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长沙县广福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92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长沙县广福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全

360截图20240621172433727.jpg

2021年长沙市长沙县广福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极高,不少城市垃圾围城。

B. 基于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思考,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

C. 焚烧垃圾发电对技术要求很高,产生的有毒废气威胁居民生命健康,是发达国家的无奈选择。

D. 在发达国家通行的垃圾分类法,出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并不能够很好地实施。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现代垃圾不同于传统垃圾,大多数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在自然界没有可以降解它们的微生物。

B. 工业文明造成垃圾问题全面爆发,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或许可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C. 很多政府联手成立了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批判工业文明,减少垃圾的产生。

D. 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E. 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把回收的垃圾经再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

3.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

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

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怎样活下去?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

在《我与地坛》中,我们看到了思想的清晰的展开。作品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而是诸多理念的汇聚和纠结。它从某一个逻辑起点迈步,层层递进和深入,在这条思想路途的终点,生存的牢靠的理由在他面前闪现,日渐明朗,于是生活的重新开展也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和变异。而《我与地坛》,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因此,自甫一问世的那天起,《我与地坛》就不再专属于作者史铁生自己了。

这篇作品最早刊发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我不愿意看作仅仅是一种巧合。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

四十年过去了。时光印证了他的判断。

(取材于彭程散文)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必须厘清的纠缠                厘清:查清、理顺

B. 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      坚硬:残酷而又无法回避

C.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     分蘖:分歧

D. 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    流布:流动散开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该句表现了史铁生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忿怒。

B. 作者引用《活出意义来》, 意在说明懂得为何而活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命运施与的痛苦。

C. 作者多次去地坛,既是对史铁生心路历程的探寻,也表达了自己对史铁生的怀念与敬意。

D. 倒数第2段中用韩少功的话,目的是说《我与地坛》成就之高,足以代表1991年的中国文学。

6. 作者在第段说: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请说明烂牌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全文,概括史铁生将烂牌打得至为出色的过程和出色的表现。

7. 段写道: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请赏析其妙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8.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9.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0.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经,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辫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赢,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B.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C. 帝欲徒/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D.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属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税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

B.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C. “进士,指通过朝廷殿试者,称为进士,殿试前三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D. “,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带有褒贬的称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育不畏权贵。向绶陷害他人致人自杀身亡,但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而吴育不同流合污,认为应该判其死罪。

B. 具有惨遭诬陷。皇帝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在河南时曾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C. 吴育聪颖果断。他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

D. 吴育体质羸弱。他得了心疾,为了治病,找到古药方,把药连同丹砂服用,开始很快痊愈,后来多次发作,不久后去世。

14. 把交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古代诗歌鉴赏(2小题,共9分)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颖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西湖好总领全词,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B.“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C.结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表现出诗人因打破美景的懊恼之情。

D.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

16.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锦瑟》一诗中就有一联提到杜鹃“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结论和原因不超过30字。

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下面是某红茶的沏茶流程图,请把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静。面对今天热闹纷繁、骚动不安的社会、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很多人认为用它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十分恰当。而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甚或是享受,还有人……

请以面对喧嚣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在自然界没有可以降解它们的微生物错,在自然界缺少可以降解它们的微生物。C项,应该是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成立了国际性联盟。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可以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材料一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材料二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材料三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

C.“分蘖:分歧错误,句子怎样活下去?是一个问题,所以分蘖在这里的意思是问题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目的是说《我与地坛》成就之高,足以代表1991年的中国文学错误,由原文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可知,用韩少功的话目的是想说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

故选D

6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原文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可知,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烂牌的含义是命运让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面对人生最大的困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过程:由原文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可知,通过思考,他认识到伤痛和苦难的无所不在;由原文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可知,通过思考,史铁生进而能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由原文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可知,史铁生从写作中获得拯救之路和平衡苦难的力量。

表现:由原文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可知,史铁生从地坛获得的感悟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和力量之源。由原文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可知,以《我与地坛》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促进了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对于灵魂的深入审视,对于命运的深刻思考。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句子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把《我与地坛》比喻成花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就像韩少功所说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足见其价值的巨大。炼狱的黑暗和天堂的光亮构成对比,突出了史铁生经历苦难之后,取得成就之大,在他独自摇着轮椅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我与地坛》的由衷赞美,以及对史铁生与苦难顽强抗争的敬佩之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帝欲徙二人于淮南的意思是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后断句,排除选项CD大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A。句子翻译: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 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掌管五礼之仪制、税收及学校贡举之法错误,管理税收的是户部,不是礼部A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项,导致被发配到延州错误,由原文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安抚使,判延州可知,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被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过了一段时间,吴育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管理延州。由此可知,发配属对原文判延州中的,此处是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可译为……通判”“管理之意。B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政府:朝廷、朝堂或不译。数:多次、屡次。上:皇上。争议上前:()上前争议,状语后置。失色:(因害怕)失掉(正常的)脸色。(2)既而:不久,过了一段时间后。安抚河东:治理(管理)河东,在()河东当安抚(使),到河东任职,在河东理()。奏请:上奏请求,上奏请示,上奏朝廷。为……所:被动句式,被,受到。沮:阻拦,阻挡,阻止,阻挠。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吴育积功升官至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 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 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被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过了一段时间,吴育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管理延州。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吴育晚年在西台,和宋庠相互唱和往来,追溯裴度和白居易遗事到几百篇。吴育体质素来羸弱,年轻时发力学习,得了心疾,后来得到古药方,药需要和丹砂一起服用,服用后大醉,一晚上就痊愈了。后来多次发作,每次发作就要几十天。不久后故去,终年五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正肃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C表现出诗人因打破美景的懊恼之情错误。惊起沙禽掠岸飞,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没有表现出懊恼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词中来看,下片主要写水面、水面涟漪、沙禽等景物,无风水面是静态画面,涟漪”“沙禽掠岸飞是动态画面,由此看来,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写水面平滑,因无风,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结尾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动静结合,是画面富有美感。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18题详解】(1)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    (2).(2)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转换的题目,注意题干提示内容和数据的变化。注意文盲率和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值变化。文盲率下降,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在增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原因。注意字数的要求。

