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梅县宪梓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全)
2019-2020学年梅州市梅县宪梓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看重其理想色彩。
B.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
张亚宁
蒲公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俊女子。它的全部属于黄土高原。
这位能歌善舞的俊女子,头顶毛茸茸的花环,总能把黄土高原点亮,她苗条的身材晶莹剔透,与千姿百态的花草依偎,细长繁多的根系紧紧与大地拥抱,相处融洽。走近它们,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到热情、友好。
蒲公英三季迎着烈日怒放,点缀数种草木,染绿黄土高原。数片青绿色的叶子覆盖在大地,几根红褐色的枝干伸向天空,毛茸茸的头饰像棉花球,这时的蒲公英最漂亮。一场或大或小的风,轻而易举地唤醒黄土高原,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别看它的腰肢细长,中间空虚,它坚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活泼可爱一个春天,婀娜多姿一个夏天,直到瑟瑟秋风刮起,它雪白的线球在蔚蓝的天空飘得自然而亲切,漫向远……
一场春雨,一场暖风。春日的土壤无私地放开囚禁的笼子,蒲公英兴高采烈地走出土壤,在广阔的田地成长。用不了多长时间,满地的蒲公英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在某一个早晨或者黄昏,昂然矗立在你的面前,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芽儿喜笑颜开地奔跳,在高原上硕大的篱笆园里嬉笑,可爱至极。多形状的叶子慢慢铺开,与大地相依,没几日,一根喜气盈盈的枝干慢慢张开,渐渐向上伸直,遥望悠悠白云,聆听风儿歌唱。
凉风丝丝的清晨,微风将晶莹剔透的露珠吹落,草木精气神十足。蒲公英像一个活泼的孩子,将整个高原当作最美的乐园,一个劲儿地欢跳。瞧,一株株优雅而干净的蒲公英在高原上任性,把最美的舞姿献给黄土高原。虚空的枝干由青绿变成灰褐色渐渐地打起花蕾慢慢放开,由含蓄到试探,由碎小到欣欣向荣。这时很多人忽略了蒲公英枝干和满地的叶子,专注它头顶的美貌,黄色的花尤为耀眼,自然而然激起无数生长在同一片土地花草的羡慕,它们与蒲公英起奔跑在山山洼洼,沟沟峁峁……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野花中我最崇拜蒲公英。年少的我们行走在草丛中,杂花丛草抹在脚面,一直在悄悄寻找,只为万草丛中的一株蒲公英。蒲公英真是一个大家族,草木繁盛的地方少不了它,草木稀疏的地方依然有:在耕熟了的土地上能生存,在贫瘠的土地上照样活着;在荒凉的山丘默默无闻地成长,小河边定有它们的身影。淘气的孩子结伴提上竹篮子,拿着小袋子,扛起小镢头,或砍,或摘,或拔。然而次年春天,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仍然盛情地成长,似乎少不了一棵,总是那么自信而自然地生活在人们的身边,为对它好和坏的人绽放着从未改变的笑脸。
蒲公英是美丽的花儿,实用的野菜,可贵的药材,似乎这是蒲公英来到美丽的大自然秉承的使命。青春的蒲公英成为人们的美食,生吃和凉拌都是美味佳肴;深深藏在土壤中的根是非常珍贵的药材,人们会挖出来带到集市变卖,填补家用。偶尔有人用蒲公英的叶子和枝干及绒球泡茶喝,小孩子从不敢尝试,吃的最多的就是枝干。成熟的蒲公英被风吹走外,还有年少的我们,刻意吹乱吹跑毛茸茸的“降落伞”,望着飘飞的蒲公英种子,似乎陶醉在蒲公英的另外一个世界,暗暗地猜想:哦,下个春天来临,又会长出多少株蒲公英呢?想到这里,兴奋地跳了起来。啊!至美的蒲公英。
蒲公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蒲公英。每次看到蒲公英,就有了向上的动力。谁都不刻意去给蒲公英浇水、施肥、拉枝、修剪,它们自始至终悄无声息地发芽成长。在长满蒲公英的山丘,细心打量脚下的野花野草,似乎寻找不到别的让自己心动的花儿,总感觉蒲公英是最美的,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你瞧,阳光洒满山野,遍地的蒲公英争奇斗艳地成长,闪耀着炽烈的光芒。
疯狂的风从天边蜂拥而至,在黄土高原上肆意撒野,蒲公英弱小的身躯被风搅乱,观望者的心也跟着蒲公英在风中摇摆。秋风把蒲公英的花儿送走,带着它们在黄土高原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谁都会坚信,蒲公英只是做了一次休整而已,明年春天它还会来到黄土高原,在人们的身边尽情地开放。也许它根本没有远行,只是幽默地变了一次隐身术,藏在另一片草丛中,与辽阔的大地一同呼吸。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6期,有删减)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在作者的眼中蒲公英时而是俊俏的女子,能歌善舞、热情友好;时而又像一个活泼的孩子,任性地欢跳、奔跑。
B. 蒲公英一年四季绽放,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它,它可以把黄土高原点亮,让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C. 在描写蒲公英时,作者使用了大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蒲公英鲜活的形象。
D. 蒲公英浑身是宝,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这是作者喜爱、崇拜它的原因。
E.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明快质朴的文风令读者倍感亲切。
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 在作者的笔下蒲公英有哪些性格特点?
