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深圳市公明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76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深圳市公明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360截图20240702152509687.jpg

020届深圳市公明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1)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2)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3)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4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5)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6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讯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7)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8)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9)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10)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11)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12)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13)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14)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15)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16)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17)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18)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中国青年》)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是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警醒人们共同面对这个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

B. 今天人们对故乡的认识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故乡不再是活的地点,而是死的地址。故乡不再是那热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是户籍跟身份证。

C. 作为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北京的文化符号,例如地名、风物等,既支撑了自己的观点,也赋予了文章浓郁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

D. 文章既有理性的光芒,又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生活体悟;既有批判和反思,又有感伤与企盼。对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执着守望,是本文的写作旨归。

2. 下列对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人们把故乡指向户籍和身份证,由故乡联想到的仅有房屋”“产权”“住宅等信息时,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论断似乎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B. 故乡的变幻和涂改,缺少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也就不能使人们产生依赖感和深厚情怀。这里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对故乡消逝的哀痛之情。

C.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留给读者无尽的反思空间。

D.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表达了作者回乡的渴望,找寻哪些地点和路标,要为故乡唱一首有词有曲的赞歌。

3.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第(8)段在全文中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5.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6.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7.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雷(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 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 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 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9.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 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 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 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10. 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

11. 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12. 对于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一项是(   )

A. 御,驾车的人。             B. 轻,轻视。             C. 避,逃避。             D. 归,归顺。

13. 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一项是(   )

A. 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B. 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C. 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D. 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少府监李丞山池

李颀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长廊閟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①骕骦(sù shuāng):骏马名。薜萝:薜荔、女萝,两种植物。后借指隐士服饰或住处。(bì):关闭。④“王孙草出自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⑤中散:指三国时期的嵇康。崇尚老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两句扣题并挈领下文,点出李丞山池所在位置,一个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

B.“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这两句中,骕骦马薜萝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与他人相异的情趣。

C.“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这两句写李丞山池周围环境肃静、清幽的特点,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手法。

D.“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这两句运用对仗与用典手法,写友人李丞宅第的外部环境与内室陈设,可见主人的雅趣。

15.“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怀着对反动派极为愤慨的心情,通过沉默的两种后果呼唤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是“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所唱的“________”两句,慷慨悲壮。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7.下图是某医院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请根据该图说明废气和污泥是如何产生及处理的,不超过10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8.不少学生别出心裁地在校服上搞起了涂鸦,画起了火星文、美女、野兽,有的甚至还大胆地写上爱情宣言。针对校服变脸的现象,某班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讨论,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方:在校服上变脸是一种个性的展现,是处于青春期中的青年对于个性的追求。

乙方:《菜根谭》中有言道:个性展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真。而刻意追求的个性,已失去了个性应有的含义。校服变脸就是一种虚浮的个性。

甲方:若在校服上写上正能量的寄语等等,那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正直的、值得发展的个性呢?

乙方:首先我要强调个性是基于规则的产物。如今社会主流是推崇八礼四仪。而其中的仪表之礼就明确表示中小学生应面容、衣帽整洁。整洁即为整齐洁净。在校服上变脸就已违背了社会主流或者道德准则,本身就是不合适的,何来正直、值得发展之说呢?

1)双方争论的焦点是                        

2)作为裁判,你认为哪一方论证更有说服力,请说明理由,不少于40字。

四、写作(6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本色是树,装饰是花。浩瀚的大海保持着深邃的本色,又接受着海鸥活泼的装饰;巍峨的山峦保持着缄默的本色,又接受者花木热情的装饰。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景象总是以不屈的本色和自然的装饰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鉴赏能力。

B项,今天人们对故乡的认识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故乡不再是活的地点,而是死的地址曲解文意。第四段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所以并不能完全否定地点的指示作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D项,要为故乡唱一首有词有曲的赞歌错。文章没有体现要为故乡唱赞歌。通过标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以及作者的描述可知,文章更多的是表达对故乡消逝的哀痛与无奈之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原文说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整容是指在构建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

原文说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由此可知,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破坏,是文化上的失守。

