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雄狮献瑞》入选2024高考二轮复习小说文本阅读专练(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32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雄狮献瑞》入选2024高考二轮复习小说文本阅读专练(全)

猎豹截图20240505221827.png猎豹截图20240505221857.png猎豹截图20240505222521.png



【学霸题库】2024高考二轮复习小说文本阅读专练

高中语文试题库 2024-04-19 15:16 

图片

一、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雄狮献瑞

练建安

①“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

②大年初五,是闽粤边的武邑岩前镇请客的日子。客家村寨春节期间请客的日期,都有定日。坐落在狮子岩的均庆寺,是定光古佛的祖庙。此日,格外热闹。

③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百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

④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

⑤“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烂泥坪。”闽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场连绵不断的“冷浆雨”,均庆寺前的石坪低凹处水汪汪的。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北风吹来,寒气逼人。

⑥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过来。

⑦“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酱油、鱼露等物,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正合适。

⑧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

⑨这一天,均庆寺也办狮会,号称“闽粤赣三省狮王争霸赛”。汀江木纲老板练大炮悬赏一千两银子的花红,奖励优胜者。这下可热闹了,周边客家地区来参赛的青狮足有十八只,都是各县身怀绝技者。

⑩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二十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

⑪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驱寒。阿婆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五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小孩子乖巧地说:“阿叔新年发大财。”增发笑了。

⑫均庆寺外石坪,十八只青狮跃跃欲试。场中,竖立着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杆,上头,以红绳悬挂一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优胜者。一丈八尺的桅杆实在是太高了,往常,“缩”上两张八仙桌高度表演的青狮,就算是方圆百里的高手了。三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要么怎么叫狮王争霸赛呢?主办方为安全计,在桅杆的四周铺设了一层层谷笪,谷笪下铺垫有厚厚的稻草。

⑬主事宣读完规则,鞭炮炸响,接着就是一下重锣。赣南远客为先,六只青狮在锣鼓声中一跃奔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场。粤东也是六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退了回来。剩下的两只,一只是当地的,一只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锣鼓敲起,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赢钱还你水牛。”

⑭说话间,锣鼓声响了,岩村青狮已经奔跳出去老远。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就追了上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似有千钧之势。围观者听得谷笪下面发出脆响,仔细听听,是谷笪下滚动的圆竹杠破裂的声音,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围观者大声喝彩,一浪高过一浪。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想,看不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

(节选自练建安《雄狮献瑞》有删改)

文本二:

“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看似有“民间故事”色彩,实则是较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或从民间故事中吸其内核加以综合演绎,或以独特构思演化为“民间故事”,升华思想内核使小说故事更隽永深邃。其结构精致,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小说中高手深藏不露,读者很难一眼看穿,掩卷思考,才恍然大悟。作者深受传统文法影响,擅长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内涵丰厚,其中,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善于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动背景来塑造一些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身手不凡,却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

节选自练德良《客家乡土多侠义——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系列作品浅析》)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增发听到“熟悉的锣鼓,按捺着内心的激动”,暗示他与舞狮有不一般的情感,与结尾写他在狮王争霸赛中的出色表演相呼应

B. 文章第⑧段写增发一个舞狮金牌得主,却落得到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的缘由,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

C. 文章第⑧段写增发与阿婆婆孙俩的相关情节,不仅可以看出阿婆经济的不宽裕,也体现了小说主人公增发人性的美好。

D. 文章写“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牛肉兜汤的做法”,与写当地的狮会一样,都体现了杭川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传承。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欢快的锣鼓声开头,渲染气氛,为后文写增发在狮王争霸赛中取得好成绩蓄势。

B. 第⑩段写“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的热闹场景,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

C.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岩村青狮“摔倒,爬起”两个动作的反复描写,以岩村青狮的“不屈不挠”来衬托郭坊青狮赢得比赛的不易。

D. 作者重视语言感受,用词生动传神,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冷浆雨”“缩”“城肚里”“谷笪”“落雨”等词语的使用,颇有客家语言风味。

8.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雄狮献瑞》是如何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的。

9. 作品是怎样叙述增发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增发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象;②通过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叙述增发为还大哥水牛去摆摊,和与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发知错能改、善良有爱的形象。③通过特定的背景“买卖牛肉兜汤”“客家狮会”等,塑造增发具有客家乡土侠义精神的形象。   

9.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情节内容。②文章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比如第③段写杭川历史、第⑦段写牛肉兜汤的做法等,丰富文章内容,有助于情节的展开。③文章层层铺垫,比如第①段写增发的心理感受,第⑧段写增发曾经的经历,第⑫段写比赛规则的苛刻等,让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④以“狮王争霸赛”为线索组织材料,故事主要围绕“狮王争霸赛”展开,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错误。写增发到岩前古镇摆摊的缘由,是为了塑造增发的人物形象,而非告诫世人赌博害人这一道理。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错误。此处没有对比,更不是为了突出生意难做,只是体现了增发急于卖完兜汤,想去看舞狮比赛。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塑造文学形象方法的能力。

(1)文本二中说“其结构精致,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小说中高手深藏不露”可知,小说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

“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据此可见,文本一中的主要人物增发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

“郭坊的锣鼓敲起,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赢钱还你水牛’”“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就追了上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似有千钧之势”“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想,看不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分析,可知作者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了增发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象。

(2)文本二中说“擅长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可知,本文在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白描手法。

“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驱寒。阿婆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五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叙述增发为还大哥水牛去摆摊,和与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发知错能改、善良有爱的形象。

(3)文本二中说“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善于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动背景来塑造一些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身手不凡,却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特定的背景,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

“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过来”,“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二十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赣南远客为先,六只青狮在锣鼓声中一跃奔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场。粤东也是六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退了回来”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特定的背景“买卖牛肉兜汤”“客家狮会”等,塑造增发具有客家乡土侠义精神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叙述特色和作用的能力。

(1)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

小说叙述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使用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情节内容。

(2)文章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

如,在叙述增发卖“杭川牛肉兜汤”时,插入对他人生经历的叙述——“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还有第③段写杭川历史——“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百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以及第⑦段写牛肉兜汤的做法——“‘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酱油、鱼露等物,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正合适”等内容,丰富文章内容,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3)文章层层铺垫,,让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第①段写增发的心理感受,“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第⑧段写增发曾经的经历,“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第⑫段写比赛规则的苛刻,“场中,竖立着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杆,上头,以红绳悬挂一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优胜者”。