10. 在文中两次写到蒲公英拥有至高无上的梦想,这个梦想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②矣。”(《里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释:①党:类。②仁:同“人”。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知人”的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上
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抡材①愧杞柟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①选拔人才。②借指良才。
1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天地”既与题目“楼上”相呼应,又领起下面的“北”、“南”。
B.三四两句说,君王在北,而自己身在南方帮不上忙,感到无奈、无力。
C.五六两句,诗人自愧不是良才,并以念念不忘国事会伤身来自我安慰。
D.七八两句的意思是,遭逢乱离自救尚且艰难,终将在偏远的南方老去。
13.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2)《赤壁赋》中,从侧面衬托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古老风俗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旧书店与图书馆的意义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既是知识的海洋,蕴藏着精神财富,②更重要的是探寻文化的宝地,是人与书亲密接触的地方,③可以说,因为旧书店绝不是故纸堆里的旧时光,④恰恰相反,它是传承知识、传递书香的文化场所。⑤让旧书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不仅能让更多人与好书相遇、被书香浸润,⑥更能塑造文化地标、装点城市风景、提升城市气质。⑦在这个意义上,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⑧留住旧书店,不能只靠情怀。⑨近年来,不少旧书店都寻找新的生长点,或是在开发文创产品上做文章,或是在书籍品质提高上下功夫,线上线下齐发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6.右下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研究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在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容易取得成就。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一段: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强”错误,加因果,选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D.“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错误,以偏概全且曲解文意,出处见原文第三段“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界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无中生有,文章没有明确表示“中国引领浪潮”而是说“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有原文第二节中“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可以知道“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推断错误,原文并无此意,并未否定以往几十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蒲公英一年四季绽放”错误。从“蒲公英三季迎着烈日怒放,点缀数种草木,染绿黄土高原”可见应该是春夏秋三季绽放。
D项,“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这是作者喜爱、崇拜它的原因”错误,从文本来看,蒲公英的顽强的生命力才是作者崇拜的主要原因。
故选B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类题目,需要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考生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模式来答题。
首先看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谁,由“用不了多长时间,满地的蒲公英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在某一个早晨或者黄昏,昂然矗立在你的面前,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芽儿喜笑颜开地奔跳,在高原上硕大的篱笆园里嬉笑,可爱至极”可知,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蒲公英”,是物体;然后看使用什么方式或什么词语来描绘蒲公英,从修辞手法上来看,主要使用拟人的修辞,如“兴高采烈”“幸福了”“捧红了”等词,赋予蒲公英人的情态,写出蒲公英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从用词特点上来看,使用叠词,如“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芽儿”,既有触觉,也有视觉,强化了蒲公英刚发芽时的柔嫩鲜绿,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形象特点的能力。
