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承德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全)
2020年承德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
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恋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摘编自十一贝子《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
材料二
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开展,集中展示故宫六百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作为皇家御用建筑,紫禁城堪称我国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了上千年的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计艺术和建筑完美融合。如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构成“镜框”,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使画面构图完美。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反观当下,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筑出现,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提供了温床。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奇奇怪怪”。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既要画皮更要画骨。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这次展览用“丹宸永固”作为主题,展示了故宫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那么,六百年故宫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
(摘编自乔妙妙《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如诗词曲赋等;“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如建筑车舆等。
B.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理论名著,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及西方建筑名著。
C.千年华夏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是因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等的流行。
D.燕京大学和中山陵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融入了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所以主要由匠人来制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界巨匠辈出提供了可能。
B.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建筑,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可见古代政府从不关心建筑界。
C.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的序言,既说明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出乎西方人意料,又说明《华夏意匠)难能可贵。
D.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前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建筑文化素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故宫建筑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
A.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
B.殿亭楼台布局巧妙,彼此呼应
C.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D.拥有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
4.为什么说“《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国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街 声
沈 念
化龙池是长沙城里一条古街的名字。一条街巷,遇见的人与物,声与音,都是它的形象、语言和记忆。
第一次到化龙池是初夏午后,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把青麻石路打得湿渍渍的。长沙城里街巷阡陌极多,但保存这般路面的历史老街仅剩四条。如果不是雨水有声,三百米长的寂寂街巷,实在不像传说中喧嚣的“长沙秦淮河”,也没有“酒吧一条街”的欢悦热烈。
踅入民居的一楼人家避雨。坐在沙发上的老娭毑望着陌生来客,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盈盈的。这位姓袁的老长沙娭毑,今年98岁高龄,在化龙池住了40多年。
袁娭毑住的民居,是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五层红砖楼房。房子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空斗清水墙体,两面坡悬山屋顶。丈夫80年代末离世后,大多数子女儿孙住进了高楼,她却再没搬动过,留守在这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里。老街坊也所剩无几,搬走的,离开人世的,有的房子租给了来建设这座城市的外地人。似水流年,她不紧不慢,把每一天过成漫长的一生。岁月中的碰撞与激荡,蛰伏成波澜不惊的起居日子。
屋檐之下,两水沿着院井孔道流走。袁娭毑指着旧墙上的斑痕嘀咕:“以前下水道容易被雨水淤堵,遇夜暴雨,水漫上来,一米多高,屋里家什悉数浸没漂浮。前两年政府搞有机更新,下水管道扩容,再也没发生过漫水事件,办了一件大实事。”
我问袁娭毑:“住了这么多年,变化大不大?”
袁娭毑说:“没变。”转而改口道:“变了,变了!”
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
我想,答案在这一间间主人命运各异的屋宅里,也在三百米的街巷之中。
