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适宜兴市升溪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29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建安《药》入选适宜兴市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360截图20240415172627976.jpg360截图20240415172547864.jpg360截图20240415172831496.jpg360截图20240415172949336.jpg360截图20240415172848110.jpg360截图20240415172913032.jpg360截图20240415173040505.jpg360截图20240415173449153.jpg360截图20240415173629673.jpg

2020 年宜兴市升溪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 “天中节” “龙舟节” “诗人节” “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 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范,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 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 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 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03 年“非 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 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 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 的延续。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 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 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 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 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 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 日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 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

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 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B.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C.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 D.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 B.文中列举端午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C.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 D.第⑤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 B.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C.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加入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 D.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 (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 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中国古人确实特别有想象力,冲破各种阶段的束缚不断发展。我们的建筑史上,就有许多超乎人类想 象的东西。

比如说古代的修桥。泉州的洛阳桥是一座跨海峡的桥,那个地方特别难修桥,因为地表是沙,桥基立 不住,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说牡蛎粘在海船上很结实,是不是可以把牡蛎种在石头上?这就 是著名的“蛎房固基法”,石头边儿上种了牡蛎不断长,整个地基打了一大条,都是很结实的石头,石头上砌 一层一层的桥墩。比如赵州桥,桥很长,搭在河床上时,伸出很长,伸展的两端就开了小窗,这样发洪水 时,水流可以从中间的洞和两旁的小窗走,一下子分散了水流对桥的压力,桥就比较结实耐用。这种敞肩 券的拱桥,中国人采用要比世界其他地方早 600 年,在建筑史上来说是很出色的。

再比如天坛,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会发现一个特点,它让人感觉自己比什么都高,似乎可以跟天直接 对话。原来这个坛筑起来时,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比这个坛低。南边是圜丘,圜丘坛的围墙比它低许多, 人站在圜丘坛上觉得自己确实离天近一些。北边的祈年殿也是周围的东西都比它矮。通往祈年殿的路是直


的,但路旁的地面是大斜坡,皇帝走在这条路上去祈年殿时,有一种心情,我要祈拜五谷丰登,跟天神对 话,越走越接近天神。祈年殿附近的树种植在斜坡上,越走近祈年殿,树显得越来越矮,让人觉得越来越 接近树梢,这也是古人很有想象力的创造。

由此来说,中国建筑史研究起来,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建筑 物什么形状、里面有什么东西,而是想到它背后更多的东西。因此和园林中一个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相比, 圆明园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这些文化价值使我们有许多新的认识。

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研究《营造法式》,发现《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本身就是非常超前的人,他把工 料定额的管理手册变成技术做法制度的书,用来指导设计和施工。古人编书一般先看看古代文献有什么东 西,然后把文献拿来集成一下,可是李诫当时找全国各地的工匠给他讲他们掌握的技术,结果这技术一总 结就写了 3000 多条,而考究其他经史群书后只挑出来 300 多条。像他这种编法式的创作,在当时也是一 种超前的做法,跟他以前的官员很不一样,他非常具有想象力。而且这本书的特点是“有定法而无定式”,告 诉你方法,但是你不是遵循我给你的“式”就够了,你要在这个“式”的条件下自己发挥发展。《营造法式》有 这样一段话:“……取其轮奂鲜丽,如组绣华锦之纹尔。至于穷要妙夺生意,则谓之‘画’。其用色之制,随其 所写,或浅或深,或轻或重,千变万化,任其自然。”这里是讲,画彩画的目标是画出来最好像锦缎上的花 纹那么漂亮,但又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不要受法式的拘谨,可以自由地画。

中国建筑史里的东西,有营养的很多。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取得了了不起的领先世界的成就。 了解古人的想象力,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正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郭黛姮《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雨果的话,意在说明圆明园古建筑是世界一大奇迹,中华民族是个超人的民族,有许多超乎人类 想象的东西。 B.蔡襄发明“蛎房固基法”,赵州桥建成敞肩券的拱桥,天坛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比坛低,这些都是古人想象 力的创造。 C.古人编书只是把文献拿来集成,而李诫则是广泛收集当时工匠经验并结合经史资料加以整理,显示出他超 前的想象力。 D.《营造法式》中阐述建筑装饰彩画的绘制方法时,强调“随其所写……千变万化,任其自然”,完全可以自 由地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举例佐证,最后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目的、意 义。


