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2019-2020 学年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 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 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 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 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 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 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 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 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 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 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 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 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 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 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 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 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 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 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 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 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 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 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 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 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 年第 6 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 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 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 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 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抓药 莫小谈 那天,我去济世堂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 眼一看,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 之前,我和父亲也曾来过几趟。纪先生总是乐呵呵的,抚摸着我的脑袋:小鬼,又长高了。父亲一笑: 过些时,就能单独来了。随后父亲又说:再抓几副药,我爹还是咳得厉害。接下来,纪先生口述药方子, 药铺伙计照方抓药:丹参六钱,当归三钱,白术四钱,砂仁、七叶一枝花各两钱,胆南星一钱……记着加水 煎 15 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 20 分钟,去渣,日服两次。 父亲收起药方和药包,又补问一句:去哪里买药引子? 中医注重药引子,纪先生也不例外,他要么说去西街百货店里找赵四爷买白酒半斤;要么说到大王村 洪恩家讨几只蝎子蜈蚣;要么说晚饭时再遣人送来一味配伍的药,等等不一。 回家后,父亲总是把药包放在案台上,随后取出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对爷爷说:我去 取个药引子。 爷爷一阵猛烈地咳,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然后说:去吧,快去,路上小心些。 我隐约觉得,爷爷与父亲都非常在意纪先生开的药方子。 一切妥当后,父亲开始煎药,空气中的中药味儿像雾一样弥散开。 有一次,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臭小子,几岁了? 九岁。 都成小伙了。 嗯。 以后能自己为爷爷抓药不? 能。 父亲笑笑:兔崽子,出息了。 一天半夜醒来,我听见父亲和爷爷谈话,大多数话都听不懂。最后,父亲冲着爷爷磕了三个头,爷爷
扶起他低声说:走吧,快走,路上小心些。 父亲没有和我告别,但我清晰记得头天与他的对话:你单独抓药时,要注意什么? 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他问啥我答啥。 父亲点了点头。 今天,药师爷的牌位是扣着的。 我看了一眼立着的几个人,又看了看纪先生。 喔,小鬼,是来给爷爷抓药的吧? 是。 这几天还咳得厉害? 厉害。 带血不? 带。 喊疼不? 喊。 纪先生面朝立着的几个人说:他爷爷肺痨,老病号了。 立着的几个人相互看看,打头的人示意纪先生开药方。 纪先生对药铺伙计说:乌骨藤、槲寄生各六钱,前胡、苦参、山慈姑各三钱,白及、花蕊石各四钱,
松香、乳香各三钱……还按之前的方法煎服,一日一剂。 包好药,纪先生特意交代我:我这里冰片成色不好,你去东桥头栓祥药铺买一钱冰片入药,就妥当了。 嗯。我正要接过药方,却被一个胖子抢先夺了去。 纪先生冲胖子笑笑:就是一药方,别吓哭了孩子。 我一听,当即哇哇大哭,伸手和那人抢:还我,还我,这是爷爷的救命方子。 打头的人向胖子发话:你拿着方子,陪孩子一起去。 到了栓祥药铺,我说:栓祥叔,纪先生药铺没了冰片,让来补个方子。 栓祥医生看看我,又看看我身后的胖子,说:把方子给我看看。 胖子不给,一脸严肃地说:只缺一钱冰片,你只管抓就是了。 那不行,冰片有毒,肝肾虚者不宜用,气血虚者忌用,慢惊属虚寒者不可用,小儿吐泻后成惊者切不
可服。栓祥叔态度坚决,不让我看药方,我万不敢抓药。 我又哭了:爷爷咳血,还喊疼,没药吃会死的。我哭喊着去抢胖子手里的药方,还不给,就咬他,哭
着求他救救爷爷。最后,胖子无奈,把药方给栓祥医生。栓祥医生细致,默念着方子,反复核对每一味药
的每一种计量。 补完药方后,胖子又随我回家。爷爷注视着胖子,问我:他是谁?我说:从纪先生药铺跟来的,还陪
我去了栓祥叔那里抓药。 爷爷“哦”了一声,又咳,身子一颤一颤。 又咳血没?我问爷爷。 一阵剧烈地咳嗽后,爷爷抹一把嘴角,有血。 疼吗?我又问。 疼。 我忙为爷爷煎药。至此,胖子神情才稍放松些,问爷爷:病多久了? 爷爷只顾咳,喊疼,不理他。 胖子站在旁边看我煎完药,才打算离开,走到门口时,突然折身回来,蹲在爷爷身边,冷冷地问:为
什么不喝药? 爷爷不理会,好大会儿,等到药汤温热正好时,才一饮而尽。 胖子还不放心,又在我家左瞧右看了半天,实在没什么可疑,才悻悻地离开。 这一天,我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异常,但又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正常。 当晚,街坊来我家串门,和爷爷闲聊着说:纪先生被捕了。听说,是地下党,街坊压低声音。街坊走
