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南昌民德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70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南昌民德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全)


360截图20240705191241766.jpg360截图20240705191136736.jpg360截图20240705191616510.jpg

360截图20240705191814136.jpg


          2021届南昌民德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鸣鸣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宜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丰富了人物性格。

B. 朱先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将他放在典型环境中,主要采用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性格。

C. 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语言多为书面语,文雅而古朴;张总督语言多为口语,直白且随意。

2. 文中的朱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况分析。

3. 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医院看门的是个和善的小老头,立刻放他进去,问明他要见什么人,就把他领到儿科病房。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

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老太婆从一扇门里走出来,后面跟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对她说的话同刚才对医生说的话一样。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我在那里看到了您的姨妈。聂赫留朵夫说。

看到了?她冷冷地说。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不太苦吧?

不,不算什么。可我还没有过惯。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象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再次表示她对那个老太婆的看法,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为什么说:如今都一样

不为什么。她说,用询问的眼光瞅了一下他的脸。

聂赫留朵夫把她这句话和这个眼光理解为她想知道,他是不是坚持他的决定,还是接受了她的拒绝而改变了主意。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医生所表现出的严厉怒气冲冲,侧面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备。

B. 医生态度之所以缓和下来,这与上文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的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关系很熟密切相关。

C.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次见面时她对他发了脾气,一是这次见面时她竟然表现得皱起眉头不想同他我手。

D. 聂赫留朵夫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她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8.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提心吊胆,神经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C. 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接受。

D. “那边好人多得很,这是玛丝洛娃对监狱环境和狱友的认知,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特意在与这里医院环境和人的对比中凸显她善良的一面。

9. 结合课内文段并阅读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玛丝洛娃的画线部分,对比分析两个文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课内)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10. 节选文本中哪些因素让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有删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删减)

【注】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岩:险要。雉:长度单位。自及:自己赶上灾难。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

C.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多次,屡次

D.公闻其期    期:期限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子亦有不利焉    虢叔死焉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以其无礼于晋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D. 吾其还也    公闻其期

13. 下列各组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制,岩邑也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 郑伯克段于鄢    振之以威怒

C. 请京,使居之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 姜氏欲之,焉辟害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4. 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注意伏笔和照应。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是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历史上矛盾冲突严重,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B. 乙文人物个性鲜明。如姜氏请京,可见其偏宠偏爱;共叔段都城过百雉,可见其妄自尊大;郑庄公对弟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足见其老谋深算。

C. 甲乙两文均讲述了郑国如何化解政治危机:甲文危机来自国外,君臣之间放弃前嫌,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乙文危机来自内部,君主采取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策略。

D. 甲乙两文写作手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婉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常常寥寥几笔,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5.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 可除

1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琅玕:翠竹的美称。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 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诗人急切邀请、琵琶女羞赧迟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20.下面文段至少四处有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②“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情传播过程、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施。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隔离与救治,让亲友乃至更多人做好必要防护,更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便于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是对自己和亲友的负责之举。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在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①     ,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

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②     ,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持久而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经典美食与传统节日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

2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夸张             B.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             D.借代、夸张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予以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让文化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以培养家国情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最近仪式感一词流行起来,人们对仪式感的看法形成两个阵营。支持方说,正是传统仪式的不断缺失,导致现在的人丢失了许多好东西,比如见到长辈老师不用再错身让路行礼,丢失了道德礼节;而反对方则说,繁文缛节不过是个形式,婚礼再隆重也不能代表爱情,也可能会离婚。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仪礼建构社会秩序,在仪礼中传承中华文化。

仪式感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主要采用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性格表述错误,文中对朱先生没有进行心理描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依据原文第一段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朱先生坚持晨诵的习惯,可以看出他热爱诗书;依据原文第四段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朱先生对总督不卑不亢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正直清高、不畏权贵;依据原文第六段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从朱先生答应劝说方升,为民请命,可以看出他忧国忧民;依据原文第六段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从朱先生单身前往敌营,可以看出他勇敢镇定。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鉴赏能力。

