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四川甘孜高三语文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28次点击|8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甘孜高三语文试卷(全)


360截图20240425182549689.jpg360截图20240425182631491.jpg360截图20240425183455850.jpg360截图20240425183617811.jpg360截图20240425183533693.jpg360截图20240425183858185.jpg360截图20240425183740488.jpg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20·浙江模拟)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B . 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乒联团体世界杯赛上,中国队不孚众望 , 夺得男团和女团冠军。

C . 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嫉恶如仇、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形象,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

D . “中国一分钟”微视频,是我国改革开放非凡成就的反映,更是中华民族矢志奋斗精神的展现。

2.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爱纯真浪漫,                   ;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               。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在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疯狂与不羁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①④②    

D . ①④③②    

3. (2分) (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宋时为繁荣之区。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 . “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 . “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 . “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4. (2分) (2019高三上·苏州期中) 对下面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任何行业中技艺纯熟的工匠,都离不开长年的经验累积。但现在有很多人也因此把工匠的形象和机械重复、循规蹈矩联系起来,把经验与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经验主义,不利于当代科学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认识误区。回顾历史,很多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能工巧匠”,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而为人们称道传颂,如最著名的工匠代表鲁班也是因为发明锯、曲尺等实用工具而被后人称为木工鼻祖。

A . 任何一个成熟的工匠都要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    

B . 经验和创新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促进发展的。    

C . 工匠精神不仅是机械重复、循规蹈矩,而是创新发展。    

D . 具有创造性品质就能成为“能工巧匠”,留名于世。    

二、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5.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露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B .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C .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D .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 长君,指对他人兄长的尊称,年长者为君。此处指苏武的哥哥苏嘉。

B . 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古代皇帝要祭祀皇天后土。

C . 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一般也指嫁给公主的人。

D . 上林,指上林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一般是皇帝尚武游乐打猎的场所。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扶辇下除           除:殿阶    

B . 虽蒙斧钺汤镬       虽:虽然    

C . 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D . 谢汉使曰           谢:道歉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陵劝降时虽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但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

B . 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热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

C . 匈奴与汉和亲后,汉朝使者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欺骗汉朝使者说苏武已死;但正是因为苏武用大雁传书让天子发现,才得以最终重新回到汉朝.

D . 文章最后一句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6. (15分) (2019·惠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李存勖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国号唐,拜崇韬兵部尚书。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庄宗患之,以问诸将,崇韬曰:“陛下兴兵十余年矣。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愿陛下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籓镇诸侯,多梁旧将。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 , 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同光四年征蜀,以魏王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唐军入蜀,所过迎降。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当尽去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闻此言,遂皆切齿,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 , 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明宗即位,诏许归葬,以其太原故宅赐其二孙。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B . 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C . 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D . 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B . 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也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C . 藩,“保卫”之意;藩镇,亦称方镇,朝廷设置的专管边境军事的军镇。

D . 郊迎,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崇韬才能突出,受到庄宗赏识。郭崇韬颇有军事谋略,庄宗在破契丹、灭梁等关键性战役中都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获得了胜利。

B . 郭崇韬处世明达,善于交际应对。郭崇韬素来廉洁,但进入洛阳后,为安抚后粱旧臣,才开始收受他人馈赠的财物,后将这些财物悉数上交。

C . 郭崇韬厌恶宦官,在言行上都表现出了对宦官的不满和蔑视,李从袭和向延嗣等人怀恨在心,共同编造罪名诬陷他。

D . 郭崇韬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是郭子仪后人,经过他人考证点拨,他才相信,并在伐蜀路过时到郭子仪墓前哀悼。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②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

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 (1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客归京

·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

·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 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 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四、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9高一下·大庆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描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 《蜀道难》中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 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45分)

9. (12分) (2018高二上·鹤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10. (12分)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证人

津子围

堂屋大门敞开着,门外小雨淅淅沥沥,一只公鸡和五只母鸡躲进屋子里避雨,空气中弥漫着腥气。母亲嘟哝道:“你爹都烧了七七了,法庭总算有了消息。如果法庭没动静,外人还不知道怎么看咱家呢!杀父之仇,换了西塘吴家老二,早拎着斧头去砍人了……妈不是鼓动你胡来,可你也太软脚了,当了几年小学教师,一年比一年文,一年比一年弱。”

华子说:“妈,我今天是去战斗的,我爹说过,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您尽管放心吧!”