后,爷爷摸索着起身熬药,并将那张药方子烧成灰烬。 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父亲。但令人欣喜的是,爷爷的病就此好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去取药引子之前,把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此处动作描写反映了父亲对药方的谨慎 态度,体现了父亲的孝心。 B. 以对话推进情节是这篇小说突出的叙事特征,而人物对话大多简洁、交际目的性强,这正是由当时的特 殊环境和人物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 C. 小说插叙部分写“我”和父亲一起去抓药节奏较快;写“我”独自去抓药,则慢节奏详写,这种张弛有度的 叙事节奏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D. 小说聚焦于“抓药”这一特定事件,讲述了地下工作者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表现出地下革命斗争的艰 难,赞颂了他们无畏的牺牲精神。 5. 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善用伏笔与照应增添其艺术性。请从小说中找出三处为结尾埋伏笔、作暗示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言官,是指拥有上疏言事和弹劾官员权力的官员,包括监官和谏官,合称台谏。监官就是职司监 察的官员,主要秉承皇帝旨意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是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谏、促其改正的官员。随 着皇帝集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虚置甚至废止。不过,监官却承继言官的传统,兼负谏官 的职责。在明代,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明代言官制度既 具有专业性督察和通盘性监督并举的特点,又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一般而言,六科给事中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督,属于专业性督察;都察院御史则对全国官吏和 一般机关进行监察,属于通盘性监督。这是大面上的专与通的结合。实际上,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 与“通”结合的特点。六科给事中虽然针对六部事务进行专门性监察,但也对其他事务进行通盘性的监督。如 洪武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称:如果大臣犯了重罪,虽蒙皇帝恩宥,上朝时不宜仍列本班,必须稍 加降抑,以示劝惩。显然这不是对工部事务作监察,而是对刑部和礼部事务进行督察。因此,明代言官既 有专业分工,又不受分工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纠弹和监察功能。而且,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 互相弹劾,彼此制约。
明代言官的两大主体——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均只是正七品官员,但却拥有对上至内 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吏进行弹劾和纠察的权力。特别是六科,虽然官员品级很低,但却是个独立的机构, 无上级机关掣肘,可以有效实行监察。明代言官之所以设计成位卑权重的模式,与传统言官制度一样,主 要是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如果言官地位很高,他就会“爱惜羽毛”和“明哲保身”,不愿冒政治风险去监察他 人,以免受到还击。地位低的言官,会在“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心理驱使下,孤注一掷地弹劾权臣,即使被贬 也损失不大;若冒险成功,则一战成名,名利双收。明代统治者正是考虑到这种因素,故将言官设计成“位 卑权重”的状态。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针对六部的专门事务进行专业督察,虽然级别很低,但却是独立机构,不隶属任 何机构,如此才能行使监察之权。我们今天在完善监察制度时,也应该让监察机构拥有独立的地位,不受 上级机关的掣肘,以便更好地发挥监察职能。明代言官制度,是君主与儒臣双方协商和博弈后建立起来的, 由于缺乏人民群众的介入和参与,因此最终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当今,在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指引下,应该在设计监察制度时,引入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政府官员实行民主监督,这样才能有望克服 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
(摘编自谢贵安《明代言官制度的历史镜鉴》,《人民论坛》2018 年 5 月 12 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的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他们都属于监官,可监察官吏,也有劝谏君主之责。
B.明代的六科给事中属专业性督查,却并不局限于此;明代都察院御史既做通盘性监督,也做专业性督察。 C.明代统治者主要是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因此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 D.我国当今监察制度如果借鉴明代让监察机关独立的经验,并引入人民群众力量,就能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 弊端。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总分总结构展开,在提出言官制度的论题后从两个方面展开分述明代言官制度的特点,最后阐述写 作意图。 B.文章第二段举明朝洪武年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的例子,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监督刑部和礼 部的督察。 C.文章第三段“爱惜羽毛”“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论述语言生动活泼,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具体,饶有趣味。 D.文章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并且能够和我国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来挖掘传统言官制度的现代意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明代言官的构成来看,明代只有监官而没有谏官,这是皇帝集权弱化的结果。 B.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这有助于强化监察效果。 C.之所以言官地位过高会导致其顾虑重重,不利于监察工作,是因为明代言官“位卑权重”。 D.明代言官制度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因此是落后的无借鉴意义的制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 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乙 兰亭十三跋(节选)
