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辽宁师大第二附中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22次点击|1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辽宁师大第二附中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360截图20240604155344142.jpg360截图20240604155229454.jpg

360截图20240604155629653.jpg

2021年辽宁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BBC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该片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宣传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角,从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学与文化,它对杜甫的理解值得我们玩味。

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也许是一个我们没有意想到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做出判断。我们常常将李白和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到底谁更伟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语言艺术上,李白可能更胜一筹,在思想内容上,杜甫可能更胜一筹。如果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那么可能有人会问,还有李白呢?王维呢?白居易呢?

纪录片将杜甫放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去评价他的价值和意义,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思考空间。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人,也就是说,杜甫在世界上也是最伟大诗人之一,他们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判断树立了标杆这个判断可能会让国人心里一震,不是因为杜甫不配,而是因为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去想过。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比较的,我们的文学一点也不逊色。

纪录片把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平行起来。它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其最早的诗歌早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杜甫的时代与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差不多同时,也就是说,在英国国家形成的源头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国家繁荣的发展时代,引领着世界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唐朝的中国与印度、中亚、西亚和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交流和贸易,在杜甫居住和寻梦的长安城,可以看到各种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的大融合,能够欣赏到西域和西方的物产,而西方的海外扩张和世界贸易差不多比这晚了八百年。在世界范围来理解中国,中华文明的悠久和传统的深厚,被进一步突出出来。

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西方媒体可能不会有人注意到中国文学。纪录片讲述杜甫的故事,它的着眼点不是古代,不是历史,而是现在和当下。中国经济的腾飞引起世界的关注,这样的经济奇迹必然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纪录片是在为中国的现代性寻找它的历史根源,为当代中国的繁荣现象寻根。在这个过程中,杜甫被凸显出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代表。纪录片说,当代中国在飞速变化,但是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中国的文化精神,而这个精神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杜甫,他是中国人真正情感和道德情操的化身。不管观众能否认同这一点,至少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新颖的视角。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BBC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杜甫,视角新颖。

B.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诗人众多,使得国人很少去思考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问题。

C.纪录片对杜甫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作为世界级诗人为当今的文学判断树立了标杆。

D.纪录片提供了对杜甫的独特理解,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和繁荣现象寻找历史根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中国人的立场,对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展开论述。

B.文章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证了纪录片与中国学者的关注重点不同。

C.杜甫时代与《贝奥武甫》几乎同时的事实,证明中国文明进入繁荣时期较早。

D.文章结尾引用纪录片的说法,指出当代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录片将杜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一结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杜甫有着借鉴价值。

B.评价杜甫等文化名人时,如果扩大视野,立足当下,就能挖掘其现实意义,获得认同。

C.中国近年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扩大,是这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

D.有篇观后感题为杜甫:中国的莎士比亚,由此推知,该文的观点态度和本文一致。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炒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出所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材料二

历史想象力,不仅是一个诗歌写什么的功能概念,同时也是怎么写的本体概念。历史想象力要求诗人具有历史意识和当下关怀,对生存、个体生命、文化之间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语言有深度理解和自觉挖掘意识,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处理时代生活血肉之躯上的噬心主题。历史想象力,应是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深刻融合后的产物,是指意向度集中而锐利的想象力,它既深入当代又具有开阔的历史感,既捍卫了诗歌的本体依据又恰当地发展了它的实验写作可能性。这样的诗是有巨大整合能力的诗,它不仅可以是纯粹的和自足的,同时也会把历史和时代生存的重大命题最大限度地诗化。它不仅指向文学的狭小社区,更进入广大的有机知识分子群,成为影响当代人精神的力量。

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主要特征。但是,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诗歌话语固有的具体生存语境压力和词语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语义积淀,决定了我们在衡量诗歌文本中的想象力的价值时,必须同时将其对历史生存的命名力考虑进来。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有关先锋诗歌想象力问题在当下的含义,无疑应当将历史想象力作为重点之一。

(摘自陈超《重铸诗歌的历史想象力》)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不像曹雪芹的艺术想象力那样无拘无束。

B.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有所发现。

C.“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想象力范畴的一项是(   )

A.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佩因特想发明一种人人都需要且一次性使用的东西赚大钱。吉列在刮胡子时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于是他设计出了电动剃须刀。

B.瓦特看到开水沸腾,壶盖跳动便猜想有看不见的东西推动了壶盖运动,通过反复观察得出是水蒸汽的力量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C.莱特兄弟拆开父亲送的蝴蝶玩具,大胆设想除了鸟、蝴蝶等动物之外,人工制造的物品也可以飞天,最终发明了飞机。

