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河北武邑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69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河北武邑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360截图20240620153004571.jpg360截图20240620152910760.jpg

2021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4.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读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6.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________  2)材料三: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蜒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12)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

B. 文中父亲年少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

C. 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这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段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练就好手艺的原因,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

B. 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C.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D. 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父母白头偕老,作者选取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来见证时代变迁,以小见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9. 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的丰富意蕴。

10.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十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1. 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陪护

C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 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盛水浆                   剖之以为瓢

B. 吴王使之将                 则所用之异也

C.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则瓠落无所容               则所用之异也

13. 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C. 克己复礼为仁             D.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

14.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十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 “,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得之,以说吴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的描写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相思的女性。

B. 开头两句展现的景象神态毕现地村托出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柳塘新绿,这令人倍感温柔的景色减却了思妇心中的离愁。

C.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日头一句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指出离恨人间有白头的祸根。

D. 辛弃疾虽是豪放词人,但这首词却写思妇的离愁别恨,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在风格上比较特别,是一首优美婉约词。

17. 辛弃疾的这首词表面上虽然是代人赋,实则别有怀抱。请结合词中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3)当我们与朋友分别时,会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为朋友壮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9.下面是承德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程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

祝您工作顺利!

承德中学星云文学社

201856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新冠疫情期间,日本捐赠中国物资外包装上的赠言惊艳了众多中国网友。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富山捐辽宁: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而我们中国本土媒体: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对此,部分网友认为:中华文化在东瀛!

1)简要分析部分网友得出中华文化在东瀛这一观点的原因。

2)如果让你反驳网友这一观点,你有哪些理由?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竹子的成长历程:前四年,地面部分仅仅长了三十厘米。于是总有人埋怨它不争气,生长太慢,却忽视它在这四年中,地下盘根错节,拓展几十平方米疆域的事实。而一旦爆发,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地面部分却可以疯狂生长成二十米开外的毛竹。让人可叹的是,有多少人能熬过地面四年短短的三十厘米,而收获这长长的二十米?

从毛竹的生长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以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文字阅读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D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文信息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

B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述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不能说明确告诉

D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表述是 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对、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背离文意。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为: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明确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三,答题要求为概括,答案要点为特点,作答时力求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首先理解综合或总说部分:答案(1)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归纳,答案(2)中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三中心话题的整合理解。

然后分析第(1)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元素与元素相乘’)”源自材料二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

答案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源自材料二结尾部分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

(2)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被动接受源自材料三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

答案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源自材料三结尾处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项,“……这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错误。这里体现的是老手艺人对品质以及传统的坚持,并不是否定。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错误。并将父亲比作,运用了比喻修辞,并无借代。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丰富意蕴的鉴赏能力。

1)结合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可知,一针一线表明了父亲的职业为裁缝,并能表现他工作的认真细致。

2)结合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可知,皆关情则能突出父亲对职业的热爱尊重。皆关情则能突出父亲对职业的情感,整个标题表现父亲是一位乡间裁缝,他用真情为乡间人服务,他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热爱。

3)父亲凭借勤劳、质朴的品格与精湛的手艺赢得乡亲的尊重、家庭的幸福,体现了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

1)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头年语言简洁质朴、口语化,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浓厚。

2)由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咔哧”“ !”“咚咚咚中描写父亲裁剪的干净利落,运用大量拟声词,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突出其裁剪手艺的高超,。

3)由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中的乡工”“上门工”“贪墨等词语,地方色彩浓厚,具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

4)由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贴切生动,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

5)由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可知,引用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源于生活的语言,使文章明快风趣。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B项,结合无用可知,意思是砸破。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介词,用;第二个,介词,把;

B项,第一个,代词,他;第二个,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动词,调制。

D项,两个都是助词,和后面词语构成所字结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足下始

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C项,判断句,表判断,是;

D项,状语后置句,应为非所以内于孺子父母交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错误,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代词,代药方;,目的连词,来;,游说。

2)中,,善于;第一个,动词,调制;通作,皮肤受冻开裂;……,把……作为。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这令人倍感温柔的景色减却了思妇心中的离愁错,不是减却离愁,而是以乐景衬哀情,使离愁更重。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注意关键意象及其带有作者情感的字词。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词的最后一句进一步表现美人的痴情。美人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已经看不到心上人,然而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

