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九月半》入选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前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99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建安《九月入选辽宁葫芦岛绥中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360截图20240515162415785.jpg360截图20240515162442031.jpg360截图20240515162533295.jpg

360截图20240515163200143.jpg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前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4分)

九月半

练建安

大雨,倾盆大雨,闽粤赣边客家话所言竹篙雨,密密匝匝直插山坡。丰乐亭瓦片嘭嘭作响,一会儿工夫,茶亭的屋檐就挂起了一道断断续续的珠帘。

丰乐亭外,有一把棠棣树枝探入了窗内,一嘟噜一嘟噜的金黄棠棣,滚动水珠。一位壮年汉子,敞开黑毛浓密的胸膛,手持酒葫芦,蹲踞在一条板凳上,剥吃花生。他身后的墙壁上,靠着一大梆刀枪剑戟家伙什。看来,他是做把戏行走江湖的。

竹篙雨稀落了下来,东两点,西三点的,淅淅沥沥。远处的山峰,有云雾往来。

丰乐亭外石彻路上,一行人匆匆忙忙地闯了进来,他们是打狮班的,为千家村的张禄贵老太爷八秩诞辰祝寿,赢得了满堂彩。进得茶亭,他们一个个拳花撸天,大声嚷嚷,重复着舞狮夺魁的豪勇。

“花生,糠酥花生哦。”花白胡子拖腔拖调地叫卖。这群汉子咽着口水,捂紧口袋,竟然没有一个人过来“交关”。

“花生,糠酥花生哦。又香又脆的张记糠酥花生哦。”花白胡子又吆喝了一声。

有一个汉子说话了:“老人家,您老就别吆喝了,俺们不是猴吃牯。”

花白胡子自讨没趣,悻悻然,道:“没有钱,就莫充好汉。”

汉子说:“好,好,俺们没有钱,不是好汉,可也不是猴吃牯哟。”说着,有意无意地摆弄着钱袋子,哗哗响。大家都呵呵笑了。

花白胡子的脸,当场就黑了下来,把头扭到了一边。那个做把戏的,也有些不高兴了,什么猴吃牯猴吃牯的,难听。客家人把那些个贪吃而又不顾体面的人,叫做猴吃牯。

做把戏的站了起来,他好像有些醉意了,大声说:“什么猴吃猴吃的,不买,就行开去,莫耽误人家做生意。”

“噫?俺们又没有撩拨你,你出什么头?”汉子也不高兴了。

“俺也没有撩拨你们哪,你们人多,俺也打不过,乡里乡亲,没得打。就讲啊,俺老马刀可以把话撂在这里,单挑,你们的狮头增发,也搬不动俺这小半条腿。”做把戏的原来是闻名江广福三省的老马刀。他放出了狠话。

汉子说:“俺就是增发。”

老马刀说:“试试看?”

增发说:“俺不是牛,干嘛要相斗?”

老马刀又问:“搬得动么?”

增发说:“搬不动。”

老马刀说:“没有试,怎么晓得?”

增发说:“还要试吗?你脚下的麻石都开裂了。”

老马刀说:“原本就是开裂的。”

增发说:“客气了,昨晡俺也试过。”

老马刀说:“得罪了!”

增发说:“还说不准谁得罪了谁。十年后,俺来找你。”

老马刀说:“九月半,俺不走,三河坝等你来。”

雨停歇了。增发一招手,兄弟们鱼贯而出,很快消失在山坳边。...

花白胡子下山,就把丰乐亭的故事讲开了,免不得添油加醋。他说,增发上前抱住了老马刀的大腿,老马刀一发力,增发就飞了出去,还摔断了两颗门牙。巧的是,那日山路湿滑,增发摔了一跤,刚好跌坏了两颗门牙。增发那是百口莫辩啊。

这十年,增发时常忍受着人前人后的指指点点,辛苦做工,厚脸过活。有人说,他拜了癞痢僧人为师,苦练一种常人忍受不了的功夫。可是,谁也没有见他露过一手半手的。增发变了,正月大头的狮子庙会也不凑热闹了。他沉默寡言,看上去有些呆。

这一天,是第十年的九月十三日,增发从上杭县城搭船下行百八十里,抵达河头城。

增发在河头城街上行走,过木纲行,门前大石狮突然倾倒,增发飞起一脚,将大石狮踢回原处,位置分毫不差。其快如闪电,门子疑在梦中。

还是有人看出了名堂,增发功夫了得!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三河坝。有人就劝老马刀外出躲一躲,老马刀断然谢绝。徒弟们群情激昂,要拼了。老马刀摆摆手,叫他们都退下,没事,自有办法。