(4)结构安排上,以“狮王争霸赛”开篇,以“狮王争霸赛”结束,中间插入“狮王争霸赛”,所以,小说以“狮王争霸赛”为线索组织材料,这样就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图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峰寺(节选)

陈春成

这次回乡,心里烦闷。我在辞职和入职之间,想回家休整休整。回来一看,老屋已经没有了。整个县城都在剧变,四处一逛,风景皆殊。其实在城市中生活,我早已习惯如此,每天到处都在增删一些事物,涂涂改改,没个定数。只是对于故乡的变动,我一时没有防备,觉得难以接受。无论如何,那座安放在群山之间,覆盖着法国梧桐浓荫的小县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老屋那一带成了工地,围着铁皮墙。工地边上,也蜃楼一般,起了两座售楼部。我一阵恍惚,不知身在何世。我想,那些消逝之物,都曾经确切地存在过,如今怎都成了缥缈的回忆?如此迷糊了几天,正在愤闷和惆怅间摇摆,忽然想起竹峰寺,想起慧灯师父。于是我二话不说,就出发了。

来竹峰寺的大巴上,我一边望着窗外群山,一边用手摩挲着老屋的钥匙,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它。老屋不复存在,它就是我和老屋之间最后的一丝联系。我想象这钥匙是一只U盘,老屋仍完好无损,只是微缩成极小的模型,就存放在这只U盘里。一同存储在其中的,还有关于老屋的记忆。这么幻想着,摸着掌心的一小片冰凉,心情渐渐松弛下来。钥匙该如何处置呢?放在身边,久了,它就成了日常之物,日常的空气会消解它身上的魔力,直到对我失去慰藉作用;扔掉,又太残忍。我想了想,决定把它藏起来。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这么想着,车到站之前,我已决定把钥匙藏在竹峰寺……

据传,竹峰寺在解放前,有块蛱蝶碑很有名。在时代的颠沛流离中,为了保护蛱蝶碑,僧人将其藏于寺内某处,渐渐地,无人知道这块碑究竟在哪,除了守口如瓶的慧灯师父。慧航问了好几次,起初,慧灯不说话,只是摇头。后来被磨久了,他才开口,对慧航说,碑,是师父领着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藏的。当时说好,谁问也不能说。慧航说,那现在寺庙不是重建了嘛,还藏着干嘛?慧灯说,就放那里挺好的,别动它了。

慧航前年从春天到秋天,每天一清早就满山转悠,找碑,无果而归。进门见到慧灯在那里雕一个竹筒,自得其乐的样子,忍不住和他吵了一架,逼问他碑在哪里。话说得僵了,两人一下都沉默起来。慧灯忽然剧烈地摇了一阵头,抿着嘴,大滴大滴的泪水滚落下来。老和尚哭了。哭得无声无息。神色很庄重,又像很委屈。慧航一下子就后悔了,也明白了慧灯的意思。老和尚对当年的承诺看得很重,是打算守一辈子的。慧航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对师兄是一种出卖,似乎有点羞愧。第二天起,他再没提过碑的事情。

来了竹峰寺半月有余,没几天就该回去了。我在黑暗中摸到床头的钥匙,想,是时候把它藏起来了。清早起来,我在寺里寺外转悠,一面想。藏在哪里好呢?一个幽僻之处。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一个恒久不会变更的所在。我散着步,脑中想着藏钥匙,不免又想到和尚们藏碑。如果我是慧灯他们,我会把碑藏在哪里呢?是我,我不会直接埋起来。不埋,还能藏在哪里呢?我踱步到碑亭下,打量那碑座上的凹槽,琢磨了好一会。

等到天黑透时,我又决定出来看看。寺中一片静,各处都熄了灯;菜园里一味的黑,水流声在黑暗中听来格外空灵。我定了定神,没过小桥,却在岸边坐下,把电筒叼在口中,手扶岸沿,一步步往桥洞挪去。拿手电往上一照,原来这小桥是由两块长石板拼成,长不到两米,一块稍宽些,一块窄,都蒙了层青苔。石板搭在两边石砌的桥墩上。我把手电凑近了石板,仔细看,窄的那块,青苔只是青苔;再看宽的那块——青苔下有字。

我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声,用手摸了摸笔画的凹痕,这才确信自己猜得没错。字迹在苔痕后时隐时现,我举头端详那些字迹。经文大半为青苔覆盖,然而仅看露出的部分,就已十分满足。结体茂密,内敛而外舒,透出稳凝,而不沉滞;运笔坚定,但毫不跋扈。我用目光追随着一笔一画,在石板上游走,忽然间得到一种无端的信心,觉得这些字迹是长存永驻之物,即便石碑被毁成粉屑,它们也会凭空而在,从从容容,不凌乱,不涣散。看了很久,我站定了,闭上眼,过了一会,在黑暗中看见那些笔画,它们像一道道金色的细流,自行流淌成字,成句,成篇,在死一样的黑里焕着清寂的光。我睁开眼来,心中安定。

老屋的钥匙早放在口袋里,这时我摸出来,在手心用力握了握,给它递一点温热。然后环顾桥下,见到石碑和桥墩的缝隙间,封着一道很厚的青苔,幽绿。我将青苔小心地揭开一点,然后趁钥匙上的一点热度还没消泯,把它放进去,推了推,塞实了;又把青苔小心地盖上。于是我的钥匙,钥匙里储存的老屋,老屋的周边巷陌乃至整个故乡,就都存放在这里,挨着那块隐秘的碑。青苔日夜滋长,将它藏得严严实实,谁也发现不了。唯有我知道它的所在,今后无论身在何方,都能用想象和它接通。也许多年后我会一时兴起,重来此地,将它取出;也许永远不会。只要我不去动它,它就会千秋万载地藏在这碑边,直到天地崩塌,谁也找不到它。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我这么想着,最后凝视了一眼那道青苔,那块碑,就钻出桥洞,爬上岸去。

到了回去的日子,我又想起我的钥匙来。我想到日光此时正映照溪面,将一些波光水影投在那碑上,光的涟漪在字迹上回荡,在青苔上回荡,青苔在一点一点滋长,里边藏着我的钥匙,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就这么想着,我一路走下山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变迁中,蛱蝶碑被僧人们妥善保存和隐藏起来,不惧无常变化;主人公将钥匙与石碑藏在一处,以实现个人老屋记忆的永存。

