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32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全)


360截图20240417140522802.jpg360截图20240417140547799.jpg360截图20240417140616410.jpg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 (附答案 )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 “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 之盛衰 ”,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 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 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黄宗羲断 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 定。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 “取士而锢士 ”,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 新追求,使 “经、训 ”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 的学术风气,使 “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 ”,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 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 “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 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 “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 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 “以水济水 ”,正是期待学 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 “锢士 ”之弊和 “空华臭腐 ”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已见的勇气与冲 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 “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 “养士 ”,绝非仅仅是培 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 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 “危言深论,不隐 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 “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 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 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 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 “养士 ”之功能和 职责,但 “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 进文明进程的义务。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 “学校之法废, 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为: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 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黄宗羲说: “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 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在黄 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 “学 校之教明而后可 ”。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故入其境, …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 教育不仅有 “革习俗 ”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 “民间之习俗未去,蛊 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 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 “学校 ”观》,《光明日报》 2018 8 4 11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禄,传 承、弘扬文化。 B. 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 “祸国殃民 ”是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 放与 创新活力。 C. “养士 ”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 “使天下达于大治 ”的 精英与栋梁。 D. 黄宗羲认为如果 “学校之教不明 ”,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 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 “学贵创新 ”的重要性和 “以水济水 ”的危害。 C. 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 “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 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宗羲的 “学校 ”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 黄宗羲关于 “厉禁 ”和 “教育 ”的观点,与孔子 “道之以德 ”的 “德政 ”思想本质不同。 D. 黄宗羲 “教育富民 ”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答案】 (1C 2B 3C  【解析】 【分析】 ⑴C 项, “最基本、最核心 ”的表述于文无据; “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 ……” 理解片面,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故本题选 C 项。 B 项, “假设论证 ”理解有误, “以水济水 ”是比喻论证。故本题选 B项。 C 项, “本质不同 ”理解有误。《论语 ?为政》: “子曰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者的本质都强调 “教化 ”为本, “严禁 ”为末。故本 题选 C 项。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C 【点评】 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 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 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 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⑶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 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 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 钩,一个挪秤砣报数: “二百 ……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 咔咔磨擦,笑骂: “黄疸后生! ”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 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 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 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 “前蹄,几多钱 啊? ”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 ”华昌再问。石钵头说: “现钱,不 赊账。 ”华昌说: “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 “搞笑嘴! ”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 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 “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 “无怨无仇,做嘛介不 卖? ”石钵头斫下猪蹄,说: “看好了,可是这副? ”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 抛入汀江,说: “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 ”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 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 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 “咦,巧了,今天倒 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 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 “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 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 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 “学 书学剑两不成 ”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 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 “得非有辱斯文 乎? ”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石钵头愕然。华昌站 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 “有嘛介求俺?直说吧。 ”石钵头苦着脸,说: “俺 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 ”华昌坐下,说: “奇了怪了, 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 ”石钵头说: “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 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 ”华昌说, “桌上有。识字么? ”石钵头苦笑: “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 …… 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 “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 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 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 “就是这块,就是这块! ”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 子。华昌正色道: “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 “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 ”石钵头急 了: “老先生,俺 ……俺……”华昌举手截止,说: “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 差错,分得来么? ”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 “刀斧斫开? ”华昌笑了: “何须如此麻烦。 ”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 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 2016 年第 6 期) 1)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 “赤裸脊背 ”、“双肩一耸 ”、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 ”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 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道的屠夫形象。 