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广州中山大学附属雅宝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2021届广州中大附属雅宝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的天空落了雨
非鱼
过了十五,喜顺爷早早地站在崖头上,喊着睡懒觉的儿孙侄娃们:“该积肥耙地了,地不哄人哩,眼看着明儿都雨水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牛娃从小就会背,也是喜顺爷教的。观头村在老君塬下,一汪泉水从山间流出,滋养了一村老小,一座塬种麦子玉米稻子红薯,还种苹果大枣,山高处、山沟里是野生的槐树杨树黄栌槲树,夹杂着山茱萸鬼见愁连翘杜仲,整个村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和顺丰饶。喜顺爷年岁大,经见世事多,慢慢就活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魂。他准时地掐着节气,催着还在年里懒洋洋的人打起精神。
牛娃刚过十四,长得细皮嫩肉的,一点儿也没有牛犊健硕的样子。但牛娃学习好,喜顺爷看见牛娃就摸摸他的头:“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牛娃爹听了心里高兴,更舍不得让牛娃干一点儿活儿,光让他学习。
听见喜顺爷喊,牛娃娘说:“明儿可都雨水了。”
牛娃爹躺在炕上叹气:“往年这会儿该进山割蒿了。”
牛娃娘出了窑,抹一抹眼角,去下窑烧锅做饭。牛娃爹一害病,只能在炕上躺着,这日子过得寡淡没味,只有牛娃才让她看见点儿亮光。
后半晌,牛娃从外头回来,钻进牲口窑鼓捣半天,出来跟娘说,明儿早起要吃煎馍。娘说还不到月尽,牛娃说想吃了,明儿雨水,也是节气。
关于月尽吃煎馍的习俗,观头村由来已久,反正那时候所有的节气都和“吃”有关,有句俗语说的是吃嘴婆娘盼节气。只有节气到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吃,光明正大地吃。
牛娃娘想想也是,谁也没说非得月尽才能吃煎馍,下雨天各家的吃嘴婆娘也摊煎馍,娃想吃就吃吧,日子得提着劲儿过啊。
第二天一早,牛娃娘早早起来摊了煎馍,在大篦子上摞起来。鸡叫三遍,牛娃起来了。他抓起煎馍就吃,牛娃娘说:“还早,再睡会儿。”
牛娃说:“不睡了,我跟天柱叔说好了,今天跟他们进山。”
牛娃娘吓一跳:“老天爷,你进山干啥?”
牛娃又抓了一个煎馍:“割蒿。”
牛娃娘的煎馍煳锅底了,她咋也劝说不下牛娃,又不敢让另一个窑里的男人听见,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吃了五个大煎馍,又包了几个,牛娃拿了绳镰去找天柱叔,他娘在窑里摊着煎馍抹着泪。
村里人一年四季有空就上山割蒿,进山割蒿都会喊叫几个人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山里经常有蛇和野物。
牛娃进了山,他娘在家提心吊胆一整天。半后晌,她就站村口望着,一直到天麻麻黑才看见挑着担子的天柱他们,一闪一闪进了村。
“天柱,牛娃哩?”