B. 主人公在工作变换、故乡剧变的情况下重返竹峰寺,竹峰寺历经时局变化依旧存在,让“我”感觉到它是个恒常之物,并从中获得慰藉。

C. 慧灯师父之所以流泪哭泣,是因为蛱蝶碑已经被做成了桥板,永远也不能复原,如果泄露了这个藏碑的秘密,他会受到世人的非议。

D. 小说的结尾,“我”一边想着,一边走下竹峰寺。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刻“我”已经摆脱烦闷,内心安宁,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变幻。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老屋钥匙想象成一个U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老屋钥匙不仅能打开家门,也给主人公提供了一个安放自我的精神空间。

B. 作者插入了蛱蝶碑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慧灯师兄弟的神态、语言、心理,让传言变得真实可信,为下文找到蛱蝶碑埋下伏笔。

C. 作者描述主人公藏钥匙的内心活动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秋万载”“天地崩塌”等词语表达了对“谁也找不到它”的确定无疑。

D. 作者以石碑为线索,围绕石碑的“藏”与“找”组织全文,“我”的情感也随着“藏”与“找”而转变,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8. 小说中“藏钥匙”与“藏石碑”两个故事巧妙交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说陈春成的小说用“稳定性”对抗社会的流变。从本文看,这种对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C    7. D    

8. 答案示例:

①“我”决定将钥匙藏在竹峰寺,由此引出藏碑的故事。

②因思索藏钥匙的地点,进一步揣摩藏碑之处。

③藏碑的发现启发我确定藏钥匙的地点。

④两个故事巧妙交织,给人带来哲理思考。   

9. 答案示例:

(1)借竹峰寺的恒常不变来对抗家园之变。文中故乡老屋的消失、县城环境的剧变,让 “我”无所依归、悲抑愤懑,通过逃往竹峰寺,“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2)借慧灯“藏石碑”来对抗时代之变。“碑”是特殊情感的载体,彻底的“藏”便是永恒的“在”,面对时局变化,人物通过“藏”来存留一丝反抗成功的希望。

(3)记忆的永恒对抗消逝。文末“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一句蕴含着“记忆在,故乡就永恒”哲学意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强加因果。慧灯师父的流泪体现了对承诺的一种特殊情感,并不是因为怕受到非议。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者以石碑为线索”错,石碑不是作为“全文”线索。“我”想要找一个安放老屋钥匙的地方,也寻找到一个精神的安宁之处来对抗生活的剧变,才是文章的线索。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扣住“巧妙交织”来概括相关内容,分析写作效果。

①第三段“我”想要把老屋的钥匙安放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于是想到了竹峰寺,自然引出藏碑的故事——“据传,竹峰寺在解放前,有块蛱蝶碑很有名。在时代的颠沛流离中,为了保护蛱蝶碑,僧人将其藏于寺内某处,渐渐地,无人知道这块碑究竟在哪”;

②在竹峰寺待了半个月,过几天就要回去了,“我”想要把钥匙藏起来,于是脑中想着藏钥匙,又想起了藏碑的事,“如果我是慧灯他们,我会把碑藏在哪里呢?”因思索藏钥匙的地点,进一步揣摩藏碑之处。

③天黑之后,“我”来到小桥边,下到桥洞里,发现了拼接成桥的两块石板,“宽的那块——青苔下有字”,“我”无意中发现了那块藏碑,决定把钥匙藏在这里,藏碑的发现启发我确定藏钥匙的地点。

④一个是藏碑,一个是藏钥匙,都想要不被人发现,永远藏下去,两个故事巧妙交织,给人带来哲理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审美意蕴的能力。

题干中“用‘稳定性’对抗社会的流变”,我们要理解用什么的稳定性对抗,还要找出“社会的流变”的具体内容,以及背后隐藏的人物的情感。

(1)借竹峰寺的恒常不变来对抗家园之变。文中的“社会的流变”包括“我”回到家乡发现“老屋已经没有了”,而且“整个县城都在剧变”,而“我”当时正处在“辞职和入职之间”,本想回到家乡找寻精神的皈依,结果却“无所依归”,“正在愤闷和惆怅间摇摆,忽然想起竹峰寺,想起慧灯师父。于是我二话不说,就出发了”,竹峰寺永远在那里,正是在竹峰寺,“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2)借慧灯“藏石碑”来对抗时代之变。文中还有一个“稳定性”的东西,就是被慧灯藏起来的石碑,文中写“为了保护蛱蝶碑,僧人将其藏于寺内某处,渐渐地,无人知道这块碑究竟在哪”,后面通过慧灯的补充,我们知道了“碑,是师父领着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藏”,并且一直守口如瓶。“碑”是特殊情感的载体,彻底的“藏”便是永恒的“在”。而“我”对于社会的巨变,人生的不稳定,心情烦闷,找不到精神家园,面对时局变化,人物通过“藏”来存留一丝反抗成功的希望。

(3)记忆永恒对抗消逝。“稳定性”还有“我”藏钥匙的目的,“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这样老屋的记忆就会永远留存,文末“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一句蕴含着“记忆在,故乡就永恒”哲学意味。

图片

三、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要一颗纽扣

施蛰存

在战地医院服务了八个月的薛小姐,回到昆明来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负责五百七十四号病床,在这个病床经过的伤兵,少不了三四十个,然而我只记得他这么一个。

当他第一天上午被抬来移放在这个病床上,吴医官揭开那遮盖在他身上的灰毡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他张开了嘴,从满嘴的血和污泥中间,我看出了他的确在笑。我立刻想到这一定是个伤害了神经的,听说有一个伤兵就是这样的变成了疯人,永远的疯了。

吴医官检视的结果,并不致命,虽然流了许多血。大腿上中了一弹,左手被炸掉了一个手掌。我们给他洗拭掉血污,用了药,包裹了那条腿和没有了手掌的手,他居然就睡熟了,一声也没有痛楚地叫喊。我当时就觉得很怕,只怕他醒了会跳下床做出不知怎么样可怕的事情来。

然而他睡得很好,一睡就睡到第二日天亮。早晨八点钟去接班的时候,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

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并且,居然会很清楚地说:“给一杯水喝。”

侧着嘴喝完了水,他好像很满足了似的行着深呼吸,渐渐地闭上眼睛。没几秒钟,又睁开了眼睛,心里在想些什么似的呆看着。最后,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笑。但是,这回,我发现了这并不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官的人的痴笑。

“怎么样?辛苦呢,朋友。什么地方痛?”