D.李白在《登太白峰》一诗中,写道仿佛听到了太白星向他问候,并且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大门。

10.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想象力下一个简要定义。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四十七年七月,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秦相应侯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赵括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绝赵军后,又一军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至九月,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候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连称病笃应候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至杜邮。秦昭王与应候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载。武安君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选自《史记·白起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B.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人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土伍/迁之阴密

C. 秦王闻之//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D. 秦王闻之//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曾用他来自比。

B. 邯郸,地名,战国时是赵国首都,与邯郸学步邯郸是同一地方。

C.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

D.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起善用奇兵。白起被赵括打得大败而逃,随后白起出动两支奇兵,一支切断赵军的后路,另一支把赵军分成两部分,最终打败赵军。

B. 自起推辞出战。秦国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邯郸,后来,秦王打算派白起军取代王陵统率部队,白起始终推辞不肯出发,还声称得了病。

C. 自起自杀身亡。白起被秦王驱逐,不能留在咸阳,到杜邮时,秦王又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到,让他自杀,白起自杀身亡。

D. 白起死非其罪。白起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自起的死不是因为他的罪过,秦国人都很同情他,故乡的人都祭祀他。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所恶,独畏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2)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游三首(其一)

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

【注】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

B. 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蜡烛营造出幽会的朦胧美。

C. 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D. 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

17. 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证明了“_______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如孔子又与后文 “____________”的观点相照应。

(2)自古以来,大爱情怀和自我牺牲是中华民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精神特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

(3)《马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等内容,描写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9.下面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20.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选出对下列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  )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A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哪是什么亲戚,别骗人了。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B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C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

D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你哪配做她的亲戚!人活着,就在你面前!你怎么不认识我?

四、写作(60分)

21.作文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有这样一则故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荆人弓箭被荆人捡到,肥水没流外人田,按照亲疏远近做判断是人之常情;乙同学认为,孔子看重事物的工具理性,只要物尽其用,不必拘泥于荆人或外邦;丙同学认为,老子把弓箭看做是从天地中来的,最终还要到天地中间去,是哲学中的物自体理念。

这三位同学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10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使得国人很少去思考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问题错误,强加因果,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诗人众多,但是并不是这个原因使得使得国人很少去思考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问题,第二段第一句“‘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也许是一个我们没有意想到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做出判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证了纪录片与中国学者的关注重点不同错误,文章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证的是对于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很难简单地做出判断。第二段到底谁更伟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语言艺术上,李白可能更胜一筹,在思想内容上,杜甫可能更胜一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如果扩大视野,立足当下,就能挖掘其现实意义,获得认同错误,如果……绝对化,相关信息第五段纪录片讲述杜甫的故事,它的着眼点不是古代,不是历史,而是现在和当下

C“……是这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错误,第五段中国经济的腾飞引起世界的关注,这样的经济奇迹必然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纪录片是在为中国的现代性寻找它的历史根源,为当代中国的繁荣现象寻根,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未必是主要原因。

D 该文的观点态度和本文一致错误,这篇文章观点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项,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开头引用陈寅恪的名言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说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证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以《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出所的人和事来为例提醒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但原文没有对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和曹雪芹的艺术想象力的介绍,所以A项错误。

C项,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一第3段说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他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可见存在先于想象,而想象只是为了把握(想象共同体)

D项,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一最后一段是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B项理解正确。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B项,并无不同错误,从原文材料一第2段内容可知李大钊的观点只涉及人间的过去现在,胡适祖孙的方法则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二者有区别。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D项,仿佛听到了太白星向他问候,并且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大门不是历史想象,而是属于艺术想象。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段内容,通过文段内容下定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文段中确定概括定义特征的语句内容,然后通顺语句,注意陈述语序。

从材料二“‘历史想象力,应是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深刻融合后的产物,是指意向度集中而锐利的想象力可得出历史想象力是一种意向高度集中而锐利的想象力;从它既深入当代又具有开阔的历史感,既捍卫了诗歌的本体依据又恰当地发展了它的实验写作可能性。这样的诗是有巨大整合能力的诗,它不仅可以是纯粹的和自足的,同时也会把历史和时代生存的重大命题最大限度地诗化。它不仅指向文学的狭小社区,更进入广大的有机知识分子群,成为影响当代人精神的力量可得出历史想象力具有构造性的特点,目的是寻求事实的真相;从材料一的例子可得出历史想象力是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深刻融合后的产物;从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有关先锋诗歌想象力问题在当下的含义,无疑应当将历史想象力作为重点之一可得出历史想象力也是当下先锋诗歌想象力含义的重点之一。考生根据自己所总结的内容概括得出答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一第1段引用陈寅恪的话得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从而亮出自己的论点,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第2段先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引用李大钊和胡适之的话说明通过想象把握历史学的思想,第3段再举例子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构造性特点,第4段开头指出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接着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不同点。通过分析可知材料一234段都是围绕第1学需有历史想象力来论证的,从而可知材料一的论证结构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强令式安君赴任,武安君声称病情严重。应侯去请他,武安君仍推辞不肯上任。于是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贬为士兵,令他迁到阴密