“在后头。”
挑着担子的男人们陆陆续续进了村,牛娃娘见人就问,都说在后头。可天都黑透了,依然没见牛娃的影子。
她又跑去天柱家,天柱在喝汤。他说一天都和牛娃在一起,牛娃割了一捆干蒿,拾了一小捆硬柴,都说他拿不动,也不会挑担子,让他只背一样,可他不干,都要拿,大伙儿就帮他把硬柴和干蒿捆一起,弄扎实了,让他背着下山。一路走一路喊着,听着他答应了,脚底下才走快些,到沟口还听见他应声呢。
牛娃娘听完,放了心,赶紧去沟口接。天柱放了碗,也慌忙跟了去。
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喊,沟里响着回声,但听不见牛娃应声。
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像人大笑似的鸟叫。以往偶尔听到这种声音,村里人都觉得不吉利。天柱说:“嫂子,不敢再往里走了,回村叫人吧。”
吃饭早的人家已经睡下,听见天柱喊叫,又从被窝爬起来,几十个男人、女人很快聚在场院。喜顺爷也来了,他喊天柱,拿上明火,男人进山,女人都在场院等着。
也许是明火的作用,也许是人多,再进山,那些声音似乎也消失了。
进了沟口没多远,就有人发现了牛娃的蒿捆子。再找,在一个干草窝里找到了牛娃,他居然睡着了。
把牛娃和他的蒿捆子弄回场院,牛娃娘抱着牛娃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牛娃倒没事人一样,说:“路上有条蛇,我不敢走。蛇走了,蒿捆子放下,我又背不起来了,喊天柱叔,他们听不见。想着歇会儿,就睡着了。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
牛娃娘扬起手,想打他,又舍不得,最后轻轻落在儿子瘦削的背上。
牛娃说:“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天柱摆摆手,又笑说,“小鸡娃身子,顶不了事。”
喜顺爷呵斥他:“你懂个屁,这是老牛家顶门杠哩。”
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丝,凉凉的,润润的。今年春上的第一场雨落了,看来又是个丰年。
(选自《百花园》)
1.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喜顺爷喊大家劳作,既表现了喜顺爷是观头村的魂,又引出雨水节气,并为下文写牛娃上山割蒿一事做了铺垫。
B. 小说对牛娃娘虽着墨不多,但也通过对她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了她勤劳、疼爱孩子及面对生活苦难时的软弱。
C. 小说写牛娃进山割蒿天柱叔及其他村民对他的关照及牛娃很晚未归大伙拿明火进山寻找的情节都体现了观头村民风的淳朴善良。
D. 回到场院后由牛娃叙述了事情经过,交代了他天黑未归的缘由,补充了故事内容,塑造了牛娃形象,也丰富了小说叙述视角。
2. 小说中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文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竞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那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三十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二十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部分追叙禁令的由来,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B. “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意在解释“他”冒死下河洗澡,错失杀敌良机的原因。
C. 本文立意含蓄蕴藉,作者并未直接揭示主题,而是采用象征、烘托等手法激发读者去想象和联想,思考和回味。
D.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灵活地安排故事场景、刻画人物心理,显得客观冷静。
5. 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非常精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本文善于在“矛盾”中表现主题,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相徐阶辈皆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居正与中人冯保善。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讽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B.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C.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D.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等。
B. 庶吉士,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C. 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D. 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居正劝皇帝尊崇两宫太后,皇帝把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
B. 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
C. 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
D. 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家
[宋]李若水
半载长安客意寒,一鞭归兴旧家山。
妻孥问我成何事,买得虚名满世间。
归家
[元]王冕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
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
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中第二句中“一鞭”运用借代手法,表达作者快马加鞭匆匆归家的急切之心。
B.李诗后两句一问一答,概括了自己“半载长安”客居生活的复杂心情,有自嘲之味。
C.王诗前四句叙写本来强健的母亲突然说眼睛不好要我归家,其实是想念在外的子孙,饶有趣味。
D.王诗后四句用反衬的手法,写到家乡虽然贫寒破旧但人们风俗淳朴,自在快乐。