袁娭毑搬过来的年代,百废待兴,街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售卖生活必需品的店铺,但很快就成了喧闹市井之地、同业聚集之街。在时间更早的刻度上,化龙池的商业兴旺是个传奇。清光绪年间逃荒乞讨至此的善化县人张大生手艺精湛,度过饥荒之后,挂起了第一家木履油鞋店的招牌,凭着买卖家道渐渐殷实。有街坊邻居想学艺,张大生感念化龙池人的善心,免费收徒授艺,出师还送上一套制屐工具。这些街坊徒弟后来索性沿着街面开店,于是前店后坊,叮叮当当,化龙池被经营成了著名的木屐油鞋一条街。
青麻石路面細密的坑洼,怕是缘于那些木屐。这条四米多寬的街巷两边,店铺摆挂着不同规格形制的木屐、油鞋,南方烟雨朦胧的气韵沿街流动,木屐落地,“咄咄”“嗒嗒”之声此起彼伏,轻重缓急,如同琴键起落自成一曲。我想,袁娭毑年轻时雨中着屐挪步,又是一种风韵一道风景吧。只是,白驹过隙,木屐远走,归入博物馆所陈列的时间里的事物。
巷道无人,耳中却有幻听,身前背后仿佛有人正着木屐走过,声浪密密兜住街巷。雨声疏朗,恰好汇成主调中的和弦。行至古街中段,有一名为“共享亭”的小广场,整面诗词、楹联背景墙,都是“有清二百年以来书家第一人”何绍基的书法。
没有想到,化龙池竟是京城之外何绍基居住时间最久长之地。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63岁的他应邀回湘,次年始主讲“城南书院”,直到8年后因病辞去讲席。雨水沿着墙上的撇捺弯钩,如墨汁垂落。我猛一回头,仿佛看见一长袍老者,踩着木屐擦身而去,留下从容淡定的背影。“破丰日功夫清书捡画,同两三知己道古谈文”,“童仆来堿市,瓶中得酒还”,从墙上诗词中我读到何氏情趣,读到故居“磻石山房”闲适纵情的豪饮时光。夜寂时分,孤灯瘦影,落笔有声,是墨吃纸的声气,也是力透纸背的响彻。
离广场不远,那口化龙井被石栏围着,是新修葺的。井中无水,灌满风声,却日复一日地向世人解读着化龙池的来历。勇毅的铁匠徒弟,将滚烫的铁水倒入井中,烧化了欲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的孽龙师傅,渲染的是正义和勇毅,牺牲和受难,也熔铸成化龙池的品格与底气。到了夜间,井前小坪会摆开几家烧烤小摊,主人都是街上老居民,几声吆喝,众声喧哗,与烟火气一起兜售的,是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几年前与化龙井、红砖民居、小广场一同完成改造的,是沿街“建新如旧”的40栋仿古商铺,同业聚集的主题没变,商铺摇身变为40家风格各异的酒吧,从此长沙聊清吧文化,再也绕不开这条古街。酒吧必然是声音的制造者。雨声木屐的“咄咄”声、邻里间的嬉笑怒骂……化龙池原本有很多声音,此后又多了一种留存在这座城市记忆里的声音。年轻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来到这里,钻进街巷深处,灯火明暗起伏,给每一个从青麻石路上走过的人奏响释怀人生的旋律。变幻的声响,青春的身影,让这条古街有了活力,有了向往。
(远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特写了一个98岁高龄,在化龙池住了40多年老长沙袁娭毑,写她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盈盈的,凸显化龙街人的和善。
B. 文章写化龙池的光绪年间的一段历史,彼时是木屐油鞋一条街,源于手艺人张大生逃荒乞讨至此,以善报善,突出了古街的品格。
C. 文章录写广场墙上何氏诗词,写他在化龙街读书喝酒、与友谈文论古、夜间挥毫写字,写他的闲适纵情,为古街增加了文化底蕴。
D. 文章写井前小坪的烧烤小摊,众声喧哗,烟火气十足,老板向游客兜售“化龙池的来历”故事是为了让游客多购买他的烧烤食品。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作者的游踪写化龙池古街,移步换景,依次写到化龙池上青麻石路、民居、广场,以游客视角写古街,叙述语调既热情又客观。
B. 文章开头写雨中游览化龙池古街,又以“雨”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还勾连相关事件,如袁娭毑说政府搞有机更新,下水管道扩容。
C. “身前背后仿佛有人正着木屐走过,声浪密兜住街巷”,一个“兜”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浪之繁密来往行人之多,昔日街道之繁华。
D. 文章结尾写化龙池古街上风格各异的酒吧,“变幻的声响,青春的身影,让这条古街有了活力,有了向往”,照应了开头“长沙秦淮河”。
8. 请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的含义。
9. 请分析本文以“街声”为题的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0.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11.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2.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为墓志铭
明·张岱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于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樗蒲,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是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國,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鯨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扩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铭曰:穷石崇,斗金石。盲卞和,献荆玉。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馋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终曲。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B. 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C. 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D. 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樗蒲亦作“樗辅”。古代一种博戏,投掷有颜色的五颗木子,以颜色决胜负,类似今日的掷骰子。后世亦指赌博。岑参诗:“知君开馆常爱客,樗蒲百金每一掷。”
B.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即7点至9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
C.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原为屠夫,后因成功刺杀庆忌,为著名刺客。身材瘦小,仅五尺石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有万人之勇且足智多谋。
D. 大夫,古代官阶名称或古代职官的级名。地位低于公卿。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西周以后,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岱出身名门,习纨绔之风,极爱繁华,喜欢的是热闹,最终落得个玩物丧志。
