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宜昌市当阳烟集乡佟湖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25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建安《药入选宜昌当阳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


360截图20240515155632538.jpg360截图20240515155600178.jpg360截图20240515155957344.jpg360截图20240515160134976.jpg360截图20240515160345553.jpg360截图20240515160306417.jpg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烟集乡佟湖中学2018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 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④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 试题分析:B项,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受到石钵头奚落,后来却毫不犹豫的给他端砚做药引子”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斯文谦和,穷困落魄”“身怀绝技,隐忍退让”“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题目,注意首先指出结尾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再分析骑在人物的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此题小说的结尾“手段端砚”出乎意料,却在清理之中,前面有很多伏笔,效果是“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段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漏,丰富了其性格特征;从主旨的角度揭示“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俾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十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几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愉,柳等高太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摔、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通到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一一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愉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选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其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

B. 第④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

C. 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巨大变化。

D. 官井村保留“远处的沙丘”“一苗树”都有让后代不忘历史的意思,它们也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8. 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9. 文章第⑥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7. B   

8. ①四十年前的官井村,黄沙肆虐,庄稼难有收成;三十年前的官井村,高林树种树致富,村民纷纷效仿;2018年的官井村,绿盖四野,人均收入过万,远近闻名。②对比。③把官井村四十年前、三十年前、2018年的面貌做对比,突出了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9. 示例一:我认为是作者的败笔,理由:①把“一苗树”砍掉做家具的行为有违环境保护的初衷,这是变相地向自然掠夺,与高林树的种树的初衷背道而。②原来的“一苗树”被砍又被补栽,不能反映高林树种树的意义和价值。③这一内容的加入使结尾段中里的“一苗树”指代不明,让读者迷惑“一苗树”是指原来的那棵柳树还是现在的这棵树。④用补栽的榆树代替被砍的柳树,弱化了历史的分量,起不到“一苗树”对官井村面貌变化的见证作用。

示例二:我认为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理由:①树木有绿化功能,也有实用价值,把“一苗树”砍掉做家具正是体现了树木为人类生活提供了物质资源。②原来的“一苗树”被砍又被补栽,榆树代替柳树,是绿化作用的接力,也体现了造林改变环境的精神的不断传递。③这一内容的加入增加了“一苗树”的内涵,“一苗树”既指原来那棵柳树,也指现在这棵树,更指千千万万为改变环境而种下的树木。④用补栽的榆树代替被砍的柳树作为官并村的标志,是在时代变迁中体现官井村对历史的铭记。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本题中的四个选项分别从文章内容,修辞手法、词语选用以及主题思想四个方面来考查。B项,“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错,“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深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比喻的使用描摹了黄沙被治理后成了绿洲的点缀,表达出作者见到沙漠被治理后喜悦之情。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相关内容、表现手法及效果。本题分三问,第一问,考查对文章介绍三个时间段官井村的内容进行概括,只要找出相应区域,做归纳即可。第二节,“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俾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第三节,三十年前,“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十元。……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第四节,“2018年8月底,……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愉,柳等高太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摔、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通到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一一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第二问紧承上一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三个时间段放在一起,强调的是今昔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的是对比手法,第三问,回答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作用——把官井村四十年前、三十年前、2018年的面貌做对比,突出了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作个性化的解读。针对“一苗树”被砍,后来又被补栽这一内容,试题提供了两种看法,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作答。在陈述理由时,要仔细阅读这一段落的内容,对“一苗树”被砍,后来又被补栽与全文内容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当然,这道题目开放度较大,只要是言之成理,能佐证自己的判断即可。不管是哪一种看法,首先要明确回答出知己的看法:认为是作者的败笔;或认为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不管是哪种看法都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来说明理由。

【点睛】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庸小说的武与侠

新垣平

①金庸辞世之后,各大媒体纷纷发文纪念,除寄托哀思外,更带有“盖棺论定”的意味。耐人寻味的是,许多文章的重点都强调,金庸除去武侠小说之外,还是卓越的报业大亨、政论家,以及参与起草《基本法》、与许多政要交好等事迹。强调这些成就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其中也隐隐有“金庸可不止是写武侠的”的言外之意。这种潜台词彰显出,对于如何评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金庸现象”,人们仍然感到困惑不定。但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即便金庸其他方面的成就再翻几倍,影响力也绝达不到今天的一成。

②金庸本人在访谈中有一个说法:“武侠小说的精神是‘侠’字而不是‘武’字,‘侠’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这段话传播很广,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以此而论,武侠是传播一种道德精神,自然于国于民有重要意义,所以武侠小说较为高雅的叫法就是“侠义小说”,而低俗的称呼是“武打小说”。

