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阳东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63次点击|6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阳东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全)


360截图20240319195305018.jpg360截图20240319195153869.jpg360截图20240319195352840.jpg

2020届阳东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情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C. 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D. 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5. 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6. 你对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现实阐述。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3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或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910年至1911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他用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

(节选自陈昀《文物见证抗疫史》,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熏烟蒸洗防疫法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秋官》记载用药草烧熏驱蛊防病做法。

B.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最多的时期,《博物志》就特别讲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大疫。

C.葛洪认为熏烧药物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空气消毒法。

D.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蒸汽消毒法,明代李时珍经常用空气消毒法预防疫病。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熏烟蒸洗法、空气消毒法等陈述,其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防疫方法多种多样。

B.从古代丝巾遮盖口鼻到元朝绢布蒙口鼻的陈述,解证口罩可阻挡病毒等侵害。

C.《洗冤集录》与《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表明中国口罩产生的历史较悠久。

D.本文论述中国古代防疫时大量引用历史文献,论证结构呈现鲜明的层进特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一些古代书籍强调保持居室清洁卫生,指出屋宇干净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香是各种史料和医药典籍中最常见的驱瘟防疫方法。

C.空气消毒法在晋代就已经出现,此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上也有记载。

D.伍连德为防止鼠疫传染,大规模开展隔离防疫工作,并且强制要求戴口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缪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钱谬: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僦:租赁

B.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鄙:卑鄙

C.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

D.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  失其所与,不知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B.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C.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D.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13. 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

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B. 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C. 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

D. 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之意。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矣。

16. 请比较两篇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实现自己的高才雄略和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徬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18.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徐摩《再别康桥》)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讽齐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曹刿论战》中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20.请用”“屋檐”“丁香花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具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2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原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是(    )

A.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 立明对我努努嘴——只见不远处穿夹克的壮汉,一脸木然,好像根本不知道要发生的事。

C. “——————”,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2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但灯与月竟能并存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从语义上看而这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如航班从北京飞往广州,那你觉得这班飞机有多长时间是行驶在航线上的呢?正确答案是:从来没有。如果你坐在靠窗的位置,只要扫视一下机翼边缘,便能观察到副翼的躁动——副翼就是用来不断修正航线的。自动驾驶系统每秒钟都会数千次计算飞机实际航线和预设航线间的偏差,然后将校正的指令传导到副翼。

人生同飞机航行一样,需要预设,更需要不断调整。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A,第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幸福安详的氛围,并没有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选项B聪颖、大气、潇洒、果敢是指文章第二段列举到的海宁人,而不是专指徐志摩。选项D,文中没有用到对比手法。故答案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一般要从文中找到具体写人记事的段落,从段落的分析和把握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原文内容可供概括其性格特点的有: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概括徐志摩一生是短暂的,光辉的一生。其性格特点就是为了爱而奋不顾身的追求的精神执拗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句子的含义解读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题干问的是:你对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现实阐述。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中作出的贡献这一话题展开作答,徐志摩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中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的共享,他为了精神世界的追求的执着,他为了爱情的奋不顾身等精神品质是值得后人所揣摩和回味的。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最早出现在西周,原文的表述是《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这只能说明西周出现了熏烟防疫法,但不能证明最早出现在西周

B项,错在瘟疫最多,据原文第二段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可知是瘟疫记录最多

D项,由原文第三段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可知错在蒸汽消毒法空气消毒法张冠李戴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层进特点。从保持环境卫生,熏烟蒸洗,空气消毒等到佩戴口罩的论述,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错在此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上也有记载。由原文第三段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可知贾山亭《仙方合集》上记载的是蒸汽消毒法,不是空气消毒法。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不亦鄙哉应为鄙俗、低俗之意。句意为不也是很低俗的吗。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与/介词,比;

B.修饰连词,而/连词,因为;

C.都是指用来的意思;