张总督吟诵古诗,是迫于朱先生的要求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而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吟诵,表面是为朱先生送行,实际是迫于无奈的行为;朱先生吟诵古诗却是触景生情,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朱先这是杜甫的《兵车行》中的诗句,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朱先生由咸阳桥联想到眼前可能发生的战事,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项,对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的原因解释有误。脸红并非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而是玛丝洛娃曲解那边的含义,误以为聂赫留朵夫重提旧情,进而触发了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因而脸红。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项,依次展开描写错误,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是肖像描写;脸刷地红起来是神态描写;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是动作描写;本想不同他握手是心理描写;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是动作和神态描写。所以并没有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依次展开描写。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段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内文段主要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现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连用几个富有动作色彩的动词”“”“,表现出玛丝洛娃对金钱的职业化的贪婪与灵魂的堕落。

选文文段则主要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展现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选文虽使用扬起”“”“ ”“ 动词描写了人物动作,但通过惊奇地”“默默地这些修饰词更能表现玛丝洛娃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

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体现在神态、动作的外在表现上,可在文章中找到这些文句,分析概括,写成答案。

他料想她今天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玛丝洛娃出现了拘谨、羞怯的新表情,可见她近乎麻木的内心出现了新的变化。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泛起了红晕是文中照片对这边那边的误解触发了她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记忆触动了她的心灵。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玛丝洛娃回头望的动作和不安的神态,表明她关心病房里的孩子,内心的善良和母爱已被唤醒。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D项,句意为:庄公得知太叔袭郑的日期。应解释为日期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焉:句末语气助词/兼词,在那里。

B项,之:句中结构助词,的。

C项,以:因为/用来。

D项,其:表商量语气,还是/指示代词,那。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A项,都是判断句。

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C项,都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和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D项,非特殊句式/被动句。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主旨、写作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A项,说明秦、郑历史上矛盾冲突严重,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错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矛盾冲突在晋、郑之间,并不是秦、郑之间。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做好安排,不要使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之后断开;

无使滋蔓中,无使,词组,不能、不要,之前断开;

无使滋蔓”“,两个之间肯定要断开;

难图也中,句尾语气词,之后断开;

况君之宠弟乎中,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况且”“何况,放在句首,之前断开。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您;,这;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啊。(2,承受;若之何,怎么办;,侍奉。

【点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有删减)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叫做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姜氏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做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到了庄公即国君位,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很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曾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就听从您的吩咐。姜氏替他讨封京地,庄公叫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市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便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要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又怎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做好安排,不要使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做多了不义的事情,一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吧。

不久,太叔命令郑国西、北边区的城邑从属于庄公也从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这种两属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如果要把郑国送给太叔,那就允许我侍奉他;要是不给太叔,那就请您除掉他。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会自己害自己。太叔又把原是两属的地方收归自已所有,并扩展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采取行动了。地方一多,将会得到更多的人归附。庄公说:他既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地方多也会垮台。

太叔积极修筑城墙,储积粮草,制造铠甲、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姜夫人也将替他打开城门,作为内应。庄公得知太叔袭郑的日期,便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征讨京城。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逃跑到鄢。庄公又追到鄢去征讨他。五月辛丑日,太叔便逃到共国去了。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删减)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误。写的应该是自然界的南轩竹。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本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9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摧、栈、遮、输。

20题详解】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不搭配,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句,应将只要…………”换成只有…………”句,掌握疫情和警示改为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改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句,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不合逻辑,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中,切断”“过程搭配不当。

句,关联词运用不当,只要…………”表述绝对化,换成表示条件关系的只有…………”

句,成分残缺,掌握疫情和警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都缺少宾语,改为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句,语序不当,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先提出该句所采用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第三,要看清考题的具体要求,针对性作答。