从“蒲公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俊女子”“走近它们,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到热情、友好”“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在高原上硕大的篱笆园里嬉笑,可爱至极”可见,蒲公英美丽、活泼可爱、热情友好;“蒲公英一起奔跑在山山洼洼,沟沟峁峁……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遍地的蒲公英争奇斗艳地成长,闪耀着炽烈的光芒”可见,它容光四射,朝气蓬勃;“谁都不刻意去给蒲公英浇水、施肥、拉枝、修剪,它们自始至终悄无声息地发芽成长”“秋风把蒲公英的花儿送走,带着它们在黄土高原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可见,它生命力顽强,能随遇而安;从“淘气的孩子结伴提上竹篮子,拿着小袋子,扛起小镢头,或砍,或摘,或拔。然而次年春天,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仍然盛情地成长,似乎少不了一棵,总是那么自信而自然地生活在人们的身边,为对它好和坏的人绽放着从未改变的笑脸”“蒲公英是美丽的花儿,实用的野菜,可贵的药材,似乎这是蒲公英来到美丽的大自然秉承的使命”可见她的善良、宽容以及对人们的无私奉献;从“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可见,它也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第三段“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别看它的腰肢细长,中间空虚,它坚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活泼可爱一个春天,婀娜多姿一个夏天,直到瑟瑟秋风刮起,它雪白的绒球在蔚蓝的天空飘得自然而亲切,漫向远方”,第八段“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想要在贫瘠的土地上拼搏、奋斗们还要一直向前走,走向远方。再看作者写作蒲公英梦想的真实意图,从文中来看,作者写蒲公英,但最终意图不在蒲公英上,而在那些黄土高原的人身上,这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蒲公英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像蒲公美一样在黄土高原上拼搏奋斗的人们的讴歌,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人的崇敬之情。
【11题详解】认识:要注意观察是否言行一致;可以根据所犯的错误来判断其为人;要独立判断,不受他人好恶的影响。
启示: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具体实践。避免产生偏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能力。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表明孔子最后通过言和行共同判断一个人。即观察其人是否言行一致。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意思是 “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即可以根据所犯的错误来判断其为人。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即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真正认识一个人,要自己去判断。
孔子的这些话都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不能从表象简单判断一个人,应如何去深入认识别人。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经验谈启示即可。比如第一点谈不能轻信于人;第二点谈人犯了错误别一棒子打死,要看其错误性质;第三点谈避免偏见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并以念念不忘国事会伤身来自我安慰”说法错误,“恋阙劳肝肺,抡材愧杞柟”的意思是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由此可见,诗人关心国家人民,至于长劳肺肝,而自愧无大才力,无法为国家、君王分忧,只能徒然伤心劳神。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接着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分为两问,第一问答题时答出诗句的意思,“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站在楼头瞭望着残破的天地,只能临风搔首,忧国忧民一筹莫展竟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这白玉的发簪。第二问分析诗人情感,要结合重点诗句、关键词语,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比如诗歌首联,“空搔首”“频抽簪”,通过具体动作可以看出国家多难,诗人竟一筹莫展,搔头无济于事,体现了诗人空怀报国之志,沦弃草野,不知如何、无能为力的心情。诗歌颈联,“恋阙劳肝肺”,“恋阙”句从自己角度说。古人以君代国,爱君即是爱国,爱国之情出于肺腑,忧思之极,五内俱焚,故曰“劳肝肺”。可见诗人心忧国家,想为国家为君主分忧,“抡材愧杞柟”,“杞橹”指良才,当此非常之际,朝廷需材,而己非栋梁之任,故曰“愧”。诗人关心国家人民,至于长劳肺肝,而自愧无大才力,整顿乾坤,可见诗人心忧国事而无能为力的愁苦。诗歌尾联“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归结到自己,自叹身世飘泊,预料将老死湘潭,直抒胸臆,表达出沉痛悲凉的乱世漂泊的离愁。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14题详解】亦余心之所善兮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舞幽壑之潜蛟 (4).泣孤舟之嫠妇 (5).箫鼓追随春社近 (6).衣冠简朴古风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如下:“善”“犹”“壑”“嫠”“箫”“简朴”
【15题详解】②把“更重要的”改为“也”或“还”;③把“因为”删除;⑦在“有其存在的”前加“旧书店”;⑨把“书籍品质提高”改成“提高书籍品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第一处是②,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由“既是知识的海洋”知“更重要的是”不合适,应改为“也”或“还”。
第二处是③,强加因果,应将“因为”删除。
第三处是⑦,缺少主语,“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前加“旧书店”。
第三处是⑨,前后句式不一致,前面“开发文创产品上做文章”是动宾结构,“书籍品质提高”改为“提高书籍品质”。
【16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标志中的构成要素,按照总分和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然后联系现实,结合着题干中中国传统节“七夕”展开合理的联想,将标志的寓意表达出来。由图示可知,牛郎织女与天河连汉水、喜鹊搭桥的故事与“七夕”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了一起,故可从传统文化所讴歌的爱情、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
【17题详解】例文:
持之以恒,着力攻坚
木板有厚有薄,但只有在最厚处磨砺,才有可能取到火种。人生道路有易有难,但只有在困境中持之以恒,着力攻坚,才有可能有大的成就。
