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沈阳农大附中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91次点击|1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沈阳农大附中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360截图20240604151435207.jpg360截图20240604151348910.jpg

2020届沈阳农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7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之意有关。

B.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

D.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采撷文学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B.作者举出《罗摩衍那》和《金鹰》,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证中印两国人民对葫芦有着多子多孙的共识。

C.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重视葫芦文化,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B.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有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部关注老年手机市场的短片《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迅速爆红网络。短片描述 了独居老人与在外工作的儿子逐渐疏离的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影片走红的实质是对老 年人内心诉求的深度解析。

老年人因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的衰退,难以操作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 他们更需要一部操作简单、功能适合的老年智能手机。据调查,大部分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除了停 留在能轻松拨打电话、发送信息、拍摄照片等功能外,还希望手机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最好 能够在疾病突发时依靠手机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手机的真正智 能之处在于能够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子女也能通过手机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行动轨迹以及个人 情绪等。其实,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而是有温度的陪伴。

(摘编自《一部〈手机〉解剖空巢老人现状引争议》,2018227日,中国网)

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起关注。《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自 2001 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年化阶段;未来 20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 3%;到 2050 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 4 亿人,老年化 水平将超过 30%。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产生心理 失调的症状,出现家庭空巢综合症。其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 眠失调等。据调查,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 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 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 10%20%。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 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7)》)

材料三:

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对老人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重要途径。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子女与父母多沟通,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政府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实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等。此外,社会方面也可以多组织开展老年群体活动,多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多与他人沟通的平台。

(摘编自《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新浪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揭示出,空巢老人对老年手机功能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关爱与陪伴的需求。

B. 老年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逐渐衰退,健康也常常出现问题,因此希望出现更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机。

C. 因子女离家导致的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症状,是家庭空巢综合症的具体表现。

D. 空巢老人中有 60%存在着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医学关注、心理干预,已成为当前中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看,短片拍摄的目的之一是要警醒冷落独居老人的子女们,希望他们继承并弘扬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

B. 老人们希望凭借老年智能手机管理健康或寻求帮助,从侧面反映出空巢老人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

C.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子女外出学习、工作造成老人空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未来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严峻。

D. 我国人口老年化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改善的问题,二是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维护的问题。

6. 结合材料,概括说明除政府、社会需做出努力外,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来缓解空巢 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这一社会问题。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边邑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给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减少,侵损

1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相同,两个不同             B.两个不同,两个不同

C.两个相同,两个相同             D.两个不同,两个相同

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樽、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注】随分:随便。

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用修辞,例如用罗绮指仕女,运用借代手法;远山过雨青如滴运用夸张手法。

B.“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这句话写出了暮春的清冷,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C.“抖擞一春尘土债,这句话不是写燕子的动作,而是显示了作者希望解脱繁重的事务。

D.本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含蕴深远感情,颇耐人寻味,笔调洒脱凝重。

14.刘禹锡诗作《乌衣巷》中有这样的句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词和刘诗借燕子表达的内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庄《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6.下面是一封书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清远XX中学学生李小红,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擂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李小红

2020112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7.下面是某中学周末两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将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丙吉是西汉名臣。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葫芦源自非洲说法绝对,见原文第二段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故选C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归纳法进行论证应为演绎法进行论证B项,中印应为中印蒙C项,倒因为果,原文意思是,葫芦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具有共通性,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民间交流。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扩大范围,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应改为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某些事物B项,只要……表示唯一条件,说法绝对;D项,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原料的质量于文无据。故选C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空巢老人中有60%存在着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医学关注、心理干预曲解文意。材料二是说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希望他们继承并弘扬……”,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文中无此意。故选A项。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除政府、社会需做出努力外,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来缓解空巢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这一社会问题。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相关的内容理解概括。材料三中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子女与父母多沟通,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能概括出,作为子女,既要赡养老人,更要多陪伴、多关心老人,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能总结出,老人也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群体活动,多与他人沟通。此外,社会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与他人沟通的平台。结合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出,企业可以尽量考虑老人的需求,设计、开发一些适合老人的产品。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B项,鄙,以……为边邑。句子译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个,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为介词,拿。第一个,使……成为疆界,第二个,疆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以,因为;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晋无礼,意思是对晋国无礼;贰,有二心。

焉,何,哪里;用,表原因;亡,使……灭亡,灭掉;陪,增加。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这句话写出了暮春的清冷,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清明、寒食两节已过。景物不清冷,也没有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物象及分析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德行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触景生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者,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但用意不同。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乌衣巷本身没变而但当年的繁华已难觅踪迹,燕子见证的是物在人非的现实状况。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作者借助燕子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可见,两首诗词中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不同之处是,刘诗借助燕子见证的是从繁华到没落的历史过程;吴词燕子见证的是物在人非的现实状况。

15题详解】悟已往之不谏    (2).知来者之可追    (3).朝菌不知晦朔    (4).蟪蛄不知春秋    (5).山原旷其盈视    (6).川泽纡其骇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悟、谏、晦、朔、盈、瞩。

16题详解】①“妹仔改为女生

②“你刊改为贵刊

③“大作改为拙作拙笔

④“拜读改为指正

⑤“务必改为能够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封投稿信,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要求找出来并进行修改,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是否得体,并进行修改。