B.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 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的心情。 C.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 ”,嫌他穷困潦 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D. 小说以 “药砚 ”为题,含义深刻:这 “砚 ”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 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 斯文谦和,穷困落魄。 ② 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③ 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① 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 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② 华昌明明 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③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解析】 【分析】( 1C 项,根据文意,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憎恶鄙视华 昌这样的读书人,而不是嫌他穷困。选项分析鉴赏不恰当。故选 C2)从文章第 ⑤ 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 ⑥ 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 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穷困落魄的形象;从第 ⑥ 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 一声不吭走了、第 ? 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 善良、宽容大度。 3)此题小说的结尾 “徒手分端砚 ”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在前文中有很多伏笔, 例如华昌身材精瘦,与他身怀绝技形成反差,当他读到 “学书学剑两不成 ”时悲从中来,暗 示他有些功夫,这样做便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分砚 ”,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露,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则揭示了 “生 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的主题。 故答案为: ⑴B⑵① 斯文谦和,穷困落魄。 ② 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③ 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⑶① 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 合乎情理,使人信服。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② 华昌明明身 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 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 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 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 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 .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 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 .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 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 .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 .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 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乡人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的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 全还有一瓶酒。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 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这条河里的鱼以白条子和鲫鱼为多。白 条子他是不钓的,他这种钓法,是钓鲫鱼的。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 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 鱼味美无比,叫做 “起水鲜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 “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 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 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中国以淡人为字的好像特别多,而且多半姓王,他们大都是阴 历九月生的,大名里一定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 “人淡如菊 ”的诗,造就了多少人的名 字。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 “济世救人 ”“仁心仁术 ”“杏林春暖 ”“妙手回春 ”……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 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 新,漆地乌亮,是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 “急公好义 ”,字 是颜体。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对子: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凤扁豆花。 ”他很 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自从他种了瓢 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 苦的菜蔬了。 他这个医生是 “男妇内外大小方脉 ”,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王 家三代都是如此。城里外科医生不多,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 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 交款,都得要等 “三节算账 ”,—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 “各凭良心 ” 了。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 人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 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 衣裳。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这个县的地势,四边高,当中低,像一个水壶,别名就叫做盂城。这一年 死于大水的,有上万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在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 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长竹篙拉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 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行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 村子,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 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教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 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 把他教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顛簸 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 “急公好义 ”。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好家伙,吃喝嫖赌抽大 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这一家住三个月, 那一家住两个月,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骨子,他一 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 “你不用走了! ”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 ——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 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 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 “你干吗为他治病? ”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 “我不给他治,他会 死的呀。 ”汪炳没有一个钱。白吃,白喝,自治病。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 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帖子上的言词倒真是淋漓尽致,充满感情。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对王淡人所做的事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 淡人: “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 ”王淡人笑一笑,说: “没有多少钱。 —— 我还有。 ”他老婆也只好笑一笑,摇摇头。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 “男女内外大小方脉 ”,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 满架秋风。 你好,王淡人先生! (节选自《短篇小说》 2015 年第 9 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的 “一庭春雨飘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暗含春雨润物悄无声息,恩 泽大地不求回报,这与他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一致。 B. 对于王淡人医治汪炳,他老婆也只好笑一笑,摇摇头。可看出他老婆对他的行为的无奈 反感不理解。 C. 古人的一句 “人淡如菊 ”诗,造就了多少人的名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淡人名字的由 来,另外也透露出王淡人恬适淡然、超脱物外的生活态度。 D. 在小说中,作者隐藏了自己的情感,仿佛是一个远远的观望者,而在结尾作者说了句 “你 好,王淡人先生! ”,体现了作者对王淡人不求闻达的精神追求的赞许。 2)小说中的王淡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汪曾祺小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 ”,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 “奇崛 ”之处。 【答案】 (1B 2)① 作为一个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②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善良淳朴,乐于 助人,急公好义。 ③ 作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他洒脱淡泊,甘于清贫,富有生活情趣。 3)① 在主题思想方面,小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 文中王淡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治病救人,急公好义。