他并不回答,只笑,似乎完全在想自己的事情。此外的行为就是睡眠了。大概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我终于这样断定了他的性格。

一天,当他的伤口差不多已有七分好了的时候,当他又在莞尔而笑的时候,我禁不住要对他发生兴趣了。我就问:“喂,朋友,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老是笑?有什么好笑的?”“不死,不该笑笑吗?”这是他进院后,除了要茶水之外的第一句话。

我不知怎样回答他才好。他的话不是很对吗?当一个伤兵发现他自己毕竟死不了的时候,不很高兴吗?我觉得不应该放过他这个高兴说话的机会,便看着他的脸。终于,是他先开口了:“你在想我多么怕死,是吧。”我说:“那没有什么,谁都怕死,不过……”

但是他摇摇头:“我们当兵的谁都得等着死,怕死的也不当兵啦。哪儿有不死人的打仗?你说我怕死吗?不是,我也从来没怕过死。这会儿我就抵准死完了,可是活过来一看,死不了,这才够高兴。我高兴就笑。哎,人生在世,高兴了干嘛不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了院我就得先算一道命,到底还有些什么福享的。”说了他又非常快乐地笑了。

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这时候,刚有一个慰劳队进来,挨着每一个病床送东西。他一边笑一边检视着这些东西。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重要事情似的,敛尽了笑容,抬起头来向左右看了一眼,仿佛要招呼什么人似的。于是我又走到他床边去。

“我想起来了!”他说,“是了,薛小姐,你去告诉他们,下回送东西给前线的弟兄,千万不要忘了针线和纽扣!喂,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

“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

他又笑起来,好像炫耀一些没有人看见过的宝物一般。“就是纽扣,衣裳上的纽扣。我就是为了一颗纽扣,差一点死了。你说,一件军衣上哪一颗纽扣最要紧?喉咙底下第一颗。

“前几天那么冷,今年发下来的棉衣没有一个纽扣安牢的。我的那一件,头天穿上身,第一个纽扣就给我扯掉。我把它揣在口袋里,想找一根针线来缝牢,可是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好容易有那么一天碰到一个弟兄在缝破衣,我就借针线来使一使,谁知道一摸口袋里,找不到那个纽扣了,翻转口袋来也还是没有,多糟!

“从此我就天天等纽扣,什么地方去找一颗纽扣来缝上这个漏风洞呢?谁会给我送一颗纽扣来呢?

“我就为了一颗纽扣打仗啦。有个东洋兵正在爬过来,爬过来,一个弟兄就开了枪,一枪就把他打翻了。我一想,不错,他衣裳上不是也有纽扣吗?我就跳出壕沟去。我不管人家怎么嚷着劝,为了要得到一颗纽扣。我才走到那死鬼旁边,才蹲下去想摘下那纽扣来,就听见耳朵边一缕风,一个嘘声,我觉得那么的一震,完啦。我心里一下子想,这回就死啦。

“谁知道死不了,我给送到这里来了。当我醒回来一看,想一摸,手呢?才知道单单丢了一个手。我才笑起来,你说这不该笑吗?他们会不会给我换一件新棉衣?要是换,请你告诉他们,第一个纽扣要缝紧,别马虎。

“可是,我一醒过来就想到我这个手牺牲得太冤了。我何必一定要在那死鬼身上找纽扣?我把自己衣裳上最底下那一颗扯下来,缝在上边不就成了吗?脑袋给想糊涂了,老是想不到,你说这不傻吗?我现在就成天笑自己太傻了,要是为了这颗纽扣送了命,那不是更冤吗?”

“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薛小姐说,“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

一九四〇年六月十二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仅是薛小姐负责的一张574号病床就安顿过三四十个人,可见抗战中的牺牲、伤残之巨,这为战士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B. 战士入院后从未痛楚地叫喊,只是一味地笑,呆想,睡觉,薛小姐认为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文章最后也证实了她的判断。

C. 纵观全文,战士爱笑,既是为自己抵准要死却大难不死而开心,也是为发现了自己为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的“傻”而自嘲。

D. 作者并未亲历亲见,却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一个战士的故事,喜爱中有敬意,还通过一颗纽扣这个细小之物表达了对抗战事业的思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讲述了抗战中的一件事,主体内容由薛小姐展开,而事件的真相又由战士揭示,给人以曲折有致、别有洞天之感。

B. 流血、伤亡是战争的本来面貌,但本文却着力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生动活泼的人性,令人动容,以小见大。

C. 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头讲述特点,很符合人物身份,如战士说话时多短句,常重复,爱反问,话题或内容时常跳跃等。

D. 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从而才展开了纽扣故事的全貌。

8. 在与战士的交往过程中,薛小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9. 本文的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作者以此命题的用意。

【答案】6. B    7. D    

8. ①对战士受伤却笑着感到害怕;②对战士神经并未受损却一直笑感到好奇;③知道战士笑的原因后为他感到高兴;④当战士要求转告慰问队不要忘了给前线送针线纽扣时感到惊奇;⑤得知真相后对战士既理解又同情。   

9. ①提示故事内容并吸引阅读兴趣;②表现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和性情;③表达对抗日战士的礼敬与喜爱,唤起读者共鸣;④警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关心士兵生活,做好军需供应细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错,从故事后续的发展来看,战士与薛小姐对话,表明战士并不是一个缄默的人。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错,慰劳队的出现影响了故事的发展,但本身并不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对战士受伤却笑着感到害怕;

②“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对战士神经并未受损却一直笑感到好奇;

③“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知道战士笑的原因后为他感到高兴;

④“‘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当战士要求转告慰问队不要忘了给前线送针线纽扣时感到惊奇;

⑤“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得知真相后对战士既理解又同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这样的标题提示故事内容与“纽扣”有关,并吸引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纽扣”故事的新奇感;

②“他要一颗纽扣”中“他”指一个受伤住院的战士,“要一颗纽扣”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战士生动活泼的人性;

③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在战争中为了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借“要一颗纽扣”表现战士的内心需求,表达对抗日战士的礼敬与喜爱,唤起读者共鸣;

④“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纽扣虽小,但关乎战士的生活,警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关心士兵生活,做好军需供应细节。

图片


四、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号界碑

苏三皮

白映秋发现张光明挺小气,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搞出那么大动静来。

也不知道白映秋搭错了哪根神经,突然没头没脑地对张光明咆哮了一通,你能不能正儿八经地像个男子汉?

