,母亲与我的距离不会是沉默,不会是闪躲,也不会是忽略。因为体会了爱的我会更加理解母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给出了一个既定的题目“忽略”,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应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结合导语“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或事被我们忽略,有些忽略或许应该,有些忽略或许不应该”构思时我们可以从“谁忽略”“忽略了什么”“忽略的影响”“忽略的感受”等角度进行切入。比如说,“我”忽略了刻苦,从而导致成绩差;“我”忽略了妈妈的感受,伤了她的心;“我”忽略了好友对“我”的好,记住了他对“我”的坏从而影响了友谊的发展;“我”忽略了老师的要求,导致作业没写,挨训;“我”忽略了团员的要求,自以为是,被校长批评。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积极的角度构思。比如说,“我”忽略了好友出去玩的提议,一心学习,取得了好成绩;“我”忽略了好友的缺点,重视好友的优点,让友谊不断升温;老师故意忽略了我们的一些小缺点,积极引导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复习备考中,让我们不断进
还有,除了个人和他人的经历,我们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对“忽略”进行构思。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忽略了那些保守者固守旧规的要求,毅然决然改革开放,将国家的发展带入快车道;日本右翼分子忽略了人们对于正义与和平的愿望,一心粉饰侵略战争,令世人警惕……
文体要求是记叙文,注意记叙的要素。如以“不要忽略亲情的交流”,可以写生活中因为工作的压力,娱乐的影响忽略和老人的交流、忽略对老人的心灵的关爱,典型的玩手机,冷落老人的现象,抓住这个普遍的现象,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一篇记叙文,在行文中注意突出细节,在细节中展现出忽略的原因,使之有一定的代表性,使文章深刻。
立意:①“我”忽略了刻苦,从而导致成绩差;
②“我”忽略了爸爸的感受,伤了他的心;
③“我”忽略了好友对“我”的好,影响了友谊的发展;
④“我”忽略了老师的要求,被批评。
素材:妈妈的擦脸油用完了,恰逢换季,天气干燥。她的脸不断脱皮起红,开始她只说过敏,没事儿,后来越发严重。是我俩都忽略了。因为疲惫于治病取药,最后不得不上医院打点滴,我问她:“不早买个擦脸油就可以了吗?”她回答:“没时间买啊!”我有点心酸,看向她那略浑浊的眼睛,细数着那皱纹。我说到:“妈,我似乎忽略了你的时间和生命那。”她眼角微眯。用另一支没输液的手摸了摸我的头:“傻瓜,你才是我的一切啊!”我泪已满眶。
喝着温热的小酒,脸以微微泛红,看着旁边的外甥,欢快的笑着,说着,回想起,我当时不也和他一样吗?不知道这人生间的幸福已悄悄的流逝,而我却将他忽略掉了。同家人们一同谈笑着,与妈妈谈论着儿时的趣事,听着弟弟工作上的不乐,看着孩子们快乐的成长,是呀,幸福有一次回来了,只不过这次我没有将它忽略,双手紧紧的做攥住,但是他还是一丝丝的流着,我深深的感觉着幸福的到来,我知道我是无法将它攥住,但是我能珍惜它在我手上的每一秒钟。
五年级期中考试前,同学们都对我说:“你改改你那马虎的毛病吧!多看看题,可别……”“行了行了,你快复习吧。我知道了。”我虽嘴上这么说,可一步入考场就立刻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填上了,成绩一发,我连80分都没考到。一些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劝告不也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么?
现在看着桌上的一张张笑脸,是呀好长时间没有一起团坐在一起体味那无尽的幸福,这种幸福只是一直被我们忽略掉了,看着厨房中妈妈忙碌的身影,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知的时代,我真的好像再体味一次在祖父家的欢乐,只是过去的终究过去,无法在重来,儿时的我已长大。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幸福,我生怕它再次从我的指尖流过,只剩下以干涸的点点回忆。
结构:本次作文按照时间顺序,写“我”因为贪玩而“忽略”了母亲的关心,母亲因为寻找“我”而受伤,引发了“我”的反思,表达了我对母爱的歌颂。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周围变得青紫了,整个小腿全都肿了起来,连血管也能清楚”,“雨水打湿了她的脸颊,浸湿了她的衣衫,头发也乱乎乎的黏在脸上,看起来十分狼狈。但母亲那焦急的眼神,让我有点惊讶了。她眉头紧锁着,眼睛左右望着,嘴里呼呼喘着气,头左右转动着,在房间里四处张望着”,以细致的描写来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