赵孟頫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
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
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
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
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
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坐其次
次:旁边
B. 况修短随化
化:造化
C. 无虑数十百本
虑:考虑
D. 分毫不爽
爽:违背
11.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
一重翰墨缘也
B. 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
一重翰墨缘也
C. 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
一重翰墨缘也
D. 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
一重翰墨缘也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时的情形,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是千古盛传的
名篇佳作。
B. 乙文是作者对所得兰亭帖的题跋,有叙述,有议论,既体现了作者对所得拓本的喜爱,也展现了其高深 的书法造诣。 C. 甲文语言或骈或散,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错落优美。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 文风格。 D. 乙文提到,兰亭帖传刻版本众多,实难分辨真伪。赵孟頫所得到的兰亭帖五字未损本,的确是世间最好 的版本。 13. 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 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土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15.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 景。 (2)《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 态。 (3)《赤壁賦》中,作者把客人的洞箫声描摹得生动传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连用比喻,突出了乐声的悲凉、幽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 分) 1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出启示,不超过 30 字。
“我只是雏菊丛中的一朵小花。”一朵雏菊伤感地叹息,“与这么多雏菊生长在一起,我的美丽完全被淹 没了,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我。”一个天使听见了雏菊的心声,规劝它说:“但是你真的很美丽!”“我想成为 唯一的一朵,身旁不要有任何同类!”不想再听到雏菊的埋怨,天使把它带到了城市广场。
几天之后,市长带着一位园艺师来对广场进行改造。“把土壤翻一翻,种上天竺葵吧!”“等一等!”雏菊大 叫,“你那样做我会死的。”“如果这里还有一些和你一样的雏菊花,会对广场起到非常好的美化作用。”园艺 师回答,“但是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任何你的同类,你自己不可能形成一座花园。”说完,园艺师把雏菊从地上 连根拔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 分) 18.下面是某报社约稿函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 语体风格一致。
稿件篇幅别多于 4000 字左右,并配图片 2—3 张。千万要在 2018 年 12 月 1 日至 10 日前,将稿件交至 报社办公室,请于稿件首页右上角写上“砥砺奋进”字样。编辑部人手有限,所有拙作概不退还。 四、写作(60 分) 19.请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2020 年 5 月 19 日,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因与袁隆平、申纪兰等六人并肩担任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推 广大使”而再一次上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在这之前,她就因曾在境外视频网站上拥有超高人气和关注 度,引发人们的讨论。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 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从这个角度 而言,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二: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 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要求: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不少于 80 字。
参考答案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 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 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 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 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 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 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 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 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 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