淡泊闲适,率性洒脱,情趣 高雅,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节操。作者通过刻画王淡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中华传统 美德的赞美与呼唤。 ② 在表现手法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 统。小说善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采。如本文第二段对王淡 人钓鱼、吃鱼的描写,自然朴实、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将其自得其乐、闲 适洒脱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 在语言方面,口语化的民间语言显得自然质朴、清新别 致。句式上多用短句,不用浓艳冗长的修饰语。如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 傻,去年就办了件傻事。 ”一个口语化的重复真实自然的揭示了人物性格。诗化的语言营造 一种氛围,表现人物形象。如 “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 刚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对蓝蜻蜓、鱼竿的细节描写,不仅营造一种悠然闲淡的 氛围,也衬托出王淡人的可爱与淡泊的特点。 【解析】 【分析】( 1B 项, “可看出他老婆对他的行为的无奈反感不理解 ”理解错误,根 据原文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对王淡人所做的事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但是她忍不住要 问问淡人: ‘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 ’王淡人笑一笑,说: ‘没有多少钱。 ——我还有。 ’他老婆也只好笑一笑,摇摇头 ”可知,他老婆起初是不喜欢不务正业的汪炳,心疼钱物,但还是对王淡人这种乐善好施的做法默认了,虽不是十分支持,但无反感之 意。故选 B2)从人物身份来看,王淡人是一个乡村医生。他能够治好凶险的 “搭背 ”,可见他医术高 明;他急公好义,给病人治病不计较诊费,对穷苦人还白送医药,大水中不顾自己生命危 险救助乡亲,可见他医德高尚,有侠义心肠;他名为 “淡人 ”,家里悬挂 “一庭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 ”的对联,行医不求名利,可见他淡泊名利;他喜欢钓鱼,钓到鱼就煮了, 边喝酒,边吃鱼,边钓鱼,可见他热爱生活、潇洒脱俗。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 题答案。 3)从主题来看, “中国味 ”,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汪曾祺作品的特色。小说记叙了王淡人从 医、做人的一系列事件,洲际穷人,不收药费,大水中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治病人等,小说 中王淡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急公好义、热爱生活、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国传统美 德,小说借这个王淡人这个人物形象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表现手法来看,文章 没有使用复杂的手法,只是运用了是白描手法,而白描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 汪曾祺先生对这种手法运用自如,把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如 “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 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 符合人物身份,与背景合拍。从语言方面来看,整篇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口语化特点非 常明显,语言朴素而又自然,多用短句,如 “有人问王淡人: ‘你干吗为他治病? ’王淡人倒 对这话有点不解,说: ‘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等,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形象生动可 感, “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 竿上了 ”清新朴素的语言能展现悠然闲淡的场景。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故答案为: ⑴B⑵① 作为一个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②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善良淳朴,乐于助 人,急公好义。 ③ 作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他洒脱淡泊,甘于清贫,富有生活情趣。 ⑶① 在主题思想方面,小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文中 王淡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治病救人,急公好义。淡泊闲适,率性洒脱,情趣高 雅,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节操。作者通过刻画王淡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中华传统美 德的赞美与呼唤。 ② 在表现手法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 统。小说善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采。如本文第二段对王淡 人钓鱼、吃鱼的描写,自然朴实、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将其自得其乐、闲 适洒脱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 在语言方面,口语化的民间语言显得自然质朴、清新别 致。句式上多用短句,不用浓艳冗长的修饰语。如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 傻,去年就办了件傻事。 ”一个口语化的重复真实自然的揭示了人物性格。诗化的语言营造 一种氛围,表现人物形象。如 “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 刚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对蓝蜻蜓、鱼竿的细节描写,不仅营造一种悠然闲淡的 氛围,也衬托出王淡人的可爱与淡泊的特点。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 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解读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 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 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 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 The Mind Map ,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 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 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 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 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 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 ——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 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 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 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 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 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 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 颜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 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 “图像+文字 ” 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 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 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 深刻。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 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 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 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 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 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 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 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 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 部。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 而自由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 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 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 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 材料二的 “思维导图图例 ”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 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 材料三认为 “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 ”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 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 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B. 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 “图像+文字 ”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 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 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 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 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 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3)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 【答案】 (1D 2C 3)① 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 (或特征 )什么是思维图 ”亦可 ); ② 功能 (或作用 ) ③ 关键词和 小图像; ④ 图例 (或思维导图例 );⑤ 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 ⑥ 适度使用。 【解析】 【分析】( 1D 项, “材料三认为 ‘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 ’的主要原因 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错误, “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 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 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 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 “误认为 ”“似乎 ”等说明 “简单 ”只是人们的错误认知,事实并非如 此,且 “浅尝辄止 ”只是人们形成的思维习惯,而非思维成果。