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宁乡县花明楼希望学校高三语文试卷(全)
2021届长沙市宁乡县宁乡花明楼希望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2000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须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摘编自《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历史发展看,要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保持独立。
B. 地方监察机关和地方政府关系错综复杂,监察机关独立难以一帆风顺。
C. 保证监察官员的独立,应在监察职能上让监察官员专职化并拥有独立弹劾权。
D. 古代垂直监察体系经过长期发展,直到明清时期才形成并确立了完备的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发展过程。
B. 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过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 文章第五段引用唐初有关规定,有力地表明了监察官员明确具有独立弹劾权。
D. 文章末段肯定了古代施政者的智慧,同时也指出了传统监察制度自身的缺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做到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的独立,监察官员的监察职能才能实现专职化。
B. 若监察机关及监察官员的独立性能落实,就能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
C. 监察官员因为拥有独立弹劾权,所以在行使弹劾权力时存在权力泛滥的弊端。
D. 传统监察制度虽然受制于官僚政治体系,但其合理性对后世仍有着借鉴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故乡
梅洁
真的开始上路啦,我迁徙的故乡!
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
满载着移民和家什的大客车、运输车,长龙般在山间公路缓缓前行;
一朵朵鲜艳的大红花挂在移民胸前;
走了千里之路后大红花又挂到了移民新区的房子里;
一排排、一栋栋含有欧式建筑元素的黄瓦白墙的移民新区,矗立在穿街而过的河渠两边;别墅般的房屋里全部装有自来水、管道煤气,还有卫生间。
移民新区将入住874户、3782位来自安阳镇的移民;
团风人为每户移民送来了一份午餐、一袋米、一个开水瓶、一提挂面、一桶油、一筐青莱、一部电话机、一副对联、一挂鞭炮……移民进屋就能开伙;
移民新村已有粮油、蔬菜供应点,己有超市、学校、图书室、卫生医疗室……
啊,乡亲们毕竟等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常务副县长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几十年、几代人在荒沙滩上创造了一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在又要全部沉没了,柳陂的牺牲有多大?邵际军同情他们;他贴着心窝和移民说话。长时间的说话,他的声音完全嘶哑了。
县移民指挥部,设在移民局很旧的小院里,副总指挥周吉礼的办公室门开着,人不在。环视周吉礼简朴的办公室,我在想: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如今,政法委书记兼起了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职务,看来,特殊时刻,县里在紧急调兵遣将。
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我担心地说:“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周吉礼说:“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
是啊,移民的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乡亲每天都在等待着启程的号令,千里迢迢的迁徙长路,数万个家庭的安家落户……每天都要做重要决策的指挥部,“休息”“保重”“注意身体”这些关切的话,对于周吉礼已是奢侈了。
天在下着小雨。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他用一双粗糙大手胡乱地抹着脸上的泪水,然后指着村前广阔、肥沃的田地说:“今年地里没种一棵庄稼,去年都说搬呀搬呀,结果也没搬,地都撂荒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往日的千亩稻田里长满了杂草,刘继武心疼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午后,天开始下雨,好在49辆货车已装载完毕,盖好了苫布,编号列队,卧龙般静静地停在公路边,只等出发的命令。下午4时,一声令下,货车徐徐驶动,开安阳镇,向广阔的江汉平原驶去。
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安阳镇青龙村。
青龙村数百人已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小学校的教室里、走廊里、屋檐下都蹲着、坐着、站着一堆堆来自各村组的移民,他们在那里等着上车的命令,天气很冷,移民们大多穿得很单薄,很多人光脚穿着草鞋。如果按上级规定的出发时间——明天凌晨4点——他们还要在这里等十几个小时。那只有一个月的小移民刘心雨、只有两个月的小移民陈从园怎么受得了?那个70多岁的、坐在轮椅上的偏瘫老人怎么受得了?她大小便失禁啊!那个等待生产的孕妇怎么受得了!
许多移民几天前房子都扒了、锅灶已拆了,他们已好几天没吃上热饭、没喝上热水了!
22点零5分,常务副总指挥周吉礼终于“违规”下令:移民车队提前启程!