B. 张岱六岁擅长属对,曾经得到眉公夸赞,可谓灵隽神童,却自谦“一事无成”。
C. 张岱五十岁时,国破家亡,见证了王朝鼎革的末世;流离山野,怎一个浮沉潦倒了得!
D. 张岱年近古稀自为墓志铭,耽于梦,醉于文字,难怪作者在文末感叹“方晓我之终曲”。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
(2)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①。
【注】①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抗击匈奴。
17.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B.起首句写寒霜遍地,碧天清肃。风声一响而过,戛然而止。诗人漫步梧桐树下,为下文设置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C.“寥落”意为冷落,衰败。既写出关河深秋景象,也表现诗人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内心无比沉痛,只好借酒消愁,与客同醉。
D.词中上片言“回望”江山壮美,结句说“回首”云中郡许多感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18.词中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船的轻轻飘荡等,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极大的释放。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衰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南粤中学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报告。下图是文佳同学语文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请据此补出对话空缺处的文字。要求:语言连贯得体,每处不超过20字。
文佳:老师好,从学习分析报告看,我三次的阶段学习评价都没有达到目标,我是否要在作文上花更多的时间,您能给我提些建议吗?
刘老师:从图上看,你努力的主要方向并不在作文。你看看真正的短板在哪里呢?
文佳:哦,①_________,需要加倍努力
刘老师:对的,“语基不牢,地动山摇”。你再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文佳:让我仔细看看,②________,还要加强
刘老师:成绩时高时低,你要在这个板块多下点功夫
文佳:谢谢老师!我明白了,原来学习不能只盯着分数,关键③__________。
刘老师:没错,学习要有的放矢,科学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最近,多地餐饮部门联合发起了“主动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活动。请你为此次倡议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25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间最美的是亲情。有人说:亲情是把双刃剑。有人说:亲情常常创造奇迹。
有人说: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对上述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说“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并不是说“道”和“器”。
B项,原文只提及中国古代建筑论著数量远远不及西方,主要内容“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并不代表质量远远不及西方论著。
C项,概括不全面,原文“使得华夏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还包括“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B项,“政府从不关心建筑界”绝对化。后文“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可以证明。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C项,木质结构建筑突出是材质,与其他选项相比不能突出文化特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先找到题干中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即材料一第三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由此可以根据下文寻找答题区域,“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故而难能可贵。”可见,《华夏意匠》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难能可贵。根据“《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可知,《华夏意匠》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先指出我国传承古代建筑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写中国建筑前辈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的做法。故首先从材料一的前两段筛选信息,可根据第一段“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可见,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第二段“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可见,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材料一第四段论述《华夏意匠》著作意义时也提到了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难度,“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可见,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研究困难大。