不过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并不会因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把脱离了“武”的“侠”当成武侠的基石有很多说不过去的逻辑。当年韩非子就说过“侠以武犯禁”,脱离了起码的武力,侠客和一般的好人、热心人的区别就不大了。这些人自然也十分值得学习和效仿,但小说读者显然不是为了看这些。

④事实上,金庸小说中的主角,也并非都可以归为一般认知的“侠”,哪怕是有“武”的“侠”。早期的陈家洛、郭靖等人,还多少是按侠客的形象塑造的,有许多为国为民的光彩事迹。到了“神雕侠”杨过,虽然也有些侠义之举,但重点刻画的却是其冲突激烈、爱恨交织的个人情感生涯,后来的张无忌、令狐冲等人,虽然武功天下无敌,却也并不是“侠之大者”。可算是大侠的萧峰,也有不少侠士绝对不应该有的杀戮之罪。到了韦小宝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也讲义气,但和行侠仗义怎么也沾不上边。按照陈墨等金庸学者的研究,在金庸小说发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侠”的退隐现象。虽然金庸作品中显然有着对侠文化的温情,但最终却走向了《堂吉诃德》式的结尾,这使得金庸小说具有了超越弘扬侠义精神这一目标的、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更深远反思。譬如,在日月神教和左冷禅之类庞大森严的江湖势力之下,还有可能出现真正的侠客吗?

⑤然而从另一方面讲,金庸以及许多人对“武”这一面的忽略也是有问题的。金庸等人的认识可能受到时代的限制,而没有找到理解“武”的适当模式。“武”如果只能解释为暴力,顶多是夸张的暴力,那么武侠小说自然是宣扬以暴易暴,怎么看都矮人一头。不过今天的读者理应看得更清楚,武侠之“武”,至少在新武侠以后,事实上已经从相对写实的《水浒》式武技,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奇幻。金庸本人所发明或发扬光大的一系列以内力为根基的“武学”——内功的运行、转移、远程攻击、防御、速度加成等等,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基础,而成为一种奇幻的设定。毋庸讳言,读者喜爱的首先也是这些神奇瑰丽的场面和效果,而非深层的人性与社会反思。

⑥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稀奇,就是八九流的写手也在写,怎么没金庸的地位?因为同样是写,功力却大有不同,给人的阅读体验也天差地远。

⑦《雪山飞狐》有一段曹云奇、殷吉、阮士中三人较量轻功的描写,非常值得读。这个桥段和主体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对轻功的描写也没有高来高去的玄虚,而是贴近常人跑步、跳高的体验,自然给人现实可信之感,而人物各自的性格、身份和钩心斗角的关系,也天衣无缝地融入了这一段轻功描写中。

⑧金庸武侠的出色之处,正在于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崛又极具真实感的幻想世界。这一重意义,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是经常被忽略的。不过随着《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顶尖幻想小说的引进,我们能够并更应该从这层意义上去认识金庸武侠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

⑨即便金庸去世,这个幻想世界仍将存在于亿万人的脑海中,或许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11月15日,有删改)

4. 第①段加点的词语“盖棺论定”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5. 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接上文金庸对武侠小说精神的解释。

B. 引出下文作者对武和侠的含义的理解。

C. 强调作者本人很难干预读者理解作品。

D. 强调武侠小说的本质与功能就是侠义。

6.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金庸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源于其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

B. 日月神教等势力统治下的江湖是不会出现真正的侠的。

C. 金庸所写的武侠超越了相对写实的《水浒》式的武技。

D. 金庸留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存于人们脑海中的幻想世界。

7. 第⑧段提到《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幻想小说有何作用?

8. 概括作者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4. 对金庸和金庸现象作出最终评价。    5. D    6. A   

7. 金庸在其武侠小说里建立的幻想世界和《魔戒》《冰与火之歌》有相似之处,不是随便哪个写手都能做到的;为评价金庸小说提供一种方法(路径),有助于人们从奇幻、幻想小说的角度去认识金庸武侠的内涵和美学意义。   