九月半,是决斗的日子。九月半,诸事不宜。

这日早上,老马刀独自一人在汇城东南角的一个老旧庭院里,生火熬稀饭。稻米在沙锅里翻腾着,清香四溢。老马刀忍不住一阵咳嗽,浓痰中夹杂血块。前年赣州圩场比武,伤了人,自家也落下了内症。他突然感到很孤独,很悲伤,很失落。他有些艰难地站了起来。这时,他看到了一个人,他等了十年的人。

增发右手握刀,左手提大包裹。

老马刀说:“来了。”

增发说:“来了。”

老马刀说:“晓得你一定会来的。”

增发说:“俺一天也没有忘记你。”

老马刀说:“是你的,就该还给你。”

增发放下大包裹:“这是你的。”

老马刀疑惑不解:“什么?”

增发说:“利息。”

老马刀低头打开包裹,是梁野山金线莲。他想说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呆呆地望着增发的背影慢慢消失在汇城墙角拐弯的地方。

7. 下面是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段落精短,语言精练,结构张弛有度,有伏笔,有巧合,有悬念,结尾出人意料,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很是吸引人。

B. 打狮班由于张禄贵老太爷八秩诞辰祝寿,赢得了满堂彩,他们一个个沉浸在舞狮夺魁的豪勇之中,不屑于去买糠酥花生。

C. 老马刀威震江广福三省,而增发没有那么大的名声,慑于老马刀的威名,当老马刀要和增发比武时,增发没有答应。

D.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十年前与十年后老马刀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对比,增发做狮子头和沉默寡言的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感情。

E. 老马刀在江湖上对手不多,知音难觅,在赣州圩场比武受了伤,再加上等了增发十年,他突然感到很孤独,很悲伤,很失落。

8. 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有人说小说应以“回报”为标题,而不应以“九月半”为标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最合适?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7. AD   

8. 情节:①花白胡子卖糠酥花生,增发等人不买,引发口角,老马刀出场,增发与他约定十年后比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花白胡子下山后传扬丰乐亭的故事,增发等人百口莫辩,受人指点,倍感屈辱,为十年后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增发把石狮子踢回原处,这件事引起老马刀弟子的警惕老马刀说自有办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用:简单的事件,如四两拨千斤,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也使情节之间衔接自然流畅。   

9. 示例一 “回报”做标题更合适。①小说的主要事件就是回报。增发对老马刀不服气,经过苦练终于学成,要挽回声誉,结果出乎老马刀的意料,没有比武,送来药材这一回报感动了老马刀,也成全了增发的高风亮节。?增发对老马刀是回报,老马刀等了增发十年欲成全增发的名声,这也是一个回报。③以“回报”为线索线索分明,事件清楚,简明扼要。

    示例二 以“九月半”为题最适合。①二人约定的时间是十年后的九月半,九月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九月半是二人决斗的日子,对彼此意义重大,而在那天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增发没有比武,选择了以德服人。③以“九月半”为题新颖别致。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B项结合“咽着口水,捂紧口袋”细节可知钱财来之不易,并非沉浸在豪勇之中;C项增发没有答应比武,不是因为老马刀的威名,主要在老马刀的实力很强,能把脚下的麻石踏开裂,而自己不能;E项“对手不多,知音难觅”略显夸大,等了增发十年不是“感到很孤独,很悲伤,很失落”的原因。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节及作用分析。主要找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内容,主要就是文本叙述情节的过程分析。作用分析,简单的事件,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也使情节之间衔接自然流畅。   

9.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探究小说的标题,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

点睛:标题常见的作用: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班琳丽

老姐是一个“戏痴”,一身的戏。

我很小的时候在姥姥家见过她几次,那时她已经是戏班里一个红极一方的俏戏子。唱戏是要庄上人家管派饭的,我的姥姥特别会做饭,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见还不到吃饭的时候,他们就逗我们玩儿,或是教我们唱戏。她是很美的一个女人,至今有两点在我的记忆里有如特写镜头,白如初雪的脸和恍如刚刚吐了血的红唇,恰如一幅半残的写真画。

