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上海科教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2021届上海教科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淤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 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 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 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5.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药》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
B. 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描述了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情状。
C. “药”是小说线索,节选部分通过老栓买药——茶客谈药,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革命者的形象。
D. 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因生活贫困而小心谨慎。
B. “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还要劝牢头造反”对康大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夏三爷的讽刺嘲弄,对革命者夏瑜的痛恨。
C. 通过文中康大叔的叙述,交代了红眼睛阿义盘问夏瑜底细的情节,这是对夏瑜的侧面描写,烘托了夏瑜的人物形象。
D. 文中多处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如“红眼睛”“驼背”“花白胡子”等,使文章语言更加凝练生动传神。
9. 文中“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是什么身份?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10. 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卷楼记
【元】郝 经
万卷楼,顺天贾侯藏书之所也。曰“万卷”,殆不啻万焉,不啻万而曰万者,举成数也。金源氏末,天造草昧,豪杰哄起。于是拥兵者万焉,建侯者万焉,积粟帛、金具、子女以为己有者,断阡陌、占屋宅、跨连州郡以为己业者,又各万焉。侯则独不然,息民保境,礼贤聚书,劝学事师而已。于是取众人之所弃以为己有,河朔之书尽往归之,故侯之万者独书焉。乃作楼藏之。楼既成,尽以卷帙置其上,别而为九。六经则居上上,尊经也。传注则居上中,后传也。诸子则居上下,经之余也。历代史居中上,亚六经也。杂传记居中中,次史也。诸儒史论居中下,史之余也。先正文集及诸著述居下上,经史之余也。百家众流、阴阳图籍、山经地志、方伎术数,则居下中,皆书之支流余裔也。其法书名画,则居下下,艺成而下也。栉比鳞次,高切星汉。人之文与天文际,私家之藏,几逾秘监。故贾侯之书甲天下。方干戈坏乱,经籍委地,侯独力为捆拾,吾道赖以不亡,虽孔氏之壁、河间之府,不是过也。彼富贵者之楼,管弦樽俎,肴核几席,登览燕集之具充焉。侯之楼,则古圣今贤,大经格言,修身治世之典积焉。时顺天之治,尝最诸道,推为钜公伟人,而又乐贤下士,切切于收览遗书为志,故天下之人益以此贤侯。
侯既贮书于楼,谓其将佐曰:“昔蔡中郎书籍畀之王粲,而粲卒名世。今吾之书若是,不有所畀,适足以为蠹鱼之食,不免堕檐之讥矣。吾闻郝氏子经,嗜书力学,吾将畀之。鞅掌之隙,亦得窃听焉。”时,经寓居铁佛寺之南堂,坐彻明者五年矣,以书币邀致其府,于楼之侧筑堂,曰“中和”,尽以楼之书见付,使肆其观览。侯则时令讲解一编,辄曰:“吾之书有归矣,吾不为书肆矣。向吾之书贮于楼中,今则贮子之腹中。向者大圣人之道布于方策,今则布诸子之心矣。子其摛光揭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不然则亦蠹鱼之穴堕檐之楼尔子其勉之。”经再拜谢,其不克负荷,每为流涕感刻曰:“经举家之盎缶不能购一经,故每区区晨夜叩人之门,藉书以为学。今侯以数十年之勤,数万卷之多,尽以见畀。虽侯之盛意,岂非天邪?如怠忽自弃,以多书而不能如无书之初心,业不能勤而卒无有成,则非负侯,是负天也。复何以立于世哉!”故书侯聚书起楼及畀经为学之义以为记,以明侯之德,且以自警,庶几终不负侯云。
(节选自《陵川集》)
【注】金源:金朝女真族发祥兴王之地,代指金朝政权。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其摛光揭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不然则亦蠹鱼之穴/堕檐之楼尔/子其勉之/
B. 子其摛光揭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不然/则亦蠹鱼之穴/堕檐之楼尔/子其勉之/
C. 子其摛光揭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不然则亦蠹鱼之穴/堕檐之楼尔/子其勉之/
D. 子其摛光揭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不然/则亦蠹鱼之穴/堕檐之楼尔/子其勉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朔:地区名,初为汉武帝在阴山、贺兰山脚下黄河草原所设的朔方郡,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B. 方伎:也作方技。古代指医病、占卜、星象之类的技艺,也指医药之书。
C. 樽俎:酒杯和礼器,泛指盛酒食的器具,后来常作为宴席的代称。古代酒器有很多种,如卮、角、爵、觥、筹、簋等。
D. 蠹鱼:一种蛀蚀衣物、书籍的小虫。白居易有诗云: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说的也是这种小虫子。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卷楼,因藏书多而名之。其实它的藏书不只万卷,只是取其整数罢了,而且书籍涉及门类繁多,贾侯将之分为九类。