19题详解】要沏茶先烧水,在烧水的同时把壶碗洗净;待水温90度时,铲茶入壶并洗茶弃汤,然后出汤四泡;当水温达到100度时闷茶出汤,沏泡茶过程以汤淡为止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本题属于流程图。解答本题要清晰交待流程,常用首先”“其次”“然后”“主要等用语。用好流程图中的关键信息词,做到不遗漏。连缀成句,做到流畅自然。本题的话题是沏茶流程,箭头整体示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看。上下两栏看似有分步进行的先后顺序,其实可以采用统筹方法,同步进行,即在烧水的时候,可以做洗壶洗碗等准备工作;而当水温达到90度时,有三个步骤首先等工序;而当水温达到100度时,即刻闷茶出汤。总之,整个沏茶过程,以烧水始,以汤淡为止

【点睛】图文转换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在读懂图表上下功夫。就表文来说,要做好的工作,需要先有一个整体把握,即对表头、表中文字、表脚(包括图示)有个综合把握。其次,根据的不同特点去读。表格式要兼顾表格中的多个要素,尤其是这两头。再次,特别关注数据,数据是表里最重要的要素,数据的变化,数据间的比较最能反映表中的问题、观点。其三,注意答题表述细节。最后表述答案时,字数有限制。

20题详解】

面对喧嚣

如果别人的喧嚣是我一个人的孤独,那么红尘万丈,我宁愿坚守这份孤独。

长歌罢广陵

柳幕层层遮,池水款款流。

他高举铁锤,砸碎了尘世浮华。一把铁锤,一池清水,一园翠竹,一把古琴,他安于青眼高歌。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断去青云之路。他嬉笑怒骂,浩气存于胸口潇洒地挥舞着铁锤。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面对钟会,他仰天而笑,吾非汤武而薄周孔!

狂性难收,我自定我去留,贪嗔痴不需看透。他隐于青朱碧柳间,狂歌而笑, 却不曾招来杀机之祸。

凉风卷席人心的寂寞奔赴刑场,他依旧淡然而道:拿琴来。一曲长歌直上九天,高亢,是他矢志不渝的决心;低沉,是他胸腔积涌的对世俗喧嚣的嗔骂,广陵绝散响彻苍穹,只余后人悲叹;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面对喧嚣,长歌罢广陵,我只做一名隐于青竹碧柳间的打铁人。

拔剑起蒿莱

他手握长剑,穿过长风,穿越所有令人沉迷的事物,盛唐的长安涌动着人世凝聚了千年的喧嚣,面对尘世繁华,他只是安静地走来,衣袂翻飞,带着与生俱来的侠骨与傲气。

只可惜君临天下的武则天,虽赏识他的气概,却不需要那么一个锋芒毕露的侠客。

当过右拾遗,下过狱,做过军事参谋,也被贬为军曹,所以当他登临幽州台的那一刻,那曾经为了散发诗文而掷百万钱之琴的侠客,面对尘世无尽的喧嚣,思绪如潮水般涌出忽又戛然而止。长风吹过,他轻轻的吟哦处那首低沉流转的《登幽州台歌》,凛凛的剑气扫过,扬眉出鞘,低眉收势……

面对喧嚣,拔剑起蒿莱,我只做一名游历时光的侠客。

烟雨任平生

沙湖小道,冷雨穿过林叶,淋湿了且行且吟的行人,他身着一袭青衫,足踏一双茫鞋只身在雨中穿行,任凭四周烟雨肆虐。

也曾意气风发,也曾气概云霄;立志识遍天下字,发奋读尽天下书,而如今红尘喧嚣遍尽,江水东流,他只身处黄州,廊外人间纷纷扰扰,廊内行人把盏赏孤光。

他仕途数十载,却因乌台诗案断送了似锦前程。有人说,人世浮沉,转不回命运齿轮,他偏逆行乾坤,一尊还酹江月。不过如梦人生,谁怕?何不诗酒趁年华?

