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湖北荆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2019-2020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 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 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 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4.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作者通过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
B. 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堪称“含泪的笑”。
C. 卡尔维诺十分注重小说细节的前后呼应,比如警察阿斯托弗是近视眼却不敢戴眼镜这一细节,对于后文情节的展开就是至关重要的。
D. 本文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的经历,其形式与主旨与卓别林的许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5. 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设局
聂鑫森
古城湘潭古玩街中段的“留芳斋”,四十来岁的店主咸大成一大早就让伙计打开店门。
他从A省采买了一些古玩归来,已经半月有余,店里来过不少朋友看货,搞收藏的,跑腿拉线的,可就是没见知交毋欣然,这真是咄咄怪事。
咸大成视毋欣然为知交,通俗地说,就是知心朋友。
知交久盼不至,咸大成心里能不发愁?
他的店并不专营哪一项古玩,只要合适,有什么收什么;只要顾客肯出价,有什么卖什么。
他这次去A省乡下,收了好几件玉器、陶器、铜器,大多脱手了,赚了几个小钱。只有两件唐三彩——骆驼和乐俑,每件花了三千元,却“陷”在手里了。来看货的人只是摇摇头,不哼也不哈,那目光分明告诉他:假的!充其量是高仿品而已。
春雨下起来了,软软绵绵。
咸大成喃喃地说:“无边丝雨细如愁。”
话音刚落,店门口闪进一个人来,一边收伞一边说:“我的大老板,旅游了,发财了,还有什么可愁的?”
咸大成触电似的跳起来,大喊一声:“毋欣然,你终于露面了,等得我好苦!"
“对不起,我到乡下外婆家去了。”
咸大成拉着毋欣然,走进一间四壁挂着字画的雅室,并把门关上了。
“欣然,我遇到难事了。”
“是那两件唐三彩?"
“你怎么知道?”
“古玩街没有我不知道的事。”
我想请你掌掌眼,然后找个人卖出去,要不,我亏了。”
“先别忙,总得让我喝口茶吧。
“那是的。”
于是,他们喝着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
“大成,我的一个老朋友告诉我,A省那地方有专做“北魏陶俑”和“唐三彩”的作坊,制坯、上色、入窑、做旧,哄了不少人。
咸大成摇了摇头,说:“我不是去作坊买的,也不是在古玩摊上倒腾的。是从一个偏僻山村的老农民手上收购的,他在开垦山地时偶尔挖到了这两件东西。”
“你能保准这个老农民不设套?”
咸大成不作声了,想了想,又激动地说:“有收藏家来看了货,还拿到博物馆用仪器检测了,是百分之百的老货。”
“那他们为什么不买了去?”
咸大成愣住了,小声说:“是呀,为什么不买了去,每件要价不过五千元呀。”
毋欣然笑了,笑得全身打战。
“欣然,你说呀,那仪器出故障了?”
毋欣然收住笑,问:“你从A省乘飞机回来的?”
“对。”
“大成呀,乘飞机,行李要不要安全检查?”
“当然要。”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过安检口时,行李必须经仪器X线的照射。而这种高仿品陶瓷,经过X线的照射,一秒钟会使釉面老化程度提早两百年左右,几秒钟就可以进入唐代了。”
“这是真的?”
“我们是多年好友,能骗你?好了,你拿宝贝给我看吧,也许,你的是例外呢。”
唐三彩的骆驼和乐俑,被咸大成搬了出来,小心地放在桌子上。
毋欣然从口袋里掏出放大镜,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然后,一件一件放在手上掂量。慢慢地,他的眉头紧锁起来,缓缓地摇了摇头,一句话也不说。
咸大成的心一沉。不用问,两件东西买砸了。狠狠地亏损了六千元!