白映秋话音刚落,张光明整个人瞬时愣住了,脸苍白得像一张纸,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深深地插入了张光明的心脏。几乎在那么一瞬间,张光明听见心脏碎裂的声音。那声音沉沉的,像一记闷雷。

当眼光落在足球场那张巨幅征兵海报上时,张光明整个人瞬时就仿佛又沐浴在了春风里。军营!对,就是军营!张光明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阳刚、坚韧、钢铁般的男子汉,再也没有比军营更合适的地方了。

几乎不做任何犹豫,张光明就到学校保卫处报了名。

顺利通过初检初审、体检政考和走访调查等环节,张光明披红戴花地坐上了专列。靠在车窗上,张光明望见白映秋追着火车跑了很长一段路。①张光明内心五味杂陈,有一丝离别的伤感,又夹带着报复般的快感。

火车一路向北,穿越大巴山到达宝鸡后,扭头转向西行,河西走廊、祁连雪峰、丝绸古道、嘉峪关、星星峡、巍巍天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张光明内心不禁被自豪感填满。这不正是自己内心一直渴望的诗和远方吗?②张光明清晰地感觉到心脏的伤口开始愈合,不禁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

新兵下连,张光明被分到了距离边境线不足百里的连队。连队中士李子华告诉张光明,连队的职责是守护18号界碑。李子华还说,可别小看那一块小小的界碑,它宣示着祖国的主权,守护界碑就是军人的使命和荣光。

李子华说这些话时,张光明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光明听了越来越多关于戍边军人以及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的心底越发神圣起来。

李子华多次参加过联合武装巡逻。他告诉张光明,当迎着刺骨寒风,穿越山谷、冰河、雪原,终于抵达18号界碑,看到刻有“中国”两个大字的界碑时,那一瞬间他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热切地抚摸着界碑,仿佛在抚摸着自己的亲人一般。那一刻,他强烈地感受到他和祖国心心相印,他的脚下就是无比伟大的祖国。李子华还说,只有站在界碑跟前,才能有这样的感觉。

张光明还认识了一位老边民。老边民已经八十多岁。新中国成立那年,老边民刚十三岁。从那时开始,老边民就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守边,已经守了将近七十年。那天在哨所,老人告诉张光明,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会一直守护18号界碑,要是他不在了,就让他的儿女继续守护18号界碑。③说到18号界碑时,原本消瘦得有些佝偻的老人瞬时挺直了腰板,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些故事,让张光明热血沸腾,他恨不得立即加入巡逻队伍,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但作为新兵,张光明还不能参加巡逻队伍,得先通过三个月的适应期训练,才能参加联合武装巡逻。

三个月适应期训练结束后,张光明第一时间报了名。按照连队以老带新的惯例,连队安排李子华带张光明。当巡逻车驰骋在蜿蜒的边防公路上时,望着窗外远处云雾缭绕的边境山峦,张光明不禁想起了白映秋。刚下到连队时,白映秋曾苦苦哀求张光明回心转意,甚至给张光明下了最后通牒,在她和当兵之间让张光明选一个。张光明不做回复,心底苦涩得很,那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巡逻车在一个山头停了下来。18号界碑就在山头的另一边,巡逻车开不过去,剩下的路,张光明和李子华只能步行过去。④实际上并没有路,半人高的积雪已经把路给抹掉了,一脚下去,积雪就淹没到了大腿根。张光明和李子华用背包绳把他们系在了一起,然后手拉着手,一步步艰难地往山上腾挪。

凌厉的山风从张光明的耳畔呼啸而过,他的手脚麻木了,身体开始不由自主起来。李子华提议张光明歇一歇,张光明倔强地说,不,不能歇。

再艰难的路,我也会坚定地走到底。张光明暗暗在心里给自己打气。

终于,18号界碑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果然如李子华所说,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张光明的双眼。

张光明笔直地站在18号界碑前,让李子华帮忙拍了全身照。张光明挑出一张最满意的照片,在照片右下角添加了一行字: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张光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映秋本是不经意地开了句玩笑,却让张光明搞出了大动静,他要参军入伍,要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B. 本文以军人和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为主线,交织着张光明的恋情与成长,展现了宏大的爱国主题。

C. 文中的环境描写“云雾缭绕的边境山峦”,既是张光明向往的诗和远方,又隐含了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苦。

D. 白映秋跟着火车跑,说明她还有不舍;她下了最后通牒,张光明没有回复,为两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7.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五味杂陈”,有对白映秋的爱恋,有离别时刻的伤感,有参军入伍的决绝,还有报复一般的快感。

B. 句子②中的“心脏的伤口开始愈合”,呼应了第三段“听见心脏碎裂的声音”,张光明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和自豪。

C. 句子③中的“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指老边民像李子华、张光明一样,说到18号界碑,就会热泪盈眶。

D. 句子④中“半人高的积雪”,以自然环境的恶劣,写戍边生活的艰苦,反映戍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8. 张光明对18号界碑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请加以梳理概括。

9. “张光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张光明刚接到守护18号界碑的任务时,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②张光明听了李子华和边民守护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心底越发神圣起来(热血沸腾,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③张光明对加入巡逻队伍,守护18号界碑充满期待。④张光明参加武装巡逻,看到了18号界碑,激动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9. 示例:①张光明以实际行动告诉白映秋,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②“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以军礼致敬界碑,表达戍边决心与爱国激情。③以军人的气概与爱国的激情打动白映秋,表现了张光明的成长(或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继续下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为两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错。张光明虽然担心“恋情怕是再也回不去了”,但最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还在努力挽回两人的感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C.“像李子华、张光明一样,说到18号界碑,就会热泪盈眶”错。李子华、张光明是“看到”18号界碑,才会热泪盈眶。老边民眼里的光芒也不一定是泪光,更多的是几代人守护边疆的激动与自豪。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心理变化图片能力。