原文中,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处使用了比喻中的暗喻修辞,本体为文化,喻体为五色土,相似点是种类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文化的特点,与下文相呼应承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共同作随着的宾语,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了,精神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从而需要文化丰富多彩,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没有夸张、借代修辞。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本题中,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推断处可以填入也各具特色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推断处应该填入中秋文化同样如此之类的内容。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回答此类问题,主要从句式、内容、结构、修辞、表达效果等方面比较鉴赏。原文的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承接上文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前后呼应,结构上衔接更加自然;原文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更加形象生动。所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4题详解】例文:                 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大多时候,生活的确是平淡无奇又匆匆忙忙,仪式感早就被人们轻易抛诸脑后。每晚放学回家,从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凑合着一顿晚饭;房间里到处是随意乱丢的衣物,周末宅在家里连头发也懒得洗;节假日放个小长假只想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好好放松一下,根本没有心思过节日……生活过得很繁忙,我们还要不停地抱怨它的无聊无趣。

而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才能真真正正发现生活的乐趣。就像一位智者说的,你千万别想在麦当劳旁边的十字路口找到上帝。是啊,一个敷衍了事、平淡无趣的态度怎么能期待拥有一个趣意盎然的生活呢。

有一回,我跟着小姨去听一场小型音乐会,出发前小姨硬是要求我换上正式的礼服,我笑她小题大做。小姨有点生气地说,你能不能给我认真点,有点仪式感,就你这个穿破牛仔的态度能好好听一场音乐会吗?等到音乐会中途,我才发现小姨的话没错。我附近好几个着装随意的年轻人已经开始东倒西歪、窃窃私语甚至小打小闹了。而那些和小姨一样穿着礼服的人却正襟危坐,投入认真地欣赏,神采奕奕。

你看,生活本身就摆在那里,它呈现出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因而也能去尊重生活。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自己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自己正式与一段过去决裂。

我们之所以需要婚礼、毕业典礼、散伙饭、考前誓师会等等仪式,就是需要仪式感来给自己未来的开始赋予新的意义,或者让自己和过去做一个正式的告别。其实我们都知道明天早上醒来一切还是一样,上学高峰的地铁还是会拥挤不堪,学校饭菜的味道还是那样一成不变,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书本和试卷还是会摞成一堆。只是我们需要一个仪式,需要一个可以说你好说再见,一个可以光明正大跟过去决裂,一个似乎可以逼着自己做一些改变的时刻。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详解】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审题: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解答本题,要注意它由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审题的重心应放在材料上。注意分清材料层次,抓住命题中心,辩证分析观点。本题中,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感,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感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材料第一段以辩论的形式给出了正反双方的不同观点,应辩证分析。正方认为仪式有积极的意义不应缺失,是从内涵的角度加以肯定;反方认为繁琐的仪式可以不要,是从形式的角度加以否定。材料第二段肯定了仪式在构建社会秩序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综合两段材料,肯定仪式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即可。

立意:无仪式不成方圆

仪式需要传承

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仪式不应弃

仪式陪伴我们成长

素材: 1、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2、仪式不只是形式,仪式还为其独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中国古代便有;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便是红喜事,而老人仙逝则是白喜事。中国人自古便以满月酒的传统仪式表达对新生命的热忱与祝福;而对于乘鹤西去的老者,用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的仪式表达对逝者诚挚的缅怀与追忆——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无不体现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本身至诚至真的关怀与热爱。

3、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 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公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4、祭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神圣而虔诚的,同时,中国人在也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表现,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好比旧时大操大办喜宴婚庆的奢华浪费已不适当代环保勤俭风尚一般,如此仪式,亟须改变。

6、历史上,不乏改革仪式以响应时代呼唤的先行者。民主之风成主流,孙中山先生果断变革三跪九叩的仪式,以作揖取而代之,天下之士高呼明智。

7、伯尔曼曾说:没有仪式信仰将蜕化为狂信。

8、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

结构:先写缺乏仪式的生活现象的影响,引出仪式感的意义,紧扣观点仪式感不可或缺。然后再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揭示仪式感的意义,最后再拓展到其它仪式,进一步揭示仪式所传承的文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