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 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 项,“体现了父亲的孝心”理解有误,结合后文“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父亲。但令人欣喜的是,爷爷的 病就此好了”看,父亲应该也是地下党,而爷爷是装病,他们利用药方在传递信息。因此这个动作应该是暗 示药方十分重要,里面藏有重要的信息。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 差异);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 让读者感觉更真实可信;烘托气氛等。 首先看“我”的身份,从文中描写来看,“有一次,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臭小子,几岁了?九岁。都成小伙了”, 可见“我”是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而“我”又是第一人称,因此小说是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 事,这样写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以儿童视角来叙述,作为九岁的孩子,“我”对成人世 界无法完全理解,因此形成了小说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从情节角度来看,“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小说描写了“我”的见闻感受,开头描写“那天,我去济世堂 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眼一看,供堂上药师爷 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这个倒扣的“药师爷的牌位”引起了“我”的警觉,于是开始回忆与之有关的情节,提 到“父亲没有和我告别,但我清晰记得头天与他的对话:你单独抓药时,要注意什么?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 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他问啥我答啥”,这样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实现了现实和回忆的巧妙对 接,使小说情节顺畅,结构紧凑。同时“我”也推动了情节发展。比如后面“我”抓药的过程,“我正要接过药 方,却被一个胖子抢先夺了去。纪先生冲胖子笑笑:就是一药方,别吓哭了孩子。我一听,当即哇哇大哭, 伸手和那人抢:还我,还我,这是爷爷的救命方子”“我又哭了:爷爷咳血,还喊疼,没药吃会死的。我哭喊 着去抢胖子手里的药方,还不给,就咬他,哭着求他救救爷爷。最后,胖子无奈,把药方给栓祥医生”,“我” 两次机智地哭闹,推动了情节发展,使得“我”顺利将药方交给栓祥叔并顺利抓到药。 从主题展现上来看,通过“我”的视角看纪先生、父亲等这些共产党员的表现,比如用扣着的祖师爷牌位来暗 示情况有变;靠爷爷装病来做掩护,通过药方传递消息;以及“我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异常,但又觉得所 有人的表现都很正常”等感受,突出了地下工作者斗争的艰难、无畏、智慧勇敢。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结构手法通常有,线索、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 突转等手法。考生要学会分析判断这些手法的特点,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子,结合语境分析其妙处。
本题要求从小说中找出三处为结尾埋伏笔、作暗示的例子,并简要分析。"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 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 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首先来看结尾,“当晚,街坊来我家串门,和爷爷闲聊着说:纪先生被捕了。听说,是地下党,街坊压低声 音”,纪先生是共产党,前文有几处伏笔。 比如“回家后,父亲总是把药包放在案台上,随后取出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对爷爷说:我去 取个药引子”,“揣”“捂”“按”三个动词,能够看出父亲对药方谨慎小心格外重视,由此能够看出纪先生所开的 药方并非普通的药方,暗示结尾纪先生的地下党的身份,也为纪先生被捕后,爷爷把药方烧掉的行为做出 了解释。 父亲临走前对“我”的叮嘱“你单独抓药时,要注意什么?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 他问啥我答啥”,提示“药师爷牌扣着放”时“听纪先生的,他问啥就答啥”,父亲的特意交代也是在最大程度 地预防意外,暗示抓药并非只是抓药而已,暗示结尾纪先生地下党的身份。 爷爷对父亲的两次叮嘱“爷爷一阵猛烈地咳,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然后说:去吧,快去,路上小心 些”“最后,父亲冲着爷爷磕了三个头,爷爷扶起他低声说:走吧,快走,路上小心些”,这些话暗示父亲要 做的事是有危险的,暗示结尾纪先生是地下党,也为结尾“之后,我再也未看见过父亲”做出了解释。 还有环境描写以及胖子的行为,也暗示了纪先生身份特殊,如“那天,我去济世堂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 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眼一看,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我 正要接过药方,却被一个胖子抢先夺了去”“胖子不给,一脸严肃地说:只缺一钱冰片,你只管抓就是了”“补 完药方后,胖子又随我回家”“至此,胖子神情才稍放松些,问爷爷:病多久了?”“胖子站在旁边看我煎完药, 才打算离开,走到门口时,突然折身回来,蹲在爷爷身边,冷冷地问:为什么不喝药?”,济世堂药铺气氛 的凝重,后写胖子抢夺药方,以及跟随“我”回家查问,胖子的一系列行为,都表明着他在警惕消息的传递, 暗中查访相关人员,都能够暗示纪先生的地下党身份。 还有爷爷的咳嗽,“爷爷一阵猛烈地咳,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以及煎药的描写,“一切妥当后,父 亲开始煎药,空气中的中药味儿像雾一样弥散开”,似乎爷爷病得很重,但结尾却写“但令人欣喜的是,爷爷 的病就此好了”,文中还说爷爷的病是“多年的肺痨并且“疼痛咳血”,多年的病,却好得如此迅速,不免不合 常理,而文中特意写到爷爷咳嗽的声音之大与药味儿的弥散,能发现爷爷实则在有意营造生病的假象,也 在力图使四邻八舍相信他在生病。暗示爷爷实则没有病,为结尾“爷爷的病就此好了”做出解释。 关于药方的描写,如“中医注重药引子,纪先生也不例外,他要么说去西街百货店里找赵四爷买白酒半斤; 要么说到大王村洪恩家讨几只蝎子蜈蚣;要么说晚饭时再遣人送来一味配伍的药,等等不一”“包好药,纪先 生特意交代我:我这里冰片成色不好,你去东桥头栓祥药铺买一钱冰片入药,就妥当了”,每次在济世堂抓
