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莱芜五中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59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莱芜五中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360截图20240715182631433.jpg360截图20240715182530754.jpg

2021年莱芜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先哲于吟咏山水中寄情自然,在文字遗存中,常体现出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情趣,也透露出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意识。

唐李章《春游吟》中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的诗句,体现出对春绿的欣赏。元稹《早春寻李校书》写道:江弄琼花散绿纹……撩乱芳情最是君。能够撩乱芳情,使诗人满心欢悦的正是春光绿色。其实,唐人诗作中对绿的赞美,并不仅仅表现为对的热情,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的亲和之心和爱重之情。没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笔端不可能生出如此生动的文字;而在这种观察和理解的背后,是对自然的倾心热爱。在绿色背景的衬映下,又有白鹭”“黄鹂富有生机的歌舞。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过》有诗句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绿色之中,也有斑斑鹿迹和翩翩鸟影。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唐代开明士人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郎士元诗句门通小径怜芳草,皇甫曾诗句独悲孤鹤在人群,都隐约体现了这种意识。

而对于生态的破坏,有识见的诗人是取否定态度的。韦庄《天井关》说到修筑关城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深云筑女墙……斫开树绿为高垒,截断峰青作巨防。如果以生态保护的眼光观察,应当看到这是对斫开树绿”“截断峰青的批评,也曲折表达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又如寒山诗:昨见河边树,摧残不可论。二三余干在,千万斧刀痕。霜凋萎疏叶,波冲枯朽根。”“霜凋”“波冲当然是自然因素,但千万斧刀痕显然是人为的摧残。王建《题金家竹溪》说到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实际上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他的《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等诗句,则表扬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韦应物在《虞获子鹿》中还写道,有人畜养捉获的小鹿,园中虽有美草清流,然而谁知其思,岩谷云游?小鹿内心的愿望,还是渴望回到自然的天地。

当然,这些诗句有些还另有深意,可以作政治寓言理解,但是用这样的形式,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足以反映当时某些社会层次的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先哲在吟咏山水中表达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情感,从而寄情自然。

B. 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我国唐代的开明士人尤其是诗人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

C. 我国古代的一些诗句多另有深意,常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

D. 我国唐代的一些诗句,足以反映当时部分人倾心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人倾心热爱自然,才会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自然,诗作中才能深含亲和、爱重自然的情感。

B. 郎士元、皇甫曾称得上唐代开明、有识见的诗人,在诗作中隐约表达了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C. 韦庄与寒山分别在诗中明确批评了人为因素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

D. 王建诗歌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他在《寄旧山僧》诗中肯定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心理学依据。现代西方学习心理学联络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变化,愉快的结果强化行为,不愉快的结果抑制行为。赏识和惩戒都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教育学依据。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生活充满着各种规则和惩戒,教育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就不能一厢情愿地否定教育惩戒,否则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能炼出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法理依据。职责与权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管理学生的职业权利。权力意味着不可放弃,否则就是不作为,就是失职。同时,教育惩戒权还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权力,教师必须具有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专业自主权。教育惩戒权是其专业自主权的必然组成部分。

(摘编自“360百科《教育惩戒权》)

材料二:

924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罚站罚跑,到1115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除罚站罚跑,前后不到两个月,教师惩戒权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又回到了讨论的原点。

教师惩戒权无法兑现,还与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师惩戒有关。对于教师惩戒,大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口头训斥。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下放学校主管部门。可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谁会去出台容易刺激家长的具体惩戒规定呢?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从现阶段来看,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并没有受到上位法的保护,教师惩戒权从纸上落到地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维扬书生く别让教师惩戒权成为纸上权利),红网”2019118日)

材料三:

事实上,对于罚站罚跑条款被删除,不必过度解读和担心。罚站罚跑的提法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更理性、更审慎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其一味在罚站罚跑上纠结,不如多方倾听,将更有利于完善整个条例。

法律不宜、也不可能事无巨细。诸如罚站罚跑等具体措施不能广泛适用于各年龄段和各教育类型学生群体,也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更合理可行的惩戒措施。与其写入法律,不如下放权利。广东在全国率先用立法赋予老师教育惩成权,其意义不在于制定出哪些具体的惩戒措施,而在于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教师有惩戒权,并给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后果,不能简单地把老师推向前台,甚至把老师当替罪羊,学校及主管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最大程度地消除后顾之忧,老师才能放心大胆地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

(摘编自陈广江《比罚站罚跑更值得关注的是恰当行使惩戒权》,(工人日报)20191119日)

材料四

首先,教育惩戒方式并不单一。它是一个有着等级区分的体系。分级意味着科学合理是教育惩戒的重要依据,要对学生不同的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教育惩戒也包含了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内容,既有刚性又有弹性,体现着因材施教、因龄施教的理念。