现在想来,那是她化妆的脸。事实是她成了我的七姥姥后,不唱戏,走下舞台了,她依然每天化妆。据我母亲说,她每天晚上睡觉也不卸妆,以致我那个花心七姥爷吓出病来,一病而终了。我现在想,那是老姐最后的挣扎或者说绝唱吧,她不想走下舞台,痴痴地感觉着,小脚迈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飘飘荡荡长抛丈许的水袖,窸窸窣窣闪动石榴裙裾,一唱一念,一眸一嗔,重拾昔日舞台上那个当家花旦的风采。

记得姥姥常一边做针线一边叹息,唉,她是个有痛的女人。

那时我也随在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身后叫老姐为老姐,不叫她七姥姥的。她似乎特别喜欢被人这样叫,哪怕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嬉闹,她的眼神也会刹时亮起来,柔柔和和,迷醉了似的,从来不恼。恼的是我那七姥爷,这称呼无异于他的疤痛。我是再大些从姥姥那里了解到“老姐”这名字的全部故事的。

把老姐喊成一个女人一生的痛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老姐用手牵着或是拿一个眼神牵着来我姥姥家吃派饭的那个男角,姥姥庄上的人叫他老罗义。

当时戏班里有一出轰动一方的传统戏《对花枪》,老姐扮戏里敢爱敢恨的姜桂枝。“顶着一头白毛尾,长着一脸枯皱皮,领着孙媳和儿媳,南里北里找女婿”。扮相俊俏,唱腔也美。那个男角就扮戏里忘掉前情的老罗义。老姐凭着一出《对花枪》折倒了数千观众,当然还有那个老罗义。戏里姜桂枝比老罗义大,戏外老姐也比“老罗义”年长,老罗义戏称他爱上的女人为“老姐”了。戏里一对夫妻旧好重拾,戏外他们做起了暗箱夫妻,直到那天老罗义的原配骂上台来,一出戏的包袱“哗拉”一下抖落开,人们才看到了真相。

事实是老姐也是那一刻才看到老罗义的真面目,灯光暗淡的舞台上,老姐指着老罗义,久久地吐出一句:“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老罗义……”言罢,一头栽倒在台牙子上。那阵子恰好我七姥爷第三个老婆也死了,他正纠缠老姐。就棍打鸡,老姐就嫁给了他。老姐以为嫁到庄上就能永远留在戏班里。不是,她屈嫁的丈夫不仅让戏班主撵走了老罗义,还约法老姐从此不得登台唱戏。不久,老姐痴了,终日里像个病人,吃不下饭,干呕、胸痛,打针吃药,也还是那副病恹恹的样儿。她每天爱干的事就是化妆、补妆,然后躺下来病着,有时也会从她那里传出一句道白“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老罗义……”冷丁的怪森人的,细了听,心就酸了。

我七姥爷放手人世后,老姐的病情也没见轻。姥爷们怕老姐寡妇门前出是非,给荣耀的家族抹黑,当然再嫁他们更不允,姥爷们就商议着给老姐过继个儿子。子赐是条脉线,兴许就拴住了她。二姥爷的儿子多,他们商议就把二姥爷的小幺过继给老姐了。没想两天不到,孩子哭啼啼跑出来了。一问,饿的。问他老姐不做饭吗?孩子说老姐吃生的,棒粒子,豆粒子,红薯片子,都生了吃,不动火。

我的姥爷咬着牙骂,混帐!这之后,除了姥姥不时去给老姐送些吃的,庄上很少有人过问老姐是活着还是死了的事了。

等老姐快被村人完全淡忘的时候,庄上来了个唱大鼓书的男人。几乎人人都说见到老姐了,说见老姐影子似的坐在人场里听大鼓书,总是那边散场了她才走,依然化着浓妆。再后来,姥爷的一个本家说,早没见过老姐了,会不会已经死在床上。我姥姥一惊,忙掂着小脚去看,大门敞着,锅冷灶寒,床上尽是乱七八糟的衣物,就是不见老姐的影儿。

庄上的人纷纷猜测,老姐是跟唱大鼓书的男人跑了。也许他那里没有老姐要的爱情,可有老姐魂牵梦绕的戏,谁能说大鼓书不是戏呢?