①结合原文“连队中士李子华告诉张光明,连队的职责是守护18号界碑。李子华还说,可别小看那一块小小的界碑,它宣示着祖国的主权,守护界碑就是军人的使命和荣光”“李子华说这些话时,张光明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可知,张光明刚接到守护18号界碑的任务时,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

②结合原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光明听了越来越多关于戍边军人以及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的心底越发神圣起来”“这些故事,让张光明热血沸腾,他恨不得立即加入巡逻队伍,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可知,张光明听了李子华和边民守护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心底越发神圣起来,此时的张光明热血沸腾,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

③结合原文“三个月适应期训练结束后,张光明第一时间报了名”可知,张光明对加入巡逻队伍,守护18号界碑充满期待。

④结合原文“终于,18号界碑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果然如李子华所说,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张光明的双眼”可知,张光明参加武装巡逻,看到了18号界碑,激动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前文白映秋说张光明“你能不能正儿八经地像个男子汉?”,此处张光明以实际行动告诉白映秋,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②结合前句“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可知,张光明“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是在以军礼致敬界碑,表达自己戍边决心与爱国激情。

③结合前文“刚下到连队时,白映秋曾苦苦哀求张光明回心转意,甚至给张光明下了最后通牒,在她和当兵之间让张光明选一个。张光明不做回复”可知,如今张光明张光明参加武装巡逻,看到了18号界碑,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想以军人的气概与爱国的激情打动白映秋,表现了自己的成长(或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继续下去)。

图片

四、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号界碑

苏三皮

白映秋发现张光明挺小气,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搞出那么大动静来。

也不知道白映秋搭错了哪根神经,突然没头没脑地对张光明咆哮了一通,你能不能正儿八经地像个男子汉?

白映秋话音刚落,张光明整个人瞬时愣住了,脸苍白得像一张纸,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深深地插入了张光明的心脏。几乎在那么一瞬间,张光明听见心脏碎裂的声音。那声音沉沉的,像一记闷雷。

当眼光落在足球场那张巨幅征兵海报上时,张光明整个人瞬时就仿佛又沐浴在了春风里。军营!对,就是军营!张光明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阳刚、坚韧、钢铁般的男子汉,再也没有比军营更合适的地方了。

几乎不做任何犹豫,张光明就到学校保卫处报了名。

顺利通过初检初审、体检政考和走访调查等环节,张光明披红戴花地坐上了专列。靠在车窗上,张光明望见白映秋追着火车跑了很长一段路。①张光明内心五味杂陈,有一丝离别的伤感,又夹带着报复般的快感。

火车一路向北,穿越大巴山到达宝鸡后,扭头转向西行,河西走廊、祁连雪峰、丝绸古道、嘉峪关、星星峡、巍巍天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张光明内心不禁被自豪感填满。这不正是自己内心一直渴望的诗和远方吗?②张光明清晰地感觉到心脏的伤口开始愈合,不禁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

新兵下连,张光明被分到了距离边境线不足百里的连队。连队中士李子华告诉张光明,连队的职责是守护18号界碑。李子华还说,可别小看那一块小小的界碑,它宣示着祖国的主权,守护界碑就是军人的使命和荣光。

李子华说这些话时,张光明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光明听了越来越多关于戍边军人以及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的心底越发神圣起来。

李子华多次参加过联合武装巡逻。他告诉张光明,当迎着刺骨寒风,穿越山谷、冰河、雪原,终于抵达18号界碑,看到刻有“中国”两个大字的界碑时,那一瞬间他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热切地抚摸着界碑,仿佛在抚摸着自己的亲人一般。那一刻,他强烈地感受到他和祖国心心相印,他的脚下就是无比伟大的祖国。李子华还说,只有站在界碑跟前,才能有这样的感觉。

张光明还认识了一位老边民。老边民已经八十多岁。新中国成立那年,老边民刚十三岁。从那时开始,老边民就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守边,已经守了将近七十年。那天在哨所,老人告诉张光明,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会一直守护18号界碑,要是他不在了,就让他的儿女继续守护18号界碑。③说到18号界碑时,原本消瘦得有些佝偻的老人瞬时挺直了腰板,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些故事,让张光明热血沸腾,他恨不得立即加入巡逻队伍,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但作为新兵,张光明还不能参加巡逻队伍,得先通过三个月的适应期训练,才能参加联合武装巡逻。

三个月适应期训练结束后,张光明第一时间报了名。按照连队以老带新的惯例,连队安排李子华带张光明。当巡逻车驰骋在蜿蜒的边防公路上时,望着窗外远处云雾缭绕的边境山峦,张光明不禁想起了白映秋。刚下到连队时,白映秋曾苦苦哀求张光明回心转意,甚至给张光明下了最后通牒,在她和当兵之间让张光明选一个。张光明不做回复,心底苦涩得很,那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巡逻车在一个山头停了下来。18号界碑就在山头的另一边,巡逻车开不过去,剩下的路,张光明和李子华只能步行过去。④实际上并没有路,半人高的积雪已经把路给抹掉了,一脚下去,积雪就淹没到了大腿根。张光明和李子华用背包绳把他们系在了一起,然后手拉着手,一步步艰难地往山上腾挪。

凌厉的山风从张光明的耳畔呼啸而过,他的手脚麻木了,身体开始不由自主起来。李子华提议张光明歇一歇,张光明倔强地说,不,不能歇。

再艰难的路,我也会坚定地走到底。张光明暗暗在心里给自己打气。

终于,18号界碑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果然如李子华所说,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张光明的双眼。

张光明笔直地站在18号界碑前,让李子华帮忙拍了全身照。张光明挑出一张最满意的照片,在照片右下角添加了一行字: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张光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映秋本是不经意地开了句玩笑,却让张光明搞出了大动静,他要参军入伍,要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B. 本文以军人和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为主线,交织着张光明的恋情与成长,展现了宏大的爱国主题。

C. 文中的环境描写“云雾缭绕的边境山峦”,既是张光明向往的诗和远方,又隐含了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苦。

D. 白映秋跟着火车跑,说明她还有不舍;她下了最后通牒,张光明没有回复,为两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7.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五味杂陈”,有对白映秋的爱恋,有离别时刻的伤感,有参军入伍的决绝,还有报复一般的快感。