B.文章几次引用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功例子,旨在论证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有益借 鉴。 C.文章由古人修桥、建坛的丰富想象力,引出对圆明园等古建筑的再认识,指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 视。 D.文章后面谈到研究《营造法式》的发现,从理论上补充论证文章的观点,指出总结建筑理论的人也有想象 力。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中国建筑,不是研究某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物,而是研究中国建筑背后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文化因素。 B.我国建造敞肩券式拱桥,有利于洪水爆发时分散水流对桥的压力,这种设计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六百年。 C.以“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为题的文章例举了其他古建, 目的是强调古建文化价值、为现代建设提供借 鉴。 D.文章抓住中国古人在建筑方面的丰富想象力这个“牛鼻子”,指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 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 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 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 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 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 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 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 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


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

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 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 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 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 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 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 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 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 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 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 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 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 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 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 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 年第 6 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 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 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 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 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 9-12 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 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 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 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 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 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 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 下列加点的词语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B.左右既前,斩荆轲。 C.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1.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B. 夫晋,何厌之有? C.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12. 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B. “至陛下”一句中,陛下,是对君王的称呼。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郎中在这里指宫廷的侍卫。 C.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在这里是宽容、原谅之意。 D. “乃朝服,设九宾”中的“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 引上殿。 13. 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B.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C. 左右既前,斩荆轲。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萤 张舜民 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物诗,由物及人,前三联写萤火虫,最后一联抒情。 B.首联中的“解”是“懂得”的意思,诗人赋予萤火虫以人的情感。 C.“但取”“莫嫌”两句,写出了萤火虫给人增添的情趣和其特点。 D.尾联责怪萤火虫无情,不知漂泊多久才照“我”回来,强化感情。 16.诗的颈联,哪两个字表现力最强?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同样是写雨,李清照的“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和苏轼的“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凄 婉,一旷达。 (2)侈靡误国,节俭兴邦。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 言犹在耳。 (3)人生当奋发有为,全力以赴。若尽全力仍不能如愿以偿,也无愧于己,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 说“_________,_________”。 (4)2020 年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我们可以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诗句“_________, _________”,形容深圳的变化历程——虽遭遇困难和挑战,但依然一路向前,蓬勃发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 分) 18.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给漫画拟一个标题。 (2)用一句话揭示这幅漫画寓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 分) 19.下面是承德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程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 102 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您是著名的教育家, 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


祝您工作顺利!


承德中学星云文学社


四、写作(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 年 5 月 6 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一路走来,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也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曲折。若是美


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岁月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


读了上面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和体会,以“你好,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 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 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 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选项把二者的轻重弄反了。C 项,“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 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错误,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文章第四段说的 是“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D 项,“这完全得益 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错误,“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只是其中一个条件。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 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 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 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 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如 C 项,从文中来看,是因为端午节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 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卫生节”,选项把二者的关系弄反了。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 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 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错误,“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并不能证明“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 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 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 项,“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错误,从文中来看,“文化延续”是结 果不是动因。原文说: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 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 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中华民族是个超人的民族”错,原文是“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 此”,“我们的建筑史上,就有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东西”,选项曲解文意。 C.“古人编书只是把文献拿来集成”错,原文说的是“古人编书一般先看看古代文献有什么东西,然后把文献 拿来集成一下”,有“一般”这个限制词,选项以偏概全。 D.“完全可以自由地画”错,原文是说既要遵循书中总结的“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不要受法式的拘谨, 可以自由地画”,不是“完全”自由地画,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能力。 B.“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有益借鉴”错。原文写的是“了解古人的想象力,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正是中国建筑 史研究的意义所在”,意思是说“可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选项时态讹误。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不是研究某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物,而是研究中国建筑背后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文化因素”错,原文是“中


国建筑史研究起来,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建筑物什么形状、里面 有什么东西,而是想到它背后更多的东西”。选项曲解文意,选项“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且否定前 者,肯定后者;原文“不仅……而……”是递进关系,二者兼具,强调后者。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 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 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 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 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 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 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 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 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 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 项,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B 项,左右: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C 项,振恐:古今同义,恐慌。 D 项,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判断句,“……者,……也。”判断句标志。 A 项,判断句,“……者,……也。”判断句标志。 B 项,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C 项,定语后置句,“群臣侍殿上者”正常语序为“侍殿上群臣”。 D 项,省句和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金千斤”正常语序为“千斤金”,整个句子正 常表述为:“秦王(以)千斤金购之”。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项,“‘至陛下’一句中,陛下,是对君王的称呼。”错误,本句中,“陛下”是指殿前的台阶下。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 A 项,朝服,名词作动词,穿朝服; B 项,箕,名词作状语,像箕畚一样; C 项,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D 项,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关键词:既,已经;持,拿;币,礼品;遗,赠送。 参考译文:

到了秦国以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重重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先在秦 王面前说好话道:“燕王实在害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动军队来抵抗大王,愿意让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 和其他诸侯并列,像秦国的郡县一样缴纳贡品和赋税,守住祖先留下的国土。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


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装在匣子里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 臣前来向大王禀告。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这番话,非常高兴,便穿上上朝的礼服,设置九宾大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入。走到台阶前,秦武阳 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 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 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 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 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 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 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 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赶忙用他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急得不知 如何是好。左右的人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于是(秦王)拔出剑迎战荆轲, 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于是举起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中在柱子上了。秦王又 砍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任务无法完成了,便靠在柱子上笑,(他)两腿张开坐着傲视着对方骂道:“事情不成功的 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吓得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D 项,“责怪萤火虫无情,不知漂泊多久才照‘我’回来”错。联系全诗,第七句是照应首联。尾联的意思应是: 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那么多“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 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颈联“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意思是: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虽然它的光芒微小,但是它却勇敢地


与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星比较;虽然弱小,出身卑微,偏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本句中,“敢”和“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萤火虫虽然“生处太卑微”,但却不自卑,不向明月和星星示弱,敢与它们争辉, 写出萤火虫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故“敢”和“偏”是表现力最强的两个字。 【17 题详解】梧桐更兼细雨 (2).莫听穿林打叶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也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6).可以无悔矣 (7).青山遮不住 (8).毕竟东流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哀、鉴、至、毕。 【18 题详解】 (2)漫画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漫画。漫画的画面是一个钟表,其中时针是一 个人的形象,其背后是一把锋利的刀。显然,这幅漫画意在告诉人们时间和人的关系,尤其是人(时针) 后的那把可怕的刀(分针),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据此,拟写一个简短贴切的标题,并结合漫画阐释其深 刻含义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拟标题,(1)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主题。(2)要紧扣寓意,选择角度拟题,可以直接以 讽刺主体命名,可以从呼吁主体的角度命名,可以从两者的关系角度命题,也可以从寓意的角度拟题。(3) 注意标题的要求:观点鲜明、醒目,新颖生动,简洁,注意字数要求。 (2)理解漫画的寓意,理解漫画的寓意,细致观察漫画内容,(1)找出对象.(2)思考讽刺或颂扬的原因。 (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注意夸张、变形之处,有标 题的一般多是标题。)(3)联系现实,由物到人。想象要合理。 【19 题详解】(1)“敝校”改为“咱们学校”(或“学校”,或删掉“敝校”) (2)“大作”改为“作品”(或“文章”) (3)“拜读”改为“阅读” (4)“蓬荜生辉 ”改为“倍感荣幸” (5)“敬谢不敏”用词不当。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1)“敝校”,“敝”,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一般不用于集体的事物。改为“学校”,或删掉“敝校”。 (2)“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此处称“我社同学”的作品,改为“作品”。 (3)“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受某某人指点。敬词,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此处请对方读作品, 改为“阅读”。


(4)“蓬荜生辉”,形容贵客来访令主人感到增光不少。此处称“我社”,改为“倍感荣幸”。 (5)“敬谢不敏”,是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用词不当,删 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20 题详解】【例文】 你好,生活

你好,生活! 院子里鸟儿叽叽喳喳,歌唱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永远的欢乐,永远的无忧无虑。 清晨,阳光洒在在窗帘上,起起伏伏,好似一幅抽象画。 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不早了。 骑上车,背起书包,骑起我心爱的小自行车,匆匆赶往校园。一路上,微冷的风裹挟着砂砾,扑面而 来。眸光明亮的我是班里为数不多的不用戴眼镜的人,这似乎也成为了我的劣势,微眯起双眼,右手握着 车把,左手拨弄着眼前的尘粒,拐了弯,碾过小水坑。停车,拔钥匙,一气呵成。路旁斑驳的矮墙上,俨 然保佑着春天的生机,墙上的片片潮绿,与青石砖相映,好似江南水乡小街。 穿过马路,校歌远远响起。远处天空中,映着初升的朝阳,淡红一片。风丝毫没有停歇,天上不多的 云也渐渐地被吹散开来。 途径熟悉的卖粥车时,向卖粥的大姨说了声:“来杯西米粥。”卖粥的大姨约莫四十多岁的光景,笑容铺 满了脸颊上的每一寸褶皱,大声应道:“好嘞。” 她把盛好的粥递给我。我还骑在自行车上,递过钱,急惶惶地骑起自行车。“伢子,慢着点——”从身后 传来她的声音。 手里的粥放在塑料袋里,方便我带着上学,粥暖呼呼的,隔了塑料袋我也感受得到,心也暖呼呼的。 时间伯伯总是吝啬得很,不肯多留些时间给老师。 老师恋恋不舍地说道;“放学。” 小伙伴们说说笑笑,如同小麻雀,叽叽喳喳走出教室,仿佛周围的空气也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风这会儿可真是自由的紧,风婆婆窜到街口,吹着刺耳的口哨。我忙让四散的头发归位,踏上回家的 路。 夜晚时,外面静了下来。风收敛得多了,我透过玻璃窗,顺着栽满梧桐树的小路,看到了车旁的两个 人——母亲和我的父亲。父亲母亲提着超市的战利品,向我挥手。 写完作业,吃完晚饭,收拾停当。 风平浪静,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散步,父亲默默地走在后边,母亲和我在前边并排跑步,天虽然越来越 冷了,可是路灯暖暖的,我们的心也是暖暖的。