D.介词,和/动词,跟结交、结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姑苏之台指姑苏台,是一个地名,偏正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三句构成并列句式,分别在它们之间断开,排除C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⑤⑥是建好沧浪亭之后所享受到的快乐生活,排除ACD

故选B

14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说法不当。归文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形骸,形体;既适,已经安适;无邪,纯洁。

2澌然,灭尽的样子;俱尽,一起消失;有在,有原因。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苏文遭受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以后所作的,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苏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主要写作者在沧浪亭居住获得的人生认识,作者体会到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并坦率地表示,自己被废,并重新寻求到寄寓感情之物有了这两个外界条件,才使他有可能清醒地认识到内外得失之原,也才能从对仕宦的沉溺中完全得以解脱,表现出超越人生的自得之意;

归文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也赞美文瑛和尚积极的处事心态。

参考译文

沧浪亭记

苏舜钦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与城里不一样。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歌,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谬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1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选项B,并非嘱托友人去拜访位高权重之人,而是托他去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故答案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临行在即,词人终于道出心中的期许与担忧,全词也由此步入高潮。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词人一方面期望友人保持气节,不轻易摧眉折腰、一味迎合世俗趣味;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的豪言壮语招致小人忌恨惹来杀身之祸。如此矛盾的心情,正是词人对险恶世道的绝望、南宋江山的精忠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三重情感的交织,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一群有才情、有抱负的文人壮志难酬、满腹辛酸的曲折心事。全词内容饱满,不仅有对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友人的临行赠言。词中成功地塑造了词人与两位友人的鲜明形象,传达出南宋豪放派文人的一腔忧愤。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综合性的,两种默写形式都有。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寥廓”“”“”“”“”“”“

20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屋檐’‘丁香花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具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然后整体把握,把考题的要求和要求扩写的词语、或句子、或语段先读一遍,从整体上把握住扩写的要求、扩写的中心及其他信息,接着就要确定扩写的中心。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考题,有一个重点,这就是必须把要求扩写的语言材料的中心内容把握住。只要把握住了要求扩写的语言材料的中心内容,自始至终都围绕这个中心内容来写,写出来的答案才有可能得高分,或满分。最后还要注意修辞和字数上的要求。

就本题而言,题干给出的词语是”“屋檐”“丁香花,这是三个意象,这三个意象构成的意境应该是诗意的,中心意象应该是丁香花,而这丁香花应是雨中的丁香花,考生可以描绘一下雨中丁香花的情形,可以展现其形态,其香味;屋檐让我们想到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这样的姑娘应该是优雅的,可以对这个姑娘进行描绘,如优雅的举止,如迷人的微笑。明确这些进行拟写即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查分析破折号的作用。原文中的破折号作用是强调作用,强调远处远得快到天际线了。

A项,解释说明作用,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指中央大厅。

B项,强调作用,努努嘴意在强调突出后文的穿夹克的壮汉。

C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D项,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比喻具有相似性的能力。

首先要准确指出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的表现。

1柔细的枝条是本体,美人的臂膊月儿披着的发都是喻体,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2)垂杨柳的枝条的特点是柔细美人的臂膊是纤细的,也是柔细的,枝条美人的臂膊”“月儿披着的发在外形都具有的特点,所以本喻体具有相似性。

3)由三株两株的垂杨树……在水里摇曳着可知,垂杨柳的枝条被封吹拂时,是交错的,披散的,而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的,月儿的披着的,这样的情形又具有相似性。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句式、修辞等角度分析。

首先比较原句与改句之间的不同之处:原句中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被改为灯与月竟能并存交融着

原句并存着交融着之间用逗号隔开,朗读时需停顿,这样语句就更具有节奏感。而去掉了中间的顿号,改成了并存交融着,显然朗读时不需停顿,语句的节奏感不明显了,节奏就变得较为平淡。

伴随着逗号被删除后,语句表达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原句更能体现出灯光的与月色并存的现象,灯光与月光交融构成了新的美景,体现出作者对秦淮河夜色的赞美。

