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遵义市鸭溪镇中心学校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23次点击|1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遵义市鸭溪镇中心学校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全)


360截图20240530140418375.jpg360截图20240530140351414.jpg


2021年贵州省遵义市鸭溪镇中心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②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 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③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汽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 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④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 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⑤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 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⑥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 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孝敬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⑦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 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⑧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 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⑨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蒙蒙,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 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 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 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 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 年第 6 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 烘托了华昌当时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 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

6. 小说的结尾非常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 ①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思考;同时 由于前文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②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 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 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 试题分析:B项,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受到石钵头奚落,后来却毫不犹豫的给他端砚做药引子”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题目,注意首先指出结尾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再分析骑在人物的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此题小说的结尾“手段端砚”出乎意料,却在清理之中,前面有很多伏笔,效果是“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段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漏,丰富了其性格特征;从主旨的角度揭示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有效的解决办法。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严谨规范,语言朴实通俗,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7. A    8. AE   

9.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阵地,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B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D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错,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更遑论有效。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先立足文本分析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借助现代传播手段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的成分。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意自然保护。

参考答案:

1C   2D   3A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有误,据原文第四段“‘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可知,该项中“目的”与原文“目的之一”不一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目的之一”理解为“目的”,这是偷换概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无中生有,C项曲解文意,D项偷换概念。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选自《晋书·贺循传》 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A.政教大行,邻城   宗:尊崇

B.辰别帅石冰有扬州   略:谋略

C.循少家难     婴:缠绕,遭遇

D.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     维絷:捆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    )

A.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  十五城请易璧

B.及陈敏乱,诈称诏书  二虫又何知

C.论州府,皆不见省  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循丹阳内史   既自以心形役

6.下面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3分 )(    )

①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  ②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

③转侍御史,辞疾去职   ④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⑤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⑥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5分)

译文:                                                       

(2)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 B(略,侵占。)

5. A(A介词,用 ; B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 C、介词,到/介词,对于;D介词,做,担任/介词,被)

6. C(①与贺循无关 ②不属于淡泊名利③不与叛贼合作)

7.(1)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考核最好。(举、除、宽惠、课各1分,句意1分)

(2)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替(他)陈说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降了,整个州郡完全平息。(移檄、陈逆顺、遁走、悉平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贺循,字彦先,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宗族里高祖贺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汉安帝的时候担任侍中,(因为)要避开汉安帝父亲的名讳,于是改姓贺氏。贺循从小蒙受家庭大难,被流放到海边,吴国被平定,才回到家乡。贺循操行崇尚高洁严肃,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举止,一定按照礼仪谦让,国相丁乂召请贺循担任五官掾。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考核最好。后来担任武康县令,当地民俗大多喜欢厚葬,还有拘束于禁忌,回避年月,因而停办丧事不埋葬死者的,贺循都严加禁止这样的事情。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进爵。

赵王司马伦篡夺皇位,贺循转任侍御史,假托有病离开了官职。后来被授官南中郎长史,没有去就任。恰逢叛贼李辰在江夏起兵,朝中的大将军都不能征讨,个个都望风而逃。李辰的另一个统帅石冰侵占扬州,赶走了会稽相张景,用以前的宁远护军程超代替了张景,用张景的长史宰与领受了山阴县令之职。石冰的大将抗宠拥有军队几千人,驻扎在州郡的讲堂里。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替他陈说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降了,整个州郡完全平息。贺循迎接张景回到会稽郡,贺循当即感谢打发了兵士,闭门不出,论功报赏的事,他一概不参与。

等到陈敏作乱,诈称有皇帝诏书,让贺循担任丹阳内史。贺循以脚有病为由推辞,他手不能控制笔,又口服寒食散,披散头发袒露身子,以表示不能再被任用,陈敏最终不敢苦苦相逼。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等到陈敏被打败,征东将军周馥上奏任命贺循领受会稽相,不久又任命为吴国内史,官府征召他为贤良,他都不就任。

廷尉张闿住在小城里,想要夺取临近的住宅来扩大自己的居所,于是私自建造了一个大门,早晨关闭晚上打开,人们都很担忧这件事,上报到州府里,(这件事)都没有被过问。正赶上贺循外出,到了破冈,于是人们一块拜访贺循去质问这件事。贺循说:“我见了张廷尉,一定会为你们说到这件事。”张闿听说后赶紧拆毁了自己的大门,到贺循府上去谢罪。他被世人敬佩折服就是像这样的。

陆机向皇上上奏章,推荐“贺徇可以担任尚书郎”,但是贺徇不去任职。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①种羌滇吾素为勋所,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②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数加赏赐,甚见亲信。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时,河南尹朱俊为卓陈军事。卓斥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注①句(gōu)就:羌别种也。②蹇硕:人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事苏正和致其罪                案:案情