华子出门时,两只公鸡在院子里斗了起来,鸡冠子血红,脖子上的羽毛支棱着,哪个都不肯认输罢休。

在县法院门口,郝律师从轿车里移出了胖墩墩的身子,主动和华子打招呼。华子气喘吁吁地问郝律师:“我没来晚吧?”郝律师说:“没晚,开庭还要等一会儿,趁这工夫,我再和你说一说赔偿的事儿。”华子问:“数额有变化吗?”郝律师说:“有变化,增加了8万。”见华子用疑虑的目光瞅他,郝律师说:“原来精神损失费是2万,现在10万,我们按上限提……不瞒你说,魏强那边托人找过我,他们的意思,刑期短点儿,钱可以多赔。”华子瞪大眼睛说:“想用钱来买刑期啊?门儿都没有!”郝律师说:“华子你放心,他们是收买不了我的。”

“这样,赔偿费就40多万了吧?”华子问。郝律师说:“41.5万。你看一下……”郝律师拿出笔记本,指点着对华子说:“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7损失费……这是合计……”华子思忖着问:“刑期能判多少年呢?我看法律规定最高三年。”郝律师说:“不、不,魏强是全部责任,醉酒,逃逸,情节严重,法律规定是3至7年。”

华子叹了口气说:“如果我爹有过错,那会怎么样呢?”郝律师愣了一下,说:“你爹有啥过错?一个老人大雨天过马路,他是弱者,他没有过错。”华子说:“假设,假设他也有过错呢?”郝律师看了看华子,低下头说:“那就要大打折扣了。”“刑期吗?”华子问。郝律师说:“不光刑期,赔偿金也大打折扣了。”

华子沉默了。郝律师摁了摁华子单薄的肩膀,说:“一会儿你要出庭作证,万万不可意志松懈、心猿意马……华子,你是受害人,不要怕他,不要好人怕坏人!我们要用法律的武器惩罚犯罪,讨回公道。”

天阴起来,尽管大厅里的灯都开着,整个法庭还是显得晦暗。开庭了,双方律师开始陈述,华子暼了一眼窗外,精神开始溜号。

出事那天下午父亲出现在小学教室窗前,他穿着修补过的黑色雨衣。华子从教室里出来,问他:“爹,你怎么来了?有事吗?”父亲说:“没事儿,就是想来看看你。”华子愣了一下,说:“我天天回家,又不是不见面……”父亲没说话,只是死死地盯着华子看,仿佛一眼没看住华子就消失了一样。华子说:“爹,没什么事我还要回去上课。还有,你回去时小心一点儿,下雨路滑。”爹点了点头,见华子转身,又补充说:“华子,爹跟你说两句话。你爹没本事,你没借爹的光,你娘也没跟我享福。你知道,爹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如果爹走了,你要照顾好你娘!”

华子下班回家,爹还没回来,他打伞外出去找爹,找到十点半也没找到,再后来听到的就是噩耗……那个雨夜,魏强从经常出没的酒店出来,酒后驾车,快速拐过有监控的路口时,迎面撞到一个黑色的物体,车冲上人行道才停住。魏强冒雨下车,大概发现人已经死了,见四下无人,慌乱中驾车逃逸了。

除了事实,华子的脑子里还拼出了另一个画面——确诊癌症晚期之后,爹就开始精心谋划这起事故了。这个事故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一、他之所以选择车祸的方式,是因为这个方式可以获得物质补偿,以致他离世之后还可以给妻儿留下一笔财富。二是明确的嫁祸对象。父亲是个好人,他不会有意去害人的,恰巧魏强是他的仇人。当年老房子动迁,乡政府动迁补偿协议是9万元,魏强找上门来,要给12万,强行让父亲签字画押转给他。他耍赖打横,从政府那里赖了20万,答应给父亲的12万却迟迟不兑现,拖了两年才给了8万元。父亲窝囊了一辈子,一口气憋在心里出不来,他用尽生命最后的能量复了仇,完成一次人生的壮举。三是魏强天天在酒店歌厅里厮混,时常酒后驾车,横冲直撞。于是,一起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在雨夜里发生了,华子家将作为受害者得到几十万的补偿,而魏强也将受到法律的审判,还得蹲监狱。