24题详解】例文

人生需要预设,但更需要不断调整

副翼在飞机飞行过程中,是处于躁动状态的,因为它要不断地修正航线。我们的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预设,但更需要不断调整。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生活中,总会出现一种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的失落感。造成这一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会习惯性的对一件事情,进行了一个完美的预设和想象。然而真正面对事实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切和完美的预设偏离如此之大。

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我们去开车的时候,从启动的那一刻,我们的双手是不能离开方向盘的。即便是在一些你看上去很笔直的路上,开车的时候你仍需要不断的去调整方向盘,并面临着偏离的一个危险。也正如《清醒思考的策》这一本书中就说:生活的运转方式,就像飞机和汽车一样,尽管我们希望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可以规划,可以遇见,无干扰,但是总会偏离。

在《纸上谈兵》故事中,赵括在讨论书法的时候头头是道,这个就是具备了所谓的提前预设的一个能力。但是他在真正实战打仗的时候却遭遇惨败,是因为在预设之后真正进入一个模式的时候,无法进行调整和微调。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进行微调和修正,就是因为会把每一次的调整作为一个计划失误,潜意识的会告诉自己,自己的计划失败了,害怕因此产生的影响。但是事实上,每个人所预设的计划大多都不会实现,如果得以实现了,也只是一个意外之举而已。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说过:计划本身一文不值,计划的过程才是一切。很多人总是在抱怨着事实与幻想不符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只是在一件事情上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预设,但是却缺乏了一个适当调整的能力,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遗憾。

明白了仅仅有预设,是无法保证拥有一个正确完美的人生,就要在预设后不断地调整,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就如蝴蝶经历了破蛹的艰难和痛苦,只有褪去过去的躯壳,才可能有新的成长,达到新的高度,才能自由地飞翔在这美丽的世界上一样。

人生需要不断前进,那么,我们在需要预设时,更多一些不断调整,让人生更富有幸福感。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第一段主要讲副翼就是用来不断修正航线的,第二段直接点明材料的意图,由飞机联想到人生,人生需要预设,更需要不断调整,注意预设不断调整之间构成递进关系,写作时要侧重写不断调整。写作时文体特征要明确,记叙文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思想感情;议论文要通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文体杂糅,似是而非,简单概述,缺少描写,以叙代议,不讲道理等情况是大忌。

立意:

1)人生需要预设,但更需要不断调整。

2)人生的精彩就在不断调整中产生。

3)我们预设人生,又不断调整,才有新的成长。

素材:

婚姻的调整把这一现象引申到我们的婚姻生活中也是如此。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一些自由恋爱的人,或者说在婚前感情基础非常深厚的人,仍然以婚姻失败告终。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人,在婚前都会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约定,会进行一个良好的沟通。但是在婚姻之后,却失去了一个具体调整的策略。而对于婚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连续的调整和修正。即便是看似完美的婚姻,也是需要夫妻双方的极力配合。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婚姻吃力,但是吃力的婚姻就是婚姻中的常态,否则就会走向破裂。

未来的人生舞台就是新时代的舞台,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中,不断展现人生价值的时代舞台,就是不断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的时代舞台,就是不断适应由开放互联、动态变化的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选择的时代舞台,就是不断调整事业、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错综交织关系的时代舞台,尽管我们可能预设了自己的人生,但要学会在挫折失败中不断调整,在理顺各种关系中找到人生的坐标,完成自己人生的蜕变和成长。

人生是一条抛物线,人生就要不断作出合理的阶段性调整。再完美的预设也会遭遇生活的冰雹,我们要随时随地让自己保持心安理得,遇事不慌,保持平和心态,珍惜,认真,现实,顺应现实,不为现实所败,勇敢地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调整自己、完善自己。

结构层次:

开篇简述材料,引出论题:我们需要预设,但更需要不断调整;接着联系现实,列举古今事例,并引用《清醒思考的策略》的话进行论述;然后分析人们不愿调整的原因,并指出缺乏适当调整的能力,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最后呼应开头,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