B. 万卷楼的拥有者贾侯,在四处豪杰峰起的金朝末年,在别人囤积谷粟、布帛、金银财宝,甚至吞并土地的时候,他却收集书籍,劝人尊师学习。
C. 贾侯搜集河朔地区的书籍,并建楼以藏之,同时他又将书籍按类别等次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他最尊重经书,所以把六经放在了最上面的地方,而其他书法及名画则放在了最下面。
D. 贾侯仰慕蔡中郎的雅行,希望藏书免为蠹鱼之食,自己和子孙都能听到郝经的精辟讲解,更希望藏书能用世济民。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栉比鳞次,高切星汉。人之文与天文际,私家之藏,几逾秘监。
(2)经举家之盎缶不能购一经,故每区区晨夜叩人之门,藉书以为学。今侯以数十年之勤,数万卷之多,尽以见畀。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四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正值“不感之年”,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
B.“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直抒胸臆,点出诗人叹息、痛楚根源是中年疾病缠身以及和挚友的离别。
C.“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点明时节,“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
D.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是说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滑滑细流般和缓之感。
16.辛弃疾词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3)《过秦论》中表现百姓踊跃跟从陈涉起义的两句话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淘宝客服部门催发货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图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从图中总结出两条知识遗忘的规律,并总结一下这张图在学习方面给你的启示。
规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作文。
材料:
杰克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后来因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与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因故意杀人而坐牢。另一个儿子靠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为何同样环境熏陶下的兄弟俩,命运截然不同呢?当人们问起其中的原因时,两人的答案竟然是相同的:“碰上了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构思一篇作文。2.不要脱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D考核内容,C项考核结构。
A项,“长期以来”错,女主人公是在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才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项,“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错,小说只体现了女主人公单位工作的繁忙。
D项,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
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第一问:“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能力。从文中“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看出文中她具有责任感;“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说明她孝顺;“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说明她善于识人;“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说明她有进取心。第二问: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回答时抓住“疏远”、“回避” “愧疚”、“悔恨” “担心”“忧虑”来回答。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情节内容,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文章表现手法重点理清文章的核心要素。第①点从人物形象(或小说内容)上分析,只要能抓住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来回答即可;第②点从写作手法上分析,重点在于回答出与上文的对比,及对比的作用;第③点从文章结构上分析,考生可从与上文照应的角度分析,也可从对下文内容做铺垫的角度分析,如与下文写她听到的士大哥的话后忧虑更深做了铺垫,向读者交代了她牵挂父亲安危的原因。在回乡的火车站上看到女主人公像一个小孩妈妈提问题这个简单的情节,是自己内心感受到自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爱,让其内心有了一种触动,更加彰显自己的人文情怀。运用了对比手法,此时的内心感受与上文的逃避形成对比,体现了她的愧疚之情。