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杭州贺知章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2019-2020学年
杭州市贺知章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刚提出时,许多城市管理者简单理解为“数字城市+物联网”,后来发现不对,又变成“数字城市十物联网十大数据”,然后,又变成“数字城市十物联网十大数据十移动互联”,现在有些地方还要加上“无人化”“智能化”,越加越多。这表明,“智慧城市”的定义不断改变,缺乏统一的认识。
“智慧城市”的本质应该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智慧”服务。从建设目标看,智慧城市可以定义为“更节能、更绿色、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利用综合的地理信息服务让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更方便。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系统能提供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一定是三维、全息的。它要求地理信息数据更精细、更广泛、更快速、更实时,而且更便于得出分析结果。
“智慧城市”对地理位置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数据采集技术进行突破,要从单一传感变为集成传感,从移动传感变成传感网,从有限的数据源变成多数据源。同时,几何参数要发展成为物理参数,要加上诸如温度、湿度、PM2.5等指标,推出更多的人性化应用,让城市更加“智慧”。
(摘编自刘先林《智慧城市的本质需厘清》《光明日报》2016年12月9日)
材料二
深圳积极推动实施十大工程, 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加快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同时,全面完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光纤入户率超过90%;启动5G试点,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建设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加快构建海陆空和地上地下的智慧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停车系统。
事实上,深圳正整合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建成统一的政务服务APP, 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入口,力争实现政务服务“一号走遍深圳”,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申报、100%网上审批, 企业办事不出区,个人办事不出街,“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国内领先。
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值得期待。根据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及“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深圳瞄准2018年建成全国一流、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设十大工程,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摘编自李少辉等《打造国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12月11日)
材料三
英国《金融时报》5月3日报道,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地下深处,技术正帮助把一个有150年历史的下水道系统升级到现代标准。该项目是智慧城市运动的一个低调但却有效的范例。在智慧城市运动中,现代的数据科学正在改善城市针对居民的运行和服务。
2010年,在8年内1300次的非法溢流把来自该市下水道网络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密苏里河之后,联邦环境保护局失去了耐心,责成该市在25年内投资25亿美元对其进行整治。负责此项升级工作的安迪·希夫利提议,在降雨量大的时候使用闲置的排水能力,把水位高到危险程度的地方的污水引至低水位的地方,从而降低溢流发生的频率和规模。这将节省挖掘更多下水道和建设抽水设施的费用。
维也纳的城市规划主管托马斯·马德赖特说:“对于今天的城市来说,真正的社会效益将来自对现有技术的运用,而不是采用新技术。”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5月5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慧城市”的定义从开始提出发展到现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正是人们对“智慧城市”缺乏统一的认识,没有理解其本质的表现。
B. 把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作为重点,深圳市积极推动实施十大工程,在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方面,总体水平在国内外领先。
C. 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系统能提供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一定是三维、全息的“智慧”服务。
D. 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一个有150年历史的下水道系统正在技术的帮助下升级到现代标准,该项目成为智慧城市运动中的一个有效范例。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单一传感变为集成传感,从移动传感变成传感网,从有限的数据源变成多数据源,数据采集技术的突破,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B. 深圳正整合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建成统一政务服务APP,力争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个人办事不出街,“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国内领先。
C. 启动5G试点,光纤入户率超过90%,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审批,这些举措为深圳建设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奠定了基础。
D. 我们不否认现代数据科学在改善城市针对居民的运行和服务方面自有其作用,但明显的是,数据科学并不是“智慧城市运动”的全部。
3. 请结合材料,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4.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6.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边邑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减少,侵损
1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唐末黄巢之乱。
13.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居所破旧”,后者作“缺少”讲。
B.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 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鼓励弟侄。
D.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4. 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告诫统治者要汲取秦的教训,不能自己享乐而不顾念百姓。
(2)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认为“恕”是人要终身奉行的一个字,他对这个字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寻欢作乐、虚度美好时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某位师范大学毕业生写给某中学的自荐信正文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在用语等方面不恰当,请找出并改正。
本人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大学期间八次总评,囊括六个第一。本人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本人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同学们玩得非常融洽,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如能在贵校就教,我将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为学校的发展增砖添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根据“只有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张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②张三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③张三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④张三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四、写作(60分)