那年,老姐二十三岁。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多种技法入文.如倒叙开头,文首设置悬念,写到‘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是为后文写老罗义与老姐的暗箱夫妻埋伏笔。

B. 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妮妮道来,语调饱含深倩,情节虽有一定的曲折性,但并未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然而读来却仍很有吸引力。

C. 小说讲述了老姐的艺术和爱情方面经历的痛,着重表现了封建大家族所秉持的封建礼教对老姐自由、爱情和青春的戕害,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D. 老姐喜欢别人喊她“老姐”,这个称呼会让她的眼神刹时明亮起来,柔和迷醉,是因为“老姐”这个称呼让她可以回味到曾经与老罗义一起唱戏的场景之中,重新体味戏中的爱情与爱情中的戏。

E. 小说中老罗义有原配还与老姐做起了暗箱夫妻,说明这个人人品卑劣,忘恩负义.老姐的命运遭遇是由这个人物一手造成的。

5. 文章题目为“痴”,老姐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人们猜侧老姐跟唱大鼓的男人跑了为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好处。

7.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根据鲁迅这句话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姐这一人物的悲剧性。

参考答案:

4. BD   

5. 三方面:①戏痴:老姐对戏痴迷,不仅在舞台上表演精彩.不能唱戏后还每日化妆.因为不能唱戏而精神失常,最后跟着唱大鼓的男子跑了。②情痴:老姐因为和老罗义一起搭演《对花枪》,戏里戏外都做起了夫妻。因为男子的真面目败露而情感崩溃,日日口里愤怒念着“老罗义”。③痴呆:因为不能继续登台唱戏和情感崩演而精神失常,痴痴呆呆,连生活都不能正常。   

6. ①未亲见的情节以猜侧来写出,显得客观、真实,符合常理。②人们猜测老姐跟唱大鼓的男人跑了,强化了人物形象的戏痴这一重要特点。③表现了作者对老姐的美好祝愿.   

7. ①人美。老姐俊俏,是个笑人。但最终艺术爱情都不顺利,生病,生活都无人料理,吃生食物,生活摧残了美丽的她。②戏美。老姐唱戏扮相俊俏,唱腔美,折倒了数千观众,但最终却被迫不能登台唱戏,只得每日里口念戏词,日夜不卸妆,最终痴呆。③情深.老姐因戏里的情而爱上了戏外的老罗义,戏里戏外,郎才女貌,然而老罗义的真面目让爱情瞬间破裂。老家被迫嫁与花心老头,但依然每日喊着“挨千刀的老罗义”。④执著的性格。老姐热爱、执著进而成痴的性格本应是人生成功幸福的保证,但是在她的透遇中却使她年纪轻轻却精神失常,陷入无尽的孤独痛苦中。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A项,小说虽然是回忆,但并不是倒叙,文首也并未设置悬念。C项,小说更多的是展示人物性格导致的人物命运的变化,封建大家族的封建礼教对人物的戕害在文中有些许表现,但并不是着重要表现的。E项,老罗义的形象里面不能说是忘恩负义,老姐的悲剧命运不全因老罗义,自己的性格、七老爷的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对文本的叙述方式分析有误,C项对文本主旨的分析有偏离,E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题目为‘痴’,老姐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老姐“痴”的表现。老姐对戏痴迷,即使已经不能上台,还是化妆,甩袖;对情痴,因为搭档《对花枪》就痴迷上老罗义;当爱情破灭后,变得痴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第二,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本题中,可以借助老姐在对戏、对人、对情方面“痴”的表现进行分析概括。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人们猜测老姐跟唱大鼓的男人跑了为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好处”。首先分析结尾的形式,然后明确结尾的具体内容,最后从结尾特点、主旨、形象、情感以及情节等角度分析。本文的这个结尾,只是人们的猜测,但却包含作者的愿望。老姐年轻守寡,为戏痴迷、痴呆,是唱大鼓书的给了她希望,也把她的戏痴的形象表现的更突出。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结尾”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结尾类型:1.出乎意料型结尾作用2.戛然而止型结尾作用3.悲剧型结尾作用4.喜剧型结尾。作用 :1.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2.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4.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答题是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比如本题中,题干说“人们猜测”,可见这一结尾并非亲见,从情理上说符合常理,从形象上来看,更能体现老姐痴迷戏曲的这一特点,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老姐的祝愿。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根据鲁迅这句话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姐这一人物的悲剧性”。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应抓住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来解答本题,一是找出老姐身上“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这些价值如何毁灭,毁灭的结果是怎样的,这些内容都是答题的重点。戏里戏外老姐都是美的,相貌美、扮相美,现实生活中也是爱美的。但就是这样的美人,却遭遇坎坷,感情被骗、年轻守寡最终痴傻。文章就是把美好的人物毁灭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探究题。高考小说探究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和对主题思想的探讨,老姐相貌美、扮相美、痴情这本是人生成功、幸福的保证,但这一美好的人物最后落得痴呆的结局,这正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有改动)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