原文说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由此可知,下葬是指故乡的形态被破坏之后,无数的地点失守,文化又被连根拔起,故乡就会真正的沦陷和消逝,无法找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重要段落的作用。

解答本题要从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构上:本段写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

内容上:本段写了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作者借用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的重大发现,诠释了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的论断,证明了地点的重要性,也引发后文对故乡消逝的思考,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主旨上:作者对这段话的引用及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地点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使命的认同,呼吁人们应该重视地点的重要意义,照应了文章主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理解错误。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他既要完成护送任务,也体贴与关爱朝鲜人民。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B.“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理解错误,这里体现王德贵不会照顾孩子的窘迫。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

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战争让孩子遭罪,有力控诉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孩子的哭声唤醒了人们的希望,孩子集中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历史真实: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鲜老百姓”“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

审美感受: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志愿军战士体谅老百姓过日子节俭,能带上的都帮她们带上,见有孩子就帮忙带孩子,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

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C项,有误。回车而避之翻译为:于是命令车夫绕道行驶。,回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此所谓螳螂者也,判断句,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后面断开,排除AC这里面解释为退却,而不是连词,做的宾语,所以应在后断开,排除D

整句话的翻译为:这是一只螳螂。这种虫子,只知道往前冲而不知道向后退,从不衡量自己有多大力量,却轻视自己的对手。

故选B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齐庄公外出打猎,有一只虫子举起前肢要与他们的车轮搏斗。庄公问驾车的人:这是什么虫子?驾车的回答说:这是一只螳螂。这种虫子,只知道往前冲而不知道向后退,从不衡量自己有多大力量,却轻视自己的对手。庄公说:它要是人的话,一定是无敌于天下的勇士啊!于是命令车夫绕道行驶,避让开螳螂,而勇士归顺了他。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一个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错。在句中用作能愿动词,意为能够,联系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一联的意思看,诗人说少府监李丞能够在有限的府亭空间内布置这些山林风景,以寄托自己的山林隐逸之思。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与他人的汲汲于荣利是不一样的。这种情怀或说精神怀抱,在诗人看来,是一种清风。从诗篇整体结构看,字居于首句句首,有警策全篇,奠定感情基调之意味,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个字伏笔下文的而我薜萝心,以及末尾的清风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归结,要读懂其思想感情,要联系全诗。清风多仰慕一句,清风是诗人的化身,也暗含高洁之意,联系前面对李丞居住环境和情趣的描写,据此可以得出表达了对友人李丞淡泊荣华富贵之高洁情怀的仰慕之情。吾亦尔知音一句直抒胸臆,但含意丰富,可以从友情方面进行解读,据此可以得出抒发了诗人与友人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的欣悦之情。另外,仰慕知音还有另外一层含意,联系前面诗句而我薜萝心”“长廊閟军器,以及引用《招隐上》和崇尚老庄的嵇康的典故,可以得出表达了诗人对隐逸山林、无世俗纷扰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题详解】不在沉默中爆发    (2).就在沉默中灭亡    (3).风萧萧兮易水寒    (4).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出淤泥而不染    (6).濯清涟而不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记忆时可结合诗句的含义。

17题详解】处理过程中产生了污泥,污泥排入污泥贮存池,经污泥叠螺脱水机脱水消毒后被定期清运处理。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先确定叙述顺序,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注意题干要求请根据该图说明废气和污泥是如何产生及处理的,不超过100,按照要求作答。

从图上来看,废气是废水经过MBBR生化池处理产生的;废气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活性炭+紫外光催化净化后排出。而污泥是废水经过MBBR生化池和混凝沉淀池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理分三步,排入污泥贮存池,经污泥叠螺脱水机脱水消毒、定期清运处理。考生围绕这些拟写即可。

18题详解】

2)示例1:甲方论证更有说服力。甲方采用作诠释的方法,确定校服变脸的含义,角度鲜明,立论很稳。

示例2:乙方论证更有说服力。乙方采用引用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针对甲方的观点,击中要害,反驳有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不少学生别出心裁地在校服上搞起了涂鸦,画起了火星文、美女、野兽,有的甚至还大胆地写上爱情宣言。针对校服变脸的现象,某班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讨论,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然后总结双方的观点,特别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不分,然后理清双方的理由。