“欣然,你得帮帮我,想个法子把东西卖出去,能保本就行。”
毋欣然表情显得有些悲壮,说:“好吧,我得找个外地的且不太懂行的冤大头出手,我会把他领到店里来。我们的话,就丢在这间屋子里了,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你放心,我的嘴严。”
十天后,毋欣然把一个上海人领到了“留芳斋”,并在他的撮合下,每件以三千元成交。咸大成十分感激,给了毋欣然一千元的“辛苦费”。
半年过去了。
有一天,咸大成在翻一本上海古玩拍卖专场的图册时,眼睛蓦地一亮,看到了他出手的唐三彩骆驼和乐俑的图片,每件起拍价五万元,最后分别以十万元和十二万元落槌!他的脸涨红了,嘴唇抖动,气得一拍桌子。
是毋欣然找了“托”来买?还是他们合伙来买?或者他真是一无所知?鬼才知道。但他很快又平静下来——能怪罪毋欣然吗?不管怎么说,那是人家的本事!分明是自己的脑袋进了水,眼里生了毛,心里长了草。古玩这一行的规矩:看真看假,是自个儿的造化,谁也怨不得。就让这事烂在肚子里吧,绝对不能说出去——那是自找没趣。
咸大成想起知交母欣然,又有好几天没到他的店里来了,打个电话给他,请他吃顿饭吧。于是,他急不可待地摁响了手机……
(选自《中国小小说月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咸大成触电似的跳起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咸大成对毋欣然盼望心情的急切和他急于让毋欣然帮他设局处理两件古董的心情。
B. 毋欣然回来之前到店里看货的那些人也都是毋欣然为了给咸大成设局所找的“托儿”,以便让他对两件真古董更容易产生怀疑。
C. 咸大成为了想要避免自己的损失就以邻为壑,采纳毋欣然给出的设局建议,结果没料到自已却入了局,情节上很有戏剧性。
D. 咸大成视毋欣然为知交,却被毋欣然设局欺骗,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信任和真诚,小说告诫我们不可相信任何人。
8. 小说中的咸大成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设局”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 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能持尺兵 兵:武器
B. 图穷而匕首见 穷:极,尽
C. 持千斤之资币物 币:货币
D. 终已不顾 顾:回头,回头看
11.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B.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C. 于/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12. 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B. 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
C. 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
D. 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年一二月间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B. 诗歌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把诗人自己比喻成为年青女郎燃烧的“炉中煤”,通过“炉中煤”对年青女郎倾诉衷情,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C.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D.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和“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等诗句,很生动地刻画出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眷念祖国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15. 试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的意蕴。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______________”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
(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这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表达的看法是一致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下是明华写给他的导师王教授的一段话,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三处并作修改。
王教授,昨天研讨会上您的一番话,抛砖引玉,令我受益匪浅,我将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请您斧正!您主编的《宋词鉴赏丛书》聚集了不少青年才俊,作为您的高足,我也忝列其中,深感荣幸。您嘱咐我搜集研究资料,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明天是端午节,这是我的家母从家乡带来的粽子,请您笑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以下是某学生请假条的正文部分,在语言得体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今天早上起床时,我感到全身发冷,头脑发晕,站立不稳,贵体不佳。作为老师的高足,本不想耽误学习,但令尊见我病情严重,认为急需到医院治疗。特向您请假一天,请务必批准,特此声明。
四、写作(60分)
19.根据题目要求,任选一题完成。(50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指的是旧有的学问;新,指的是新鲜的知识和道理。根据这句话的启发,请以“旧学与新知”为题,谈一谈你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错误,本文的叙事角度灵活多变,先后从马可瓦多、小米.开尔和阿斯托弗等人的视角展开。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根据文意,由“寒冷……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可以得知,此处的环境描写在于展示严酷的自然环境及马可瓦多一家窘迫的生存环境;其中“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更烘托了马可瓦多一家在“寒冷”状态下,内心的无助、孤独和凄凉。
由“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可知,正是因为寒冷的通迫,才会促使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去找柴,这样就推动了后面情节的发展。
另外,小说极力渲染“寒冷”的状态,旨在以之喻指底层百姓的生存境况,并借以表达作者对这他们的同情,有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是卡尔维诺作品的主体风格,于本篇小说而言,这种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岀。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慘真相,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其中“荒诞”的一面主要表现在1.情节的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而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2.笔法的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真实”主要表现在:1.塑造人物的真实性。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2.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静止不动”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3.反映的社会生活如社会情况的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等,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急于让毋欣然帮他设局处理两件古董”表述错误,原文是急于想确定古董的真伪;