我和故乡的朋友兴明、萍清迅即来到沿江大道,我们想在那里送送移民。
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
夜,静极了。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等待乡亲们从这里走过。
23点15分,一辆警车驶过,一辆指挥车驶过。一辆医务救护车驶过。啊,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驶过,一辆又一辆……25辆啊!
我们向车子挥手,向父老乡亲们挥手。
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
永远的告别呀!
父老乡亲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
多好的故乡!多好的人民!多好的执政者啊!
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祷平安…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环境描写较多,涵义丰富。注重环境描写,移民迁徙前的雨夜,既写出天气的寒冷,给移民们造成的困难,又暗示了移民们的心情。
B. 文章细节描写不多,令人感动。写我和村主任刘维武手相握的刹那,中年男子的泪水夺眶而出,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万般不舍。
C. 文章人物形象鲜明,以点带面。重点描写副县长邵际军和副总指挥周吉礼为移民工作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赞颂了所有为移民工作的人们。
D. 文章感情真挚丰富,以小见大。书写了南水北调工程中普通人的义举和贡献,反映了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人民才是前行的力量。
8. 文章倒数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你认为作者的“泪水”中包含着哪些情感?
9. 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性,请你结合这篇文章谈谈散文的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 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高
B.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
C.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至、及
D.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得到,取得
11. 下列句子不属于直接表现作者悲喜之情的一项是( )
A.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D.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2.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B. “及其所之既倦”一句是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C.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D. 作者认为古今“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后世人读到这个句子也会有同感。
13. 将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拂拭残碑
文征明
拂拭残碑,敕飞字①、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②?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③亦何能?逢其欲。
[注]①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宋高宗曾赐岳飞“精忠岳飞”以示褒奖。②徽钦辱,1125年 (宣和七年),金兵南侵,直逼宋都汴京,宋徽宗赵佶见事不可为,急忙传位给赵桓。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汴京,掳徽宗、钦宗二帝北还,徽钦受尽凌辱。③桧,指秦桧。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从叙事写起,引出以下直至终篇的慷慨。残碑的发掘出土,以铁的事实证明高宗当年褒奖岳飞千真万确。
B.上阕略叙事实,深致感叹,于感叹中连发三层疑议,层层紧逼,引起无限激愤,自然引出下片对事理的分析。
C.“千载”两句承上句“此身何属”(自己将处在什么地位呢),进而申言赵构的心迹,无心抗金,更怕收复了中原。
D.“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结尾二句归结岳飞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乃一代奸相秦桧对岳飞的构陷。
15.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古诗文默写
(1)《劝学》中作者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而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会再恢复笔直的样子。
(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英雄人物,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世人常用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不愿意侍奉权贵的态度。
(5)《登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6)在《沁园春·长沙》上阕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出万物在深秋中生机勃勃的样子。
(7)韩愈认为有了疑惑后最终无法解决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自然之友国际基金会是一个积极倡导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机构。最近,该机构拍摄了“大自然在说话”系列影片(《海洋》《雨林》《刺猬》《企鹅》。
请你从“海洋”“雨林”“刺猬”“企鹅”中选择一个对象,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段文字,突出所选对象对人类的意义,呼吁人类不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超过70字。
所选对象:________
70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近来,有些地方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开始执行休假两天半的规定。根据下面的图画概括一下,休假两天半的限定内容有哪些?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当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机会、选择、困难、金钱、死亡……这其中或喜或悲,有人物、有故事、更有思索。你能将你所经历的、所知道的、所想到的写下来吗?