B. 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 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 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E. 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5. 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她俩能找到自己的“家”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4. CE   

5. 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   

6. 能找到。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A项,“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盲必须如此;B项,“急切粗鲁”是源于欣喜,“自私粗俗无教养”分析错误;D项,“小说语言冷峻、客观”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富有情感。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作用有: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本题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从文中可以归纳答案的有:“家”作为小说的标题,应是线索,因为整篇小说是围绕“家”展开的;其次,小说以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还有作者写“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类似题目应有不同见解,但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深刻分析。一般要从文本的主旨内容、结构安排、写作目的等方面加以分析,还需结合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情节安排等分析、判断。本题中,要抓住“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两人顽强坚韧乐观”的性格特征、“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等方面可以分析出答案。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5.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登:登上,到达。

B. 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 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 使者旁午                       旁午:交错频繁。

16.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B.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物之有成必有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 皆争出谷以佐官                       教以慎于接物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 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 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 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18. 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2)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参考答案:

15. A    16. A    17. C   

18. (1)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

2)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

3)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 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登”,结合“岁适大水”“上田”分析,应该译为五谷成熟。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定语后置标志;的人。C项,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项,连词,来;介词,用。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C项,原文第三段,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仆”译为倒,“集”译为汇集。(2)“举”译为全,“劝”译为劝勉,“非”译为非难。(3)“网罗”译为搜集,“考”译为考证,“稽”译为考查,“理”译为规律。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官邸的北面、逍遥堂的东面建造墨妙亭,把吴兴境内从汉以来的古文遗刻都收藏在亭内。 

吴兴自从东晋以来就是一块美好的地方,号为山水清丽广远。吴兴百姓享受丰足的鱼稻蒲莲物产,他们寡求不争。外地宾客不是有事非来不可一般很少到这里。所以历任郡守,都只是歌咏、酬唱、嬉戏、饮酒。莘老到任时,适逢大水,上等农田都没有收成,湖乡百姓大饥,准备一起出门逃荒。莘老大力开仓赈灾,亲自安抚慰劳灾民,一片至诚。家里富裕有余粮的家庭,都争着拿出自己的谷物来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灾民不可胜数。当时,朝廷正推行改革变法,负责实施新法的使者纷繁来往,人们认为莘老会日以继夜地治理各种文书,到处开会,不可能再有闲情,像往日那样雍容自得悠哉游哉。可是莘老更加喜欢交结宾客,赋诗饮酒,他还在余暇时,网罗遗闻逸事,得到前人赋咏数百篇,编为《吴兴新集》,那些刻画尚存却僵仆断缺在荒陂野草之间的文物,又都收集到这座亭子里。这一年十二月,我因事到吴兴,(在墨妙亭里)周览叹息,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文章。 

有人对我说,所有的东西必然归于尽头,依靠外形牢固的东西,尤其不可能长久,即使坚如金石,也会很快变坏,至于功名文章,流传后世,还算是久远一点,现在孙莘老竟然把这些古文遗刻等文物托给一座亭子来保存,这是保存久长的反而向坏得快的寻求帮助。这早已是昔人的困惑,莘老用深檐大屋来保存文物,推断他的用意,难道不是有点不知天命吗?我认为知天命的人,必须先尽人事,努力尽人事的道理后才不会遗憾。事情有成功必有失败,譬如人有生必有死,国家有兴盛必有衰亡。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君子保养身体,凡是可以使生命长久延缓衰老的法子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他们治理国家,凡是可以保存国家免于破亡的法子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一直到无能为力了才罢休。这就叫知天命。这座亭子该不该建造,不值得争论,但是其中的道理不能不辨别清楚。所以我把这些情况全部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位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注】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睦。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官;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注】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徙”指一般的调动官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义,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 三公,周代已有此词。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 “薨”“崩”“卒”“不禄”“死”表示“人死”的意思,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 “赠”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坠下马,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 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 潼关失守,唐肃宗十分生气。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因而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 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14. 翻译: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参考答案:

