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将星璀璨美名扬———编撰摄制《八闽开国将军》的探索实践
来源:2024-04-05 16:27:30作者:
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英雄辈出,涌现了83位开国将军,是全国著名的“十大开国将军省”之一。遵照老同志们的指示精神,我们在编撰出版《八闽开国将军》丛书和《福建籍开国将军画传》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做好文献电视片编撰摄制工作。
2012年11月23日至24日,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专家在北京对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进行了审片。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等专家们认为该电视片“意义重大,波澜壮阔;半部军史,英雄史诗”。
2012年11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下发《八闽开国将军》“理论文献影视片播映许可证”(理论文献审字【2012】第24号),“经审查,同意该片在各级电视台播映发行”。
《八闽开国将军》共50集1000分钟,全景式地展现了福建籍开国将军的丰功伟绩,是全国迄今为止以省籍为单位规模最大的“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
《八闽开国将军》于2013年9月至10月在福建电视台首播。201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干部行政学院等主办的“福建干部网络学院”将其列入网络课程学习,33.34学分。5年多来,《八闽开国将军》一直是“最热”“最赞”的课程之一。截至2024年3月13日19时,福建干部参与学习人次超过186万,“热度”达1861292。2021年3月至今,《八闽开国将军》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看党史”栏目专题播出,全国观众超200万人次,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出了贡献。
一部大型文献电视片的顺利完成,凝结了有关老首长、领导同志的关心爱护,凝结了专家学者、摄制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作为该电视片的总编导兼总撰稿,具体负责了编写摄制工作,学习研究多年。开国将军“形象展现”的编撰摄制思路为:一是在“宏大叙事”中展现“人物”与“事件”;二是“风口浪尖”显英雄,英雄功勋源于英雄集体;三是“事事有依据”,力图精准、生动。此外,我们对电视片脚本的创作有一些心得体会,简述于次,供参考。
一、“间接引语”叙述语言是解说词的关键所在
“间接引语”叙述语言是在大量研读正史的基础上,高度浓缩、高度概括、通俗易懂且有节奏感的语言。“直接引语”部分,必须是画龙点睛之笔。先说“间接引语”部分的高度概括性,如,第一集《序·红色铁流》,我们是从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进行反“围剿”作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过渡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就算是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开始,到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其间有多少历史大事件,风云变幻啊,可以说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要怎么样来表述呢?脚本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革命烈火,熊熊燃烧。”
接着,脚本解说词在逻辑上迅速推进:“国民党反动派对红色政权极端仇视,从1930年12月至1933年3月,连续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中央红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英勇善战,连战皆捷,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巨大胜利。”
这一段,高度浓缩了四次反“围剿”战争。
紧接着,脚本解说词继续跟进:“1933年9月,正值外敌蠢蠢欲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国民党反动派却继续同室操戈,叫嚣‘攘外必须安内’,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了更为残酷的第五次‘围剿’。激烈的战斗旷日持久。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领导,中央苏区越打越小。1934年7月,国民党军兵分六路对中央苏区中心区域发起全面进攻,中央红军的全线抵御没有扼制住敌军的攻势。8月,各路敌军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写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的连城温坊战斗、松毛岭保卫战及中央红军各部开始长征。
上述脚本解说词中,“革命烈火,熊熊燃烧”;“英勇善战,连战皆捷”;“外敌蠢蠢欲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激烈的战斗旷日持久”;“中央苏区越打越小”等等,都是高度浓缩和概括的语言。以“激烈的战斗旷日持久”一句为例,实际上概括了包括黎川、洵口、硝石、资溪桥、潭头、浒湾、八角亭、广昌等等一系列战斗战役。敌我双方62万兵力为期近一年的战争,如果展开写,洋洋大观。而脚本解说词只能以简洁的语言进行必要的过渡。这种浓缩、概括和过渡,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称之为“间接引语”。“间接引语”方法,在50集文献电视片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二、艺术把握解说词的语言节奏感
这和“间接引语”叙述语言紧密联系。我们在撰写每一集脚本时,力求详略分明,徐疾得当,把握其语言节奏。一般来说,“间接引语”即概括叙述部分略写,其疾如风;“将军故事”部分,“其徐如林”,详写,注重细节的表现,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以“多重证据”,尽可能地还原全部真实历史信息。如脚本解说词《序·红色铁流》在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概况后,随即将“聚光灯”集中在红1军团,集中在红2师的战斗行动上。
“红1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左前锋,全军团19800余人,兵力在中央红军各军团中最为雄厚。红2师,集中了大量闽西子弟兵,一路抢关夺隘,所向披靡。
10月,陈光师长、刘亚楼政委率红2师攻陷金鸡,飞渡信丰河,穿越赣州—南雄公路,一举杀入粤北,突破敌军第一道封锁线。
11月初,红2师奔袭城口,突破敌军第二道封锁线。
11月7日 ,红2师破道县,渡潇水,突破敌军第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下旬,红2师进抵湘江。”
在红2师一系列急风暴雨式的战斗行动之后,脚本解说词节奏变缓,锁定在一条缓缓流淌却杀机四伏的湘江。
“湘江,为广西流向湖南的一条大江。在此天然屏障两岸,蒋介石调集了25个师近40万重兵,构成最严密的第四道封锁线。”
在脚本解说词较为缓慢的节奏之后,突然急管繁弦,以凝重的笔调作结尾,拉开了下一集《浴血湘江》的序幕。
“中央红军能否突破重围,在此一战!”