本语段围绕的是校服变脸的现象,双方谈论的关键词就是个性,所以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在校服上变脸是不是一种个性。作为裁判就行裁决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双方当中谁更具说服力,然后结合材料给出理由。如:甲,第一句话就对校服变脸做出了诠释,认为校服变脸是一种个性的表现,立场很稳,所以甲更具说服力。乙,第一句话就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菜根谭》中的名言,第二句话采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举主流社会推出八仪四礼,从而说明在校服上变脸没背了社会主流或道德准则,从而集中对方的要害,从而说明校服变脸并不是个性的表现。

19题详解】

去其装饰 留下本色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读《三字经》中的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确,就像世界上难以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群中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那是人之本性,而去其装饰,留其本色,这才是每个人该坚守的信念。

去其装饰,留其本色,给心灵一份回归的宁静。陶潜的选择是对的,他毅然放弃了官场的浮华和骄奢,放弃了仕途的华丽与虚伪,他就把大印挂于堂前,然后走出来,走到去风和日丽之中,走到乡村田野之中,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这便是他的本色啊!君不见陶公躬耕南亩的姿态,殊不知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里寻找他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这样一位回归田野的诗人,在和谐的风光中找回了那份心灵的宁静与纯真,并以因此得到的清新菊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去其装饰,留其本色,给精神一份纯洁的执著。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林黛玉的超凡脱俗的容貌似乎早已预示了她有着一颗不同寻常的心灵,其实那只是坚守本色的执著啊。生活在贾府那充满铜臭的屋檐下,多少人已经被金钱异化——王熙凤那一副穿金戴银,珠光宝气的打扮简直是俗透了!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坚守着本性,带上绢带,荷上小锄,手把花锄来葬花,口中吟道一抔黄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对,就是这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反映了怎样的坦荡胸襟和执著精神啊。

浮于装饰,失其本色,必将导致灵魂的丧失。还记得那个江郎才尽的故事吗?那个本可以做出一番大业的少年沉湎于浮华之中,沉湎于贪图享乐的放纵之中,沉湎于那些看似华丽的生活的装饰之中,最终只落得个才尽的下场,还要用个五色笔的故事来搪塞,实在可悲,可悲!其实,江郎后来写不出美丽文章的原因很简单,他的灵魂早已在生命众多装饰的遮掩中丧失了。

去其装饰,留下本色,给心灵那份宁静,给精神那份执著,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质本洁来还洁去吧。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目。材料作文一般包括材料和要求两部分。审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分析,提炼写作的中心,这是写作的关键。本题中材料部分以比喻的形式交代了本色之于树、装饰之于花,大海之于深邃、海鸥之于活泼,高山之于壮观、花木之于热情等大自然的诸多事物之间都呈现出了本色与装饰的关系,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但是材料结尾由自然界的事物转而写人,提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共有两种答案,一是;二是。由此,题目就可以转化为从装饰本色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上来理解。本色是本来面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装饰是使美观,是锦上添花。要装饰,还是保持本色,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爱好来确定。

因此立意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既可写拒绝装饰,保留自然的美,保持自己的个性,主张多一份本色,少点装饰,一个人没有了本色便容易失去自我。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立意,和谐的装饰更显本色,恰到好处的装饰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有了兰芷在手的屈原才更像屈原。恰当的装饰可以让本色更美丽,不恰当的装饰只会弄巧成拙。一句话,只有辩证的分析装饰与本色,理性的思考装饰与本色,才是对这个话题题意的最佳把握。

立意:1. 多一点本色,少一点装饰

 装饰固不可少,本色断不可丢

 淡妆浓抹总须相宜     

 去伪存真,本色待人

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素材:1. 回首历史,多少小人对装饰趋之若鹜,唯有君子对本色怀谨握瑜……装饰是无须兑现诺言时的夸夸其谈,本色是身处逆境却初衷不改。当国泰民安时,朝中文武百官哪一个不是满口的忠心为国,但当道光皇帝要派一个人去广东查禁鸦片时,他们都退缩了,惟有林则徐没有。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这就是他的人生本色。当国家需要便在所不辞,管它是浮是沉,管它前途险恶。尽管后来遭受流放,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却没有半点更改。困境中的矢志不渝才是真正的本色。