8. 金庸武侠小说才是金庸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金庸武侠小说的关键并不像金庸自己说的在“侠”;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在逐渐退隐(超越了弘扬侠义精神);金庸武侠小说有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更深远的反思;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有着独具特色的东方奇幻,这才是吸引读者的地方;金庸武侠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通过真实的描写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崛又极具真实感世界。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一个词语,然后仔细阅读原文,找到此词语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盖棺论定”出现在文章第一段,说的是金庸去世后各大媒体发了纪念文章,对金庸做出了评价,评价的具体内容就是下文谈到的许多文章都强调金庸除武侠小说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成就和事迹,隐含有“金庸可不止是写武侠的”的意思,据此可分析出,在文中“盖棺定论”的意思是对金庸和金庸现象做出最终评价。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第三段画线句子是“不过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并不会因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出现在文段的开头,上文是金庸本人对武侠精神的评价,下文是作者对武侠的解释。可见这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A、B两项正确。从句子内容来看,作者说一种文学的本质,功能不会因作家本人曾说过更加合理,那是因为作品是给读者看的,作者本人很难干预读者的理解,并不是“强调武侠小说的本质与功能就是侠义”。故C项正确,D项错误,可以根据下文“把脱离了‘武’的‘侠’当成武侠的基石有很多说不过去的逻辑”来判断D项说“强调武侠小说的本质与功能就是侠义”与文意相反。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推断题的形式呈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分析对比,确定答案。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结尾处,由原文“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影响力也绝达不到今天的一成”可知,推断正确。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为“譬如,在日月神教和左冷禅之类庞大森严的江湖势力之下,还有可能出现真正的侠客吗”,是作者为了阐明“金庸小说具有了超越弘扬侠义精神这一目标的、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更深远反思”所举的一个例子,并不能由此推出“日月神教等势力统治下的江湖是不会出现真正的侠的”这一结论。C项曲解文意,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金庸本人所发明或发扬光大的一系列以内力为根基的‘武学’……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基础”,并不能由此推出“金庸所写的武侠超越了相对写实的《水浒》式的武技”这一结论。D项以偏概全,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结尾段,原文为“这个幻想世界仍将存在于亿万人的脑海中,或许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并不是说“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存于人们脑海中的幻想世界”,推断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证方法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第八段提到《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幻想小说的作用,可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上文作者说金庸武侠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他的功力是其他八九流写手达不到的,但却被文学评论所忽略,作者引用《魔戒》《冰与火之歌》,一方面是把金庸的武侠小说与魔界《冰与火之歌》进行类比,说明它们有相似之处,不是谁都可以写出来;另一方面,也为评价金庸武侠小说提供了新的路径,再结合下文“我们能够并更应该从这层意义上去认识金庸武侠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可知,这个路径就是指从细想小说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金庸的武侠。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筛选出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归纳概括。本文第一段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就是“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即便金庸其他方面的成就再翻几倍,影响力也绝达不到今天的一成”,意思是说金庸武侠小说才是金庸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第二段作者引用了金庸对武侠的评价,第三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并不会因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并提阐述了自己对武侠的认识,也就是说作者认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关键并不像金庸自己说的在“侠”。第四段作者先分析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者,然后借陈墨等金庸学者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在金庸小说发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侠’的退隐现象”,并指出金庸小说“具有了超越弘扬侠义精神这一目标的、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更深远反思”。第五段分析了金庸小说中的“武”,指出武侠之“武”已经“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奇幻”,金庸小说中的“武”“已经……成为一种奇幻的设定”,第六、七段进一步分析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吸引读者的原因。第八段指出“金庸武侠的出色之处,正在于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崛又极具真实感的幻想世界”。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5小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文中的点睛之处。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能从中明白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4)综合分析、比较鉴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还要注意分析作者批评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作者赞成的。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参考答案:


5. 文言文文阅读(15分)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管子·立政第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力未见于国者   见:表现

B.而轻赋敛         轻:减轻

C.正道捐弃         捐:舍弃

D.沟渎不遂于隘     遂:通,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所慎者四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德不当其位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则大臣和同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D.而邪事日长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A.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B.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C.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D.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治理取决于治国者在用人方面要注重其品德、能力、功劳分别与其地位、俸禄、官职相当。

B.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四个条件,不仅要靠城郭险阻来固守,还需要选贤举能、严明赏罚和重视农业生产。

C.国家之所以富足,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D.“五事”主要讲述发展林业、水利、五谷、桑麻、六畜、瓜果、工艺制作的重要性。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4分)

2)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3分)

3)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轻:轻易。)

2.(答案:D。A助词,---的事;助词,---的人。B代词,他的;代词,那。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选择,“不是,就是”。D连词,并列关系)

3.(答案:C。)

4.(答案:B。治国者用人的品德、功劳、能力分别与其地位、俸禄、官职相当。)

5.(1)翻译:君主左右那些受宠的谄媚逢迎之流就不会专权,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便辟”“威”“凃”“禽”为四个得分关键点;后两个通假字要翻译出来。)

2)翻译:因此,只有提倡道德而能真正做到仁,才可以胜任国事而众人拥护;(“则”“操”“众”为三个得分关键点)