14.两首诗都题为《归家》,但在诗歌体裁和和思想情感上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侧面描写客之箫声悲凉幽怨、凄切婉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3)《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某中学将举行高三年级辩论赛决赛。以下是团委、学生会向语文老师发出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当(包括标点符号),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老师:
高三年级《才辩无双》辩论赛决赛将于1月10日16:00在国际报告厅举行,我们谨代表本年级全体同学诚邀您光顾现场,并担任本场比赛评委。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务必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团委、学生会
2020 年 1月 8 日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方程式,给我们条件,要我们去求解;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思考题,给我们材料,让我们去分析;也有人说,成长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跑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论证已知,寻求未知。你认为成长是什么?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通过对她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了她勤劳、疼爱孩子及面对生活苦难时的软弱”错误。没有肖像描写,也未表现其软弱性格,虽然小说描写了她几次落泪,但并非软弱表现。如“他娘在窑里摊着煎馍抹着泪”,这是表现对牛娃的担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形象的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还要注意文中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和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等。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章中可知,牛娃的父亲因病失去了劳动的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牛娃承担起支撑起家庭的重任,文中写到他与天柱叔约定进山割蒿,虽然母亲极力劝阻他,但他不顾母亲的劝阻进山割蒿,这表明他打定主意的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说明他是一个有主见、敢担当的孩子;而在担蒿回村的过程中,他坚决不要大伙帮忙,自己背上全部的硬柴和干蒿表明他吃苦耐劳,自尊感强,当他掉队后,路上遇到了蛇不敢走,对于这些经历,他轻描淡写,表现了他的坚强勇敢;而对于大家的帮忙,他是从心里感激,“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表明他懂得感恩,而用“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来安慰母亲,则表明他善解人意。考生根据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文中“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像人大笑似的鸟叫”这两处景物描写,首先是渲染气氛,营造山中阴森恐怖的氛围,“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其次,这一阴森恐怖的氛围让天柱也不敢再往里面走,于是才有了下文回村喊大家伙一起进山找牛娃的情节,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再次,这一情节也烘托了牛娃娘久久没能找到牛娃的担心恐惧的心情,“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同时从侧面衬托牛娃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牛娃却一点也不惧怕,之前坚决进山,后对山中遭遇轻描淡写,都显示出牛娃勇敢的一面;最后,这段景物描写,也让读者深入到这种阴森恐怖的氛围之中,仿佛是身临其境,不禁为牛娃感到担心,让读者有着更好的阅读体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意在解释‘他’冒死下河洗澡,错失杀敌良机的原因”错误,由“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可知,此句意在描写“他”下河游泳时内心的喜悦,强调其年轻,“他”本来还有漫长的人生道路,本来还可尽情地享受生活。反衬战争的罪恶。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探究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情节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情节上:小说结尾时欧·亨利式结尾,前文写“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结尾写“他”被对方杀死,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照应前文,小说开头写“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结尾写“他”被射杀,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主旨上:“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与“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形成对比,突显了战争使人异化,泯灭人性的主题,发人深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需要学生通篇认真阅读,找出小说中人物的矛盾之处,分析这些矛盾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进而分析小说主旨。
小说6、7段写前去“界河”游泳的战士都被敌军射杀,这条河已经成为“死亡之河”,“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表现“他”在战争中的疲惫痛苦,因此,明知危险,“他”依然要下河洗澡,洗涤身心,控诉了战争对人身心的残害。