B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那些客人也可能是为了压价或因为看出是真品但买不起而故意说假话;
D项,“小说告诫我们不可相信任何人”观点过于偏激,现代社会是有许多欺诈,可是这更显出真诚和信任的可贵。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古城湘潭古玩街中段的‘留芳斋’,四十来岁的店主咸大成一大早就让伙计打开店门”“他从A省采买了一些古玩”概括出他善于做古董生意,有生意头脑;
由“我想请你掌掌眼,然后找个人卖出去,要不,我亏了”“你得帮帮我,想个法子把东西卖出去,能保本就行”可知,他担心自己买回的古董是赝品,怕自己受损失就想转手别人,可见其自私自利的性格;
由“咸大成视毋欣然为知交,通俗地说,就是知心朋友”“咸大成想起知交母欣然,又有好几天没到他的店里来了,打个电话给他,请他吃顿饭吧。于是,他急不可待地摁响了手机……”可知,尽管视为知交的毋欣然欺骗了他,他还是不计前嫌,依然当作朋友看待,可见其重友情、有涵养的一面;
由“能怪罪毋欣然吗?不管怎么说,那是人家的本事!分明是自己的脑袋进了水,眼里生了毛,心里长了草”“看真看假,是自个儿的造化,谁也怨不得。就让这事烂在肚子里吧,绝对不能说出去——那是自找没趣”可知,他在得知自己上当受骗之后勇于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说明他善于自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
从情节结构看,“设局”指的是咸大成与老朋友毋欣然设计把窝在手里的古董卖掉,同时也指的是毋欣然设计坑害咸大成,可见“设局”是小说的线索,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贯穿全文;同时小说围绕咸大成从外地淘来的两件唐三彩如何出手展开情节,“设局”也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从主题看,咸大成与毋欣然是老朋友,毋欣然被咸大成视为知交,而正是这个本应彼此信任毋欣然却利用朋友间的信任,设计坑害了咸大成,小说塑造了毋欣然的形象,以“设局”为题,揭示了社会上某些人诚信缺失的现实,批判了自私自利坑害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显出真诚和信任的可贵。
从艺术效果看,“设局”是设置圈套的意思,具有悬念的效果,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货币”错误。结合“千斤”分析,在原文指“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赵人徐夫人”中“赵人”表国别,“徐夫人”为人名字,为后面“匕首”的定语,不需要断开,排除A、B。
“取”“使”的主语应该都是“太子”,两个句子需要断开,“使”前面需要断开,排除C项。
句意: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的情况下眼看事情就要暴露,在这生变的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顾笑武阳”,又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这几句话既掩饰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的动作,表现出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步履神态,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见陵”,被欺凌;见,这里是被动句的标志;“陵”通“凌”,凌辱,意延伸为耻辱,侮辱。“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除”,消除,除掉。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修饰“太子及宾客”,为定语后置句。“白”是“穿白色的……”的意思,这里是把形容词活用成动词。“送”,为……送行。
参考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继而)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都会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可敬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既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又可以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样对付这件事情?”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得以听闻(您的)教诲!”于是就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希望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促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促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负剑于背!”“大王负剑于背!”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C项,“表明诗人虽然……人格卑贱”分析错误,应为:诗人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卑贱却有着伟大的人格——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但是,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诗人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效力之机已来,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间的联系,体会感情表达。题干要求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的意蕴。从诗中来看,作者以第一人称来指代“炉中煤”,所以考生应该重点分析“我”的意蕴。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来分析。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所以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际到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所以“炉中煤”的愿望就是为祖国献出一切。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参”“矣”“己”“知”“拨”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17题详解】④“我的家母”改成“家母”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本题中,“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是谦词,不能用于别人。可改为“引经据典”。“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不能用于自己,可改成“学生”。“鼎力相助”意思是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不能用于自己,可改成“全力以赴”。“我的家母”语义重复。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所以应改为“家母”。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18题详解】①“贵体”是用作对他人身体的敬称,改为“身体”。②“高足”是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辞,要改为“学生”。③“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这里要改为“我父亲”。④“务必”语气太强硬,删去。⑤“特此声明”不当,不合语体,改为“十分感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贵体”是用作对他人身体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身体”。