这一情节与上文写她请假迫不及待地回家相呼应,与下文她听到的士大哥的话后忧虑更深做了铺垫,体现了对父母的依恋和牵挂。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错误,无中生有,作者写这篇小说主要在于批判民众的愚昧,以“药”为题主要在于疗救人们的思想,与“医学”无关。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B项,“表现了他对夏三爷的讽刺嘲弄,对革命者夏瑜的痛恨”错误,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康大叔的职业身份是一职业刽子手。他凶暴、残忍、无耻。他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一样同属于社会最底层,他信息灵,了解牢狱内情,会卖人血馒头,赚得“泯灭良知”的钱,而这一点与华老拴买人血馒头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麻木无知愚昧残忍的体现。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可知这个黑衣人是“刽子手”或者“卖人血馒头的人”。“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个黑衣人是“刽子手”,可知“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表现他的贪婪。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主题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文章主题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题干中问的是茶客们的情绪,我们要在文本中首先找到和“情绪”有关的内容。“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此处情绪是“气愤”;“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此处情绪是“高兴”。他们表现出的是对革命者的气愤和革命者挨打的高兴,说明他们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看客。我们接着思考作者刻画他们的目的,他们都是普通的民众,也受着压迫和剥削,作者既有对他们的同情,又有对他们的愤怒,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想要疗救的也就是他们,期待他们早日清醒。从夏瑜的角度,他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却被国人围观嘲笑,也说明了他们革命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用于世”主语是“吾之书”,“吾之书用于世”作“俾”的宾语,此句为典型的兼语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是判断句,“子之腹”是后文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译文:你一定要将他们发扬光大,让我的书能实用于社会,来有益于百姓,那么你的肚子也就成了万代的府库了,不这样做,则也仅仅成为书虫的巢穴,坍塌了屋檐的楼房罢了,你一定要努力呀!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C项,“如卮、角、爵、觥、筹、簋等”错误,“筹、簋”不是酒具。“筹”是计数目或用作领取物品凭证的用具;“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自己和子孙都能听到郝经的精辟讲解”错误,没有“子孙”。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栉比鳞次,整齐排列;补充主语“书”;切,靠近、贴近;逾,超过。
(2)举,全;每,常常;区区,谦辞、我;藉,借;见畀,赠送给我,见,代指我。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万卷楼,顺天(北京)贾侯(贾辅)藏书的地方,称为“万卷”,恐怕不止几万卷,不止万卷却称为万卷楼,是说成整数。金朝政权的末年,世间都很混乱,四处豪杰蜂拥而起。于是有兵马的人有很多,立诸侯的人有很多,囤积谷粟与布帘、金银财宝,美女,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所属品,切断道路,霸占屋宅,横跨一州又一州吞并土地,把这些当作自己的家业,又有很多人。唯独贾侯不这样做,他让平民休养生息,保护边境,礼遇贤者,收集书籍,劝诚别人学习,尊奉老师罢了。于是取众人所抛弃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河朔的书他都全都收集家中,所以贾侯拥有很多的只有书。于是建了一座楼来收藏。楼已经建成,把书籍全都收藏在里面,分为九类。六经放在最上面最重要的地方,这是尊重经书的表现。传注放在上面,排在经书的后面,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放在传注的下面,这是经书的残留部分。历代的史书放在诸子的下面,这是次于六经的书。杂传放在中间,这是次于史书的书。诸儒史论放在杂传的下面,这是史书的残留部分。前代贤人的文集及诸著述放在诸儒史论的下面,这是经史的残留部分。百家众多流派、阴阳风水的图书、山经及地志、医、卜、星、相以及数学相关的书籍,把他们放在先正文集及诸著述的下面,这些书都是书籍中的支流末流。其他书法及名画作品,则放在最最下面,学艺的书是最下的。书整齐排列,高得(几乎)贴近银河。人间书籍(高得)与天文象(或日月星辰)交接,私人的藏书,几乎超过了秘书监(的藏书),所以贾侯的藏书为天下第一。当时战争使天下大乱,书籍被扔在地上(无人问津),贾侯独自将书籍收藏起来,道义因此而不消亡,即使孔氏(孔安国)的藏书壁,河间府的书,也不超过这里。那些富贵之人的楼子,充满了管弦乐器和酒器。菜肴瓜果堆满几案,登高揽胜,满是宴饮聚会的器具。而贾侯的楼宇内,则堆满了古今圣贤的经书格言,修身治世的典籍。那时顺天府(贾侯)的治理,曾经在各个省排行最上等,贾侯被举荐为伟人,同时(他)又乐于礼贤下士,急切地以收藏古代的藏书为志,所以天下人更加因此认为贾侯贤能。