故选 D2A 项, “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 ”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 “思维导图充分运 用左右脑的机能 ”,是 “充分运用 ”而非 “有效提升 ” ; B 项, “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 的图像或者 ‘图像+文字 ’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错 误,材料二第三段说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 或者 ‘图像+文字 ’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 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选项混淆了 “中心图 ”和“主干 ”两个部分, “以 一幅大的图像或者 ‘图像+文字 ’的形式 ”表现出来的是 “中心图 ”,不是主干, “呈现信息组织 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的是 “主干 ”,不是 “中心图 ” ;D 项, “思维导图 ……它能将思维可视 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错误,选项强加因果, “将思维可视化 ”和“激 发大脑的潜力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 C3)从图上来看,思维导图的主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已经给出的是 “思维导图的 内容和结构 ”和“思维导图的缺点和使用方法 ”,这二者分属于材料二和材料三,故考生需要 浏览材料一,看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思维导图的什么内容,材料一一共三段文字,结合三段 内容可知,主要是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再看分支部分,第一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一 而言,材料一共三段文字,已经提供的是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信息,故考生要填写的是第二 段的信息,即思维导图的功能或作用;第二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二,材料二主要由三部分组 成,即元素、原理、要素和结构,以及思维导图的图例,而结构部分又包括中心图、主 干、分支和关键词及小图像;第三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三,包括缺点和正确使用,缺点主要 是第一段和第二段,即 “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 ”和 “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 正确使用在第三段,主要是适度使用和变化与创造。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① 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 (或特征 )什么是思维图 ”亦可 );② 功能 (或作用 ) ③ 关键词和小 图像; ④ 图例 (或思维导图例 );⑤ 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 ⑥ 适度使用。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 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 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 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 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 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 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 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批评 “反讽 ”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 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 “反讽 ”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 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 “文学性 ”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 胧和语义多重。 “反讽 ”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 “反讽 ”就 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 “反讽 ”本是指一种 “正话反说 ”或“所言非所指 ”的语言现象。在 “反讽 ” 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 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 “反讽 ”产生的原理同样如 此。在 “反讽 ”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 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 “反讽 ”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 “反讽 ”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 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 “反讽 ”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 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 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 “反讽 ”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 “反讽 ”是“文学 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 “文学性 ”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 “反讽 ”一 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 “反讽 ”上升到 “文 学性 ”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 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 “反讽诗学 ”( ironic poetics)。关于 “反讽 ”,他们明确指出: “我们可以把 ‘反讽 ’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 ‘反讽 ’原理延伸而为矛盾 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 ”既然 “反讽 ”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 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 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 “反讽 ”分为 “克制叙述 ”“夸大叙述 ”“正话反说 ”“疑问式反 讽”“复义反讽 ”“悖论反讽 ”“浪漫反讽 ”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 “宏观反讽 ”等多种类型。 无论何种 “反讽 ”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 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选自文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 B. 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C.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 D. 反讽不只是语言技巧,是 “文学性 ”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语义学和符号学两个角度论证了 “反讽 ”的特征在于 “正话反说 ”或能指非所指。 B. 文章用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对比,是为了突出文学文本语言的 “语义朦胧和复杂 ”。 C. 文章推进一层,论述了新批评将 “反讽 ”上升到 “文学性 ”高度,提高了反讽的地位。 D. 文章列举《新批评》中多种 “反讽 ”类型,以论证 “反讽 ”具有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 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鲁迅作品的四个例子中不是典型反讽的一项是( A. 《孔乙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写悲剧。 B. 《祝福》中 “祝福 ”这一情境的设置。 C. 《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讲述 “长毛 ”故事的感受。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描写。 【答案】 (1B 2D 3D  【解析】 【分析】( 1B 项, “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表 述不当,应是: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完全相反、完全冲突。根据原文 “字面上的意 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 ”可以确定。故选 B2D 项, “以论证 “‘反讽 ’具有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 ”与原文不符,从文章结尾相应论述可知,这些 “列举 ”是用以论证反讽的语义结构 “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 的。故选 D3A 项,《孔乙己》幽默轻松的笔调与不幸的内容构成反讽。 B 项, “祝福 ”的一般意义 与祥林嫂的悲剧构成反讽。 C 项,阿长所述故事的荒诞与作者的敬意构成反讽。 D 项,语 境对语义的扭曲不明显,语义错层的感觉不明显。故选 D故答案为: ⑴B;⑵D;⑶D【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 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 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 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 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 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 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 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 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 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 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 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热闹。纤细娇 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 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 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 28 公里长的川藏线是 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 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 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 “幺妹儿,快 起来,要出人命了。 ”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 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 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 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 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 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 “喊我干 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 “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 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 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 “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 “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 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 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 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战友红了双 眼,哽咽道: “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 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 “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 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 美满。 ”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的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 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 2014 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的自然环境描写,突出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 “我”进藏的无助,推 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表现 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 小说以 “我 ”睡懒觉、不出工等行为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 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习性与任性的弱点。 D. “我 ”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藏族士兵给 “我 ”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 “我”的 触动很大,让 “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2)为什么小说在第四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 “我 ”,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藏族士兵为代 表的群体。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答案】 (1C 2)① 表现了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为故事设置背景。 ② 与后文藏族老阿妈的生病及士兵的感谢形成呼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 突出了川藏公路线的繁忙,表现了养路 工人的勤劳和无私的付出。 3)【示例 1】小说的主人公是 “我 ”。① 小说的主要情节描写了 “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和情 感及思想转变的过程。 ② 描写川藏线养路工人及牺牲的藏族士兵都是为了突出 “我”的醒悟 转变,表现了 “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感动。 【示例 2】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藏族士兵为代表的群体。 ① 小说写 “我”与藏族老阿 妈、藏族士兵的故事,从 “我”的视角叙写了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的 献身事迹,用 “我”把这些人物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人物群像。 ② 小说表现了这一 组人物群体为了藏区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C 项, “懒惰习性与任性的弱点 ”理解有误,结合 “通常这个时候, 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 ”分析, “睡懒觉 ”是因 为主人公感到憋屈而表现出的任性行为,并非其习性。故选 C2)从文中来看,小说在第四段主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和川藏公路 线的繁忙,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表现了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这为下文故事的展开设 置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对人物形象作用的角度来看,川藏公路的热闹和繁忙 离不开养路工人的工作,这也就表现了养路工人的勤劳和无私的付出;从结构上来看,照 应了后文救治藏族阿妈以及藏族小伙送花等情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3)结合 “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 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 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 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 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 喊”“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等分析可 知,因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描写了 “我”的情感及思想转变的过程。通过情节的展开,表现了 “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感动。小说中的 “格桑梅朵 ”也是我思想转变的媒介物。总之,围 绕情节,主旨等分析,都显示 “我”是主人公。也可以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藏族 士兵为代表的群体。结合文本内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 ⑴C⑵① 表现了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为故事设置背景。 ② 与后文藏族老阿妈的生病及士 兵的感谢形成呼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 突出了川藏公路线的繁忙,表现了养路工 人的勤劳和无私的付出。 ⑶【示例 1】小说的主人公是 “我”。① 小说的主要情节描写了 “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和情感 及思想转变的过程。 ② 描写川藏线养路工人及牺牲的藏族士兵都是为了突出 “我 ”的醒悟转 变,表现了 “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感动。 【示例 2】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藏族士兵为代表的群体。 ① 小说写 “我”与藏族老阿 妈、藏族士兵的故事,从 “我”的视角叙写了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的 献身事迹,用 “我”把这些人物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人物群像。 ② 小说表现了这一 组人物群体为了藏区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点评】 ⑴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形象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是对 文章内容、手法、语言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人物性 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 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应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 用(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等),根据环境描写所在的语段位 置,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答题时,在结构上可考虑从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 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等作用。小说在第 4 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 景象,表现了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为故事设置背景,与后文藏族老阿妈生病及藏族士 兵感谢形成呼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川藏公路线的繁忙,表现了养路工人的 勤劳和无私的付出。 ⑶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 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本题题干要求 “你认为小说的主 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首先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然后分点阐 述自己的理由。可以围绕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主旨四个方面来回答,不能 凭空捏造,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回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 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 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 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 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 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 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 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 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的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 场。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哲学家托德 ·莱肯曾指出: “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 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 ”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 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 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 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了,而是变 大了。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 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 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 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 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 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 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 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 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 :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既造福了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 B. 