B. 来杀我                          促:赶快

C. 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            厚:厚道

D. 而欲人之口乎                    杜:封堵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盖勋不畏权贵的一组是(3分)               (  )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②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    

③具以事闻,并连党父                      ④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⑤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              ⑥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盖勋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畏惧权贵,想借机会杀害苏正和,便询问盖勋。    盖勋没有乘人之危,使苏正和得以免罪。

B. 盖勋刚直不阿,将长安令杨党贪赃枉法的事实全部上报,皇上下诏要将案件追查到底。后来,盖勋还断然拒绝了他人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C.盖勋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率兵救助,却被羌人精锐部队夹击,身受三处刀伤,仍然坚持不动。叛将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他,但遭到拒绝。

D. 盖勋只对董卓行一般礼节,而当时公卿以下的百官都不敢这样做。因此,盖勋虽然聪明,刚直不屈,但被董卓厌恶,在朝廷不能得志。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2)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参考答案:

【译文】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家中世代都是二千石的大官。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汉阳郡的长史。当时武威太守依仗权势,贪赃横行,凉州从事苏正和案情上报他的罪行。凉州刺史梁鹄畏惧权贵,想杀掉苏正和以免除自己的责任,便以此事询问盖勋。盖勋素来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趁此机会报仇。盖勋说:“不行,谋划杀害贤良,这是不忠;趁人之危,这是不仁。”于是劝说梁鹄说:“捆缚苍鹰来喂养正是为了让他抓住猎物,现在抓住了猎物反而要烹杀它,那么还有什么可用呢?”梁鹄采纳了他的意见。苏正和高兴自己免于受难,到盖勋那里致谢。盖勋不肯见,说:“我是为梁使君考虑,不是为苏正和。”

当时叛羌在畜官围困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合兵救援夏育,兵至狐盘,被羌人打败。盖勋召集剩下的士卒百余人,排成鱼丽之阵。羌人精锐骑兵分两路夹击,攻势甚猛,盖勋手下士兵大多战死。盖勋身上三处受伤,坚立不动,指着旁边的木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句就种羌滇吾素常被盖勋厚待,这时便用兵器挡住众士兵说:“盖长史是贤德的人,你们要杀他便是辜负上天。”盖勋仰头骂滇吾说:“该死的反虏,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众人相视大惊,滇吾下马请盖勋乘坐,盖勋不肯上马,于是被贼众抓住。羌人佩服他的节义和勇气,没有加害,将他送回汉阳。当时人民遭受饥荒,互相掠夺食物,盖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圣人无名。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彭祖乃今以久    特:独     

  B故夫知一官           效:功效

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劝说

D然善也                泠:轻妙飘然的样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 此亦飞至也                B、①奚知其然也

     问棘也是已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C、 ① 适南冥也                 D、①不过数仞  

      恶乎待哉                  夫列子御风

6.比较下列句式特点,其中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A彼且恶乎待哉!               B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D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参考答案:

4

5

6 A 

7、(1)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能够联合一乡的人,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啊。

2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来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人,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

4   劝:劝勉 

5 :连词,表修饰

A助词,的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介词,依靠,根据/ 介词,因为

    C、副词,将要 / 连词,尚且,还

6 

 A、宾语前置句,BCD与例句都是省略句。

B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省略介词)

C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  (省略主语)。 

D、足以(之)为酒(省略介词宾语)。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

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三个学生进行了怎样的评价。(2分)

答:                                 ___                              

从这段文字看,孔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分)

答:                                      ____                         

参考答案:

译文:

孟武伯问道:“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继续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负责军政事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有一千户人口的城镇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外宾,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秋季房产交易博览会在会展中心开幕,此次参展的房企数量与春季房交会相比有所减少,与上半年的春季房交会的热闹相比,秋季房交会就显得不温不火

②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③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抱着消闲和赏玩的态度,采取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穷形尽相地描写暴力、畸形的生活方式,达不到反腐倡廉的作用。

④一年的时间如汤沃雪,只有专心治学的人才能明白时光对于学术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短暂时光中能把握方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⑤没有勤学深思的态度,没有发奋苦读的决心,没有深文周纳的实践,你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的。

⑥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A. ①⑤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销售行情不火爆或人的性情温和。使用恰当。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句子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为“有错不改”,使用错误。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用在此处合适。如汤沃雪: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时间短暂”,使用错误。深文周纳:定罪名很苛刻,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泛指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地妄加罪名,望文生义。焚琴煮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使用正确。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口的生态失衡会破坏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我国的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由数量控制型到生态优化型的战略转变。