贾侯将书籍贮藏在万卷楼之后,对辅佐他的人说:“当初蔡中郎将书送给王粲,王粲最终显名于世。如今我的书也像这样(多),不用来给予别人,只会作为蛀书虫的食物,难免成为他人屋檐下的(谈论讥讽)。我听说郝家有子名经,喜爱读书,勤奋学习,我要将书给他。我繁忙的间隙,也能偶尔偷偷地听一听。”当时,我寄居在铁佛寺的南堂,因为彻夜(学习)已有五年,(贾侯)用信札邀请我到他的府邸,在万卷楼的一侧砌了房子,叫做“中和”,把楼中的书都交给我,使我能纵情观看阅览。贾侯有时会让我讲解一遍,他总说:“我的书有归宿了,我不再是个开书铺的了,从前我的书收藏在楼上,现在驻藏在你的腹中了,从前大圣人的学说留在书册上,如今留在你的心中,你一定要将他们发扬光大,让我的书能实用于社会,来有益于百姓,那么你的肚子也就成了万代的府库了,不这样做,则也仅仅成为书虫的巢穴,坍塌了屋檐的楼房罢了,你一定要努力呀!”我两次拜谢,不能承受盛意,总是为此流泪,心怀感激地说:“我(即使)用全家的财产(也)不能换购一本经书,因此我时常日夜击别人的门,借书来学习。如今贾侯用数十年的努力,(把)数万卷这么多的书籍,全部赠送给我。虽然是贾侯的盛意,难道不是上天眷顾我吗?如果我怠惰玩忽放弃自己,因为书多而不能像没有书读时的初心,学业不勤奋而最终学无所成,那么我不仅是辜负了贾侯,更是辜负了天意。又凭什么在世上立足呢?”所以写下贾侯收集书籍、建起藏书楼,以及给予我经书作学问的义行,(来)作为楼记,以此来彰显贾侯的盛德,并且用来警醒自己,望最终不辜负贾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根源是中年疾病缠身以及和挚友的离别”错误,“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是时稼轩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闲置在江西上饶,所以“多病”并不是实指身体的疾病,是指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最大的痛楚是报国无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蜀道登天”一句,化用李白《蜀道难》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诗中是点出入蜀的艰难,作者借用李白诗句,其实是暗含朋友此行之艰难,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更希望他早日归来。李正之此行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开头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
②“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了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出师表》是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好友李正之能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忠心报国,让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同时寄托了作者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③“西南更草相如檄”运用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的典故,《谕巴蜀檄》是一篇政府文告。缘自使臣唐蒙出使西南夜郎、僰中时,曾征发巴蜀吏卒扰民,引起当地百姓大惊恐,于是武帝派司马相如前往责唐蒙,并代表朝廷谕告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帝之意,以安定之。作者用“更草相如檄”一句,“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把南宋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所以辛弃疾引用这个典故既是希望友人像司马相如那样,体察民情,安抚百姓,治理后方;又透露出对朝廷不出师东北却让友人前往巴蜀的愤恨。
④“儿女泪”是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的意思是: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这句起到过渡作用,消散了上阕愁闷的情绪。“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诗词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本题要关注如下信息,(1)中“体现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话”,(2)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3)中“表现百姓踊跃跟从陈涉起义”。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罟”“洿”“鳖”“蟹”“螯”“鳝”“赢”“景”。
【18题详解】淘宝客服部门在买家咨询发货状态后,需要确认是否超期,如果正常,要安抚买家;如果超期发货,需要登记记录,催促卖家发货,并赠送买家赠品,相关人员要做好跟进处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然后明确图的性质,如本题是“淘宝客服部门催发货流程图”,既然是流程图,考生要就要关注图的构成和图上箭头的指向,明确叙述的顺序。从图上来看,第一步是“买家咨询快递状态”,第二步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正常”,就要安抚买家,另一种是超期发货,就要进行登记,记录超期发货,催促发货并赠送买家赠品,同时通知相关人员跟进处理。