科技伦理的目的是 “追求善 ”,托德 ·莱肯所说的 “道德法则 ”就是 “科技伦理 ”。 C. 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既可约束这种自由,也可引导科学研究。 D. 人类认识的局限使未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科学的发展会加大这种可能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B. 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各环节中存在伦理缝隙,有助于理解科学伦理的目标和作用。 C. 文章第三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深入论证了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D. 对于中国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正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技伦理才得以兴起,受到重视。 B. 西方文化有悠久的科技伦理传统,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C. 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在近代以前缺乏科学传统与经验有关。 D. 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评价模式功利化等不良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 险。 【答案】 (1B 2C 3C  【解析】 【分析】( 1B 项,概念理解错误, “托德 ?莱肯所说的 ‘道德法则 ’就是 ‘科技伦 理’”不当。根据文本内容 “哲学家托德 ?莱肯曾指出: ‘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 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 ’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 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 ”分析可知,托德 ?莱肯所说的 “道德法则 ”是针对人类的 “有限性 ”而预设的完美的伦理规范,它包含了 “科技伦理 ”,“科技 伦理 ”是“道德法则 ”的一种。故选 B2C 项, “论证了 ……可操作性 ”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 “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 代局限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 ”“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 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 ”“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 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 的障碍 ”等分析可知,第三段主要论证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并未论证 “可操作性 ”。故选 C3A 项, “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归因不当。根据文章第一段,科技伦 理兴起的原因是科技发展有潜在的危险,而非科技发展已经 “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 害”。B 项, “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说法绝对。结合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 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 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分析, “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不 当。 D 项, “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 ……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 ”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内 容“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 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 ”分析可知, “国内科研 从业者大增 ”不能视为 “不良因素 ”。故选 C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 【点评】 ⑴此题考核理解、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 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⑵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的分析。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 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⑶此题考查理解、推断文本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 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有些、一 般、可能、将要等)。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 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 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 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 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 实现这一点呢 ?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 1953 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 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 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 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 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 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 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 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 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 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 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 400 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 80 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 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 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 ipad 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 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 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 ·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 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 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 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 “步调 ”(物理学上称为相位 ),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 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 量,这个力大约 70 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 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 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 化了。 (选自《大科技 ·科学之谜 >>2013 年第 l 期,有删改 ) 1)下列关于 “触幻觉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 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 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 触幻觉。 C. 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 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 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 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有 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 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 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 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 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 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 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 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 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 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 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 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 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 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 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 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答案】 (1A 2B 3D  【解析】 【分析】( 1A 项,夸大其词。 2B 项,因果倒置,原文是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 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 3A 项 “毫无差别 ”过于绝对,原文是 “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 ;B 项张冠李 戴,末句中 “水平方向 ”应为 “垂直方向 ” ; 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D【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 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 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 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 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 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 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 力。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 70%以上 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 度显著提升。