 装饰是肮脏内心的欲盖弥彰,本色是清白内心的无声标显。历来有多少伪君子满口孝道父母逝去后痛哭流涕,三年守陵五年穿孝。更有甚者,撒下谷子引麻雀来吃,以表自己感动天地,以求沽名钓誉。然而看看父母尚在时,他们对老人家的行径,便觉装饰者的可憎。阮籍,这个才华横溢的一代文人,对父母的敬重无人不知。父母去世后,他在灵堂内饮酒,弹琴,多少骂他良心狗肺,但装饰者总要将露馅更欺骗不了历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色是无须张显的美德。

 装饰是代价惨重的得不偿失,本色是生命价值的真正体现。王尔德笔下的雷格,为了装饰自己的外貌,用自己的灵魂、亲人朋友换来一张永不老去的面庞,但随着被无边的寂寞无情的侵蚀,他才凄然发现,自己为了装饰失去了多少美好的东西。人生老去盛年不在,本是规律,就是人生本色疲于装饰又何苦?本色是对矫饰的鞭挞,对生命本质的追求。

 泰格尔有诗云:云儿愿为一只鸟,鸟儿愿为一片云。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就是那只鸟那片云,在劳神苦思的装饰自己?其实云儿本为一片云,鸟儿本为一只鸟。享受你人生的本色,生命才会更有意义。记住你来到人生的本色,人生的旅途才会更加坦荡宽广。

去装饰,还本色,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贫乐道。

 陶渊明厌弃了官场到处珠光宝气的虚无,反璞归真,舒放安贫乐道的本心,令人钦佩。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抛开了礼教的束缚与官场的烦恼,展现狂放不羁的本性,叫人称快。庄子面对荣华富贵的机会,持竿不顾,真不愧为是一棵看守人类精神的树。

安贫乐道,才能抛开官场中的客套、庸俗和挤满笑容的脸,还一个悠然自得给自己。

去装饰,还本色,是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

 去装饰,还本色,是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坦荡。自古就有伯夷不食周粟故事流传下来。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气凛然的诗句,一代忠臣铭刻史册。钱学森放弃了美国政府的高薪聘请,毅然返回祖国。

本色,还有更深的含义。坦然,因为对自己的忠诚爱国的人生底线的坚持,不怨不悔。

 因装饰而想本色,装饰固然不能脱离本色。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芰荷芙蓉之衣裳,缤纷之饰,非屈子之高洁不能佩也。飘飘之羽扇,高高之纶巾,非公瑾之儒雅不能饰也。赤兔马,青龙刀,非关公之威武不能称也。试使关公之饰与公瑾、屈子易,不可也。何哉?本色异也。

然而现代物质化的浪潮席卷而来。都市中喧宾夺主的戏剧处处上演。如在冬日用橡胶做仿真椰子树,与冬日之本色背道而驰。如化妆品畅销,美容业火爆,越来越多女孩用一种名叫时尚的装扮,希望把自己变得美丽,在北京、上海等地还出现了人造美女,不禁让人怀念素面朝天的时代。

 然而本色又如何能没有装饰呢?

装饰在另一种意义上,是本色的一种符号。缺少了这种符号和象征,本色无疑也要大打折扣。潇洒浪漫者,李太白之本色。故诗仙必著谢公屐、持绿玉杖、佩长剑、骑五花马。屐杖剑马者,游侠仙客之装饰也。若无此四者,止一莽夫尔,何可为诗仙也?

结构:文章开头引用《三字经》的话引出观点,去其装饰,留其本色,这才是每个人该坚守的信念;然后结合陶渊明和林黛玉的例子从正面分析去其装饰,留其本色,给心灵一份回归的宁静,给精神一份纯洁的执著;接着在引用江郎才尽的故事从反面分析浮于装饰,失其本色,必将导致灵魂的丧失;结尾回扣观点去其装饰,留下本色,给心灵那份宁静,给精神那份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