持之以恒,着力攻坚,个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生活着近七十六亿人。尽管每一个人的个性不同,思想不同,但在浩浩荡荡、漫无边际的历史长河中,个人如同一滴水,落入河中,就随着波涛的翻滚而消失不见。但一个人绝不能因为自己是几十万分之一、几十亿分之一而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而应有追求、有目标、有汗水、有成长,有成就。正因为人生渺小而短暂,更应该让它如夏花绚烂,尽情绽放,清香远逸。成就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奋斗的力量,这过程需要比别人克服更多的艰辛,如同面对一条充满险阻,需披荆斩棘的困难之路,有可能一路上遍布危险的陷阱,痛苦、挫折如同家常便饭。也有可能眼前是一堵墙,一堵难以跨越、横亘绵延始终的巨墙。面对如此障碍,唯有持之以恒,着力攻坚,在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岁月中,全心全意突破一个个难关,这样,方可得到终点的幸福与温暖,获得有所建树的巨大成就感,进入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美好境界。
持之以恒,着力攻坚,集体才能富有力量。集体或者说团队这种组织形态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一个团队集体或者说团队这种组织形态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一个团队能干成什么,很大程度和它能否同心协力,共同攻坚的集体意识有关。可以这样说,屠呦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于团队每一位研究者都能和屠呦呦一起持之以恒,着力攻坚。我想,如果他们不去研究这几乎从零开始的抗疟疾药物,而着眼于一些简单易成的实验,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但是这群人,偏偏选择了这一相对困难的领域,在一次又一次、一日复一日的失败中,最终发现并有效提取了青蒿素,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可见,集体若要创造更大价值,离不开在“最厚的地方”的钻研。
持之以恒,着力攻坚,民族、国家才能有未来的希望。共产党人在那个民不聊生、充满炮火硝烟的时代,毅然决然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同样是共产党人,在当今这个风云莫测的时代,带领全国人民,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才有了国家的飞速发展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从建国初期的“两弹一星”到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推进,无一不在证明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和危机,只有不懈奋斗,才可能有更好的前途。持之以恒,着力攻坚,是人生、是集体、更是国家与民族前进的希望。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
首先,具体分析材料,应该抓住“最薄的地方”“最厚的地方”两个关键词语来理解。“最薄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少,风险小,且容易成功;“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不容易成功,但相较“最薄的地方”,它蕴藏着最大的希望,一旦钻透,就是质的飞跃,就能提升个人境界,取得“火种”,并最终带动团队、企业发展,推助科技、文化进步。
其次,确定作文立意,既可肯定“钻最厚的地方”,也可肯定“钻最薄的地方”。“钻最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就是不怕困难,勇接挑战,唯此才能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达到新境界;于国家而言,突破核心技术,就不会永远受制于人,拔除腐败威胁,就能深得广大民心……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且需要努力去钻的“最厚的地方”,正如罗曼•罗兰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把时间花费在跨界发展上,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钻最薄的地方”,大发展的时代给予每个人更多的选择机会,审时度势者胜,创新求变者强,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人生木板上“最薄的地方”,用巧劲替代蛮劲,大胆跨界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就。
最后,明确命题意图,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往往紧扣社会、时代发展的脉搏,考生要通过对关键词的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文材料的倾向性。该题就暗示考生,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两种选择中权衡利弊,做出最上乘的选择,然后在行文中畅所欲言,以展现当代青年的睿智、责任与担当。
参考立意:
(1)意志非常才能创造奇迹。(2)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3)调整方向,因时而变,一转身处天地宽。
参考素材:
(1)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就拿字典编纂来说,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2)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
(3)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4)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因“没有后方”而困难重重。邓小平却说,“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面向未来,铭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我们拥有的将是无穷的力量。
结构层次:
作文开篇照应材料,亮明观点;之后从“持之以恒,着力攻坚,个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持之以恒,着力攻坚,集体才能富有力量”“持之以恒,着力攻坚,民族、国家才能有未来的希望”三个角度,层层递进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照应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