风起于浩然天气,舞于青萍之末。长风吹得他青衫飘摇,他且行且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面对喧嚣,烟雨任平生,我只做一名随遇而安的行人。

人世多愁,喧嚣如梦。面对喧嚣,管他金钱权欲,我愿守住心灵,让心与真实共舞,淡看人世百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首先分析命题。本次命题是面对喧嚣,由面对喧嚣两个词语组成;所谓喧嚣,本义是声音杂乱,不清静,可以引申为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这个词语用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十分恰当,考生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熟知的有哪些不同喧嚣现象,或择其一二,或纵横整合,可以追问一下,是谁制造了喧嚣,为什么会出现喧嚣喧嚣有何弊益……另一个词语面对强调对待喧嚣的态度。然后分析题目的提示语,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甚或是享受,这里给出的也就是面对喧嚣的态度,可以是淡然处之,可以选择逃避眼不见心不烦,可以选择融入或享受”“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因为面对喧嚣是一个动宾短语,所以此次作文审题的重点应该是面对喧嚣怎么做,不能仅仅围绕喧嚣是什么”“喧嚣怎么样展开。最后分析文体,从要求来看,可以写作记叙文,也可以写作议论文,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要文体鲜明,符合这种文体的特征。如果写情的话,可以以一份洒脱的宁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生活,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如果叙事,可以通过某些事情的记叙,表明自己或者文章面对喧嚣的态度;如果辨理,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是积极应对尘世的喧嚣,还是洒脱从容面对,亦或是其他。

参考立意:面对喧嚣,恬静淡然;面对喧嚣,守住本心;在喧嚣中寻一份纯粹的宁静;面对喧嚣,宁静而致远。

行文结构:首先开篇表明自己身处喧嚣尘世的态度——坚守孤独;然后在正文部分围绕长歌罢广陵”“拔剑起蒿莱”“ 烟雨任平生三个小标题列举嵇康、陈子昂、苏轼三人的事例,借助这些古人表明自己对喧嚣的态度;结尾部分再次表明观点——面对喧嚣,管他金钱权欲,我愿守住心灵,让心与真实共舞,淡看人世百态。

素材:

夏日里百花齐放,争奇斗妍,赢得游人的啧啧赞赏,文人的笔墨文章,遂成- -时之风尚,沸沸扬扬,好不热闹。然而你看池塘里的那一枝俏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秋日里迎瑟瑟寒风而立的金菊,白雪中悄然绽放的腊梅,它们每一个都淡雅绝俗,但并不与百花争得一时的艳丽,面对喧嚣的人群和跟风的赞赏,也从不刻意追求,它们守得心灵的一方静土,从不喧闹沸腾。

 古有诗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面对喧嚣,青竹留一份正气给自己;面对喧嚣,秋菊留一份淡泊给自己;面对喧嚣,寒梅留一份孤傲给自己。面对喧嚣要有自己的选择,当你选择融入它享受它时,你已经赢了它。

 面对喧嚣,也就是华而不实的利益与权力。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 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所以,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来面对喧嚣,平静社会。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喧嚣的,浮夸之风正在和污染每一个人。其实,喧嚣的哪里是社会,而是人心。因为心中的浮躁不安,对名利的追逐, 才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喧嚣。 面对喧嚣,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用自己的方式与喧嚣共舞,让心灵自由游走在尘世间。

 面对周遭的喧嚣,我们都累了倦了,并极力想逃离。因为我们都意识到喧嚣只是一种浮夸 的表象,所谓愈是狂欢,愈是孤单。喧嚣过后的空洞茫然吞噬着我们脆弱的神经,然而逃离终不过是抱薪救火。我们应学会在喧嚣中寻一份纯粹的宁静。

 一些圣贤的经历告诉我们,摆脱喧嚣远非把身体寄于山水之间,这无异于自欺欺人。真正摆脱喧嚣是看透世间污浊,即屈子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阮籍的猖狂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做真实的自己,也成就了《广陵散》的千古绝唱;亦是司马迁的处之泰然,世人取笑面前,将愤恨化为宁静,依心而行,以心为笔,写出华美篇章。

 若说纷杂之时,莫过于青春时光。十六七岁的时期是我们刚刚踏足社会之时,最先入目的往往并非什么道德与责任,而是一波又一波喧嚣的浪涛:鱼龙混杂的网吧歌厅、灯红酒绿的街头,诱惑人心的网络、各种时尚报刊上的奢侈品、玩弄戏世的爱情、大量的不良信息时时刻刻充斥着我们的一切感官。面对喧嚣冗杂,迷失方向者有之,迷乱心智者有之,丧失志向者有之。而真正有志气的人,当学会以静制动、乱中求稳、杂中取胜。青春的喧嚣所在,可以是一颗懵懂的心,可以是一份不羁的倔强,可以是一丝欲语还休的苦涩,半边厚重半边轻浮。真正沉心于杂乱,才能面对那几年的躁乱。

 面对喧嚣,从容安然。宋朝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君主的软弱,佞臣的猖獗,边境的战乱,官场的黑暗,而在这遍处阴霾而嘈杂的年代,有一名垂后世的文豪,他被三贬、被冤狱,饱尝宦海沉浮之苦,可谓生不逢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此般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积极应世的豁达情怀,给自己及苍生一个无边的天空。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