第一处,妹仔不当,过于口语化,与投稿信这一正式场合不合,应改为女生

第二处,你刊不当,称呼对方,一般使用敬辞,即贵刊

第三处,大作不当,大作是敬辞,称别人的作品,此处是说自己的作品,应使用谦辞拙作拙笔

第四处,拜读不当,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不能说别人读自己的作品,应改为指正指正是谦辞,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

第五处,务必不当,务必意思是必须,一定,用在此处,口气过于强硬,可以删除,或改为能、能够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解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图片及说明,对考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再根据图片的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其内涵。用概括性的语言,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要注意学会由,由表及里。 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活动为周末两日游,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目的”“前期准备”“目的地西安;活动的目的为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活动的地点为高校”“博物馆”“风景区等。

18题详解】例文:

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尊敬的对方辩友,各位评委:

大家好,正方的观点是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即不认同丙吉的做法。

回望历史,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是儒士眼中的君民关系。丙吉只管大事,而忽视小事的做法,忽视了君臣关系中对民的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

先贤历史终须记,回眸远望正当时。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犹记《师说》中的于子,择师而教之;于己,则耻师焉。对于从师学习,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持相反的态度。对于从师学习,他只看到了的重要,而忽视了的作用。这与丙吉对大小事情的处理方式无异于同,最终也只能是吾未见其明也。回眸过往,小大之失的历史犹在眼前,我们何不看历史之误,督今日之己。

大事包含小事,精准扶贫是大事也是小事。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历史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你只能用更快的速度创造更好的自己。放眼当下,扶贫已悄然迎来了收官之年。不曾忘,因地制宜是扶贫干部的毅然与奉献;不曾忘,完善基础设施时,扶贫干部对百姓的牵挂;不曾忘,人口调查时,扶贫干部对百姓的关心。因为扶贫干部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心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件大事。放眼当下,小大之识的现代版就在眼前,我们何不抓住当下之势,促今日之成。

兼顾小事,方成大事。

心存黎元,道济天下。时间不说话,只静静回答。时代前进的车轮已在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已在肩上。身为青年人的我们,是否能够心之所向,不负众望。答案便在对待每一件小事时,我们都要用心。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件小事的完成,终将成为大事成功的基础,也许对于未来,我们鞭长莫及;但在当下,我们定会马不停蹄,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一件小事都要兼顾,每一件大事才有答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恭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我们的责与任。以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与时代同频共振,和祖国同仁同心。

我方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为故事性任务驱动材料作文,其任务设置看似相对简单,但是仍需要比较权衡,正反方的观点都有道理,辩论起来就需要比较权衡。此题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和批判质疑能力,材料中的掾史认为”“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暗示命题的立意限制,考生写辩论词时要针对丞相关注赶牛人而忽百姓斗殴这一做法进行分析评价。若抛开任务大赞掾史敢于质疑权威则是跑题立意。考生有选择正方还是反方的自由,论述前后失问还是识大体的理由也是自由的。从掾史的角度可立意为,民生无小事,只要是官员,都应该给予管理;而丙吉却前后失问,只派骑吏问牛,因此可以反对丙吉。由丙吉的回答可得出赞同的立意: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定位。丙吉还说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由此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有:主大计者,必执简以繁。从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的角度可立意为:做事知轻重,识大体。

参考立意:

正方角度:

事无大小,都是民生

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

大事小情,皆关民生

不越位,但会缺位

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反方角度:

主大计者,执简以繁

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

知轻重,识大体

大行不顾细谨

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

参考素材:

1)主持人董卿说:好的格局是疏可跑马,却密不透风。正如人,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能灵活应变,注重时势的变化,也即不拘小节,明识大体。钱学森是,我国着名物理学家,然而他最开始想从事的并非是理论物理。最终为了填补国家科学史的空白,为了应召国家之需,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伟大的研究中始终如一。钱学森不仅为当时贫乏中国作了贡献,他的精神也延续至今。

2)苏东坡曾言:凡事有轻重,取其轻者,得小成;取其重者,得大成。可见,做事要明白主次轻重。丙吉不过问百姓斗殴,而关心喘气吐舌的牛,是因为他已经判断出了这两件事孰轻孰重。作为宰相,他知道打架斗殴有长安令和京兆尹处理,自己只需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即可,但赶牛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恰恰是没人关心的,所以这在他心中便成了大事,而春日未热,牛就喘气吐舌,可能季节失调。作为牢相,更关心这点,无疑是正确的。

3)纪伯伦说:如果我们只顾及小的方面,就会因小失大,错失更亮的星星和更美的玫瑰。丙吉不关心百姓斗殴,因为这是市井间的小事,而季节失调,发生灾祸却是一国大事。丙吉知道不能因小失大,只有识大体,顾大局,才能保全国家于灾祸之中。作为一国宰相,眼中更多的是国家大事,所以丙吉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

层次分析:

文章开篇亮明观点——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即不认同丙吉的做法,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丙吉做法的弊端;接下来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阐述,格局高远,析理透辟,引论精当,纵横捭阖;篇末收束全文,主旨明确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