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 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 456 所、骨干专业 3815 个、校企共建 生产性实训基地 1933 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727 个。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与 “一带一路 ”沿 线国家开展 351 项国际合作,招收沿线各国的学历教育学生近 6000 人、培训超 10 万人 次。此外,职业教育不断补齐短板环节: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 1.2 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 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 (选自《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 “黄金时期 ”》) 材料二: []E 表预测。 材料三: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和欧美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目前,欧盟有半数以 上的国家职业教育比例在 50%以上。我国受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 力不强的影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减少,同时生源质量有所降低,有的学校报到率仅 60%。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更明显。 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如我国每万人中职业教育平均在校生,东部地 区为 115 人,西部地区仅为 58 人;西部地区职校生平均预算内的教育经费还不到东部地 区的一半,办学条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 另外,欧盟国家职业教育观念比中国的职业教育观念要强,自古以来我国都是轻职业, 重学术理论的发展。我国人民传统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价值高。 (选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材料四: 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且专业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实际 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 我国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高等教 育只有在考虑到传统精英教育的同时,也考虑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教育需求,吸引他们进 入高等学校,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化。我国职业教育正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是国家高等 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促使高等教育加速进入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 亡。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 媒体、图形设计等。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 既使学生掌握适应当今社会的专门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出了校门以后,能够持续提高职业技能,灵活地自我调整。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 明。 (选自《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逐年递增,预计今后几年将进一步扩大。 B. 虽然我国传统上对职业教育不太看重,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 C. 20102017 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整体平稳,均保持在 96%以上。 D. 高等教育要想加速进入大众化,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职业教育对 “一带一路 ”建设有一定的贡献,我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了多 项国际合作。 B. 职业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我国这种情况较突出,我国西部 职业教育大大落后于东部。 C.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不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因此我国需 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D. 社会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工作和岗位消失,也让新技术、新工种出现,因此,职业教育必 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 3)请结合材料,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 ”的原因。 【答案】 (1B 2C 3)① 发展势头好。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建立了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② 政府重视。颁布了职业教育的法规,加大了投资力度。 优势明显。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要;入学门槛低,迎合了普通百 姓的需要,走向了大众化;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 【解析】 【分析】( 1B 项, “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 ”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三内 容可知, “轻职业 ”这种观念有所改变,但还是存住。故选 B2C 项, “因此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分析有误,材料中的图表只是表明了中 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好,但不能因此就说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 教育。故选 C3)结合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 育体系,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的 国际影响力 ”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好;结合 “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 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 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 456 所、骨干专业 3815 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1933 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727 个”“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 ”“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 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 ”等分析,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结合 “我国职业 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且专业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 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 ”“我国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 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 ”“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 般出现,例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图形设计等。在这样的形势 下,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 ”等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优势明显。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 ① 发展势头好。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建立了世界上规 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② 政府重视。颁布了职业教育的法规,加大了投资力度。 ③ 优 势明显。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要;入学门槛低,迎合了普通百姓 的需要,走向了大众化;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 【点评】(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 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 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 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彩端午 苗理洁 ① 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② 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一筐筐火 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上一捆捆的粽 子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 ”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 妈好奇地问。 “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这些叶子都能卖钱! ”小妹子爽爽 地答道。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 根民间。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 叶、艾叶,小妹攀着梯子采摘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 家。 ③ 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 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④ 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 “扒龙船 ”。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在江上 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 1541 年) 开始才有扒龙船。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重头戏。先不说藏在水下的 龙船每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 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前年端午时节,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 船。赤,红也。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 悬满枝头,成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 的红旗,哗啦啦作响。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 心。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这红 色的海湾深深镌刻在我脑海,成为端午美好的记忆。 ⑤ 代代相传,谁人不晓五月初五吃粽子的来历?又有哪家主妇端午时节不寻粽而去呢? 我依旧来到老街,看见卖粽子的店铺里,台面上的粽子已经卖完,店主一家正忙忙碌碌赶 着包裹下一批粽子。端午未到,这家老店生意已火起来。据民意调查,这是惠州城最好吃 的五家粽子铺之一。