B. “互联网+”本身是开放的产物,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激发了人们创新的热情,催生了互联网经济现象的出现。

C.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的现实,不再是国家简单的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是用质量的提升来弥补数量的短缺。

D. 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目前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获得许可,今后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完成该类题,需做好以下三步: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B催生了……出现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国家一词提到不再是之前。D加大……规范和管理不搭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 下面是王蒙同学给某公司领导写的便条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不恰当,请找出并修改。

您诚邀我今天下午去贵公司谈我班同学光临贵公司游历一事,因我有急事,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参考答案:

①“诚邀”改为“约”②“光临”改为“到”或“去”;③“游历”改为“参观”;④“决定”改为“不得不”“只好”或“只能”;⑤“磋商”改为“商量”。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明确词语谦敬属性、适用对象和场合。注意三点技巧:谦敬看对象,不可用错位;说话看场合,情理不可悖;语体色彩看对象,扬抑角度要恰当。

本题考查便条的正文内容,考生注意“王蒙同学给某公司领导”这一对象限制。

“诚邀”即真诚邀请,敬辞,依据“您诚邀我”可知,此处不能用敬辞,故用“请”;

“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依据“我班同学光临贵公司”可知,此处不能用敬辞,故可改为“到”或“去”;

“游历”指到远地游览,侧重于在行走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与心灵的感悟。这里是指学生去公司学习,可用“参观”“参观学习”;

“决定”指领导或个人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强调决策权。依据“因我有急事,决定改期”这里指学生的对参观公司的日期的更改,不能用“决定”这样带有决策性语气的词语,故可改为“不得不”“不得已”“只好”;

“磋商”是谈判双方对报价和交易条件进行反复协商,或是做出必要的让步,或是得到一定的利益的过程,多用于正式场合,是书面语。这里是便条,故可改为“商量”。

【点睛】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通常主要考查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要符合各种文体的格式要求,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分;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注意礼貌、谦虚、谦卑。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现在的年轻人总体来说没有以前那样活跃,这种精气神层面的颓废与低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状态。——《青年参考》评论员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例文

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激荡家国情怀,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中的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本题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立意行文前要全面透彻理解材料含义,根据材料含义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本题所给的材料有三则,第一则出自《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处境困难。“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第二则出自陆游《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地位低微。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第三则出自《青年参考》评论员——现在的年轻人总体来说没有以前那样活跃,这种精气神层面的颓废与低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状态。是对现如今青年精气神方面的一个评价,说现在的青年人精神层面是“颓废与低落”的。前两则材料与第三则材料大体上是对比关系,总体而言,古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与情怀与当今青年精神层面的“颓废与低落”形成反差,围绕这一现象,从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解决的办法等角度思考,考生都能找到话说。从文化层面分析原因,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贯穿封建社会,有作为的封建士大夫都有家国情怀;但这种思想却在当代被一些人忽略:过度发展,追名逐利,物质丰富之后人的精神营养不足等。可据此阐述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立意】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立意为:①青年当有家国情怀;②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修养境界;③增强责任感,强化担当意识;等等。

行为结构安排:

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然后由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引出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进而引出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接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家国情怀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是一种精神坐标”“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三个角度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论证,结尾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只要青年心中激荡着家国情怀,厚积薄发,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做到开头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相关素材积累:

1.名言名句

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要牺牲财产,就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福泽谕吉

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凯洛夫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季羡林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2.白居易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得高大,又重归默默无闻。白居易的一生有了太多的起伏。呼吸着封建礼教的气息,一个人,从年少走向衰老。被世俗的洪流压榨的一滴不剩之后,被遗忘在一个沉闷的江边……听着琵琶的旋律,踩着醇厚的酒香,徒有一人,存活在他的世界。渲染了,整个虫鸣的夜晚。在那个世界之中流离失所。一阵阵琵琶声,拆除了整个宁静的夜。更是拆除了白居易最后一道防线。声音的波澜渐渐荡漾离去。侵入了白居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把他,活生生从现实拖回了回忆。回忆,多是些不可信的东西,从未停息侵蚀人们的灵魂的策略。一走一停,刺痛每一寸活着的肌肤。这就是那个星斗陨落的时代,总不会停息……