18.按要求完成作文。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不太适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生身份给本市精神文明网“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写一篇文章,倡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总体水平在国内外领先”错误,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文中相关信息材料二“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值得期待。根据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及‘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深圳瞄准2018年建成全国一流、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设十大工程,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这些举措为深圳建设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奠定了基础”错误,逻辑混乱,据原文材料二,“事实上,深圳正整合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建成统一的政务服务APP, 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入口,力争实现政务服务‘一号走遍深圳’,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申报、100%网上审批”,可知“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审批”是建成城市空间服务平台之后的服务,不能为建设平台奠定基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从建设目标看,智慧城市可以定义为“更节能、更绿色、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利用综合的地理信息服务让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更方便。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系统能提供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一定是三维、全息的。它要求地理信息数据更精细、更广泛、更快速、更实时,而且更便于得出分析结果”,可知明确建设目标,提升信息采集技术。“深圳积极推动实施十大工程, 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加快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可知要整合城市服务资源,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深圳瞄准2018年建成全国一流、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设十大工程,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可知要建设标杆城市,为建设智慧城市积累经验。“对于今天的城市来说,真正的社会效益将来自对现有技术的运用,而不是采用新技术”,可知要注重对现有技术的运用,来降低成本。“英国《金融时报》5月3日报道,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地下深处,技术正帮助把一个有150年历史的下水道系统升级到现代标准。该项目是智慧城市运动的一个低调但却有效的范例。在智慧城市运动中,现代的数据科学正在改善城市针对居民的运行和服务”,可知要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乌纱帽”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项,中的“标准官帽”有误,无中生有,文中无相关信息。原文只是说“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
C项,“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错误,用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原文第四段为“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
D项,颠倒因果,由原文第六段“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可见,收留降臣.笼络人心为因,允许穿明朝朝服.带明朝乌纱帽为果。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推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原因推断错误,原因应是原文第二段“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B项,“玉饰越少,官职越小”不对,官职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乌纱帽上没有玉饰,原文第三段为“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于文无据。D项,“巩固清朝政权”错,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原文为“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B项,鄙,以……为边邑。句子译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为介词,拿。第一个“封”,使……成为疆界,第二个“封”,疆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①以,因为;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晋无礼”,意思是对晋国无礼;贰,有二心。
②焉,何,哪里;用,表原因;亡,使……灭亡,灭掉;陪,增加。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
A项,“前者指‘居所破旧’”分析错误,首句的诗意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所以首句的第一个“穷”字指“处境窘困”。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概括诗句情感的能力。分析诗句景物描写可根据诗句的含义来分析。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要求分析颈联,首先要分析颈联写了什么景色,然后分析这些景色所体现的环境特点,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竹影”“泉声”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借以表现诗人对弟侄勤奋刻苦的赞美之情。
【15题详解】秦爱纷奢 (2).人亦念其家 (3).己所不欲 (4).勿施于人 (5).今年欢笑复明年 (6).秋月春风等闲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如下:“纷”不要写成“分”,“己”不要写成“已”,“勿”不要写成“毋”,“度”不要写成“渡”。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囊括”,包罗,包含;括囊,喻闭口不言。结合“大学期间八次总评”“六个第一”分析。应该改为“荣获”。
“颇有建树”,是褒义词,指在某些方面很有功绩,或者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常用来称赞别人。改为“取得优异成绩”。
“玩得”,口语化,改为“相处”。
“爱戴”,衷心拥护,敬爱拥护。改为“喜爱”。
“就教”,向对方求教,向人请教,前往受教,接受教导。改为“任教”。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整合信息并进行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推理要立足文本,不可武断。
题干句子里的关联词“只有……才”,为必要条件复句,且条件唯一,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做不到“只有”的条件必然实现不了“才”后面的内容,但做到了“只有”的条件不一定能实现“才”后面的内容。
①句,张三做到了“只有”的条件,但不一定能实现“才”后面的内容。结论错误。
②句,张三不能做到“只有”的条件,自然实现不了“才”后面的内容。结论正确。
③句,张三实现了“才”后面的内容,自然是因为他做到了“只有”的条件。结论正确。
④句,张三没有实现“才”后面的内容,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做到“只有”的条件,也有可能他做到了“只有”的条件。结论错误。
故选C。
【18题详解】例文:
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
“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
编辑好,这是我给栏目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请选用。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我深表赞成。这些文明习惯看似小事桩桩,但如果人人都践行起来,天地就会爽朗起来,人间就会和谐起来,国家就会斯文起来!可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在每个人心间,是极为迫切的事情!