材料二“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可见,当下一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老板向游客兜售‘化龙池的来历’故事是为了让游客多购买他的烧烤食品”理解有误。老板向游客兜售“化龙池的来历”故事,是他们引以自豪,是对化龙街品格的认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又以‘雨’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错,分析文章的标题和文本整体可知,文章是以“街声”为线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理解句子含义要注意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同时在理解句子含义时可抓住所给句子的关键词进行解读。“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中,要重点理解“变”与“不变”的内涵。首先理解“变”的含义,以前的情形是:“这条四米多寬的街巷两边,店铺摆挂着不同规格形制的木屐、油鞋,南方烟雨朦胧的气韵沿街流动,木屐落地,‘咄咄’‘嗒嗒’之声此起彼伏,轻重缓急,如同琴键起落自成一曲”,而现在“同业聚集的主题没变,商铺摇身变为40家风格各异的酒吧,……酒吧必然是声音的制造者”,所以“变”的主要是街声,由原来的木屐声变成了现在酒吧里的变幻之音,这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再理解“不变”的含义,由文中“如果不是雨水有声,三百米长的寂寂街巷……”“……渲染的是正义和勇毅,牺牲和受难,也熔铸成化龙池的品格与底气。到了夜间,井前小坪会摆开几家烧烤小摊,主人都是街上老居民,几声吆喝,众声喧哗,与烟火气一起兜售的,是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邻里间的嬉笑怒骂……化龙池原本有很多声音,此后又多了一种留存在这座城市记忆里的声音”可知,“不变”的是自然界的雨声,邻里间的嬉笑怒骂,熔铸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认真生活的态度以及化龙池所代表的品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可以结合文本,从结构上(是线索)、内容上(揭示主题)、艺术效果上分别加以分析。首先理解“街声”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街声”的本义是指化龙街上的各种声音,由文中“雨声木屐的‘咄咄’、邻里间的嬉笑怒骂……化龙池原本有很多声音,此后又多了一种留存在这座城市记忆里的声音”可知,化龙街的“街声”包括各种各样曾存在于此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能还原出一段与此相关的历史记忆,都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形象特征,所以从内容上看,“街声”是化龙街的语言和记忆,代表着它的形象。其次,从文章的结构安排上看,“街声”是本文的线索,文章开篇“一条街巷,遇见的人与物,声与音,都是它的形象、语言和记忆”,就写到了“声与音”;接着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先后写到了化龙街上的各种声音,如雨声、木屐声、酒吧声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人与事;结尾部分再次点到各种“街声”,所以“街声”贯穿全文,连接古今,使文章结构严谨有序。最后,从表达效果上看,“街声”是整条街的“形象、语言和记忆”,通过街声的变化就可以感知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它更像是一个展现自身变化的窗口,以此为题,让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具体,更能让读者有真切的感受。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属对”为“善”的宾语,所以应在“属对”后断句,排除A、D;“若此”修饰限定“灵隽”,所以应在“若此”后断句,排除B、D。
本句意思是: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孩子),(当然)是我的小友了。”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即7点至9点”理解错误,卯时指的是5点到7点。7点到9点是辰时。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最终玩物丧志”说法不妥。原文“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是为了说明张岱年轻时养尊处优,后来亲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今昔对比,发出了“真如隔世”的慨叹的;另外,从整篇文章来看,文章并没有体现张岱“玩物丧志”的意思,反而体现的是张岱对自己的生命、生活没有怨愤,没有哀伤,至多是一声轻叹,这是明季遗民的一种大境界。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向”,以往、从前;“韦布”,韦带布衣。古指未仕者或平民的寒素服装,借指寒素之士,平民百姓;“紊”,乱、错乱。
(2)“溘”,突然、忽然;“因”,因为;“效颦”,仿效。
【点睛】参考译文:
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美丽的婢女和美少年,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莳花养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