闻之”“”“强起武安君秦王的三个谓语,中间要分别停顿,排除AB不起是省了主语武安君,句意完整,且于是引起免武安君为士伍,所以应在不起后停顿。排除D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D项,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错误,应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白起被赵括打得大败而逃错,应是白起用计谋假装战败而逃。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讨厌;,领兵;,对付。

2,跨越;,抵抗;,打败。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白起,是郿城人。善于用兵,事奉秦昭王。四十七年七月,廉颇固守营垒来对付秦军的进攻,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赵王多次因此责备廉颇。秦国丞相应侯派人到赵国花费千金施行反间计,大肆宣扬道:秦国最讨厌的,只有赵括领兵,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早已恼恨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军队屡次战败,又反而坚守营垒不敢出战,又听信了秦国反间的流言,就派赵括取代廉颇率兵反击秦军。秦国听说赵括领兵,就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让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下令军中有敢泄露白起领兵的人就处斩。赵括一到任上,就发兵攻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出动两支奇兵劫击赵军。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营垒。但是秦军营垒十分坚固,不能攻入,而秦军的奇兵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快速部队插到赵军的营垒之间,赵军被分割成两部分,运粮通道也被切断。秦军派出轻装精兵攻击赵军。赵军交战失利,就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军的到来。到了九月,赵国的将军赵括派出精锐士兵亲自搏杀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秦国再次派出部队,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邯郸。秦王打算派武安君取代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便说道:邯郸确实难以攻下。远远跨越黄河山脉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国在城里抵抗,诸侯从外进攻,打败秦军是一定的。这个仗不能打。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出发,还声称得了病。秦王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八九个月,没能攻下来。武安君说道:秦王不听我的计策,现在怎么样呢!秦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强令式安君赴任,武安君声称病情严重。应侯去请他,武安君仍推辞不肯上任。于是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贬为士兵,令他迁到阴密。武安君病了,没有动身。过了三个月,诸侯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信使天天到来,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让他留在咸阳城里。白起启程到了社邮。秦王与应侯及大臣们商议说:白起迁出咸阳,他的心中还是怏怏不服,有怨言。秦王便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让他自杀。武安君于是自杀了,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武安君的死不是因为他的罪过,秦国人都很同情他,故乡的人都祭祀他。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虚实结合”“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不正确,此诗标题是梦游,意味着这是一首记梦的诗,首联魂梦悠扬点明此 下文都是在写梦境,没有实写,都是虚写。结尾写的是天亮了,要与梦中的爱人分别了。故此题答案为D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及语言的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结合诗句内容及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诗歌的尾句洞口春深道路赊,结合注释可知,洞口是化用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借指自己梦中与爱人分别的地方;春深意思是春色浓郁,”“的意思,承接上句天明又作人间别可知,尾句描绘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色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从手法上来看,尾句是在写景,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拓展意境,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此处用洞口春深,也正暗示分别之后,二人就好比天上和人间,后会难期,照应了上文的人间别,透露出无限惜别情意。

【点睛】第2小题有两问,第一问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查的是诗句的作用,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常、兀、见、庐、祗、骈、槽枥。

19题详解】登录系统后,读者可以查询信息,借阅和归还图书,相关信息将被传至数据库;管理员可以进行借阅管理,还可查看图书信息和读者信息,并将其录入数据库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注意箭头的指向及字数要求。

20题详解】B

[①句重在闲事句重在,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句重在用不着了,因为她还活着;句重在还活着,因为被别人救起了。]

21题详解】【范文】

持广阔心胸,让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题记

对于《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中的荆人遗弓这则故事,孔子看重事物的工具理性,认为只要物尽其用,不必拘泥于荆人或外邦。佛家禅语有言: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说的便是孔子这种让人持有广阔心胸,让物尽其用的思想。