白居易体恤民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谏官时,就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谕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写诗力求让人民群众看懂,相传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他修筑湖堤(现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兴修水利,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办法,增加豪富的税款,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尽量节省开支,减轻老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聚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议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3.屈原(1)话题“自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2)话题:爱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4.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读起《蜀相》,想起繁华到衰败的唐朝,心中就泛起一阵阵涟漪!杜甫,盛唐衰败的见证,一个永远的诗圣。有过辛酸苦辣;有过流离街头;有过感叹人生,有着传奇色彩的杜甫正向完美走来。美丽的春色陶醉着所有人的心,诗人独自走着,那盛开的花朵,那游戏的蝴蝶,那吟唱的娇莺,洗涤了诗人忧伤的心,融入自然,不仅咏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吟出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每每看到了春天,我就会想起那令人陶醉的诗句!他在蜀都草堂。一颗流离的心在这里得到了丝丝慰藉,得到了暂时的闲适!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尘嚣,也避去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诗人坚硬的生命,让我感到敬畏!四年后,杜甫又踏上了征程,但他给巴蜀文化留下的,永远还在。当国家灭亡后,杜甫又开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爱国,爱得惊天地,泣鬼神。杜甫,永远的杜甫,历史上的杜甫,我心中的圣人!

5. 在飞机场唱国歌“维权”:祖国是后盾不是“背锅侠”

1月24日,日本东京成田机场,捷星航空由日本东京飞往上海的GK35次航班因为目的地降雪而取消,本欲乘坐该航班返国的175名中国旅客滞留登机口。这些旅客购买的是廉价航空机票,他们对廉价航空公司大多在免责协议中声明不管食宿的事实并不十分清楚,再加上语言不通,沟通不畅,一名旅客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日本警察到场处理并带走该旅客。中国旅客比较慌乱,为了齐心,一些中国旅客唱起了国歌。常见的航班延误事件,就这样一次次陷入诡异的循环:中国乘客在国外机场行为过激——大使馆紧急处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乘客的过激行为并非言语或肢体暴力,而是动不动就祭出国歌、国旗,拿“爱国”说事。用集体唱国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合适,反而容易挑起民族感情对立,甚至激化矛盾。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其奏唱、播放和使用的场合都有严格的限定。虽然此次滞留的中国旅客唱国歌是“为了齐心”,但当他们把这“标志”安插在冲突的现场,似乎是要把国家力量“绑”到现场为自己助威,这不是一个成熟大国公民的心态。一得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出国旅游的国人越来越多,但一些人还没有建立“大国民”心态,在面对航班延误、商业纠纷等情况时,还抱着“往大了闹才有人关注、解决”的想法,甚至不惜绑架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为自己助威,这种言行与爱国南辕北辙。

6.陈天华:万里寄血书,舍身赴死为救国

陈天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03年,陈天华留学日本。当时沙俄军队侵占东北三省,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又谋划同沙俄政府私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消息传来,陈天华悲愤欲绝,不禁张开双臂,大声呼喊:“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咬破手指,用血指写道:“救国!”随后,他不停地写,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一连写了几十遍,因流血过多而晕倒,晕倒时还高呼:“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劝他休息,他不肯,挣扎着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日本寄到湖南各学校。那一封封血书像火炬,点燃了同胞的爱国热情;那一个个带血的字像号角,召唤同胞奔赴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前线!1905年,为了唤醒国人,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献出自己年仅三十岁的生命。在自杀的前一晚,陈天华写下了《绝命书》,大意是国家处境越发艰难,遭到日本当局轻视侮辱——他认为到了牺牲自己性命的时候,毅然选择用自己的性命唤醒国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当时许多愚昧的国人敲响了警钟,他也成了后世之人学习的榜样。一得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时,陈天华身离祖国万里,却不改爱国之心,用血写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是我们永远的座右铭。

7.家国情怀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就了中国人宁折不弯、自强不息的风骨。《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于是就有了中国百年来屈辱血泪中,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就有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壮气概,就有了为共和殚精竭虑最终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就有了“铁件谈到一,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还有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哪个不是用铮铮铁肩,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扛起了保卫祖国的责任,而成为民族的脊梁?故乡是家国情怀的伊始,以国为家,以家为国。中国人对于国家的眷恋,早已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和担当融为一体。魏源“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大我”胸怀,直接影响和熏陶了今天的我们,以祖国为立身的根本,乐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理应传承家国情怀,既然“受光于天下”,就必须担起“照四方”的大责,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一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必是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粹,怀一份家国情怀,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才能为家为国担当履责。生于伟大的时代,必铸就伟大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8.“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点睛】新材料作文是指在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形式的作文。主要有材料和要求构成。材料又可分为文字和漫画两大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整体把握。从材料中心意思出发立意,不能简单照搬材料,要理清对象,分清主次,辨清关系,析清含义。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第二,合理筛选。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角度。材料为你的立意提供了多种可能,但写作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选取最适合你的,即能够从道理上深入阐述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的、有别于众生俗论吸引阅卷老师的。第三,联系变通。纵横联系、化大为小、变生为熟。具体作文时,可采取由因溯果法、多向辐射法、领会寓意法、抓关键词句法和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几种方法进行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