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这首词表面上虽然是代人赋,但是实际上词人是在写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因为,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直有用香草美人寄托理想的传统。结合辛弃疾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这首词是作者被弹劾解官后,在带湖闲居时所作。可知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通过写美人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思念情人,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视、实现自己壮志的爱国情怀。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8题详解】曾记否    (2).到中流击水    (3).浪遏飞舟    (4).夏虫也为我沉默    (5).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海内存知己    (7).天涯若比邻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等。

19题详解】(1)“敝校改为咱们学校”(学校,或删掉敝校”)

(2)“大作改为作品”(文章”)

(3)“拜读改为阅读

(4)“蓬荜生辉 改为倍感荣幸

(5)“敬谢不敏用词不当。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1)“敝校,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一般不用于集体的事物。改为学校,或删掉敝校

(2)“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此处称我社同学的作品,改为作品

(3)“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受某某人指点。敬词,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此处请对方读作品,改为阅读

(4)“蓬荜生辉,形容贵客来访令主人感到增光不少。此处称我社,改为倍感荣幸

(5)“敬谢不敏,是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用词不当,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20题详解】媒体的口号,日本赠言化用(引用)中国古典诗文,语言优美隽永(富有韵律)。

2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网友用有限的案例,武断得出结论,缺少说服力。两者语体不同,缺少可比性。日本的赠言为书面语,中国本土的标语为口头语。两者目的不同,效果也不同。日本的赠言是为了表达两国友谊;本土媒体的标语是面对大众,则是为了鼓劲。日本的赠言是咨询了在日的中国留学生而拟定的,因此网友的结论草率。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观点态度。题目要求简要分析部分网友得出中华文化在东瀛这一观点的原因,解答本题考生考生要分析日本捐赠标语和中国本土媒体标语的不同。日本捐赠的标语典雅隽永,对偶的形式如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凝练生动,韵律优美。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直接引用了《诗经》里的句子,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相比中国本土媒体相对简洁口语化的口号,日本赠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底蕴,所以部分网友得出中华文化在东瀛的结论。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本题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如果让你反驳网友这一观点,你有哪些理由。我们可以从网友得出这个结论的逻辑性的角度来反驳,日本赠言只是个别案例,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不一定带有普遍性。既然部分网友得出中华文化在东瀛的结论是基于日本赠言与中国本土口号不同,那么我们可以细致分析二者的语体色彩,前者是书面语,讲究语法严格,用词文雅,结构严谨等,后者是口语,一般用词通俗,句子简短;也可以从二者目的不同来分析,前者特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诗文,迎合中国文化是为了促进两国友谊,而后者是为了用简洁、通俗的标语为武汉人民加油鼓劲,越通俗简洁越有力量。还有要考虑日本捐赠标语有可能咨询了在日的中国留学生这一情况。

21题详解】例文:

泰山不让,河海不择

高耸云霄竹海,吸引人的目光。毛竹的生长被大多数人关注的不是前四年在地下的盘根错节几十平方米,而是在四年后两个月内疯涨二十米的爆发。如果没有四年的积累酝酿,怎有两个月的疯狂成长?因此,李斯在《谏逐客书》说得恰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它们今天这样是多年积累的结果。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是高耸巍峨的泰山,没人在意它漫长的积累;人们见到的只是汪洋大海的壮阔,没有人想到它曾经经历多少岁月的累积。因此,我要说,打基础才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三年,最后在考场取得辉煌的成绩。

当然,在你取得骄人的成绩后,没有太多的人会在意你在三年中如何隐忍不拔,他们只看得到你骄人闪光的成绩。但是,没有三年挥洒汗水,没有三年努力拼搏,何来骄人成绩?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们必须要做到:坚持,坚持,再坚持。古今中外成功的范例,概莫能外。总结起来便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大家还记得越王勾践的故事吧?被吴王使尽手段,无论是折磨还是羞辱,勾践都要忍辱负重,他在等待时机;他在积蓄力量,为了越国的荣耀。这个等待不是被动的,而是暗中积极筹措,布局谋划,凝聚人心,等到吴王自高自大的时候,勾践一举完成越王勾践破吴归的壮举。恢复越国,勾践的卧薪尝胆,善待百姓,凝聚意志,终于赢得了成功。