而且,教育惩戒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要用正当且有序的程序组织起来。再者,教育惩戒不能没有校规校纪配套。不同等级的教育惩戒都给校规保留了空间。因为,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能够指引实施的手册

最后,教育惩戒绝不是一罚了之。之所以如此注重体系化的建设,之所以在刚性之外保持灵活性,之所以如此看重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是因为教育惩戒终归为了教育。只有目的正确,才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定,继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摘编自丹图《教育惩戒并非一罚了之》,《广州日报》20191126日)

3. 下列对教育惩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方式,由于随后的结果变化会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惩戒对学生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

B. 教育惩戒是一项职业权力,权力是不可放弃的,教师放弃教育惩戒就是失职,对教师专业权力的使用也会有消极影响。

C. 教育惩戒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结果,无论是主管部门或者学校,都不应该把教师推向前台或让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D. 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立法的支持与保护,又需要校规校纪的配套指引,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学生没有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没有锻炼出承担责任与挫折的心理品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教育惩戒的缺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B. 因材施教或因皊施教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落实在教育惩戒中,就要区分不同的惩戒等级,从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措施。

C. 教育惩戒的刚性在于立法明确并制定细则,教育惩戒的弹性在于下放具体实施给主管部门或学校,两者都出于教育惩戒的目的性考虑。

D. 教育惩戒包含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多项内容,如果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够正确,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定或者采取适宜的措施。

5. 针对《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中罚站罚跑条款从规定(草案)到删除(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的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分歧,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条款修订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7.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8.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榖、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墮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萧:萧县。榖:榖水。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B.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旧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在秦汉时专指函谷关。

B. “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

C. “家室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收拾家中的金银财宝等向西逃跑。

D.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羽手段残忍。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B. 项羽怀有私心。他为实现称王的目的,攻下咸阳后,就派人向怀王禀报战况,封诸将为侯王,封沛公为汉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C. 项羽善于用兵。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王的军队打得四处逃散,杀死汉兵十多万人,把汉军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

D. 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2)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13. 当手下劝说项羽不成,而发牢骚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时,项羽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六郡雄:原指六郡一带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这里立功的赵充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二句暗用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表现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B.诗歌第三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三河道,抒发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惆怅心情。

C.诗歌第四句用西汉时在边境立过功的六郡雄赵充国典故,对友人寄托期望。

D.五六句虚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两字写出了山隘险峻,地理位置重要。

15.诗歌七八句用典,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也用了相同的典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请分析两首诗用这个典故,在表达的情感方面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久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

(5)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6)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8)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9)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11)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7.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下面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8.下列选项中,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趾高气昂、目中无人容易摔得粉身碎骨。

B. 高处不胜寒,人可没有腾云驾雾的本领。

C. 不能只抬头看天,也要当心自己的脚下。

D. 凭空搞创作,往往会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这里,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一样冲向蓝天。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的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主要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开篇开门见山,交代主旨:古代先哲于吟咏山水中寄情自然,在文字遗存中,常体现出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情趣,也透露出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意识。

A.强调先哲在吟咏山水中表达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情感,寄情自然

B.强调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某种共识

C.强调古代诗句世事人生的道理

故选D

2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在诗中明确批评了……”有误,原文说曲折表达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都不应该把教师推向前台或让教师承担相应责任理解错误,原文表述为不能简单地把老师推向前台,甚至把老师当替罪羊简单替罪羊不能等同C项相应理解。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C项,教育惩戒的刚性在于立法明确并制定相关细则概括错误,教育惩戒的刚性不包括制定相关细则

故选C

5题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材料二教师惩戒权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又回到了讨论的原点”“教师惩戒权无法兑现,还与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师惩戒有关。对于教师惩戒,大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口头训斥;材料三“‘罚站罚跑的提法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更理性、更审慎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其一味在罚站罚跑’”上纠结,不如多方倾听,将更有利于完善整个条例。据此概括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分析本题,既可以从教育的角度认为删除条款是教育的弹性,也可以从维护权力的角度认为删除条款不利于维护教育的权力,不利于教育惩戒。结合文本分析,自圆其说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彭城为地名,汉皆已入彭城中,彭城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D至彭城中,彭城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

句子翻译为: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错。家室指家眷。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项羽做事迟疑”“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进兵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并没有说没有抓住有利战机,也没有表明项羽做事迟疑

故选D

12x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关键点:

1,劝说;,意动用法,以……为险阻;,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2,退却;为楚所挤,被动句,……被动句标志;多杀,被动句。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当手下劝说项羽不成,而发牢骚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时,项羽的做法,以及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由原文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可知,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由此可见项羽的暴躁残忍。