完药都要再去另一个地方抓药引子的情节暗示抓药行为的不同寻常,暗示地下党在用这种方式传递某种信 息。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 差别。D 项,“只要……就必定能克服”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是“这样才能有望克服”。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 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 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责任 监督刑部和礼部”错误,所举事例意在论证“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这一观点。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 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题中 A 项,“这是皇帝集权弱化的结果”错,根据第一段“随着皇帝集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 虚置甚至废止”可知,这是皇帝集权强化的结果; C 项,根据第三段“明代统治者正是考虑到这种因素,故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可知,选项将因果 关系颠倒了; D 项,“因此是落后的制度”,推断过于武断,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着很大历史局限性,不能等同于“落 后”,明代言官制度有许多地方值得今天借鉴,不能说它落后。 故选 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 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 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 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 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 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D 项,爽:差错。“分毫不爽”译为:分毫不差。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要确定谓语动词等,其次还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兼语短语作谓语,“独孤长老”作主语,“送”的宾语“余”同时作“北行”的主语;“携以自 随”承前省主语“独孤长老”,“以”目的连词,连接“携”和“随”,不可分开;“来归”,过来归还,连动短语作谓 语,“他日”作“来归”的状语,承前省略主语“余”,中间不能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 CD。 “南浔北”是偏正短语,南浔的北面,作“至”的地点即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 译为:这是五字已损的版本,是独孤长老送我去北方,他自己随身携带的。到达南浔以北时,他便拿出来 给我看。我就从独孤长老那里乞求得到了它,携带来到了大都,以待他日再来归还,可与独孤长老结此一 重翰墨的姻缘。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 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 项,“赵孟頫所得到的兰亭帖五字未损本”错误,依据原文“此盖已损者”“五字镵损”可知赵孟頫所得到的兰 亭帖是损本,里面五个字受到凿击致损。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 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 ①得分点:所以,用来;骋,放开、敞开;极,穷尽;信,确实、实在。 ②得分点:日,一天天地;亡,消亡、消失;识真者,能够辨别确认为真迹的。 ③得分点:舞,使……跳舞;泣,使……落泪;嫠妇,寡妇。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 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 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 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甲)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 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 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 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 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 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 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 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 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 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 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 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 诗文有所感慨。
(乙)王羲之的《兰亭序》法帖自定武石刻后便再无传刻的版本流传了,而定武石刻的拓本在人世间 留存的也就是那么有数的几本。并且随着时间的进程只会越来越少,不可能再增加了。因而喜好古董文玩 的雅士们都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稀世珍宝。然而这些留存的珍宝却极难辨别真伪。特别是有一卷五个字没有 遭到损坏的版本。尤其这五字未损的版本更是难得了。这里的一件便是五字已损的版本,是独孤长老送我 去北方,他自己随身携带的。到达南浔以北时,他便拿出来给我看。我就从独孤长老那里乞求得到了它, 携带来到了大都,以待他日再来归还,可与独孤长老结此一重翰墨的姻缘。
《兰亭序》定武石刻的拓本在宋朝尚未南渡时,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们几乎人人都有。待到定武刻本的 原石消亡后,江东那些好事的人,往往是每家都镌刻一块刻石,不必想就知道如此会产生出数十百本之多 的拓本了,因而自此真假就难以分别了。王顺伯、尤延之等诸位先生,是精于鉴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在墨色、纸色、字体肥瘦、用笔粗细之间的差异,能辨别得分毫不差。所以朱熹为兰亭题跋时说:“看来不 只是古人对礼的阐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呀。”看来是一种调侃的说法。然而既然传刻版本如此之多,实 在也不易确定它的好坏。此卷真是极佳的版本,五个字受到凿击致损,字迹的肥瘦十分得当。与王子庆所 收藏的赵子固那本没有差别,是石刻拓本中至尊的宝物。
