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成都清白江城厢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72次点击|6次点赞

赞一下


建安《药》入选成都清白江城厢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全)


360截图20240612135151829.jpg360截图20240612134141790.jpg

2020届成都清白江城厢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现代文阅读

造船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看树料。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八只枪排船!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马长远鼻子一哼,屁!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能当什么工程师?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马长远看不上儿子马泥鳅造的船,认为那不是手艺,有一种感伤的情怀,表达了对传统造船技艺逐渐没落的失落之情。

B. 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C. 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D. 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依次将看树料、答应为雁翎队造船、拒绝进城、领马力看船模等情节串联成统一连贯的发展过程,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5. 小说主要塑造了马长远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他的特点。

6. 小说中写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创造和文学艺术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偷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闻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之交:指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

B.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C. 九宾: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接待使臣最普通的礼节。

D.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12.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蔺相如有勇有谋,胆略过人。在秦王无意偿赵城池时,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借口拿回和氏璧并痛骂秦王。

B. 蔺相如深谙人心,善于辞令。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让秦王无可奈何。

C. 蔺相如自作主张,出使不利。蔺相如没有按照赵王的旨意办事,没有用和氏璧换回赵王想要的十五座城池。

D. 蔺相如视死如归,不畏强暴。臣请就汤镬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安危、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先发看红梅

王安中

青玉一枝红类吐。粉颊愁寒,浓与胭脂傅。辨杏猜桃君莫误。天姿不到风尘处。

云破月来花下住。要伴佳人,弄影参差舞。只有暗香穿绣户。昭华【注】一曲惊吹去。

[]昭华,古代管乐器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青玉比喻美丽的梅枝,红类借代红梅花朵,字描写梅苞的怒放。

B.“粉颊……,浓与……”俩句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写梅花的色彩和神态。

C.“辨杏……,天姿……”两句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杏花、桃花的天姿,梅花比它们朴素。

D.“只有……,昭华……”两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淋漓尽致写出梅花清香袭人。

15.“云破月来花下住,要伴佳人,弄影参差舞三句描写云散月出时的梅花,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任凭小船漂去,越过茫茫江面的情境。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了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7.下面是某位师范大学毕业生写给某中学的自荐信正文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在用语等方面不恰当,请找出并改正。

本人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大学期间八次总评,囊括六个第一。本人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本人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同学们玩得非常融洽,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如能在贵校就教,我将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为学校的发展增砖添瓦。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8.阅读下面《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王熙凤的评价,回答问题。

冷子兴: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

秦可卿: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

兴儿: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1)请选择其中一种评价,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2)根据你对原著中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理解,谈谈你对她的评价,并请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19.请以文化与旅游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认识。

要求:不少于700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

A项,失落之情错误。表达的是对传统技艺的自豪和坚守,不是落寞。

B项,是为了……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错误。有忧伤,但不是小说要表达的目的。

D项,结构却不枝不蔓错误。小说没有一个贯串全文的情节,而是多个片段构成的。结构不枝不蔓说法不当。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由文中内容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可看出他技艺高超。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马长远知道造船是打鬼子后不要钱,可知他有民族大义。由马长远不愿住楼房、喜欢水路,以及一屋子子精巧细腻的鹰排子、鸭排子、枪排船的木船模型,可理解他能坚守传统。由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马长远看不上儿子马泥鳅造的船,认为那不是手艺,有一种感伤的情怀,可知他对现代技艺不理解。而没有了水,马长远造的各种船用不上,儿子生产的船却能派上大用场,引发他对传统技艺的没落的失落之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及材料安排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本题问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的作用。照应了前文提的马长远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表现马长远造船技艺高超。丰富人物形象。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马长远主动加宽尺寸,还回了大洋;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让儿子参军;这些表现了他的民族大义。而送儿子参军又引出儿子的人生经历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此为推动情节发展。这一情节充分体现马长远的豪迈,和晚年的落寞形成对比,耐人寻味,从而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设置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错,依据原文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可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应该是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C项,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这一表述不当。依据原文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可知,应是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了尚象的审美特点。