B. 句子②中的“心脏的伤口开始愈合”,呼应了第三段“听见心脏碎裂的声音”,张光明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和自豪。

C. 句子③中的“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指老边民像李子华、张光明一样,说到18号界碑,就会热泪盈眶。

D. 句子④中“半人高的积雪”,以自然环境的恶劣,写戍边生活的艰苦,反映戍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8. 张光明对18号界碑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请加以梳理概括。

9. “张光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张光明刚接到守护18号界碑的任务时,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②张光明听了李子华和边民守护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心底越发神圣起来(热血沸腾,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③张光明对加入巡逻队伍,守护18号界碑充满期待。④张光明参加武装巡逻,看到了18号界碑,激动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9. 示例:①张光明以实际行动告诉白映秋,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②“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以军礼致敬界碑,表达戍边决心与爱国激情。③以军人的气概与爱国的激情打动白映秋,表现了张光明的成长(或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继续下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为两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错。张光明虽然担心“恋情怕是再也回不去了”,但最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还在努力挽回两人的感情。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C.“像李子华、张光明一样,说到18号界碑,就会热泪盈眶”错。李子华、张光明是“看到”18号界碑,才会热泪盈眶。老边民眼里的光芒也不一定是泪光,更多的是几代人守护边疆的激动与自豪。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心理变化能力。

①结合原文“连队中士李子华告诉张光明,连队的职责是守护18号界碑。李子华还说,可别小看那一块小小的界碑,它宣示着祖国的主权,守护界碑就是军人的使命和荣光”“李子华说这些话时,张光明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可知,张光明刚接到守护18号界碑的任务时,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

②结合原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光明听了越来越多关于戍边军人以及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的心底越发神圣起来”“这些故事,让张光明热血沸腾,他恨不得立即加入巡逻队伍,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可知,张光明听了李子华和边民守护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心底越发神圣起来,此时的张光明热血沸腾,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

③结合原文“三个月适应期训练结束后,张光明第一时间报了名”可知,张光明对加入巡逻队伍,守护18号界碑充满期待。

④结合原文“终于,18号界碑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果然如李子华所说,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张光明的双眼”可知,张光明参加武装巡逻,看到了18号界碑,激动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前文白映秋说张光明“你能不能正儿八经地像个男子汉?”,此处张光明以实际行动告诉白映秋,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②结合前句“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可知,张光明“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是在以军礼致敬界碑,表达自己戍边决心与爱国激情。

③结合前文“刚下到连队时,白映秋曾苦苦哀求张光明回心转意,甚至给张光明下了最后通牒,在她和当兵之间让张光明选一个。张光明不做回复”可知,如今张光明张光明参加武装巡逻,看到了18号界碑,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想以军人的气概与爱国的激情打动白映秋,表现了自己的成长(或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继续下去)。

图片

五、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工头

李伶伶

①铁芳是马家岭唯一的女工头。

②马家岭盛产水果,村里家家都有几百棵果树,到秋天水果成熟的季节,忙不过来,都雇人。

③来马家岭干摘梨这活儿的,都是男工。男工能干,比女工出活儿。女工都干挑梨的活儿,比摘梨挣钱少,可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男工们都笑她,觉得她是想钱想疯了。

④一个老大爷雇了几个男工,没够,犹豫地问铁芳:“你一天能摘多少梨?”铁芳说:“这个不好说,看树大小,还得看果多少。”老大爷一听,知道她是行家,没再多问,说:“走吧。”

⑤铁芳跟着老大爷来到果园,园里已经有五六个男工在摘梨。老大爷找了个2米高的凳子递给铁芳。摘梨的凳子分2米高、2.2米高和2.5米高三种。铁芳知道老大爷把2米高的凳子给她,是对她的照顾,但是她没接,而是另外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她今天是成心想跟那些给她白眼的人较个劲。

⑥铁芳把2.5米高的凳子搬起来后,大伙儿手里的活儿就慢了下来,都看着她,看她把凳子放在哪里。高凳子是摘大树的梨用的。大树比小树难摘很多,这事傻子都知道。摆放凳子也有技巧,内行人从你摆放的位置就能看出你一天能摘多少斤梨。铁芳搬着凳子来到一棵大梨树下,相看了一会儿,然后把凳子摆在两个枝丫中间偏外的位置。大家看到后都不吱声了,低头忙自己手里的活儿去了。

⑦那天,铁芳摘的梨比男工只多不少,早上嘲笑她的人都哑了口。晚上老大爷开工钱的时候给她的跟男工一样多。

⑧铁芳在马家岭一炮打响。

⑨知道铁芳在马家岭踢得开,村里人想去摘梨都找她,有男有女。铁芳不管男女,手快活儿好就行。

⑩铁芳经常带十来个人在马家岭摘梨。因为铁芳的队伍里有女工,不了解她的人有点儿信不过他们。这天,一起摘梨的王妲身上有点儿不舒服,手慢了点儿,东家就一直催。刚干了不到两小时,催了三次。铁芳听不下去了,让大伙儿都从树上下来,跟东家说:“这活儿干不了了,我给人干活儿还没被人催过。”说着要走。这个时间不好雇人,东家不想让他们走,又不想说软话,场面一时很尴尬。这时雇过铁芳的那个老大爷来东家家里借东西,听明原委后,把东家埋怨了一通,又代东家给铁芳赔了不是,铁芳他们才留下来。那天,他们一直干到天黑把东家的梨都摘完了才收工,但是工钱并没有多要。东家有点儿过意不去,给每个人多买了一盒烟。

⑪铁芳干活儿不糊弄人,不磨洋工,一天能干完的活儿绝对不会干两天。大伙儿都愿意跟她干,雇主也愿意找她。后来雇主们想找人干活儿,都直接给铁芳打电话。这样无形中就得罪了老黑——以前雇主们都是先找老黑,老黑手里没人再找别人。

⑫老黑咽不下这口气,到处说铁芳的坏话。

⑬这天,老黑意外跟铁芳一起给一个东家干活儿。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

⑭老黑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专找大树摘梨。那天老黑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摘到最后剩了一棵最大的梨树,大伙儿一起摘。有个枝丫上的梨,站凳子上不够高,搭梯子又搭不了,铁芳就爬到了树上。正摘着,忽然觉得脚踩的枝丫往下倾斜,刚想问是谁,枝丫又反弹上来,铁芳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幸好树下有个土堆,又是脚先着地,没摔到哪儿。要是头或者腰先着地,铁芳整个人就废了。铁芳从地上站起来,看到老黑的背影。她什么也没说。