参考译文:

项羽率兵向西进军屠掠咸阳城,杀死了秦国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

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羽尊称怀王为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文武大臣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封立诸侯,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硬的铠甲,手持锐利的兵器,带头起事,多年暴露在山野,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按理也应当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诸将都说:好。于是分封天下,立诸将做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的土地,在南郑建都。项王立自己为西楚霸王,统辖九个郡,在彭城建都。

这年春天,汉王部署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经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向西从萧县进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推进到彭城,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跑,前后相随掉进穀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十多万人。汉兵都向南逃跑到山里,楚军又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被杀的人很多,汉军十多万士兵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兵堵塞而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包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含,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非常混乱,队阵崩溃,四处逃散,这时,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到沛县,接取家眷向西逃跑;项王也派人追赶他到沛县,擒取汉王的家眷;汉王的家眷都已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逃跑。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现手法的能力。

A项,离别的依依不舍错,”“表现的是军情的紧急。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的意思是: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雁然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以此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范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此处借典抒情,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等。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命题提供一个框架图,答题前必须先读懂这个框架图的意思,弄明白题干对答题的要求。必须注意的是,题干说的是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要求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因此答案除了必须符合题干明确提出的要求之外,在内容上还必须包括四种反应及其应对方式。组织此题答案,应该要注意话语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因此,在开头必须有一句话指出语境,后面的内容应该将框架图中所有的内容组织进去。比如下面的答案:面对拒绝,有人会潇洒地说一句算了,然后彻底结束,换个想法;有人会怏怏地说好吧,内心却深感郁闷,产生挫败感;有人则会反问凭什么,然后怀疑之,批判之;还有一些人会追问为什么,然后不断地分析,勇敢地再尝试。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框架图内容。此图圆圈中的拒绝照应题干中的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一语,而四个方框内写的则是四种反应的具体内容,因此答案必须将四种反应完整的写进去,同时注意词语的准确和表达的清晰。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图的类型,如本题所给的图就是一幅漫画,接着就要分析漫画的主体以及组成部分,尤其要抓住漫画上的文字,来解读漫画的内容;分析完漫画的内容,还要分析漫画影射现实中哪一类现象。从图上来看,漫画的主体是人,这个人头仰得高高的,一手拿笔,正在写着什么,另一手拿着一本书,书上写着我的大作四字,显然这个人正在搞创作;此时这个人抬起一只脚跨过写着当心二字的牌子,而落脚之处却是断崖、云彩,由此可知,这幅漫画是影射现实中那些没有根据、脱离实际生活搞创作的人,他们凭空搞创作,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危险。ABC三项都没有抓住漫画上的文字部分,解读偏离了漫画的中心,排除这三项。故选D

19题详解】【例文】

幸福的支撑

   石头想上天,智慧的庄子自然不会不知道,一次大鹏的背负就足以满足石头的愿望。不然,庄子既能召来大鹏击山,又怎么不能让鸟直接将石头载到天上?但是,庄子要石头先成山,因为庄子明白,真正支撑幸福的是追求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我们大可设想,如果石头没有经历过那风雨洗礼,漫长的期盼,如果它一下子就能投入蓝天的怀抱,那么它的幸福感就必然会大打折扣,因为成功来得如此之易的时候,它带来的快感也将不会长久。

   记得看过这么一篇报道,说的是英国的一个小市民十年前独得当地彩票头奖,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富翁。从那时起,财富使他改变了节俭的习惯。他掷金如土,挥霍无度,十年后竟变得负债累累,被迫申请破产。如此令人唏嘘的经历,难道就不能令我们深思?在成功或幸福不期而至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找到这幸福的支撑?

   古往今来,多少开国帝王英勇无比,但他们的子孙却荒淫无度。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是因为守业者往往看不到这基业的下面,注进了多少血汗,是多少人用筋骨塑造了撑起繁华的支柱。那些不肖子孙以为幸福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眼中,眼前的歌舞升平就是他们稳坐江山的明证,却不知道那些靡靡之音正在腐蚀着他们幸福的支柱。他们既不懂得幸福的难得,又怎么懂得去珍惜幸福?