②“高足”是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辞,不能用于自己,要改为“学生”。
③“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这里要改为“我父亲”。
④“务必”语气太强硬,删去。
⑤“特此声明”不当,不合语体,学生请假条中不适合,改为“十分感谢”。
【19题详解】例文:
旧学与新知
“温故而知新”,孔子的话语充满智慧,至今仍发人深省,使人受益匪浅。
善于将已有知识、所学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探索“旧学与新知”二者之间联系,以归纳出事物的一般规律,从而使自己拥有从容应对新情况、新事物,以求得新知,诚然是我们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认识事物的绝妙办法。随着我们阅历的不断丰富,理解能力的逐渐提高,当我们再次回头看以前学过的知识或以往的经历时,总是还是能体会到更多以前没有体会到的东西。
从一幅画或一本书中,我们可以看见什么?曾看过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其中写到她几次阅读《海的女儿》。8岁时阅读,她伤心于美人鱼变为泡沫,18岁时,她感动于美人鱼的爱;28岁时,她已成为母亲,她想到美人鱼的家人,尤其是最疼爱她的祖母,在得知孙女的死亡后,何等伤心;在她38岁时……48岁时……每次阅读都有不同体会。学海无涯,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常读常新。
面对人生,对待“旧学与新知”,在不同时期回首过往,人们也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宋代的蒋捷分别在少年、壮年和暮年皆别有一番感受,最后叹道:悲欢离合总无情。现代著名作家杨絳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变幻无穷,一时难以言之,一言难以蔽之。
对于旧学与新知,我们要温之故,知其新。当我们对过去的历史进行不断温习,回味时,就可以预见一些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在遇到时能很好地解决。以高考为例,老师们和一些出版社都会根据以往多的的高考题或根据当年及前一年发生的大事来猜题。除此之外,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畅销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官员们也深谙此道。古时,当大臣向君王进言但意见不同时,往往引经据典;如今,政府总结世界金融危机的经验,宏观调控,从而极大程度上避免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
以史为鉴,可以明目。而我们以近代中国百年惊人的耻辱为鉴,也可避免重蹈覆辙,紧随时代发展,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实现繁荣富强。
知新之旧,于旧中得新,更寻新之中别于旧的部分,使新事物发挥其引领时代前进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温故而知新”仅仅五个字,但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教会了我们如何读书学习的方法,反映圣人孔子在教书育人的独到见解,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这句话的大意是: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本题要求以“旧学与新知”为题,所以主要侧重点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性和紧密性,在旧学与新知之间,要温故及知新,我们既要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可以获得新的领悟,又要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对过去经历的重温,得到新的经验。
立意:
只有知旧学,才能明新知
旧学孕育新知
温故知新
回忆过去,发现未来
圣人的智慧
素材:
“温故而知新”,对为人师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与标准,就是说,当教师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在温习或复习旧知识过程中举一反三,能有所发现,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新的联想,新的创见,或对旧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网络化,或对旧知识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一种崭新的概念或构建为新的事物。我觉得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创见。对于我们而言,这句话用到生活中也同样让人受益匪浅。生活中我们需要经常不断地去尝试,以迎取新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失败或受挫的时候,但如果我们在失败后再回想一下以往的所作,进而得出结论,就会有新的'发现,这样就能够避免再犯原先的错误并采取新的方式去应对问题,所以说“温故而知新”,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样,在生活中能够少走很多的弯路,也给他人供给了借鉴。孔老夫子的话,我们能够从不一样的方面去思考,真是让我们获益不少。
辛弃疾的词伴随着我的成长,串起了许多时光。幼小的我只懂了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安然惬意,把他想象成一个笔风平淡自然而不失轻快的田园诗人,于是便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点滴的农村生活,也充满了情趣与诗意的韵味。然而随着我逐渐长大,再重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辛词时,又对辛弃疾产生了新的认识,对他词中所含之情有了新的理解,正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当我一次次重读辛词时,我一次次体味,不论是辛弃疾的词魂,还是他那峥嵘岁月所炼就的将军魂,我都会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结构层次:
文章从材料入手,肯定孔子的智慧,提出对待“旧学与新知”的态度,那就是“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强调了二者之间的紧密性和联系性;接下来使用毕淑敏的实例、宋代的蒋捷的实例、现代著名作家杨絳的实例,来进一步论证“对于旧学与新知,我们要温之故,知其新”;之后又以高考为例,以古代官场为例,升华主旨;文尾重申观点,收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