D项,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错,依据原文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可知,两者都借助了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B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错,应是论证第二段的首句话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这一观点。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这一说法不恰当,具有象征意味不足以说明就是艺术创造,据原文,史前时代的意象创造,有的是器物创造,有的是艺术创造,意象创造到南北朝才成为专属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池补偿给赵国,就派遣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和氏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相如度秦王虽斋,意思是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句意完整,在虽斋的后面断开,排除B项和C项;衣褐的意思是穿着粗布衣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这是古代外交上接待使臣最普通的礼节错误,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接待使臣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C项,蔺相如自作主张,出使不利。蔺相如没有按照赵王的旨意办事,没有用和氏璧换回赵王想要的十五座城池错误,前文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可知不是蔺相如自作主张,也不是出使不利,而是赵王和蔺相约好的,城池入赵国,那么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城池不入赵国,那么和氏璧就回归赵国,蔺相如应该是按照赵王的旨意办事,应该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词:,一定;,逼迫;,一起,一齐;碎于柱,状语后置句,即于柱碎,在柱子上撞碎。

关键词:确实,实在;……,表被动;,辜负;,派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把城池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和氏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和氏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自己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可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国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和氏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派遣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和氏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和氏璧把它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

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作者将梅花与杏花、桃花做比较是突出梅花比它们朴素说法错误,辨杏猜桃君莫误。天姿不到风尘处意为不要只看到杏花、桃花的美丽,梅花天姿国色不在普通地方绽放,此句意在赞美梅花天姿国色,以及具有不同于世俗的品格。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明确了从情景交融的角度鉴赏云散月出时的梅花三句。答题时先从景物的角度看写景有什么特色,然后体会景物特点以及蕴含的情感。修辞角度,诗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月亮拟人化,不说月光照耀梅枝,却说月亮这位嫦娥仙子要下来与梅花这位美人住在一起,一起婆娑起舞,可见梅花的风姿与可爱,突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表现手法角度,作者本词写梅花,但是此三句却写月光,嫦娥仙子要下来与梅花这位美人住在一起,一起婆娑起舞,是从侧面衬托出梅花、梅影的美丽迷人,蕴含着诗人对月下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嫉、蛾眉、兮、谣诼、善淫、苇、凌、万顷、茫然、的卢、霹雳、弦惊。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囊括,包罗,包含;括囊,喻闭口不言。结合大学期间八次总评”“六个第一分析。应该改为荣获

颇有建树,是褒义词,指在某些方面很有功绩,或者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常用来称赞别人。改为取得优异成绩

玩得,口语化,改为相处

爱戴,衷心拥护,敬爱拥护。改为喜爱

就教,向对方求教,向人请教,前往受教,接受教导。改为任教

18题详解】(1)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对尤二姐,她表面上显得极为贤良,妹妹长、妹妹短的,但私底下却指使下人折磨玩弄尤二姐,致使尤二姐至死还没有认清她的本性,真可谓极尽奸猾虚伪之能事。

2)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是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她聪明,很讨人喜欢。虽然没有念过书,却巧舌如簧,是贾母的开心果;她语言俗,却深得大家欢心;她讲的笑话,是老少主仆都争相闻听的;她语言妙,能在最危急或最尴尬的时候让贾母开怀一笑使大家免于处罚;她能干,是个很优秀的管理人才。把贾府搭理的井井有条,待人接物,家中事项都有条不紊。