《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诚然是不可忽视的。其流传于世间的墨拓本逐日消亡越来越少,而能够辨别确 认为真迹的非常之难。凡是能鉴别为真迹的便被人收藏起来了,怎能不好好地当至宝一样珍藏呢。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 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 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 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情境和谐”意思是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与诗人的感情相和谐,考生要从这个角度对诗句进行解读。诗歌前四句 的大意是,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 征战杀伐;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 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这些声音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 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然而“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 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 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 【16 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 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 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绡”“盛”“谀”“慕”“诉”等。 【17 题详解】示例 1:与其抱怨(埋怨),不如安心融入集体,这样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示例 2:脱离集体影响个人价值的实现,团结友爱,才能更好发挥个人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做题的关键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文段中,雏菊伤感、叹气,是因为“与这么多雏菊生长在一起,我的美丽完全被淹没了,根本不会有人注意 到我”,等到天使帮助雏菊完成心愿时,雏菊却被“园艺师从地上连根拔起”,这就是文段的内容。里面的关 键句有“如果这里还有一些和你一样的雏菊花,会对广场起到非常好的美化作用” “但是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任 何你的同类,你自己不可能形成一座花园”,都在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友爱,万众一心, 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就是文段给出的启示。 【18 题详解】“限定”;(2)“千万”,改为“务必”;(3)“要在 2018 年 12 月 1 日至 10 日前”,改为征稿日期 截止于 10 日; (4)“拙作”,改为“来稿”;“(5)概不退还”后添加“敬请谅解” 【详解】本题考查对语段的修改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 运用 E。这类题词语本身往往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 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题干为“下面是某报社 约稿函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别多”,“千万”口语色彩太浓不严肃,改为“限定”务必”更正式一些; “要在 2018 年 12 月 1 日至 10 日 前”,表达有歧义、表意不明,改为征稿日期截止于 10 日; “拙作”,谦敬语用错对象,“拙作”一般用来谦 指自己的作品,这里是征集对方稿件,不合适,应该改为敬辞“来稿”;“概不退还”表意太强硬,后面添加“敬 请谅解”来缓和语气,表示敬意。 【点睛】在解答高考语言得体题时,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认真审题,又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我们在遇到这类题型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迎刃而解。 一、认真审题,提取信息,做到有备无患 认真审题,要求我们认真阅读试题题干,圈出关键字词。2018 年高考全国Ⅲ卷第 20 题的题干是这样的:“下 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从题干中我们可以提取三个关键词:“信”“五 处不得体”“找出并作修改”。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①语段属于书面语的范畴;②有五处地方不得体, 错误之处可能考查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误用、谦辞与敬辞的误用等;③修改时不仅要找出错误之处,还要进 行改正,缺一不可。仔细阅读语段,调动知识库。我们答题时可以边阅读边调动自己的知识库,将书面语 与口语的区别,谦辞与敬辞的相关知识都调动起来,这样方便我们快速找出语段中不得体的地方。 二、摸清概念,理顺关系,做到知己知彼 了解书面语与口语、谦辞与敬辞的差异,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进一步理顺逻辑关系,对于语言 的运用与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弄清楚应该使用书面语还是口语,应该使用谦辞还 是敬辞。若是考查区分书面语与口语,那就要求我们注意书面语表达时语言应该是庄重严谨、规范准确的, 口语表达时语言应该是自然亲切、生动活泼的;若是考查在语境中使用谦辞与敬辞,那就要求我们要弄清 楚交流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根据这些差异来确定谦辞与敬辞的使用。2018 年高考全国Ⅲ卷第 20 题 中信件的展示,表明了是书面语语体,而语段中“教书”和“快来了”两个词语都是口语,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 “惠赠”是敬辞,使用对象不能是自己,属于谦敬失当。 三、关注语境,看清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明确语境,才好辨明用语的褒贬轻重、范围大小、适配对象,才能达到正确用词的目的。语言有内部语境 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包括语段的上下文,如表达方式、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是 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 经历、爱好、思想性格、文化水平、心理需求等。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话语才不至于欠妥。 四、关注生活,扩大积累,做到准备充分 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把握常考书面语体的用语特点。常考的书面语体有广告、启事、书信、 通知等。广告语言讲究简洁、新奇,同时还要注意使用谦辞;启事的语言讲究准确、正式;书信的语言要 注意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调整,尤其是谦辞和敬辞的使用;通知的语言要注意准确、简洁,尤其是在时间、 地点、人物上一定要注意其准确性。此外,我们还需充实知识,积累谦辞与敬辞,通过口诀的形式强化记 忆。例如,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称别人 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那我们就可以简化记为:家大舍小令外人。 【19 题详解】 从李子柒走红,看文化精神