   相反,只有那些真正行走在追寻幸福快乐的路途上的人,那些品尝过无数艰辛的人,只有他们才会明白,幸福的支撑到底是什么。就像被众神惩罚的西西弗斯,那个不断地将巨石推向山顶,又只能每次眼看着那巨石滚下山去的西西弗斯,我相信,他站在那山顶时,必会有巨大的幸福感。因为他身后有着混和着他血汗的脚印,他手掌上有着在那巨石上磨出的茧,他在推动巨石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顶峰。他不能停止,也不会停止,因为他品味到真正的幸福,他知道是自己的付出的经历构造了支持那幸福感的支撑。他,永远可以去回味。

   种恒久的幸福必须有着与它同样恒久的付出作为支撑。只有在坚实的大地上,幸福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所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读题干,明确写作要求,然后细读材料,分清材料类型,弄清材料含义,最后准确立意,构思行文,完成写作。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则寓言,考生要在准确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一般来说,故事性的作文材料,情节大多比较简单,内容比较集中,审题时应从材料整体出发,领会材料主旨,并据之立意。不应忽视材料的整体内涵,肢解割裂,根据只言片语立意,从而导致偏题甚至离题。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则材料情节相对复杂,内涵比较丰富,既可以统观材料整体,依据主旨立意,也可以围绕梦想,截取局部,提炼观点。

【审题】该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说,有一块寂寞的石头在庄子的点拨下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积蓄力量,不断成长;第二部分写石头在庄子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该材料的核心在于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的到?这句议论性的句子正是该则寓言的寓意所在。这句话告诉我们,梦想成真虽然只是瞬间即逝,但梦想毕竟实现过,可见,命题者的真实命题意图是在告诉考生: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当然,由于该则材料的复杂性,考生也可以抓住石头的梦想’”这一核心进行多角度立意,比如可以从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立意为不甘平凡,不怕嘲笑,心怀梦想,就能创造奇迹;也可以从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立意为实现梦想,需要长期努力,默默积蓄;还可以从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立意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实现梦想是最大的幸福

但考生要注意,石头的梦想是材料的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就会偏离题意。比如:从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对,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终于长成了座大山立意为成功需要沟通;从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冲向蓝天立意为要善于借助他人;从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立意为实现梦想要坚持信念。这些立意均脱离了材料的核心意义,都属于偏离题意的立意。

参考立意:

向着梦想进发;心怀梦想不甘平凡,创造奇迹成就梦想;为梦想积蓄力量,重过程长期努力;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实现梦想是最大的幸福。

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概述材料,引出观点,立意深刻,见解独到。主体部分正反结合,三个事例,两个是具体的,个是概括性的,富于变化;每个事例后面的分析议论,都紧扣论点,简练透彻;语言既形象生动,又充满理性的力量。最后重新点题,收束全文。

素材:

1.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2.在希腊传说中,大力士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神主宙斯,被罚以苦刑:将一块大石头从奥林帕斯山下推到山上。由于加了神的咒语,巨石在抵达山顶的刹那,总是自动滚落到山下。在这日复一日的循环劳动中,西西弗斯感到无望,甚至绝望:他的惩罚永远都不会结束!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觉,自己搬动巨石的每个动作都充满了力与美。于是,他专注地享受着自己劳动的每一个动作。这时,一切的劳苦、疲惫和绝望都消失了。他开始全心享受这份苦役,不再抱怨、焦虑,只是凝注在当下那个动作里。奇迹发生了,诅咒竟然就在这一刻解除,西西弗斯从永无休止的苦役中重获了自由。

面对无望的结果,西西弗斯选择了享受过程。在过程的欣赏中,他忘却了永无休止的苦役,生命由此柳暗花明,充满乐观。

3.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在研究过程中,有这么一个难题,即灯丝用什么材料更安全、更持久。当时他和助手试验了上千次,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竹棉、石墨、钽等等,但每次都不尽人意,最终找到了最合适材料——钨。当时有人问他,前面数以千计的试验是否都白做了,但是爱迪生说:前面的上千次的失败,让我发现了数千种不能作为灯丝的材料。由此可见,爱迪生是个同样注重过程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注重结果,因为没有对结果的执着追求,也就没有那一盏明亮的电灯,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了。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身贬荒凉瘴疠之地,过着囚徒般的生涯,他没能实现自己的壮志宏图,却仍能泛舟赏游赤壁,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畅谈人生哲学,留下《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华章。因为他能用从容淡静的心境来度过、享受人生的过程,他的苦难历程因之变得完美,他没有实现心中的目标,却实现了更为弘远的目标。

5.蚌历尽艰辛苦苦孕育的那个壮美的过程更能打动人心。跟结果比起来,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它却是美丽的、充满意义的。

6.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去珍惜、享受这过程。所以,每当要达到一个目标时,我们不只是期望快些到达目的地,还要细细体会过程中的甘甜美好。 每一次追寻目标的路途上,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视线逗留在路途上的一景一物。可以是蓝天里的白云,一望无际的朦胧天空,海天之间连成了一条的地平线……享受过程中的风景,让你的人生不再乏味、单调,而是如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

【点睛】寓言类材料的审题

(一)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寓言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寓言类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同样要遵循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可能比较新颖、自己有这方面的素材积累等原则。

(二)审题的一般方法:

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读懂、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