要求: 1、将作文题目《面临……》补足充完整,可以从材料中选择一个方面,也可以另选某个方面进行写作;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D项,“直到明清时期才形成并确立了完备的体系”说法错误,时间错位。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完备于明清”,第三段说“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由此可知,“垂直监察体系”在元代已经形成,并非到“明清时才形成”,到明清已完备。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项,“同时也指出了传统监察制度自身的缺陷”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未曾指出监察制度自身的缺陷,而是指出了这一制度运行的环境缺陷。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A项,“只有做到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的独立”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只是充分条件,且以偏概全。第四段说“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
B项,“若监察机关及监察官员的独立性能落实,就能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表述错误。因为“若……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C项,“在行使弹劾权力时存在权力泛滥的弊端”说法错误,原文为“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可见,并未提“弊端”。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散文中的技巧、构思,也考查主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散文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B项,“文章细节描写不多,令人感动。写我和村主任刘维武手相握的刹那,中年男子的泪水夺眶而出,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万般不舍”说法错误。“细节描写不多”错误:周吉礼左小臂隆起的一块肉包、刘继武流下的泪水。我给乡亲们送行时流下的泪水、结尾双手合十为故乡祈祷,这些都是细节描写。后面分析不太准确,刘继武流泪不仅是他对家乡不舍,还有看见肥沃的田地长满荒草的心疼。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本题题干“文章倒数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你认为作者的‘泪水’中包含着哪些情感”,解答该题抓住作者在结尾的“多好的故乡!多好的人民!多好的执政者啊”这句话并结合全文思考即可。从“多好的故乡!”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深深地依恋之情;从“多好的人民!”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人民做出牺牲的热情讴歌之情;从“多好的执政者啊”看出作者对为移民工作奋斗在一线的广大的干部和职工的崇敬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本的基本特征的能力。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就是指真实身份、真实经历、真实情感以及相关事件的真实性。因此解答时抓住文中的人物、事件、作者经历、作者情感加以分析即可。因此解答时抓住文中的人物、事件、作者经历、作者情感加以分析即可。从人物身份来讲,“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常务副县长邵际车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可知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副总指挥周吉礼、村主任刘继武,他们的身份、姓名都是真实的。从事件上看,从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可知作者观看的录像是真实事件,“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迁徙是真实的。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干部们的工作、对待人民和土地的情感也是真实的。从作者的经历来看,看录像是真的,“天在下着小雨。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我的实地采访是真的,“雨,在昏黄的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夜,静极了。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等待多亲们从这里走过”我经历的移民在雨夜开始迁移的经过是真实的。从作者情感上看,“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多”“多好的人民”可见作者非常关注移民,赞颂移民的牺牲精神,对移民的感情是真实的。从“我担心地说:‘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同吉礼说: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村民: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可以看出作者移民干部的赞颂和敬仰是真心的。从“多好的故乡”以及最后“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多祈祷平安……”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即将消失的依恋是真实的。
【点睛】对于现代文阅读,拿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把握全文。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做题时,应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选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意思是“人们兴发感慨的原因,人们的情致还是一样的”。所以“致”意思为“情致,思想情绪”。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信息能力。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快然自足”直接表现作者情感。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思是“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客观评价对于寿命生命的认知,“听凭”是淡然的心态,故不属于直接表现作者悲喜之情。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意思是“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其中“感慨系之矣”直接表现作者情感。
D.“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意思是“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其中“岂不痛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的能力。