浏览李子柒微博的主页,不难发现这位拥有两千万粉丝的大 V 与众不同之处。在她更新频率不算高的 视频中,能够看到黄豆如何变成酱油、纯手工造纸等等传统文化遗产,也能读到蕴藏于田园生活背后的脉 脉温情,这些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也打开了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由此 而言,李子柒的走红不难理解。但能不能把这种走红视作文化输出,以及中国需不需要这样的输出,在网 上言人人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不真实,拔高了现实生活;也有人认为乡土社会代表不了中国全貌, 会带来误解;还有人质疑其包装炒作的成分,担当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视频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 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 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实际上,在互联网连接世界、 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视频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 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 世界?
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 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 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 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的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 神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争议是否是文化输出,不 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不是轻轻松松的,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 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定文化走出去的大方向,秉持工匠精神来谋划创新,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 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 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 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命题方式为材料作文。所给审题内容包含两则材料, 其一源于《人民日报》评论说:李子柒再一次上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 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体现了李子柒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材料二引自鲁迅先生的《拿 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 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审核两则材料,出题者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引发读
者思考关于“文化”的话题,以及对于文化输出的态度,言谈话语间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出李子柒现象背后有她 的价值所在。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便是好猫,无论如何,李子柒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有极大 的作用和贡献的,从此意义而言我们的利益应该倾向于肯定,最起码要辩证而言,不可大肆批评或否定。 参考立意: (1)“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情画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 (2)坚守传统文化,打造诗意人生; (3)李子柒的视频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展现田园生活,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4)这也是一种文化输出方式; (5)李子柒红火的原因探析:传统和创新的结合; (6)李子柒,你为什么那么“火”? (6)从李子柒现象看“文化输出”的偶然与必然。 参考素材: (1)我们要认识到李子柒现象并非偶然。文化是什么,本身就比较宽泛模糊,无法用任何方式进行去量化。 从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内容和视频本身来看,李子柒做的肯定是文化的东西,至于算不算“文化输出”,那就 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之所以有媒体和网友将其定义成“文化输出”,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恰巧 出现了李子柒用 3 年时间凭借 100 多个短视频就获得了 CNN 积 40 年之久才能收割到的海外社交媒体流量这 个现象级的民间文化行为。李子柒的“红”是一个偶然事件,固然与其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但也是中国文化 复兴道路上的必然事件。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经过五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优良文化,必定会向中国 版图四周发光发热,没有李子柒,也会有王子柒、张子柒。“文化输出”概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意图,用 其定义民间文化的传播行为,反而使民间文化失去了传播的活力。文化的浸润应是“润物细无声”。笔者认为, 与其说像李子柒这种民间现象是“文化输出”,倒不如说是“文化交流”更易让人接受。 (2)但这一看似美好、充满正能量的事情,为何会引发大众的争议?究其原因在于,有人认为,李子柒的 作品过于美化了田园生活,中国真实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她描述得那样唯美,虽然艺术源于生活,但差距过 大就显得“太假了”,实际上她的作品只是为了迎合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猎奇心理”,几百年来对中 国形成的“想象性认知”,而这反而遮蔽了中国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一面,遮蔽了中国和西方的共同 点。 从近些年全球开设的孔子学院,到《战狼》《红海行动》等英雄主义电影,由官方背书的中国文化输出投入 不少,却常常适得其反。而官媒称李子柒作品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的肯定, 似乎也打上了这一烙印。这也是李子柒个性化、贴近生活、温婉平和的表达既能赢得人心,又会引来非议 的重要原因之一。