轮到华子作证了,他凝视国徽好一会儿,说:“在此我要向法庭陈述另外一些事实,事故当天下午,我父亲去学校找过我……”法庭一片哗然。郝律师焦急地站起来,不顾程序地向华子提醒道:“华子,你要维护法律的公正啊!”华子冷静地说:“我就是在维护法律的公正!……”华子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说:“我是一名教师啊!”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门外小雨淅淅沥沥”的自然环境描写,勾勒渲染华子家因父亲去世且正值守丧期间家里的悲伤气氛,也暗示华子内心的压抑和纠结。

B . 小说中对两只公鸡在院子里争斗不肯认输罢休的描写,预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双方对簿公堂做了铺垫,也影射双方正紧密筹备的情况。

C . 小说插人父亲与魏强动迁补偿的过节,补足故事情节,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暗示父亲选择的良苦用心,表现了华子对参与谋划的悔意。

D . 小说以“我是一名教师”结尾,首尾呼应,且与母亲认为的“一年比一年文,一年比年弱”形成对比,使华子形象高大起来,结尾意味深长。

2) 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华子的人物形象的。

3) 小说以“证人”为标题有何用意?请从情节、意蕴两方面简要分析。

11. (6分) (2018高二下·闽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的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 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 .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12. (15分) (2017高三下·襄阳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冯骥才

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是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

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诗也在被公众淡漠。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原来是一些诗人,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号码。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后来有了互联网,就很少有人这么做了。

当今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可有可无了。

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宋代之所以盛行长长短短字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量已被唐人用尽。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内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了吗?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在文学上。

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

在市场时代里,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欲望的,又是便捷的。消费过了就扔掉。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

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

(选自2016年8月1日《今晚报》,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种抱怨的确是事实。现在,诗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这种现象不止我国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如此。

B . 虽然在有了互联网后,已经很少有人通过电话私下交流对诗的体会,但是作者认为,当今的互联网仍然还是诗的传播工具。

C . 作者认为,诗的消退是因为诗这种文学样式如今已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诗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D . 对于诗的消退,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人们正在被消费方式异化着,被商业文化变得浅薄和粗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们虽然也有过出色的诗人和诗,但还是不能同欧洲相比,这是因为在欧洲还可以看到普通民众的诗的生活,而我们的诗和诗人却变得可有可无了。

B . 诗在今天的生活中之所以会逐渐消退,主要原因是诗需要纯粹的精神,需要纯真的感情,而这恰与当前盛行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格格不入。

C . 我们读古人的诗句时,诗中那些对生活韵致的感知与发现使我们感动;而现在身处市场时代受消费主导的我们,却已经使诗没有了立足之地。

D . 为了把已经远离我们的诗召唤回来,我们应当不再关切眼前的功利,杜绝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不再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我们的快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贴着的那些写着或长或短的诗句的纸片,可以看出诗在欧洲虽还没完全消退,但已经属于小众化的东西了。

B . 因为我们现在的快乐大都从利益的获得、从物欲的追求、从消费的享受中获得,缺少了对精神美的追求,所以生活中就没有了诗。

C . 只要我们的精神能抵制住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住对纯粹精神和纯真情感的精神需求,诗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D . 有诗的生活是一种有纯粹的精神、宁静的心境、崇尚美与才情的有韵致的生活;而无诗的生活则是一种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的生活。

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 (5分) (2019高一下·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那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终于,鸟儿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七、 名著阅读 (共2题;共13分)

14. (3分) (2018高二上·姜堰期中) (多选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秦可卿死后,她的丫鬟名宝珠者,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贾珍以孙女之礼殓殡。

B . 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C .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D .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

E . 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元妃邀众人作诗。宝玉作《怡红快绿》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被宝钗瞥见,教他把“绿玉”改做“绿蜡”,并指出用典出处。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意,笑称宝钗为师傅。

15. (10分)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