D.“作者认为古今‘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后世人读到这个句子也会有同感”说法错误,作者感到可悲的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是客观的评价,作者的认知,并非可悲的事情。“这句子”应该是“斯文”,理解狭隘了,曲解文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丝竹管弦 ”都是古代的乐器,代指音乐;“觞”,是古代的酒器,也指欢饮、进酒;“咏”,指作诗;“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固”,本来、当然;“一”,数词活用为动词,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看作相等;“虚诞”,虚妄荒诞;“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快乐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胡编乱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结尾二句归结岳飞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乃一代奸相秦桧对岳飞的构陷”错误,“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意思是,秦桧能有何能耐,他之所以肆意构陷,杀害岳飞,力主屈辱苟安,只不过是迎合宋高宗赵构的心意罢了。这几句话说明,岳飞悲剧出于君相的罪恶默契,不仅仅是秦桧的构陷。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上阙“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这是从历代帝王总是要杀功臣这一点出发,对高宗“酷待”岳飞的责难。作者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用“岂是”来反诘。但是,作者也知道,只用“言”,即使是万语千言,也难以挽回冤死者的生命,所以用“可怜”来表哀悼之情。“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无辜’是就岳飞有功无罪而言的;“堪恨”,是就秦桧等人的残酷迫害直至最终杀害而言的;”堪悲”,是就岳飞壮态未酬却冤死而言的;”风波狱”则是高宗“酷待”岳飞的集中表现。表达了作者满怀对岳飞的同情、对秦桧等的愤慨。下阙“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所谓“此身何属”,就是说自己的身份该是什么。一旦中原恢复,徽钦二宗返回,自己的帝位不就保不住了吗?直接揭露宋高宗虚伪自私真面目,表达批判之情。“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里用“笑”字,又一次跟传统看法划清了界限,作者以清醒的认识痛快淋漓地揭露岳飞冤案真相,一笑世人愚昧,不解真相(区区秦桧只不过是替罪羊,他有什么能耐和权力杀害岳飞?)二笑统治阶级推卸责任,掩盖历史真相,造成世人偏见的阴险狠毒。而一个“逢”字又道出了赵构与秦桧之默契。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宋高宗、秦桧等人罪行的挞伐,对岳飞冤案没有得到真正昭雪的悲愤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6题详解】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譬如朝露 (4).去日苦多 (5).江山如画 (6).一时多少豪杰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8).使我不得开心颜 (9).无边落木萧萧下 (10).不尽长江滚滚来 (11).万类霜天竞自由 (12).惑而不从师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暴”“譬”“事”“萧”“竞”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题详解】
海洋:我是海洋,我覆盖了地球大部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来自于我。人类也不例外。请你们不要随意抛洒垃圾,否则你们美丽的家园将失去美丽。
雨林:人类需要我这片雨林做什么呢?我有求必应。我慷慨大方。现在一切不复返。人类总得呼吸吧,而我制造了氧气。人类,你想明白了吗?
刺猬:我虽然全身长满尖刺,却无法保护自己。我最喜欢的食物是白蚁、昆虫、老鼠和蛇,为什么我也被用来满足人类的口欲呢?人类啊,别用刺扎我的心啊。
企鹅:我一袭黑白相间的礼服,如今变得污脏不堪。温室效应,蚕食了我们南极的家园。人类啊,保护好环境吧,我的家园毁环了。你们不也一样会受到损害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的审题重点是从“海洋”“雨林”“刺猬”“企鹅”中选择一个对象,不能另起炉灶。要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段文字,突出所选对象对人类的意义,呼吁人类不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比如选择“海洋”抓的是它的覆盖面积之广和对地球上生命的意义。再如“刺猬”,虽然浑身长刺,形象不好看,但它是有益的动物,专吃白蚁、老鼠等有害生物。一定要写出它对人类的意义,同时要用拟人的手法和第一人称来写,然后是对人类发出呼告。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图的类型,如本题所给的是漫画,然后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下面的图画概括一下,休假两天半的限定内容有哪些”,接着就要观察漫画,找出休假两天半的限定内容有哪些,并进行概括即可。从图上来看,图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图,一部分是文字,图中包括请求休假之人和代表准假的手,文字包括请求休假之人的感叹“具备条件才能休啊”和批假之手批示的内容,批示内容由三个圆圈组成,即“鼓励而非统一”“有条件的单位”“夏季而非全年”,同时这三个圆圈还有相交之处,即“休两天半小短假具备条件才能休”,把这些内容进行组合即可。
【19题详解】例文
面临选择
灼热的阳光肆意烘烤着万物,他又一次来到拉萨河。依旧湛蓝的天飘着稀疏的云。河岸上逗留的黑颈鹤,依旧晃着脑袋,警惕地观望四周。
微风轻抚,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一刻,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第一次来西藏是高中的暑假,他只身来到这神秘的地方。既观望过高耸的雪山,也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晒过太阳。怀着美好的记忆,他又回到了学业的战场。数月后,平日里成绩优异的他却在高考失利。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放弃,或是复读。尽管朋友们都劝他复读,但他不愿再面对,便投身于工作。
又是几月,工作找了辞,辞了找。合适的虽有,但总觉得无趣,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是,他想要的是什么呢?百无聊赖之际,他又想起了西藏,不知冬季的西藏是怎样一番景致。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他背起行囊,再次踏上去西藏的路。
冬日的西藏,阳光依旧灿烂,但空气中散发着阵阵寒意。人也不多,空气尤为清新。远离嘈杂,他来到了山峦脚下。远望,数十只岩羊在陡岩上觅食。上蹿下跳,如履平地。环顾四周,他瞧见了一个人,捧着相机,专心致志地盯着岩羊。待其拍去身上的尘,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时,他上前与其交谈,并提出要看看作品。照片中,在灰褐色的岩壁或洁白的雪地上,一只只灵动的生物仿佛带着神秘的色彩……
离开西藏,他买了台相机。尽管前路未卜,但他毅然选择了摄影这条道路。他细心,且耐心地注视每一个瞬间,踏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也许是一朵花绽放的瞬间,也许是一颗流星擦出的火花,也许是一滴水珠落地时溅起的水花,也许是……两年之后,随处可见他所定格的瑰丽,反映世间的冷暖,记录祖国的风光。
如今,他又一次回到这梦起的地方。望着微波粼粼的拉萨河,他再次举起相机。拍下黑颈鹤的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他想要的是自由,是投身于自然的享受,去关注世间的千变万化,去寻找心中那道最美的风景!