(3)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不妨先看看她的作品。三月桃花开,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摘来制成 琵琶酥;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制作各种精美家常食品……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 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看这些视频,乡土生活可感可亲,气质是古典的,而呈现方式又是现代 的。 一个人的魅力有多大?影响力有多大?当我们翻看李子柒作品的时候,我们感觉那就是我们生活的常事, 那样的稀疏平常,但是这样的“普通”却能够跨越国界,不分肤色和语言,让中国的文化魅力延伸出去,所以 笔者认为“李子柒现象”更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个侧影。 民以食为天。不管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满汉全席,亦或者是囊括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 菜、湘菜、徽菜的中国八大菜系,他们讲述的是一个“吃”,更讲述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而李子柒化繁为简, 让我们在农家的烟火气中感受到了具体而微的中国美食文化。 热爱生活,传承中国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但是如同那句“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的眼睛”,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缺少的不是文化,而是不断挖掘文化的执着追求,带着对生活的热爱, 带上对文化的热情,才能够让我们融情于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之中,借力互联网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李子柒是中国文化的“网络代言人”之一,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细细的描述,没有舞台背景,只有山间风光, 没有唯美修饰,只有朴实本色,而越是平凡,越是能够让我们品读文化的厚重,越是能够触碰我们心灵的 柔软,这种返璞归真的文化表达,让中国的文化更朴实,更叩动人心。 (4)这几天,,一个名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火了。火到什么程度?世界闻名。 她主要是在一些自媒体平台 上发布自己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千万粉丝,在国外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她的订阅量几 乎和 CNN 差不多。 网上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多了,李子柒凭什么脱颖而出?首先,她过手的都是四川农村的 家常食物,特色调料,而且差不多每一样都是她从地里刨出,山泉洗过,炉火炙烧,非常原生态,符合大 众对绿色食品的期待。 其次,视频制作精致,不管是雨落屋檐,灶台炉火,还是肩扛枯柴,石磙碾姜, 都营造出一种文静祥和的意境。这是孟浩然领过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陶渊明体验过的“种豆 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储光羲惊叹过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可以说,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 对山水田间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在光影流淌中,观者感受到了一股似乎非常熟悉、但又久未谋面的烟火 气、生活味,以至于很多网友关注李子柒后纷纷感叹:太治愈了。 (5)何谓浮躁?具体表现很多,比如干事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以至于不能静下 心来学习、研究,心神不宁,心猿意马,往往导致工作上追求浮夸,生活中热衷浮华。这种情绪长期萦绕 心头,对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小。 当此际,看到李子柒那样专注地处理一件事,无异于服用了一剂清 凉药,产生类似于禅定的效果,反躬自省下,得到心灵的净化,内分泌系统就会分泌出愉快的激素,产生 悦感,压力得到释放,情绪得到抚慰。有网友说看后会落泪,也是压力得到舒缓的一种表现,难怪会产生“太
治愈了”的感觉。 都说现代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新颖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人的心理健 康问题也随之凸显,亚健康、抑郁症、路怒症、暴躁症,过去闻所未闻,如今司空见。 行文结构: (1)文章引用外国网友的评论,说明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引出后文的讨论。 (2)文章指出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定位,再进一步说明李子柒这样的走红存在着必然因素。 (3)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肯定了李子柒视频对于文化传承问题的积极意义。 (4)文章对“李子柒现象”中公众的认识进行了分析,并表明了客观、理性的观点态度。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 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 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 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 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 足。
--------------------------------------------------------
作者:增肥在路上
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dbb833c4fb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e.html
来源:百度文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