⑮树尖上还有最后一枝梨,太高了,谁也够不着。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东家说:“算了,不摘了,等它自己掉下来吧。”那枝梨向阳,颜色特别好看,掉下来实在可惜。铁芳看了看树枝,又看了看梯子和凳子,想了一会儿,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摆在树下,又在凳子上立了个7米高的梯子。东家怕出危险,忙说:“别摘了,那几个梨值不了几个钱。”铁芳没说话,找根绳子,把梯子底座和凳子绑在一起,又找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腰上,另一头拿在手里,然后嘱咐身边人扶稳梯子,便上凳子蹬梯子爬到了梯子尖。铁芳爬梯子的时候,梯子一直忽悠忽悠地颤,大家都很紧张。铁芳却很沉稳,爬到梯子尖后,先用绳子把梯子尖和树杈绑在一起,然后才开始摘梨。树上的梨不多不少正好摘了一筐。铁芳小心翼翼从树上下来后,大家发自内心地为她鼓掌。铁芳微笑着,悄悄扫了眼老黑,老黑不敢看她。

⑯老黑暗算铁芳的事,不止一个人看在眼里。大家都觉得老黑不地道,不愿意跟他一起干活儿了,雇主们也不愿意找他了。老黑最后落个找不到活儿干的下场。铁芳知道后,不计前嫌,跟老黑说:“你要是愿意,可以跟我一起干。”

⑰人们不理解铁芳为什么接纳老黑,铁芳说:“出来干活儿,都不容易。”

⑱铁芳的男人给人开车出了车祸,她把自家果园卖了,也没能让男人从病床上站起来,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铁芳的话,让人心服口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②③自然段写马家岭水果丰收季节,雇佣摘梨的都是男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是为了和男工们比个高下,证明女工并不比男工差,打破马家岭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C.第⑤段老大爷给铁芳递矮凳子和第⑯段铁芳不计前嫌让老黑跟着自己干,表现了人间温情。

D.老黑那天“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工头的实力,想让雇主们找人干活时先找自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铁芳是马家岭唯一的女工头”,交代了铁芳的身份,又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

B.全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但第⑥自然段主要是从“大伙儿”的视角叙述的。

C.“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写出了出门做活的不容易,照应了后文铁芳接纳老黑这一情节。

D.小说结尾写铁芳一个人支撑整个家,运用了补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8.铁芳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哪些人性之美?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

9.摘梨本是普通的农活,但本文第⑮自然段,铁芳摘梨却能让读者有一种期待感、紧张感。请简要分析本段是如何取得这一艺术效果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段落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解答】(1)B.“是为了和男工们比个高下,证明女工并不比男工差,打破马家岭男女不平等的现状”错误。从“女工都干挑梨的活儿,比摘梨挣钱少,可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男工们都笑她,觉得她是想钱想疯了”“铁芳的男人给人开车出了车祸,她把自家果园卖了,也没能让男人从病床上站起来,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看,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主要是因为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而摘梨的活儿挣钱比选梨多。
故选B。
(2)C.“照应了后文铁芳接纳老黑这一情节”错误。“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写出了老黑此时复杂的心理,照应的是“那天老黑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暗算铁芳”等情节。故选C。
(3)①由“铁芳的男人给人开车出了车祸,她把自家果园卖了,也没能让男人从病床上站起来,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可知,她勇于担当。
②由“女工都干挑梨的活儿,比摘梨挣钱少,可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男工们都笑她,觉得她是想钱想疯了”“铁芳知道老大爷把2米高的凳子给她,是对她的照顾,但是她没接,而是另外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她今天是成心想跟那些给她白眼的人较个劲”“那天,铁芳摘的梨比男工只多不少,早上嘲笑她的人都哑了口。晚上老大爷开工钱的时候给她的跟男工一样多”可知,她隐忍坚强。
③由“这天,一起摘梨的王妲身上有点儿不舒服,手慢了点儿,东家就一直催。刚干了不到两小时,催了三次。铁芳听不下去了,让大伙儿都从树上下来,跟东家说:‘这活儿干不了了,我给人干活儿还没被人催过’”“那天,他们一直干到天黑把东家的梨都摘完了才收工,但是工钱并没有多要”可知,耿直自尊。
④由“老黑暗算铁芳的事,不止一个人看在眼里。大家都觉得老黑不地道,不愿意跟他一起干活儿了,雇主们也不愿意找他了。老黑最后落个找不到活儿干的下场。铁芳知道后,不计前嫌,跟老黑说:‘你要是愿意,可以跟我一起干’”可知,她善良宽容。
(4)①设置悬念。本段开头“树尖上还有最后一枝梨,太高了,谁也够不着。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写梨树太高,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激起了读者对铁芳摘梨的暗暗期待;
②由“东家说:‘算了,不摘了,等它自己掉下来吧’”可知,情节有波澜。写铁芳摘梨,却宕开一笔,借东家之口写摘梨之险,引发了读者对铁芳安全的担忧;
③由“东家怕出危险,忙说:‘别摘了,那几个梨值不了几个钱’”“大家都很紧张”可知,注重氛围营造。运用侧面描写,渲染了紧张氛围,让读者也跟着紧张;
④“忽悠忽悠地颤”“小心翼翼”等词写出了铁芳摘梨的惊险,画面感强,很有视觉冲击力。说明本段语言很有表现力。

答案:
(1)B
(2)C
(3)①勇于担当。把自家果园卖了给出车祸的丈夫治病,后来又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
②隐忍坚强。不顾众人嘲笑做摘梨的活,但活干得好,比男人还能吃苦受累。
③耿直自尊。不磨洋工,不多要东家的工钱;但也不允许东家对工人不尊重。
④善良宽容。知道出门做事的不容易,对老黑不计前嫌,接纳老黑一起干活。
(4)①设置悬念。本段开头写梨树太高,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激起了读者对铁芳摘梨的暗暗期待。②情节有波澜。写铁芳摘梨,却宕开一笔,借东家之口写摘梨之险,引发了读者对铁芳安全的担忧。③注重氛围营造。“大家都很紧张”是侧面描写,渲染了紧张氛围,让读者也跟着紧张。④语言有表现力。“忽悠忽悠地颤”“小心翼翼”等词写出了铁芳摘梨的惊险,画面感强,很有视觉冲击力。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