尤其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确实关乎生命安全。用餐用公勺公筷,可降低感染风险;拒绝野味,可切断人兽间病毒的传播;保持社交距离,可有效阻断病毒散播渠道;饭前便后勤洗手,可很大程度避免病菌侵害风险;起床后开窗勤通风,也可吹走室内不好空气;……疫情期间专家、媒体之所以反复强调上述文明习惯,是因为一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就会给病毒带来可乘之机!可见,养成文明习惯绝不是小事,否则,就可能带来要命的损害!
其实,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践行文明习惯,切勿有“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的看法。若是疫情来了,就讲究文明习惯;若是疫情过去了,就不讲究文明习惯,那只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受害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由此看来,讲究文明习惯绝对不能一阵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这不好,要想养成文明习惯,就要把那些不好的原先习惯尽数去掉,绝对不能借口“很难改啊”来掩饰自己的主观不作为。记得鲁迅曾对柔石的善意劝告表示为难,说什么使惯了刀枪,再改换其他东西,恐怕很难做到;柔石对此一本正经说道:“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是啊,要改掉原先的不好习惯,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难者也会变易!
当然,也许有人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猛一听,似乎有些道理;其实谬矣!文明习惯从小培养,这是对的;但借口年龄大了,就说自己不适应文明习惯了,那是大错特错的!若你不习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一旦感染疾病,那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用公勺公筷,一旦把病菌传染给其他人,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社交礼仪,一旦闹出交往的纠葛,怎么办?若你不习惯开车礼让行人,一旦撞碰了行人,怎么办?……可见,借口年龄大了,就不愿意养成文明习惯,那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如何才能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呢?无非三条:其一,养成文明习惯要从“我”做起,古人说“非礼勿想,非礼勿言,非礼勿做”,这就是强调文明习惯的自觉性;其二,养成文明习惯要移风易俗,剔旧布新,如原先用自己筷子勺子给客人布菜,那是热情待客;现在就要改用公勺公筷了;否则的话,就会招人烦。其三,养成文明习惯要多顾及他人感受和社会理解,如原先见面要握手,要拥抱;现在疫情期间就要换换方式了,可改为远距离拱手或微笑点头示意,等等。
是啊,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可拒病毒于身体之外;风和日丽时候,养成文明习惯可让行为举止赏心悦目。好处如此之多,为何不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于每个人的心间呢?
高中生×××
2020年4月21日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材料关键词是“文明习惯”,着意于弘扬时代文明,聚焦学生自身良好习惯养成,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写作此文要注意几点:行文主旨不能另起炉灶,倡导意图要鲜明有力,确保论点明确清晰;正面立论与反面驳斥要结合好,“难改论”“不适应论”“一阵风论”等三种错误观点要批驳到位;要结合高中生身份,有策讲出养成文明习惯的具体办法,使得行文更有现实针对性。另外,行文要紧贴材料,贯通材料,切忌在材料外围发议论;还要突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让自己的议论具有穿透力与周延性。当然,也要体现一定文采性。
参考立意:
拒绝陋习,养成文明习惯;
养成文明习惯,从现在做起;
文明习惯伴我行。
素材:
17年前SARS疫情的暴发,就促使人们反思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的关系。“公勺公筷,文明用餐”,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避免交叉感染。生活中的许多疾病,就是由于聚餐时不注意使用“公勺公筷”导致的。比如,好多人得了胃病,就是因为聚餐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拒食野味,走向文明”,既是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的形成。
文明社会的形成,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应当让文明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比如“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学会真诚地说声“对不起”,有序排队上车,尊老爱幼,和睦邻里,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试问,假如我们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养成了以上良好的文明习惯,那么,我们国民的整体素质怎能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呢?我们的社会怎能不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文明社会呢?
一位在埃及旅游的中国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里卢克索神庙浮雕上赫然刻着中文“某某到此一游”。实际上,个别中国游客在境外不文明举动引发的争议一直不断。泰国国家旅游局一官员说,随着中国来泰国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泰国民众对中国游客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留给泰国人的负面印象主要有三:不守秩序、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尊重当地习俗。有些中国游客进入寺庙不脱鞋,偷着躲着穿鞋进入,这被认为是对当地宗教信仰的极大亵渎。
例文结构:
题目“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开头由公益广告入手,提出论点: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在每个人心间,是极为迫切的事情!排比说明疫情期间我们的正确做法,论证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确实关乎生命安全;接着论证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践行文明习惯,切勿有“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的看法;再以鲁迅和柔石的话,批驳“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的说法;再以假设论证法批驳以年龄大为借口的做法;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三条,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