工具理性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最大价值的功效,是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孔子弃其情而取其用,去其荆而取其德,将其德放之天下,则天下无争也。只要我们不要太过计较个人的得失,以宽广的心胸,豁达的心态看问题,也许世事就会豁然开朗,万物便会各尽其用。

持广阔心胸,让物尽其用;持中国胸襟,让世界和谐。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宽广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若要问什么人的胸怀更宽广,那无疑是中国人的胸怀。面对疫情,我国人民一直持有一道同云雨,江城是吾乡的态度,对于本国各地人民,只为尽其所能,挽他之命;面对疫情,对于外国亦有鲸波万里,一苇可航;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态度,只为一同等待春天的到来;面对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国主动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分享防控经验,为世界防疫做出贡献。中国研究员许利平认为共享信息是负责人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是啊,资源的共享,医护人员的共享,经验的共享,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使得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得到防控;使得中国成了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让世界变得更和谐、更辉煌。

当然,实现共享,乐于共享需要持有广阔的胸襟。要有王安石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要有杜牧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的心胸;要有刘向心如大地春明,行如绳墨者彰的豁达……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我们心胸广阔,持有大度,善于共享,乐于共享,那么物便可尽其用,人便能尽其才,世间万物便会两全其美。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孔子般大度,亦会有人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则为人之常情;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有中国的广阔胸襟,乐于共享,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譬如美国曾经为了功利,为了不被超越而阻挠钱学森回国,为了避免资源经验共享最终不让他带任何东西回国;如今又防止华为发展太快,危害到美国科技公司利益而多次压制华为芯片。这,便是没有大度的行为,没有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类是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既然是个共同体,只要心胸广阔,不斤斤计较,不看重功利而看重工具理性,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么我们便可共同发展,一同进步,让世界更辉煌,让生命更精彩。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持广阔心胸,让物尽其用,使人尽其才,领国家进步,创世界辉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审题要点:材料讲述了一个对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见解的故事;其中,从荆人去荆,再到去人,充分体现出不同人的不同理念。当然,这三种理念也并无高下之分,仅仅只是理念的不同。材料下方引述同学们讨论的观点也说明了这点,普通人按照亲疏远近进行判断,尽管有局限性,但也属于人之常情;理性的孔子按照工具理性”“物尽其用的方式来判断,思想境界高,而人类中也需要这类以全人类命运为优先的智者,才能促进人类的前进与发展;哲学家老子则以物自体的概念判断,该观念跳出人类视角的局限性,从宇宙自然的角度来看,事物本身的存在,与人类是否意识到其存在并无关联,人类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学生既可以选取自己赞同的一个观点来写,也可以从角度是多样的的整体观念来写,注意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文体要求:本题适合写议论文,注意观点鲜明,论证合理,不少于1000字。

【立意】1.以人为本,是局限也是常情。

物尽其用,不必拘泥于国界。

让事物回归其本身的样子。

看待事物有不同角度。

人眼界、知识水平影响其看问题的角度。

【素材】1.这件事在两方面显示楚王宽广的胸襟:一方面,楚王不介意失去弓,愿意让另一个楚国人得弓;另一方面,他虽是君王,却不介意让一个臣民得到弓,视君王与臣民都是平等的楚人。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心胸尚不够宽广,他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得到弓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每个人与天下的任何人一样,都是平等的。老子听到孔子的说法后,他提出更宽广的说法,那就是把人这个范畴也消除掉,应该说:失弓,得弓。在老子的心目中,人与天地万物也是一样的,都是造化和自然的平等产物。

楚人失弓,能想到荆人失之,荆人得之,可见他不只认识到自己,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国家同胞;孔子则想到了人类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则想到了整个世界失之,得之,万物都在其中,又不专属于某一物。不同的人因其身分知识结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以宽广的心胸,豁达的心态看问题,也许世事就会豁然开朗。失去不一定就是损失,就像上面三个句子,每少一个字,寓意就深一层,眼界就大一层,见识就高一层。事物应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超脱尘世的人想问题越简单明了,而没有无关紧要外物束缚的简洁事物、思想,往往更加接近事物的最本质内涵。

圣雄甘地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甘地和同伴们刚登上火车准备远行,这时候,他的凉鞋带子突然断了,鞋掉到地上。火车已经鸣笛开动,甘地没办法捡回落下的凉鞋,于是,他脱下了另一只凉鞋,毫不犹豫地把它扔到车外。看到这一幕,同伴们目瞪口果,他们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甘地从容自若地答道:也许会有穷人捡到我掉的第一只凉鞋但对他没什么用;我把另一只鞋也扔出去,或许就能凑成一双,捡到的穷人就能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