在接下来的《浴血湘江》和《无字碑》中,是充分展现“将军故事”的部分。此时,总体节奏就应该慢下来,就必须从容地、舒缓地讲述那段长征其间最为悲壮的历史了,这就是“其徐如林”。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言。
三、适当借助文学语言
《论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左传》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电视片脚本解说词借助适当的文学语言是很有必要的。说是适当,就是说电视片脚本解说词主体是准确而平实的叙述语言,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可以使用文学语言。如前述《序·红色铁流》中,“激烈的战斗旷日持久”等等“间接引语”语言,也就包含了文学语言。其实,我们在开篇中,使用了大量的诗化的文学语言。在50集大型文献电视片的开篇,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可能无从着手。开篇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当时代的脚步跨入二十一世纪新的一页,当战火硝烟已渐渐远去,和平鸽飞翔于蓝天之上,我们蓦然回首,翻开一幅幅血与火铸就的历史画卷,铭刻于时光长河的印记,依旧是那么生动,那么鲜活,那么栩栩如生。”
同样的,《红色铁流》的开头,也是以诗化的文学语言展开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道滚滚铁流化成一条蜿蜒曲折却坚定不移的红线,从中国的东南一隅坚定不移地涌向西北高原。
这是一支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的队伍。
这是一支向着太阳奔跑的队伍。
这支队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支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这是历时368天,纵横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世界军史上的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漫漫长征路上,每走出一步,都是风云变色,地动山摇。
二万五千里征途,平均每走出不到500米,都留下了一位八闽优秀儿女流血的躯体。”
开篇部分应用文学语言可以是诗化的,也可以是“场景式”的。我们在50集文献电视片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更大量的“文学语言”已经融化到了许多篇章和段落之中。事实上,保持文学的“诗性”对于解说词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本身就是“英雄史诗”。以现代电视媒体记录历史的重大使命的完成,文学要素、文学情怀不可能缺席。因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四、解说词与“访谈”的相互“调适”
50集(每集20分钟)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脚本,经福建省广电局组织专家审阅并报送,2010年9月列入“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项目。2011年6月6日,国家“重大办”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的专家审稿会议上,专家们认为这个文献电视片脚本“有必要,有依据,有意义”,“以83位福建籍开国将军的事迹贯穿人民军队革命战争历史,是一次新的尝试,难度很大。应该鼓励支持。”
我根据北京专家意见修改脚本,《八闽开国将军》摄制组随即启动拍摄,兵分数路,前往“中央苏区”、“长征线路”及全国其他相关战场实地拍摄,并专程前往北京、南京、广州、海南等地采访革命战争亲历者、将军家属及专家学者300余人,历时9个月,完成拍摄,至2012年11月上旬, 50集1000分钟电视片剪辑制作完成。
我们在采访战争亲历者时,多数事先做了大量的案头作业,一些临时增加的采访则对战争亲历者的简历进行了研究。如福建省军区原副参谋长周凤寿,曾任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排长;原陆军第29军85师师长李克昌,曾任东北野战军警卫团参谋;原福州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处长王在昌,曾任东北野战军第47军敌工干事。我们就重点采访他们有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将军的历史。
战争亲历者的讲述是生动、丰富的,是文献电视片中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应用他们的讲述,解说词必须及时“调适”,使之如行云流水,珠联璧合。
比如,张力雄将军在红军长征前由红34师100团调任红5军团教导大队政委,是刘亚楼将军的老战友,我们采访他讲述“湘江之战”时,他深情地回忆了他和刘亚楼将军在江西苏区的一段共同战斗的历史。我们在编撰脚本和剪辑《浴血湘江》时,作了相应的调整。
又如,参加解放天津的老战士们与见证者们,口述回忆了刘亚楼与天津之战,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他们的片段讲述,在解说词的补充、叙述和阐释下,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与历史资料、历史镜头有机结合,与研究者的讲述互为印证,尽可能地还原了一段气势恢宏的历史真实。
五、笔墨有情
我们撰写摄制文献电视片,是叙述真实的历史,是记录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中的“英雄史”。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席胡振民同志说:“这部纪录片是英雄史诗,半部军史。”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同志说:“片子很好。我觉得反映83个将军,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革命史、战斗史、英雄史,83位将军从长征开始一直讲到抗美援朝结束,波澜壮阔,看了以后有启发有感动,里面内容很多值得回味、启迪、受到教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副总编王宴青同志说:“我和大家都有同感,总体来说是成功的。特别是以将军为主线,贯穿了红军时代到抗美援朝的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看了以后,特别对福建籍开国将军的事迹,的确很感动。”从审片会现场和现场录像中记录上述文字时,我更是感动,我是因为这么多国家级权威专家们的感动而感动。我明白,感动国家级权威专家们的基础,是对革命前辈朴素而深厚的感情。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文献电视片的解说词,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求客观、公正、真实地记录历史、讲述历史。毋庸讳言,我们在客观、公正、真实地记录历史、讲述历史时,有自己的感情倾向。丁临川同志为我们创作了主题歌词《将军颂》,实质上表达了我们的共同心愿。福建籍开国将军们的理想、信仰和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无数次地感动着我们。在撰写脚本时,事实的选择,隐含着感情倾向;素材的取舍,隐含着感情倾向;叙述的方法、角度、力度,隐含着感情倾向;在解说词绝大多数为中性词“零度叙事”的前提下,极个别的关键用词的褒贬,隐含着感情倾向。甚至在剪辑过程中,蒙太奇手法的应用,色彩的变换、背景音乐的选择和使用、播音语速的把握等等,都隐含情感的质感和温度。因为对开国将军为代表的人民军队的崇敬之情和朴素而深厚的感情,《八闽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解说词的笔墨,隐含感情。
作者简介:
练建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一级期刊)主编。50集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总编导兼总撰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