11. B    12. C    13. C   

14. 皇帝停驻的地方戒备森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候记 下他们的姓名,众人渐渐停止。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引致大旗下将要斩杀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遂”“等”“寻”等。本句中还可以根据一些名词,如“(王)思礼”“吕崇贲”“李承光”“肃宗”“宰相房琯”“便桥(地名)”等做出判断。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薨”指“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 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士大夫之死,曰“卒”。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文中为: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改任关内徒劳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是便桥作战,失利之后的事情。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本句得分点:“行在”,皇帝停驻的地方;“潜”,悄悄地、秘密地;“其”,代词,他们的;“孥”,妻子儿女;“识”,记下。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入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悉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任王忠嗣的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恕呢?”诸将认为他很豪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诚心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大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要去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太守。安禄山反叛,哥舒翰担任元帅,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说:“河、陇的精锐部队,都在潼关,吐蕃一旦寻衅,只有倚靠王 思礼了。”哥舒翰坚决请求,于是(王思礼)兼任太常卿,担任元帅府马军都将,哥舒翰把军事委托给(他)。(王思礼)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又请求带领三十名 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说:“这就成了我造反,与安禄山反叛有什么关系?”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引致大旗下将要斩杀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改任关内徒劳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叛贼案卷守忠前来挑战,王思礼退兵以保全扶风。叛贼分兵侵略大和关,距离凤翔五十里,李 光进交战失利,皇帝停驻的地方戒备森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候记下他们 姓名,众人渐渐停止。命令郭子仪率领朔方兵进击贼兵。正值崔光远的部下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兵两千驻守扶风。听说叛贼已经西进,想要乘虚袭击京城,直接到达高陵。叛贼率军回击李椿等人,李椿已到中渭桥,杀守兵千人,进攻苑门。王伯伦战死,李椿被捉住。在此之前,贼兵余留的众人留驻武功,听说官军进入京师以后,便烧营逃走,自此贼兵不敢西进。长安平定,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他)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享用实封五百户。不久兼任潞、沁等州节度使。乾元元年,统领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兵八千,与郭子仪在相州围剿叛贼,官军溃败,唯独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返回。不久(他)又在直千岭打败史思明别将万余人。李光弼升任到河阳,(王思礼)代任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授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有王思礼一人。上元二年,(王思礼)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烈。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获罪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疏通调解

D.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参考答案:

9.A

10.B

11.B

12.(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2)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

9.

试题分析:擅政:独揽国政。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此题“擅政”解释为“擅长朝政”和后文不搭配。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0.

 

11.

试题分析: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12.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予夺”“ 捐弃”“比”“系狱”。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谨”“申”“不然”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宾语前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侭,做邠州知州。沈束考上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于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朝廷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沈束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曹家庄那一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击敌人,甚至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束下了诏狱。之后,刑部判处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这时沈束做谏官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了。

沈束被拘囚了很久,衣食多次断绝,只有天天读《周易》自为疏导缓解。后来他的同乡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为同族进行报复,下令狱卒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得以免去。等到严嵩被解除职位时,沈束在狱中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他的妻子张氏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年纪八十九岁,衰弱抱病不断相侵,已朝不保夕。过去我因为沈束没有儿子,给他纳妾潘氏。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于是,我与她一起寄居在旅舍,靠织布来供沈束的衣食。这种日子过了很长时间,非常凄苦。想回家侍奉公公,那么丈夫的稀粥就无法供给。想留下来供养丈夫,但是公公又将不久于人世。翻来覆去地考虑,觉得进退无策。我愿代替丈夫被拘囚入狱,让丈夫能够为父亲养老送终,之后再回来被拘囚,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法司也为沈束请求,皇帝还是不许。

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但天天让狱卒上奏他们的语言吃食休息等情况,这叫做监帖。有时无所得,即使是戏言也要向皇上报告。一天,一只喜鹊在沈束的面前鼓噪,沈束谩骂地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向皇帝奏报,皇帝心有所动。正巧户部司务何以尚正上疏营救(也被关在诏狱里的)主事海瑞,皇帝大怒,用杖责打,并将何以尚禁锢在诏狱中,而把沈束释放回家。