经常自言自语地说,我有七个问题是解不开的:以往都是从平民上升为公侯,而如今却是从世家贬为同乞丐一般,如此的贵贱错乱,不可理解之一;产业还不如中等人家,心中却向往奢华的生活,世上有很多发达的捷径,而甘心独自的隐居于山野,如此身贫心富,不可理解之二;做书生时却上了战场,做将军却是做写文章之类的事情,这样的使文武错乱,不可理解之三;从上时就算陪玉帝喝酒也不卑下,自下时和乞丐同住也不骄傲,如此混乱尊卑上下,不可理解之四;软弱时别人唾面可以让它自干,强锐时可以单枪匹马赴敌营,如此的强弱差异,不可理解之五;争利夺名时,可以甘居人后,观场玩游戏时,(岂)肯让别人先?如此行事,缓急不合情理,不可理解之六;赌钱掷骰子,不在意胜负,煮水品茶,能尝出是用的渑河水还是淄河水,如此把智与愚用错地方,不可理解之七。这七件事,自己都不能理解,还希望别人能理解吗?所以称为富贵之人也可以,称为贫贱之人也行;称为聪明人可以,称为愚蠢人也行;称为刚正的人可以,称为柔弱的人也行;称为勤劳人可以,称为懒散的人也行。学习文科,学习武功,学礼节,学写文章,求仙向佛,学农活学种花全都没有成功,任随旁人说是个败家子,是废物,是顽民,是蠢秀才,是瞌睡汉,是老鬼物等。
张岱起初字宗子,人们称(我)为石公,就字石公了。喜欢撰写著作。生于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是)鲁藩王国相大涤公正妻所生的儿子(树子即嫡子)。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杭州,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孩子),(当然)是我的小友了。”他希望我能努力多写文章,哪里料到我一事无成。
甲申年之后,我悠闲懒散,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只怕有朝一日突然去世,像草木一样腐烂,因为想到古人如王绩、陶潜、徐渭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仿效他们写一篇。刚想提笔构思,又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是很好,于是再三的拿起放下笔(思考)。即使如此,只是说一下我的癖好习惯,则是可以记载的。曾经在项王里的鸡头山营造自己的墓穴,朋友李研斋为这一穴墓题写道:“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这志趣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墓在要离的坟墓附近,我因此在项里选择墓地,我的年纪进入七十岁了,去世与下葬的日期还不知道,因此暂不记载。
墓志铭上写道:“ 晋代的巨富石崇,曾与王恺、羊琇等人斗富。不明事理的卞和向楚王献荆玉。年老的廉颇,在涿鹿与秦作战。假托司马迁开设史局。苏东坡好吃,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五羖大夫百里奚,怎能自售其才能呢?空泛地学习陶潜,徒然地仰慕梅福。只得寻找三外野人郑思肖那样的隐士,才能知晓我难以吐露的情怀。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风声一响而过,戛然而止”错误,风声并非一响而过,戛然而止。“入”字用得极好,生动地描绘出寒声不是一响而过,而是直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它既点出西风的劲疾,又点出寒声的繁杂。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于词中事件的分析概括要结合词人的形象,要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作答时细读诗词内容,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着。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浇愁。在宴饮之后,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马飞驰,令人振奋不已。面对众人驰驱习射,六十开外的词人深感自己年老力衰,当年的豪气现在已经消失,哪能像虎士那样,挥手弦响,双箭落地。这里有对虎士的赞许,更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结,直抒胸臆,敌虏未灭而己身已老,不能驰骋疆场,使他深感遗憾,最后用典,以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
【19题详解】舟遥遥以轻飏 (2).风飘飘而吹衣 (3).定乎内外之分 (4).辩乎荣辱之境 (5).映阶碧草自春色 (6).隔叶黄鹏空好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飏、辩、辱。
【20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以及表格转换成文字的能力,答题的时候要注意题目要求(含字数)。补写时注意所给语境,,即上下文。表格即数据统计,注意数据的统计项目。要对数据做归类,性质相同的数据统计到一起。数据抓大放小,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表达中不出现具体数字。针对问题,探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本题题干为“南粤中学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报告。下图是文佳同学语文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请据此补出对话空缺处的文字。要求:语言连贯得体,每处不超过20字”。三个空比较简单,第一个只要抓住5个方面的最突出(大或者小)的数字进行概括即可,可见语言运用达标最差,再结合下文语境也可以验证——“对的,‘语基不牢,地动山摇’”;第二个问题退而求其次即可,应该是“现代文阅读”;第三空根据前语境“你努力的主要方向并不在作文”和后语境“有的放矢”,可见找准目标方向的重要性。
【点睛】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思路:①在读懂图表上下功夫。无论是图文转换还是表文转换,甚至徽标转换,前提、要点都在一个“读”上。单就表文来说,要做好“读”的工作,须先有个整体把握,即对表头、表中文字、表脚(包括图示)有个综合把握。其次要根据“表”的不同特点去读。表格式要兼顾表格中的多个要素,尤其是“多”“少”这两头;坐标曲线类要抓住曲线变化的特点;柱状饼状类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其变化情况。再次,特别关注数据,数据是表类最重要的要素,数据的变化、数据间的比较最能反映出表中的问题、观点。②注意答题表述细节。如数词的运用,善于从纵向、横向、斜向等角度综合分析。