3)翻译:工匠不刻意追求刻木楼金,女红也不刻意追求文采花饰,国家就会富足。(“女事”“文章”和“之”为三个得分关键点,“之”为取独)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游颜洞记

徐霞客

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余至滇省,南抵临安府。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导者从寺前小路东北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渡赛公桥,上山,为金鸡哨。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抵峡中。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延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余不能入其前洞,遂瞰洞而下。

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仍西出旧道,北上山。东一里,逾岭,已陟东壁回环上。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导者乃妄谓在南崖下。直下者一里,抵南崖。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又东二里,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乃至,而叛彝阻之,太阳促之,导人又误之,生平游屐,斯为最厄阻碍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        循:顺着,沿着

B.峡甚逼,水倾其中    逼:迫近,接近

C.中忽辟门延景     延:引进

D.已陟东壁回环上     陟:登,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B.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C.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D.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安府颜洞在云南省南部的临安府境内,府城南部的泸江以及临安府的众多河流,都是以颜洞为泄水孔道。

B.去颜洞的路,应当渡过泸江桥,导游却直接从寺前小路往东北走经过赛公桥上山,到了金鸡哨,只能远看洞顶的石崖,无法看见洞。

C.云津洞非常奇特,从前门架桥进洞后在黑暗中紧靠水流而行,途中忽然开辟一个洞门,上面绝壁旋绕,奇妙绝顶。

D.南崖下有个石洞朝东,两边的石崖耸立,在洞前对峙为峡谷,水一出洞就破峡而去,气势极其雄壮,这就是万象洞的后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5分)

 

2)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5分)

 

参考答案:

9B(逼,狭窄)

10DA.前一句连词,表示目的,来;后一句介词,表凭借,用。B.前一句介词,被;后一句介词,替,给。C.前一句连词,表修饰;后一句连词,表递进。D.均为副词,竟,却)

11C

12D这就是万象洞的后门错,原文是说盖水洞后门也

13.(1)当地人因此感到痛苦,便乘普酋叛乱的机会,借口颜洞东边是阿迷州境,叛军曾经在这一带出没,于是使来游洞的官员绝迹了。(5分。苦:感到痛苦;乘:趁机;托言:借口;绝:使……绝迹;句式“官长游洞者”各1分)

2)洞口仍然被曲折的山谷遮掩,只看见陡峭的石崖向西,汹涌的江水向东倾泻,水捣洞穴、洞吞江流的气势,已经暴露无遗了。(5分。掩:遮掩;但:只;捣穴吞流:水捣洞穴、洞吞江流;隐形:隐藏形迹;句式“门犹为曲掩”各1分)

【参考译文】

临安府颜洞共三个洞,是姓颜的典史所开辟的,最为著名。我到云南省,往南抵达省南临安府。府城南部临近泸江。泸江从西边的石屏州异龙湖流来,往东北穿出颜洞;全临安府的众多河流,也是以颜洞为泄水孔道。 

于是在城东接待寺找了一名导游。去颜洞的路,应当顺着府城向南走,过泸江桥。导游从寺前的小路往东北行,就没能过泸江,往东观看三股溪流会合的地方。过赛公桥,上山,是金鸡哨。哨南泸江与各股水流汇合,从这里往东流入峡谷。峡谷十分狭窄,江水倾泻其中,往东流到洞口还有一里左右。远远看去,洞顶两边如刀劈开的石崖,像门一样地对峙着,洞直直从门下穿过,被重重的山冈包围挟持,无法看见。

请求当地人引导我进去,都说:“水位涨,水流急,现在不是游洞的季节。如果在两个月前的枯水季节,可以不架桥就进洞了;现在即使有桥,也不能进去,更何况没有桥呢!”洞里的桥不只一座,洞中每一处水深的地方,都架有木桥渡过。

从前惯例,按察使来游颜洞,架桥要花费将近百两银子,其它费用也要花费百两银子。当地人因此感到痛苦,便乘普酋叛乱的机会,借口颜洞东边是阿迷州境,叛军曾经在这一带出没,于是使来游洞的官员绝迹了。我决心一定要去到洞口,当地人说:“必须渡过泸江,到江南岸,顺着峡谷进去,就是走所说的泸江桥大路。”我才后悔被导游耽误了,于是离开水洞,去寻找南明、万象两个陆洞。