“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描写“他”的梦境,这既是一个美梦,也是一个噩梦,美梦中“他”享受了恋爱的美好,噩梦中“他”失去了生命。表现他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反衬战争的罪恶。
“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写“他”抢得先机,却不忍开枪射杀敌人,却因此惨遭射杀,突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亡何”,是时间词,不久的意思,在“亡何”前和“亡何”后都要断开,排除B项和C项;
“国藏日益充”中,“国藏”是指国库,作“充”的主语,在“国藏日益充”前断开,排除A项。
句意:张居正鉴于江南贵家豪族仗势不交纳赋税以及各种奸民猾吏巧于拖欠,认为应派精悍大员前去严行督责。这样赋税才按时交纳,国库日益充实,但那些豪民猾吏大都怨恨张居正。没过多久,张居正生病,皇帝频频发敕文询问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作为药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错误,屯田是由工部掌管的。户部的主要职能为负责全国土地、户籍、货币、财政、赋税、官员俸禄等诸多事务。工部的职责与前几个部门相比其职能并不复杂,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全国的水利、交通、工程、屯田、等工作。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帝首肯之,有所蠲贷”,意思是皇帝点头答应,有所减免,可知皇帝不是没有采纳,而是答应有所减免。
故选B。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抓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和代词,虚词“而”等。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主语。
参考译文:
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少年时即有过人的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道:“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宰相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张居正升任右中允,兼任国子司业。他和国子监祭酒高拱关系很好,他们相约以宰相为目标。徐阶代替严嵩为内阁首辅,推心置腹地委任张居正。张居正和宦官冯保关系很好。他劝皇帝应该尊崇两宫太后。按照旧制规定,皇后和天子的生母都称为皇太后,但称号有区别。冯保想讨好皇帝的生母李贵妃,暗示张居正让他提出两宫并尊的建议。张居正不敢违抗,议定皇后的尊号为仁圣皇太后,皇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于是两宫地位就没有区别了。慈圣皇太后迁移到乾清宫,抚养皇帝,宫内事情任用冯保,朝廷的大权全交给张居正。当时因长时间天下太平,各地的群盗纷纷起事,甚至攻入城市抢劫官库,有关部门常常隐瞒,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隐瞒不报,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员,也要贬退。捕获盗贼,当即处死,有关部门都不敢掩饰真实情况。盗窃供应边备和海防用的钱粮,超过一定数额,一律斩首,但往往是长年关押或病死狱中。只有张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且追捕犯人的家属,这样盗贼气焰才被打下去以至最后被消灭。当时皇帝逐次修缮六宫,国库的银两很多被调进宫中花销。张居正乘户部进呈皇帝审阅国库出入账目之机,上书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每年的收入少于支出,请皇帝把账目放在御座旁边,时时翻看,做到量入为出,节俭无谓的开支。他的奏疏呈上去,皇帝没有批复。皇帝又令工部铸钱,供给宫中开销,张居正认为这样铸钱之利也不能抵偿宫中的消费,便加以制止。言官建议停止苏州、松江织造贡品,皇帝也不听从。张居正当面请求,才得以减去一大半。皇帝坐在文华殿,张居正为皇帝讲读经书完毕,把给事中所上各地灾害情况的奏章给皇帝看,因而请求加以救济。并说:“皇上爱民如子,而外派机构的官员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剥夺百姓欺骗皇上,应按法律痛加惩治。皇上也要格外节俭,对于宫中的一切开支、服饰器用、赏赐布施,应加以裁省禁止。”皇帝点头答应,有所减免。张居正鉴于江南贵家豪族仗势不交纳赋税以及各种奸民猾吏巧于拖欠,认为应派精悍大员前去严行督责。这样赋税才按时交纳,国库日益充实,但那些豪民猾吏大都怨恨张居正。没过多久,张居正生病,皇帝频频发敕文询问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作为药费。等到他去世以后,皇帝为此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反衬”手法和“贫寒破旧”表述错误。王诗后四句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太平的乡村人们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觉也不用关门。由此可知没有用到反衬手法,“贫寒破旧”也是无中生有。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特征的分辨能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辨诗歌体裁,要明确诗歌的体裁特征。诗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及词和曲,还有现代诗。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李诗一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王诗共八句,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综上分析,应为律诗,且每句为五字,故属于五言律诗。