【21题详解】
[示例2]小公筷换取大健康,小餐桌带动大文明。
[示例3]增添一双公筷,增加一只公勺,共享一份健康。
[示例4]健康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
[示例5]使用“公筷公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 鲜明、 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注意符合特定的情境;其次,要注意符合事理及对象。 即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 正确地运用谦敬称呼;再次,要正确使用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则通俗易懂,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已。最后,要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化,复述或转述的重点的转化,还要注意转述时间、地点、对象等具体情况。此外,要准确理解表达范围、 程度及心理。
本题中,要求拟写宣传标语。按照要求,首先要突出宣传标语的主题:“主动使用‘公筷公勺’”——拟写的标语中,要明确提出这个主题。其次,修辞要鲜明。要注意的是,标语中一般不使用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而可以运用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明喻、暗喻、比拟、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增添一双公筷,增加一只公勺,共享一份健康”(排比)、“小公筷换取大健康,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对比)。再次,是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要通俗易懂,鲜明准确、生动活泼。如“倡导公筷公勺新风尚,养成健康文明好习惯”“健康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
【22题详解】例文:
亲情是把双刃剑
对于“亲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世间最美丽的是亲情;有人感慨亲情常常创造奇迹;也有人认为理智比亲情更为重要……然而,在我看来,亲情就像是把双刃剑,既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的弊端。
人们常感慨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李密曾坦言祖孙之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短短的一番话,但却出自其肺腑,让我们感受到那浓烈的亲情。
因为亲情,孟母三迁,为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亲情,岳母刺字,坚定了岳飞报国的决心。真情是一种力量,它能够给予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它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它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亲情确实如此伟大,可是过分的给予亲情又会如何呢?
有一篇寓言曾讲述过一只虎妈妈和幼虎的故事。故事里的虎妈妈因为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害怕其受伤害,而为它安排好了一切。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日虎妈妈不小心陷入了猎人的陷阱。年幼的小虎因一直都在母亲的保护下生活,突然失去了这一切,它的命运可想而知。听完这则寓言,确实让人感触很深,亲情固然伟大,可是如果过分给予,就会变成溺爱,最终百害而无一利。
现在的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享尽了家里人的疼爱。去参加户外活动,有爷爷奶奶全程护理;想干点家务,父母千推万阻;稍有磕碰,家人心疼不已……于是我们变得好逸恶劳,于是我们变得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我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禁风。曾在我们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对夫妻很晚才有儿子,所以对其过份疼爱,千呼百应。人都说:“养儿防老”,赡养老人也是符合伦理道德的,可是这个儿子却万般不孝,他在榨取了父母的一切之后,毫不留情地将父母给踢开了。是什么造就了他如此的绝情呢?我想这与这对夫妻的过分溺爱是分不开的。
亲情,固然有着无穷大的力量,可是如果过分给予,那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本性,失去其纯真。亲情是一把双刃剑,愿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实现、发现其的巨大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材料围绕“亲情”给出了四种观点,这四种观点是考生确定立意的关键。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最认同的一种观点做为自己文章的中心,然后展开论证。“世间最美的是亲情”和“亲情常常创造奇迹”是说亲情的美好与伟大;“亲情是把双刃剑”是说亲情具有双面性,如果处理得好,它能帮助人们成长,促进亲人间的感情,如果处理不好,它也会毁了人们的前程,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理智比亲情更重要”是说人们在亲情面前,有时会失去理智,这时更需要理智为亲情引导正确的方向。无论认同哪种观点,写作时,考生一定要写出自己对亲情的认知和思考,切莫人云亦云。
立意:
①世间最美的是亲情;
②亲情常常创造奇迹;
③亲情是把双刃剑;
④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⑤亲情具有巨大力量。