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当理想和事业在召唤时,我们需要勇往直前。

网红主播李佳琪,放弃原有的事业,带着自己的团队努力打拼,隐忍了许多年,终于遇到了淘宝,遇到了信息大时代,遇到了网络直播,从此她的推销事业开始发展,货卖得越来越多,从而走向成功。

苏联红色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用心血与生命铸就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在写作中,遇到无数坎坷。心血铸就的书稿丢失了,双目失明的他,凭借记忆从头再来,终于盼来此书大获好评,即将出版的好消息,获得成功从而永垂不朽。

领袖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享受的;沉下身姿,甚至匍匐前行,为的就是创造有朝一日的辉煌。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奔向诗和远方,才能拥有未来。

新竹恨不高千尺,雏凤清于老凤声。用青春拥抱时代,用生命点燃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题目提供给我们一则材料,这则材料讲述了毛竹的成长历程。毛竹在生长的前四年,地面部分仅仅长了三十厘米,却在地下盘根错节,拓展几十平方米疆域,一旦爆发,在短短两个月内,地面部分可以疯狂生长成二十米开外的毛竹。题目问我们从毛竹的生长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毛竹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必须要经历前四年的刻苦隐忍。同时,分析这则材料,要重点把握材料最后一句话:让人可叹的是,有多少人能熬过地面四年短短的三十厘米,而收获这长长的二十米?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必须像毛竹一样,经历之前隐忍的四年,即使别人不理解,也要坚持下去,很多人正是因为熬不过前几年的困难,所以无法获得最后的成功。这正是毛竹的生长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也是材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立意作文时,一定要把握这个中心点,在中心点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内容,可以进行适量的深度阐发,但不能脱离材料中心点,以防作文跑题。

参考立意:

1、茁壮成长必须夯实基础;

2、积蓄力量是成功的前提;

3、扎实积累,打好基础,厚积才能薄发;

4、成长需要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成长。

结构层次:文章标题泰山不让,河海不择紧扣材料,精准立意。文章开篇首先由材料导入论点打基础才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然后分两个层次作为高中生的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三年,最后在考场取得辉煌的成绩”“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当理想和事业在召唤时,需要我们勇往直前,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写新竹恨不高千尺,雏凤清于老凤声。用青春拥抱时代,用生命点燃未来。,总结全文,再次点题。

素材: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正处于人生转折18岁成年的我们,满怀热血,多么渴望奋斗后的功成名就!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的决绝;有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般的自信;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然而,有谁知道,这时的我们仍需渐渐成长,漫长等待,积蓄力量,破竹穿空般,仍走在前行的路上。

3、漫长等待,在感悟生活的美好,或许无法忍受寂寞枯燥;殊不知,生活本身便是乐趣,感悟生活,从点滴开始,生活的美妙与哲理蕴含其中,追求过程本身就是在历练。当具备条件时,正如毛竹历经四年艰苦的积累,充足的酝酿,只用两月时间,奋起20米,破势穿空凌绝顶,打通阳光白云道,逆天而上;可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雄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发奋图强。愿每位有志之人,都能像毛竹生长那样笃志砥砺,不忘初心。

4、刘邦积蓄力量终得天下,秦统一六国乃几世之功;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复仇;邓小平同志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和面临的任务,高瞻远瞩,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家发展战,使中国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等等。

5、所有的成功都是有迹可寻的,总结起来就是厚积薄发。职业女性董卿一直都是我最渴望,最想要成为的一种人。在《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爆红之前,主持人董卿通过了所谓的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在盲目和痛苦中,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勇敢地按下了暂停键,独自一人出国留学,暂别了安身立命十六年的老东家去南加州大学深造,在遥远的国度沉淀和历练自己,最后她以独特的主持风格,成为荧幕中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6、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辉煌的结果,而忽视了辉煌结果后面所隐含的艰辛过程;好多人也只想得到辉煌的结果而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点睛】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去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所以,必须迅速打开思路,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点。建议在文章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抵达材料内核,或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