从金鸡哨往东下坡,又登上山顶。往东俯瞰,峡谷中的江水绕着峡谷往东流进洞,洞口就在东边的峡谷下面。

我所登上的山顶,正好与洞顶两边的石崖平行相对,洞口仍然被曲折的山谷遮掩,只看见陡峭的石崖向西,汹涌的江水向东倾泻,水捣洞穴、洞吞江流的气势,已经暴露无遗了。往东北走三里,越过岭脊下山,抵达峡谷中。稍稍往南上去,便是十分开阔的洞口,洞门上写着“云津洞”三个大字,原来是水洞的中门。游颜洞以游云津洞最为奇特:从前门架桥进洞,大约四五里深,在黑暗中紧靠水流而行,途中忽然辟有洞门,引进日光,洞上面又有绝壁旋绕,所以自然是奇妙绝顶。我没能从前门进入水洞,于是俯视着洞而下。

下到水边,估量洞的大小,水面有三丈宽,洞有五六丈高,而位于东西之间正当门的透明处,洞的直径大约二十丈。但水从洞中流出流进,一直逼近朝外的洞壁,所以没有桥就不能行走。西边的出水洞,逐渐地暗下去而不能看得很远;东边水流进洞穴之处,旁边渐渐拓开,隔着水眺望,其中钟乳石柱直立,缤纷窈窕。又往上走出洞外,眺望洞口上的东南北三面,都是崖壁环绕无法上去。仍然往西从原路出来,往北上山。往东走一里,越岭,继而登上了东边的崖壁,回环上岭。这里南面、北面分别耸起层层山峰,石崖不时地突起,万象洞就在北面石崖上,而导游却乱说在南面崖下。直下一里,抵达南崖。一个石洞朝东,有四丈高,水从洞中涌出,两边的石崖像两只角一样耸立,在洞前对峙为峡谷,水一出洞就破峡而去,气势极其雄壮,原来是水洞的后门。

又往东走二里,拉住路人询问,万象洞在西北岭上。我还想去到洞口,但天色已是傍晚,距离住宿的旅馆还有十里路。想颜洞这三个洞,思念了数十年,奔走万里路终于来到,却受彝人叛乱阻碍,太阳催促,再加上导游误导,生平所经历的游览,这次是最多灾多难的啊!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端午节就要到了,下面是国人抒写的一副凭吊屈原的对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调整成一副对联(不得遗漏短语)

上联中的短语:端午叹未让吊三闾贞节忠魂昏君醒醉眼

下联中的短语:流万古美人香草不随逝水喜没江心汨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上联:端午吊三闾,叹贞节忠魂,未让昏君醒醉眼;    (2). 下联:汨罗流万古,喜美人香草,不随逝水没江心。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联的写作与运用。根据对联仄起平落的特点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的原则,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排序,“端午吊三闾”是点出时间和节日及事件,“叹贞节忠魂,未让昏君醒醉眼”这是目的和意义;先排好上联,根据对联特点排序下联内容,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汨罗流万古”对“端午吊三闾”;动词对动词,“叹”对“喜”;名词对名词,“贞节忠魂”对“美人香草”;否定词“未”对否定词“不”;“眼”为仄声,“心”为平声。

点睛: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8.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做广播稿时,有五处非改动不可,写出其序号。(5分)

自从①我省西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②对震灾③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④活动,捐款累计已100万之巨⑤。我公司本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3万元⑥,近日,公会工作人员牺牲休息时间采用展板、板报等多种形式充分深入地宣传了灾区群众的生活现状和我市捐助情况⑦,公司员工再次⑧捐款近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⑨到了灾区。

参考答案:

③④⑤⑥⑦  (每个1分)

③④为同音词,听起来意思易混淆;书面语,不符合口语化要求;括号不属于正文,广播时不用读出,就会漏掉信息;长句听不明白,应用短句。

9. “点赞” 为一网络语言,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请仿照示例,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材,将下面的话补写完整,构成排比。(4分)

    要求:符合作品的特点(形象、语言、技巧和内容等),句式相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成了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徜徉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长廊中,我为塑造了哀怨与执着湘水女神的屈原《湘夫人》点赞,                                  

                                   。让我们吟诵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答案:

示例:我为具有朴素平淡语言风格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点赞;我为勾勒出开阔宏丽意境的杜甫《登岳阳楼》点赞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上述文段带给你哪些思考?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原文选段)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走进书店,最畅销的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啊,健康类啊,营销类啊……读它可以直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其实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机会。不仅读书是这样,世上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材料中所说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而是告诫人们要耐住寂寞,多方积淀,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无用”就变成了“有用”,在不经意间也许就超越了自己。参考以下立意:

1、“无用”实则“有用”,成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之人

2、“厚积”才能“薄发”,多方积淀方能助你成功

3、切勿急功近利,超越自己往往是在不经意间

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含意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