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服孝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终老在家。沈束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语是准备删去的,但其中有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请将其找出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回国,成熟闻一多看到祖国已是支离破碎、风雨飘摇,原先国外时对祖国美丽的印象化成了泡影。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参考答案: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②③⑦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章从来都提倡简练,而      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     )。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      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      。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     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B. 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虎不来也要大哭。”

C. 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虎不来也要大哭。”

D. 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穷形尽相地描摹物态,细致入微地刻画心理。

B.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C. 描摹物态,能使细致入微;刻画心理,求其穷形尽相。

D. 穷形尽相地刻画心理,细致入微地描摹物态。

17. 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繁冗拖沓   飘飘洒洒   忐忑不安   纷纷扬扬

B. 长篇大论   洋洋洒洒   忐忑不安   沸沸扬扬

C. 繁冗拖沓   洋洋洒洒   毛骨悚然   纷纷扬扬

D. 长篇大论   飘飘洒洒   毛骨悚然   沸沸扬扬

参考答案:

15. D    16. B    17. 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文中划线句子“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修改的关键是把词语的位置给理顺。这是句话是说《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打虎环境描写给金圣叹的感觉,把“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改为“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其他地方没有毛病。故选D。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连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仔细阅读语段和选项,发现“穷形尽相地描摹物态”和“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和中句式,后者与语段的整体形式最为相搭配,故排除AD两项。再看选项BC,“描摹物态”,就要求描摹出物体的形态,故其后为“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要刻画出心理要做到细致入微,所以其后跟“能使细致入微”。故选B。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繁冗拖沓:繁冗,是指繁琐庞杂;繁杂冗长。拖沓,不爽利;不简洁,连绵不断。“繁冗拖沓”指写文章繁琐庞杂,繁杂冗长,不利索。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此处是形容写文章不简洁,繁琐庞杂,选用“繁冗拖沓”;第二处:飘飘洒洒:多形容下雪的时候,雪漫天飞舞的样子,又像是飘落,又像是天空洒下来的。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此处是说《水浒传》规模大,内容丰富。用“洋洋洒洒”更合适;第三处: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毛骨悚然: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极端害怕的感觉。此处是形容人碰到武松打虎时景阳冈的阴森的景象时极端害怕的感觉。选用“毛骨悚然”更适合。第四处:纷纷扬扬:状态词。(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好像水沸腾后气泡、热气蒸腾翻滚一样。此处是描绘的对象是“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更适合。故选C。

9. 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问题,请参照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他觉得不够味,一位演员提醒他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你这”式语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只要把“你是”改成“你这”,便是从单纯的没有更多含义的叙述语,变成了坚决的判晰,而且把必须有的附带语去掉了。

①“你这”不一定在任何情形下都比“你是”更有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你是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你这也不一定就只是坚决的判断。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逻辑推断能力。本文段谈论的问题是如何推敲文字,同样的文字,放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段有些论断不符合逻辑。如“‘你这式语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只要把你是改成你这,便是从单纯的没有更多含义的叙述语,变成了坚决的判晰,而且把必须有的附带语去掉了,再分析例句,“‘你这不一定在任何情形下都比你是更有力,该句把原句中的换成了不一定,故考生可以在另外两个句子中加入不一定,还要把句中表绝对的词语去掉。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敦煌,这个西北边陲戈壁深处的城市,却积淀了一千多年灿烂的文化。千年前,敦煌因使臣、僧侣和商队云集而经济兴盛、艺术繁荣。四百多个洞窟中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              。                         。如今,敦煌艺术依然默默地穿越历史时空释放着耀眼的光芒。

①微启的唇嘴似乎在悠然轻唱

②衣裙巾带在风中飘曳飞舞

③用笔奔放传神

④尤其那些凌空起舞的飞天

⑤好一派清歌妙舞的极乐世界

⑥构图气势雄伟

A. ④⑤②①⑥③    B. ⑥③④①②⑤    C. ②①④⑤⑥③    D. ⑥①③②④⑤

参考答案:

B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所给材料,了解大意,找到各句之间的联系,结合上下文确定答案。本题所给文段说的是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⑥承上文,先从整体上讲构图,应排在首位,可排除AC两项;③承⑥讲用笔,排除D项,④①②⑤再具体写飞天,④总写,①②分别写“唱”和“舞”,与⑤“清歌妙舞”相照应,⑤是对①②的总结。所以六个句子总的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总分总的顺序。故此题答案为B项。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份“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全部自筹高等教育经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致协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的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女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来代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立体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