这就是我的生活,平凡、平淡而美好。 岁月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生活,你好,因为我的心中住温暖, 住着亲情,住着美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为命题作文,题目为“你好,生活” (1)对“生活”的理解,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幸 福与快乐,艰辛与曲折。有美好的,也有糟糕的,结合自身的经历,所写的生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你好”的理解,“你好”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反映的是个人的精神状态。 (3)“你好,生活”的理解。幸福快乐美好的生活固然容易使我们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但当我们面对生活 中的琐碎,生活中充满艰辛与曲折,积极向上的状态更加难能可贵。材料中的“岁月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 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倾向非常明显,提示我们,面对不顺遂的生活也应积极向上,内心充 满感恩、执着、热爱。 本次作文可以写平凡生活中的温情,也可写一下糟糕的人生经历。注意主题应积极向上,材料给出了范围, 可以围绕“你好,生活”,写生活中的小事,突出内心充满感恩、执着、热爱。 【立意】①【平淡生活】反应生活的在文中就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是由时间串联的一个人的平凡一天, 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生活中的温暖,表明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②【糟糕的生活】在上学路上,跌倒,擦破腿,围绕着周围老师同学的关心展开,展现在逆境之中,周围 人乃至陌生人给的温暖。 ③【对生活的应保有的态度】“你好,生活”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面对生活的苦难应积极面 对。 糟糕的生活,用执着成就经历。 枯燥的生活,用热爱成就理想。 苦难的生活,用感恩与执着成就人生。 生活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 【素材】生活是奇妙的。同一个时刻,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因为每个人都在生活着属于 60 多亿中独一 无二的自己的生活,有人在兴奋地庆祝伟大的胜利时,有人却在墙角偷偷地擦拭咸涩的眼泪;有人在为得 到恋人甜美的微笑而展转难眠时,有人却在为难以摆脱别人的追求而苦恼;有人追逐初升的旭日,有人却 留恋于灿烂的星空;有人愁着没有一所大房子没有一辆小汽车,有人却在低矮的平房里升起诱人的炊烟…… 生活给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也就创造出了不同的你、我和他。 ②【精彩片段】千帆过尽,一片汪洋,浊浪便似那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的史诗篇章。


仗剑天涯的他,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有了历史长河中青莲居士洒脱的背影,一匹白鹿,一袭青衫, 让李白找寻到了活的快乐,倘佯于山水。祖国的美好化作了诗仙笔下不屈的黄河,成了落九天的瀑布。 ③【精彩片段】千帆过尽,一片汪洋,浊浪便似那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的史诗篇章。 仗剑天涯的他,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有了历史长河中青莲居士洒脱的背影,一匹白鹿,一袭青衫, 让李白找寻到了活的快乐,倘佯于山水。祖国的美好化作了诗仙笔下不屈的黄河,成了落九天的瀑布。 ④【精彩片段】你好,生活!生活让一个婴儿逐渐了解外面的世界,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从爬行到站 立,生活让他体会到成长的神奇。生活让一个青年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从懵懂贪玩到走进科学,从被爱 与照顾到独立自主,生活让他体会到朝气的蓬勃。生活让一个男人洋溢着成功与自豪,从冒冒失失到经验 丰富,从两手空空到满载而归,生活让他体会到幸福的喜悦。生活让一个老人拥有安详平静的老年,从风 风火火到安安宁宁,从忙碌于事业到清闲地看晚霞,生活让他体会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