【点睛】流程图做题方法: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19题详解】规律:①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②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 (2).或:①在识记某一知识后,第一天遗忘速度最快;②一天之后遗忘速度趋缓。 (3).启示: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复习越及时,效果越好。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数据图的题目,分析数据图要注意把握数据的名称,要看清题干中所列的数据的内容。本题数据的名称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给的数据数轴的内容,“学习天数”“知识保持百分率”,最后要注意总结数据图的规律和启示,考生要特别注意学习中知识的保持百分率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变化的特点。
【20题详解】例文:
河的两岸
河的两岸,一岸堕落,一岸超越。
——题记
有个故事说,上帝把两粒种子撒在沙漠,一粒种子在沙漠中抱怨,终于死亡,化为沙粒;一粒种子努力寻觅生长的条件,终于长成一棵胡杨树,化为一片绿洲。
上帝说:人生的河有两岸,一岸堕落,一岸超越。
曾在街头看见托碗行乞的残疾人,蓬头垢面,将残缺的肢体炫耀似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脸上是麻木的表情,眼光迷茫空洞。放下一元钱,回到学校,翻开课本,正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心中莫名地生出一份伤感。“我用轮椅丈量生命”,振聋发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脑中浮现的是残奥会上那些拼搏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人生的河有两岸,一岸堕落,一岸超越。
不记得是范进中举的狂态,还是张继枫桥夜泊的行吟;不记得是一朝踏尽长安花的傲颜,还是挂印而归的坦然。只知道他们都曾走进科举的大门,一些从此挤进侯门,在风花雪月中做尽阿谀奉承之事;一些归隐田园,在风和日丽中彰显闲适恬淡之情。
历史记下了他们,留待后人评述。
他,面对一群人的凌辱,低头,从胯下爬过,坦然而去;他,面对一群人的围攻,昂首,从马上跳下,剑在颈间滑过。无论是从胯下爬过的韩信还是乌江自刎的项羽,都能审时度势,不因环境改变自己的志向,这只因为生命是一条河,一岸是死的堕落,一岸是生的超越。
田间,一块闪闪的金子,同时耕作的两个读书人,一个视而不见,一个拾起又丢弃;一辆华车驰过,还是这两个读书人,一个熟视无睹,一个举目遥望。一把刀从席间划过,管宁、华歆之间变成一条鸿沟:一边是堕落,一边是超脱。
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举手投降,为虎作伥,出卖自己的同胞;她,义正词严,甘愿牺牲,保护身边的同志。同样的白色恐怖,甫志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江雪筠活在人民的心中。
在同一间教室的你我他,有人正挥笔疾书,有人正昏昏欲睡;有人一脸的坦然,有人一脸的迷茫。时间在流逝,成为一条河:一岸是堕落,一岸是超越。
佛说人生而平等。
一样的天,一样的地,一样的血在我们体内流动,然而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河的两岸,一岸是堕落,一岸是超越。但我想知道你的脚踏在河的哪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材料中有三个人物,父亲是两个儿子成长的环境,大儿子受到环境的影响,与父亲一样沦为罪人;二儿子却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优秀、幸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不是造就人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由于个人的信念、目标不同,结局也不同。
行文中可以讨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外因也具有影响作用:在外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尽量抵制不利条件,削弱其不利影响,甚至创造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立意】(1)身处逆境,不要自暴自弃,而应挣脱环境的束缚。(2)成功来自内因,靠自己努力才能改变命运。(3)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素材】(1)人的命运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越王勾践身受国耻,在简陋的屋舍中奋发苦读病书,在艰难的条件下蒙受耻辱,环境可谓差矣,但他却能够卧薪尝胆,知耻而后勇,在困苦中实现他灭吴复国之霸业。
(2)命途多舛,不是只有低头黯然神伤。易安,曾高吟“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的易安是绝不会被命运淹没的。丧夫之痛,南渡之痛,怎打垮一个如此追求完美的女性?她于是撰写《金石录》,完成与明诚共赴的事业;她于编订《漱玉词》,留传篇篇才思涌动的佳作。不是谁都会对环境称臣,不是谁都必须匍匐在命运的脚下苟延残喘,不见天日。易安绝美的一笔,棒喝弄人的逆境,飞升令人仰视的佳境。
(3)逆境不足畏,心态成高格。艰难困苦之境,不是谁都必须向命运俯首称臣。我们要选择跨越它,跨越这色厉内荏的阻挡我们前进的家伙。“苦难对于愚者必是不可逾越的绊脚石,对于智者何尝不是通向远方的垫脚石?”一如东坡苏州黄州何处非子之乐土?一贬再贬,曳杖声依然铿锵!为官为民,他没有循规蹈矩,他循着文学之流,一直寻到汨罗江,寻到灵动不羁的篇章,书写辉煌,成就一代文豪的佳话。环境之苦焉能扼我咽喉,我心中自有大江东去,滚滚波涛,壮阔地奔流向前。东坡跟随着自己的心,直追逐到汨罗江畔去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簑烟雨任平生”“我一生之至乐在为文时”,东坡的成就绝非环境所利,绝非依前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