只见一个大木盆里,堆放着洁白的糯米、红色的豆,黄里转红的咸蛋 黄和切成手指长红白相间的五花肉。店主麻利调好料,几个巧手女子裹上绿色的粽子叶, 用水草扎成一个个长方形、三角形还有四方形。店家说放入大锅里蒸上个把小时即可出 锅。买粽人都是老街坊,有的就这么聊着笑着等着,等老店飘出浓郁的粽香。暮色将老街 与排队买粽人的队伍衬托得温婉动人。这是传统节日对人们无声的召唤,祥和的心绪,平 安的场面令人心生温情,充满诗意。 ⑥ 民间传说五月是恶月,是毒月,也许源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爱戴他的百姓们痛恨这 个日子罢,故而有了端午须除恶驱邪之说。从我记事起,就知惠州城有端午节挂菖蒲、艾 叶和桃枝的习俗。我自然不能免俗呀,在市场仔细挑选一扎水灵翠绿的菖蒲、艾叶和桃枝 带回家,随即挂在了房门。 ⑦ 原不知那春天里娇媚无比的桃树在民间传说中具有驱鬼的神力,难怪有人在屋子一角 悬挂一把桃木剑求安定。艾草与桃枝,是这样 “共同联手 ”,在端午时节 “守住 ”百姓的家 门。艾晒干还可以制成条,就待端午之日用以点燃熏房。其实,艾草早已被医学证明有温 筋活络、祛湿驱邪的作用,民间喻之仙草,许多百姓家中有备待用。那是古人积累下来的 经验:端午时节,暑湿最盛,容易滋生疫症影响人体健康。古时医学不发达,艾这时节就 派上用场,或吃或洗又或熏。 ⑧ 如果说,端午燃艾为生活保健的明智之举,而端午挂菖蒲,就是人们精神上的 “防疫 ” 之需。中国传统文化中,菖蒲象征为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 “花草四 雅”,因形状如剑,又称水剑。民间喻其为端午期间镇宅的祥物,把它看作正义的化身。也 有人插在花瓶驻厅堂中,寓意 “剑”可驱邪除魅。也许,天赐菖蒲扎根多水的惠州,令乡野 的溪边到处可见它亭亭玉立、飘逸俊秀的身影。元代贯云石有著名蒲剑诗云: “三尺青青古 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 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百姓心目中侠士般的菖蒲,以它独特的魅 力,成为惠州人端午节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 ⑨ 根植民间土壤的惠州端午节,传承不变缅怀屈原的精神,在时代大踏步地前进中多彩 地穿越,穿越。异彩纷呈的民间习俗,次第呈现人们心灵的风光 , 令整个端午节亮堂 了,亮出一番秀色,亮出一番天地,亮到人们的心坎里 …… (苗理洁:惠州本土女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政协惠州市文史研究员。著有散文集 《水城故事》《水运鹅城》等。散文作品多描写惠州风情与市井生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 文章第三段中, “像个待嫁的新娘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惠州端午节与众不同 的喜庆鲜亮,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B. 文章第四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惠东赤岸村 “扒龙船 ”的热闹场面,是为了渲染惠州端 午节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表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代进步而改变的感慨。 C. 文章第五段中,傍晚时分,惠州老街坊们在老店排队买粽子时有说有笑的画面,充满了 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惠州端午节温馨的一面。 D. 文章第六、七、八三段不仅详细介绍了惠州城端午节挂菖蒲、艾叶和桃枝的民间习俗, 还从科学角度解释了端午用艾的合理性。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划线处 “人们心灵的风光 ”的含意。 3)作者为什么说惠州的端午是多彩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 指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敬畏和虔诚。端午节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岁月,人们依然盼望 它的到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这个节日。 ② 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体现在 人们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祥和心绪上,也体现在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健康的企盼上。 人们对正义的坚守和弘扬。端午节起源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悬挂艾草、桃枝和菖 蒲,为除恶驱邪,更视菖蒲为侠义的化身。 3)① 表层意思是指端午节充满了色彩感。市场上有火红的荔枝和青葱翠绿的粽叶、桃 枝、艾叶和菖蒲;龙船赛上,有红色的海岸、红色的荔枝林、红色的船头大花,红色的大 鼓,红色的比赛服,红色的旗帜,配以蓝色的大海,呈现一片明丽的色彩;包粽子时有洁 白的糯米、红色的豆,黄里转红的咸蛋黄和切成手指长红白相间的五花肉。 ② 深层意思是 指端午节丰富的传统习俗,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桃枝菖蒲。作者通过对惠州城 “多彩 ” 端午的描述,激发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解析】 【分析】( 1B 项, “文章第四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惠东赤岸村 “扒龙船 ”的 热闹场面,是为了渲染惠州端午节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表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 代进步而改变的感慨 ”中“表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代进步而改变的感慨 ”表述有错, 惠州端午节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文中划龙舟、包粽子、挂菖蒲、艾叶、桃枝均为对传 统习俗的继承。从文末 “根植民间土壤的惠州端午节,传承不变缅怀屈原的精神 ”也可判断 B 错。故选 B2)本题要求理解结尾划线处 “人们心灵的风光 ”的含意,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是 “心灵的 风光 ”,所以理解分析时要紧扣情感。此句在结尾,所以作答时主要联系上文,结合主题归 纳概括出情感。第二段中写 “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 今,已深深扎根民间。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 ”,第三段说 “这个 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 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第四段中 “扒龙船 ”活动的描绘,作者说 “这红色 的海湾深深镌刻在我脑海,成为端午美好的记忆 ”,这些信息都能表现出人们心中对传统节 日的敬畏和虔诚。第五段中对在粽子铺中包粽子、买粽子的描绘,表现 “这是传统节日对人 们无声的召唤,祥和的心绪,平安的场面令人心生温情,充满诗意 ” ; “据民意调查,这是 惠州城最好吃的五家粽子铺之一 ”,“买粽人都是老街坊,有的就这么聊着笑着等着,等老 店飘出浓郁的粽香。暮色将老街与排队买粽人的队伍衬托得温婉动人 ”,表现人们对美食的 追求和对健康的企盼上。这些信息都能表现人们心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第三段说 “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 ”,端午节起源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第六段中 “民间传说五月是恶月,是毒月,也许源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爱戴他的百姓 们痛恨这个日子罢,故而有了端午须除恶驱邪之说。从我记事起,就知惠州城有端午节挂 菖蒲、艾叶和桃枝的习俗 ”的介绍,第七段说 “原不知那春天里娇媚无比的桃树在民间传说 中具有驱鬼的神力 ”,第八段中 “端午燃艾为生活保健的明智之举,而端午挂菖蒲,就是人 们精神上的 ‘防疫 ’之需 ……民间喻其为端午期间镇宅的祥物,把它看作正义的化身 ”,都是人 们为除恶驱邪,悬挂艾草、桃枝和菖蒲的举动。这些信息都能表现人们心灵对正义的坚守 和弘扬。 3)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惠州的端午是多彩的? 答题时应该要把握 “多彩 ”这 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概括主题时,主要从深层含义把握。 “多彩 ”的表层含义是指端午节 充满了色彩感。文中表现端午的色彩丰富,如 “一筐筐火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 绿色映入眼帘 ”,“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 ; “龙船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 ”“赤,红 也。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 ”, “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 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 ”,“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 ”;在棕子 铺里, “只见一个大木盆里,堆放着洁白的糯米、红色的豆,黄里转红的咸蛋黄和切成手指 长红白相间的五花肉 ”。这些信息都展现出端午节的色彩丰富,明艳动人。 “多彩 ”的深层含 义体现在端午节丰富的传统习俗上。文中表现端午节这个传统习俗形式多样,如 “龙舟竞 渡,惠州人称之 ‘扒龙船 ’” ; “卖粽子的店铺里 ”包粽子, “暮色将老街与排队买粽人的队伍衬 托得温婉动人 ”;挂桃枝驱鬼, “端午燃艾为生活保健的明智之举 ”, “而端午挂菖蒲,就是 人们精神上的 “防疫 ”之需 ……民间喻其为端午期间镇宅的祥物,把它看作正义的化身 ”;这 些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形式内涵可以延伸到传统文化,所以作者通过对惠州城 “多彩 ”端午 的描述,很能激发起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以此升华主题和思想情感。 故答案为: ⑴B⑵ ① 指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敬畏和虔诚。端午节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岁月,人们依然盼望它 的到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这个节日。 ② 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体现在人 们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祥和心绪上,也体现在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健康的企盼上。 ③ 人 们对正义的坚守和弘扬。端午节起源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悬挂艾草、桃枝和菖蒲, 为除恶驱邪,更视菖蒲为侠义的化身。 ⑶ ① 表层意思是指端午节充满了色彩感。市场上有火红的荔枝和青葱翠绿的粽叶、桃 枝、艾叶和菖蒲;龙船赛上,有红色的海岸、红色的荔枝林、红色的船头大花,红色的大 鼓,红色的比赛服,红色的旗帜,配以蓝色的大海,呈现一片明丽的色彩;包粽子时有洁 白的糯米、红色的豆,黄里转红的咸蛋黄和切成手指长红白相间的五花肉。 ② 深层意思是 指端午节丰富的传统习俗,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桃枝菖蒲。作者通过对惠州城 “多彩 ” 端午的描述,激发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段落、重要语句的作用、体味作者的情感与鉴赏文章艺 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情感的探究,也有对段落、句子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 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⑵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 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此题注意对 “风光 ”的理解,在结合 “多彩端午 ” 分析, “人们心灵的风光 ”指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敬畏和虔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 正义的坚守和弘扬。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 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 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此题对 “多彩 ”的理解从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进行分析。表层意思是指端午节充满了色彩感,深层意思是指端午节丰富的传统习俗,作 者通过对惠州城 “多彩 ”端午的描述,激发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