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李诗中,李若水在“长安”客居半年,但是并不如意,所以才会“客意寒”,有了回家的想法。“一鞭”,指挥马一鞭,一鞭先著,有急忙、急行的意思。“归兴”,指回乡的兴致,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急忙着回到家乡,可见诗人在外漂泊,心生孤凄之感。最后两句写了“妻子儿女问我成就了什么大业,我回答说,只不过在外地留下了许多虚名而已”。“虚名”,与实际不符的声誉,诗人认为自己仅仅赢得一点虚名,实则也含有壮志未酬的郁闷和遗憾之情。王诗最后两联大意为“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太平的乡村人们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觉也不用关门”。“事业新灯火”表现家人团聚的画面,流露出诗人归家之后和亲人团聚的欢乐。“太平风俗美”,诗人看到乡邻和乐,不由地发出赞美,而“不用闭柴门”更是表现了民风淳朴,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欣慰之情。
【15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舞幽壑”“潜蛟”“嫠”“须臾”“五采”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16题详解】
(2)藏羚羊在逃难,它们期待幸福家园。
(3)当江河不再是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
(4)当鸟儿离开了家乡,谁为我们歌唱?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公益广告词能力。公益广告词具有主题鲜明,语言简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的特点。拟写广告词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多用修辞,比如运用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化用,可以化用歌词,也可以化用诗词。本题要求“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本题拟写时要注意:①有修辞;②有创意;③有诗意;④具体(什么动物换,比如藏羚羊、中华鲟之类);⑤突出爱护动物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20字以内”。
【17题详解】①《才辩无双》书名号应改为引号;②“光顾”应该为“光临”;③“惠赠”改为“敬赠”;④去掉“务必”;⑤“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谢”。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1)《才辩无双》书名号应改为引号,因为非书名不能用书名号。
(2)“光顾”:指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是敬辞,此处的对象是“老师”,运用不当,应改为“光临”。
(3)“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此处主客颠倒,不合语境,应改为“敬赠”。
(4)“务必”:语气太强硬,去掉。
(5)“敬谢不敏”:为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是想表示感谢,不是推辞,应改为“深表感激”。
【18题详解】例文:
成长是一种快乐
时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流逝。光阴,随着岁月的匆匆奔走而消散。成长中有喜怒哀乐,但最重要的是依旧是快乐。
水泥公路旁,一辆辆汽车穿梭其中,有时冷清,有时繁闹。唯一不变的,是公路旁一棵矮矮的树苗。也许是有心人的播种吧,或者是无心人的丢弃。它没有得到精心的爱护,但是它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
他摇晃着幼嫩的枝条,似乎在欢庆着他的新生。白云化作一滴滴甘露,滴落在他的头上、手上、脚上。他一高兴,就又长高了一寸。
在爷爷的庇护下,他快乐的生长。然而,好景不会长,小树也不例外几个顽皮的孩子相互打闹,瞅见了小树,寻思着打一场剑击比赛,一下子折下了小树的稚幼的树枝。“咔”,仿佛听见了心碎的声音,沉淀在心底里。
“轰隆隆——”狂风“呼呼”地刮着,豆粒般大小的雨点劈打下来,打在公路上,打在小树还未来得及愈合的伤口,打在了一颗已经支离破碎的心上……
一泉甜蜜在碎片中流淌而出,像一股强力胶, 硬是把这颗不可修复的心重新粘合在了-起。似乎更加强大,更加坚硬。宛如打铁后重获新生的坚韧,雨过天晴后更加绚丽的彩虹,蚕蛹破茧后展翅高飞的翅膀小树醒了过来,宛如浴火凤凰。他,苏醒了。
他的根,深入万丈的泥土,插进岩石也不罢休。它汲取着无尽的营养,汇聚于那树干上的一点。“咔嚓”年岁己久的树皮裂开,一条嫩绿的,调皮的新枝缓缓抽出,分裂,分裂,分裂,迅速攀升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蓝天还是蓝天,只是多了几朵白云;昔日的马路依旧还是马路,只是铺上了沥青。但是,昔日的小树已不见踪影,只是马路旁又多了一棵头顶蓝天,脚踏实地的参天大树。他很快乐,因为鸟儿在他手上架窝,路人在他身下乘凉,但他最忘不了的,还是十多年前的那一天。
成长的路上,没有永恒的快乐,但是只要你用心体会每一次挫折,那么快乐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词和材料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进行立意。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有关“成长”的一段话,采用“有人说,……有人说,……也有人说,……”的模式对关键词“成长”从不同层面进行解读,最后提出“认为成长是什么”这一问题。命题者显然是就“成长”一词,引导考生思考“成长”的内涵是什么,人生中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会让自己觉得在成长,成长意味着什么,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收获什么……这些都是立意时需要考虑的。
【立意】成长是一种快乐;
有时成长是一种忧伤;
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磨难中的成长收获的是一份坚强;
成长的闻到是甜美的;
健康成长才是最好的成长;
……
【素材】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会让你懂得爱、感恩、感动,让你明白人生的酸甜苦辣,成长如同一杯咖啡,芳香扑鼻,有时还带有一丝苦涩,更多的是细细品味后的甜蜜;成长好似一缸陈年老酒,需要时间的酝酿,越久越浓,百般滋味让人回味。而我成长的快乐正是这咖啡中的淡淡甜蜜,美酒中难忘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