【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在《红楼梦》中,为贾敬办理丧事期间,风流的贾琏瞒着王熙凤金屋藏娇,偷偷娶了尤二姐,凤姐听说之后非常生气,把仆人旺儿和兴儿大骂了一顿。她只用了两个计谋就害死了尤二姐:一是乘虚而入,调虎离山。当初,贾琏偷偷娶了尤二姐之后,将尤二姐安置在贾府后街的小花枝巷内,只是因为他知道心思单纯而且懦弱的尤二姐,并不是凤姐的对手,在同一屋檐下尤二姐将没有好日子过。当凤姐知道贾琏在家外有秘事时,贾琏正好被派了公差,出了远门。聪明的凤姐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要自己调虎离山,将尤二姐这个俏小三整到自己的可控范围,就能更好的摆布。所以凤姐亲自来到小花枝巷内去接尤二姐回府,知道自己理亏的尤二姐本来以为凤姐是来兴师问罪的,谁知道凤姐一直以礼相待、言辞真切,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等等。凤姐的话语劝服了没有心机的尤二姐,尤二姐见了这般,便认她作是个极好的人,小人不遂心诽谤主子亦是常理,故倾心吐胆,叙了一回,竟把凤姐认为知己,就这样,尤二姐欢天喜地地踏入了凤姐的陷阱。二是嘴甜心苦,明。事实上,在尤二姐还没有见凤姐之前,兴儿就提醒过她,奶奶一定不能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到她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只不过尤二姐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让她使唤的丫鬟叫善姐,但她不是一个好人,两天不到,就不听使唤了,尤二姐要点头油,被善姐骂道不知好歹没眼色。然后凤姐开始偷偷用计,先摧残了尤二姐的身体,善姐渐渐连饭也怕端来与他吃,或早一顿,或晚一顿,所拿来之物,皆是剩的。然而,凤姐却假装不知道,仍然是和颜悦色,满嘴姐姐不离口人是铁饭是刚,一顿不吃饿得慌,衣服和食物都不够,让尤二姐有口难言,郁郁寡欢。害死尤二姐这一情节最能体现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特点。

小题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她玲珑地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玩弄着大小权利,千万两银子从手边流进流出。虽然好景短暂,但一个女子能精明至如此,不得不令人叹服。

争强好胜。俗话说,能者多劳。凤姐有着十个男人也比不上的理家财干,即使在带着病的时候,为了不给众人说三道四,落下笑柄,为了赢得众人对她的称赞,她也是强忍着,奔波劳累,这一点在秦可卿死后协理宁国府以及权弄铁槛寺那一回就可看出。当犯头疼病时,平儿劝两句她就觉得是在咒她,讳病忌医,最后病情严重才不得不躺床修养,这里可看出她一点儿也不肯示弱的性格特征。

心狠手辣。这点在贾瑞和尤二姐事件中可看出,一旦得罪了凤姐,她会相反设法置人于死地,毫不留情。贾琏偷娶尤二姐自是逍遥快活,凤姐又怎能依得他的不专心?于是,王熙凤的矛头直指尤二姐:主动迎尤二姐进贾府,又将其引见给老太太,王熙凤可是做足了宽宏大量的温顺模样,怨不得尤二姐初时认定她是好人,贾琏亦认为她改了性子,贤惠起来,可实际又如何?向众人捅出尤二姐有过婚约的人是她,唆使张华状告贾琏的也是她!

在协理宁国府时,王熙凤最出色地表现了她的管理才能。首先,王熙凤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家族诊断。她极其尖锐地指出,宁国府存有五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列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管束,无脸者不能上进。针对这五大弊病,王熙凤决定采用猛药。一到宁国府,她就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

凤姐有男子一样的气概,识大体,果断有能耐。又有着女人细腻的心思、嘴巧能讨老祖宗的欢心,懂得左右逢源。当邢夫人奉贾赦之命,来动员鸳鸯给贾赦当小老婆气得贾母浑身打战,就连毫无罪过的王夫人也被贾母骂的不敢还言,气氛紧张和窒人。后来探春替王夫人申辩,总算有点缓和,贾母承认自已老糊涂,委屈了王夫人,顺便责怪凤姐也不提示我,于是凤姐有了一番带味的奉承表演: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贾母与众人笑道:这也奇了,倒要听听这不是。凤姐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的幸亏是孙儿媳夫,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贾母笑道:这全都是我的不是了!凤姐笑道:自然是老太太的不是了。

19题详解】例文:

文化与旅游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神思飞扬的路上。文化是场漫长的苦旅,让心行之,你总能收获些不一样的明媚。