素材:
日本著名作家小藤四野曾恨过自己的母亲。在他功成名就之后,母亲竟变得更加的无理取闹,硬是要他定期寄大笔钱给她。小藤若稍微迟缓了些,她便破口大骂。而当母亲去世,人们整理遗物时才发现,她把所有的钱一文不动地存入了儿子的帐号。这样的母亲才是世上最伟大理智的母亲:她担心一惯大手大脚的儿子在成名有钱之后更加的挥霍无度,或哪天声名大跌最终流落街头。这位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啊。当小藤明白这份沉甸甸的近乎残酷的母亲中包含着的真正意义时,母亲去世了。可这位伟大的妈妈却一直在向世人传达着这样一个道理:亲情,因为有了理性的重量才更显厚重与不了起。
理智是情亲的基础。李阳家暴事件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在失去了理智的拳头下的亲情只可能是遍体鳞伤。尽管有妻子的真情表白,尽管有孩子脆弱无助的呼唤,但这一切在丧失理智、冷漠无情的李阳面前,它们一文不值,只不过是他用来做研究的试验品而己。我想,李阳最需要的是一个公正严肃的法律制裁,也许只有那铿锵有力的惊堂木声才能敲碎那裹住他良心的冰冷的铁壳,让麻木的心灵生长出爱的花朵,散发出爱的温暖。
2009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陈玉蓉,时年55岁,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儿子叶海斌患有先天性肝功能不全,病情经常反复发作,想要治好病就只能肝脏活体移植。但她本人患有重度的脂肪肝,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移植的。为了能够赶快达到肝移植的条件,不延误儿子病情,陈玉蓉在7个月的时间里,坚持每天暴走10公里,总计走了两千多公里路,走破了四双鞋,体重减轻了10公斤。医院的主治医师说,从医了几十年,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脂肪肝病人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脂肪肝。“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
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故事发生在地震后的第二天。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两天后,他们在废墟中看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援人员,她便拼命哭喊:“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救援人员大惊,他们卖力地搬移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他们始终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媒体记者到这儿拍下画面,救援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则苦撑着、等待着……看着电视上的画面和报纸上的图片,土耳其人都心酸得掉下泪来。更多的人纷纷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援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将她拉了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唯一的理由和希望。这名救援人员终于受不了了,他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的意志,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第二天,土耳其很多报纸上都有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
那年,他还是一个9岁多的孩子。那天,他的父亲带回一把斧头。这是一把非常精致的斧头,父亲将其放到地上后,就外出办事去了。望着那把漂亮好看、闪闪发光的斧头,孩子突然心生奇想:“他锋利吗?我要试一试!”想到此,他拿起斧头,蹦蹦跳跳的跑到自家的樱桃园。望着那一棵棵挂满鲜艳雨滴的红果果,他选了一棵最细的,使出全身力气,用力挥起了斧子,只听咔嚓一声,那棵细细的小树拦腰倒了下去。霎时,孩子意识到自己闯了祸,赶快跑回家中,把斧子放回了原处。傍晚,父亲回到家里,一眼便看到那棵被砍倒的樱桃树。因为那是他最喜爱的一棵优良品种树。为了这颗优良品种,他可没少费力气。瞬间,父亲怒火中烧:“这是谁干的?”面对怒发冲冠的父亲,孩子怯生生地走到父亲身边道:“爸爸,是我。”“是你?”父亲大惑不解。待孩子慢慢细说后,他不仅没有责孩子,而是把其搂在怀里道:“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是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孩子名叫乔治·华盛顿。他后来成了北美起义部队的总司令。在他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现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华盛顿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一定和他的父亲有关,一定和他小时候所感受到的优良品质有关。
结构层次:
《亲情是把双刃剑》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文章第一段引用材料,并提出中心论点:亲情就像是把双刃剑,既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的弊端。接下来文章先从“利”的一面进行议论,论证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然后又从“弊”的一面进行论证,指出过分给予亲情,就会失去亲情原有的本性,失去其纯真。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指出亲情是一把双刃剑,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实现、发现其的巨大力量。文章有理有据,层次分明,论证十分有力,是篇不错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