初闻这个故事,感慨不已。尽管他的选择于常人眼中有些荒诞,但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硬把小径拓宽成康庄大道。
面临选择,总会犹豫,但应听从内心,坚守初心。每一个选择,都将决定我们的远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提供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面临”指面前遇到(问题、形势等),既是动词,也是介词。无论是动词,还是介词,都可以在后面添加宾语。首先考生要思考,该补充什么宾语,材料中已经提供了一部分可以填写的内容,如“机会、选择、困难、金钱、死亡”,这些都可以作为“面临”的宾语,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比如“危机”“挫折”“诱惑”“压力”“挑战”“生死”。接着要思考面临这些问题或者形势,该如何去做。如面临机遇,要及时出手,如面临选择,要坚守初心,如面临困难,要迎难而上,如面临挑战,要不骄不躁。最后要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只是在材料中给以暗示,“有人物、有故事、更有思索。你能将你所经历的、所知道的、所想到”,“有人物、有故事”提示可以写记叙文,“有思索”可以写散文或议论文,“你所经历的”表明可以写自己的事情,“所知道的、所想到的”表明可以写他人的事情。
立意:面临抉择,坚守初心(听从内心);面临危机,要积极进取;面临挑战,要沉着冷静;面临压力,从容以对。
素材:
著名作家麦家曾说过:“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点都有一条腾飞的线。”一个圆有无数条切线,每一条切线都是一个机会,但有的人面临这一个个机会时,却选择视而不见,继续每天的生活,周而复始,始终在自己的圆圈中打转,一辈子也没有走出来。但有些人却找到了自己的切点,把握住机会,走出了只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人生。生命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面临机会,选择属于自己的机会,把握住它,最后再去努力奋斗,我相信,成功对于你来说不会很遥远。
面临民族危机,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出了诠释;面临民族危机,岳飞在背上刺着“精忠报国”来表明心志;面临民族危机,陆游死不瞑目,留下了“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慨叹;面临民族危机,林则徐高举禁烟旗帜,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面临民族危机,孙中山毅然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面临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民族解放……
面对压力,我们需要从容。以平和的心态坐看风起云涌,花开花落。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乎?孔雀东南飞,逍遥游乎?行路难乎?在这个行路难的时代中,逍遥游不只是鲲鹏的传说。用真心去体验,去感动,生命中有更多奇迹等待发现,心中多一分平和,心灵多一分光彩。人生是一场旅途,重要的是看风景的心情。心境开阔,压力不再,生命才会有高效率,才会有意义。
行文结构:首先补足标题,如“面临选择”;接着以一段景物描写开篇,引出下文的回忆,然后写他的两次西藏之行,并在其中穿插他的两次选择,第一次是“放弃高考”和“复读”的选择,第二次是想要怎样生活的选择,最终在西藏这片净土听从内心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在选择的领域有所成就;结尾呼应开头,卒章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