文化与旅行,亘古以来就是联系,沟通在一起的。提起丝绸之路,你想象出的图景是大漠上踏着黄昏行走的驼队。踏上这条路,于是皇宫餐盘上多了饱满的葡萄,京都也唱胡歌;端庄的中国舞娘,多了几分波斯舞女的妖娆,在大漠上起舞,令多少少年郎为之倾倒。 丝绸之路为中原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域的神秘之门。走出去的是游人,带进来的是融合碰撞后,更丰满瑰丽的文化。若说丝绸之路是通商,不如说是走出国门的商人们的第一次异域之旅。马可波罗的中原之旅,又增添了多少异域人对中原的向往呢?所以,文化的交融由旅行开启,世界趋近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整体。

书本上的兰亭,你觉得遥远。总不如亲手触一触流觞曲水的清冽来的记忆深刻,感触良多。于是我们旅行,用眼睛去感受更多文化。书上的文字跃动起来,汇成图景。站在崂山的海边,手里捧着崂山可乐,思绪已经飘到《崂山道士》。盘山大巴上,看到比天高的孔子像,随口成诵一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并非难事。海南南山前与海上观音对望,不甚信佛也会双手合十,虔诚祷告。一切你以为的潜意识,都是文化在山水里强大的渗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站在任何一个景点,你总能听到导游绘声绘色,向游人讲述着或神话、或传说、或历史、或名人、或一种特殊的情怀。旅行早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二者的融合,相互丰满彼此。

我爱老舍故居里那棵可爱的柿子树;年宝玉则雪山下辽阔无际的草坪;青砖白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人家;呀诺达雨林里芭蕉叶上的一只蜗牛;山西平遥古城集市上的一罐老陈醋;还有成都小酒馆街头抱着吉他的流浪少年……谁说这些经历,不是一种对于文化的追寻?自然、建筑、饮食、民俗,散落在各地,渗透在你脚下的土地。你只需要行走,不断行走,拾遗,淘洗,这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翻开课本,史书上的纺织第一人——黄道婆,在海南天涯海角舞动起来。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会说话……于是你走过的路都变成了读过的书。

旅行又不止探访名山大川,山野乡间的一隅,也许更有独到的风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短笛悠扬,你于是也想坐上黄牛背。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都乐于行走在山水之间。摸着苏东坡在杭州城外野山的崖壁上,题下的一首快被风化了的诗。诗——真的在远方有了归宿。

文化与旅行融合,于是灰暗的建筑有了颜色,冰冷的石墙有了温度,历史时间夹缝中的一个个人物,都活起来。亲口为你讲述自己漫长又崎岖的一生。

走着走着,若是累了,便随处而栖吧。文化是一场漫长的苦旅,过程却充满芬芳。

【详解】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学生以文化与旅游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对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能辨明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它们之间的融合方式。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门槛不高,但是要阐释二者之间如何融合,有一定难度,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以及将这种思辨转化为议论性文字的能力。

从文体的控制上看,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学生要有较为明确的文体意识,能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的基本构建模式。

参考立意:

1)民族文化的强大与否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2)旅游产品旺盛的生命力源自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

3)旅游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密不可分

4)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

可用素材:

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

2)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3)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

4)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5)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

6)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学、旅游、旅游、旅游地学、旅游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7)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8)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9)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行文结构:

既然是要写一篇探讨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的议论文,那么可以在开篇处以抒情加议论的文字展示其二者的重要意义: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神思飞扬的路上;文化是场漫长的苦旅,让心行之,你总能收获些不一样的明媚。然后迅速明旨:文化与旅行,亘古以来就是联系,沟通在一起的。接下来谈一谈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以此强化主旨,文化的交融由旅行开启,世界趋近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整体。然后按照平行结构行文的方式,主要以例证的方法,谈兰亭、崂山、孔子像、海上观音等,证明旅行早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二者的融合,相互丰满彼此;再谈老舍故居、平遥古城、故宫博物院,说明你走过的路都变成了读过的书这个道理。最后,以兼具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字文化与旅行融合,于是灰暗的建筑有了颜色,冰冷的石墙有了温度,历史时间夹缝中的一个个人物,都活起来。亲口为你讲述自己漫长又崎岖的一生再次强化本文中心论点,最后以一句简练而又辩证的话文化是一场漫长的苦旅,过程却充满芬芳收篇,照应开头和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