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河北南宫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2019-2020学年河北南宫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所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陶潜
正如鲁迅一再指出的,“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由此可知,陶潜是不能超脱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关心的,也不能忘掉‘死’”。陶潜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缅酒中一样,只是一种外在现象。超脱尘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
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和关系,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为什么这样?在他的诗文中,响着与阮籍等人颇为相似的音调,可以作为答案。“密网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作”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政治内容的。由于身份、地位、境况、遭遇的不同,陶潜的这种感叹不可能有阮籍那么尖锐沉重,但它显然仍是使陶潜逃避“诚足贵”的“荣华”,而宁肯回到田园去的根本原因。
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安慰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在怀疑论和无神论的世界观基础上,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宁同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温饱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和心灵的慰安。从而,田园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参加了一定田园劳动)兴趣的一部分,这样,就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盎然生意:
时复墟里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益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其实却只有通过具有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和情感才可能达至到。
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个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个忧愤无端,慷慨任气。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应该说,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刘琨、郭璞,不是二王、颜、谢,而是他们两个人(阮籍与陶潜),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4. 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超脱尘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其实“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鲁迅语),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理解他。
B. 与陶潜一样,阮籍也想逃避当时政坛的危险,但只有他没有能也不可能真正的退出来,所以,他“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C. 陶潜之所以“真个能不要”(朱熹语),是因为他认识到只有内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D. 山水草木在谢灵运等人笔下只是一堆死物,而陶诗中的山水草木却是客观的、真实的,是有思想情感、有灵性的。
5. 为什么说“陶潜的超脱尘世只是一种外在现象”?(答出一条理由即可)
6.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本里也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你认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文中所说的“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的诗句是哪两句?请默写出来,并加以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7.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 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 “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 “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8.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 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 “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9.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10. 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燮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人。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入太学,登进士第,调江阴尉。
浙西大饥,常平使罗点属任振恤。燮命每保画一图,田畴、山水、道路悉载之,而以居民分布其间,凡名数、治业悉书之。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征发、争讼、追胥,披图可立决,以此为荒政首。除沿海制属。连丁家艰,宁宗即位,以太学正召。时朱熹诸儒相次去国,丞相赵汝愚罢,燮亦以论去,自是党禁兴矣。
嘉定初,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因对,言:“陛下即位之初,委任贤相,正士鳞集,而窃威权者从旁睨之。彭龟年逆知其必乱天下,显言其奸,龟年以罪去,而权臣遂根据,几危社稷。陛下追思龟年,盖尝临朝太息曰:‘斯人犹在,必大用之。’固已深知龟年之忠矣。今正人端士不乏,愿陛下常存此心,急闻剀切,崇奖朴直,一龟年虽没,众龟年继进,天下何忧不治。”“臣昨劝陛下勤于好问,而圣训有曰:‘问则明。’臣退与朝士言之,莫不称善。而侧听十旬,陛下之端拱渊默犹昔也,臣窃惑焉。夫既知如是而明,则当知反是而闇。明则辉光旁烛,无所不通;闇则是非得失,懵然不辨矣。”
迁国子司业、秘书少监,进祭酒、秘书监。延见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实,是为道本。闻者悚然有得,士气益振。兼崇政殿说书,除礼部侍郎兼侍读。时史弥远主和,燮争益力,台论劾燮,罢之,以宝文阁待制提举鸿庆宫。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奉祠以卒。
(节选自《宋史·袁燮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
B. 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
C. 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
D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宋代太学为最高学府,而且学制比较完善。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按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C. 迁,是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词语,“迁调”“迁转”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官,“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
D. 社稷,这里借代“国家”。古代君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燮才能出众,不辱使命。浙西闹饥荒,他受常平使罗点的差遣,前往抚恤百姓。抚恤方法得当,做事高效,救荒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
B. 袁燮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他曾连续遭遇父母丧事,回家守孝;在任太学职位时,又因朱熹、赵汝愚等人相继遭贬,受党禁牵连,被迫离职。
C. 袁燮深明政道,循循善谏。他借皇帝后悔贬谪正直敢言的彭龟年的旧事,劝谏国君要听取切实的言论,嘉奖朴实正直的行为,以广纳贤才。
D. 袁燮爱国敢言,孤掌难鸣。他在任礼部侍郎兼侍读的时候,史弥远主张和敌兵讲和,袁燮坚决反对,但后来因御史台上奏弹劾,被罢免了官职。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即位之初,委任贤相,正士鳞集,而窃威权者从旁睨之。
(2)时史弥远主和,燮争益力,台论劾燮,罢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E.“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悲愤情怀。
16.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
(2)《湘夫人》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3)《一剪梅》中_________,__________将“愁”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红茶的沏茶流程图,请把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办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山水草木在谢灵运等人笔下只是一堆死物”理解错误。原文中“田园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这样,就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可见,在谢灵运等人的笔下,田园景色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不能说是“一堆死物”;另外既然山水有了感情和灵性,就不纯粹是客观的事物了。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干中说“陶潜的超脱尘世只是一种外在现象”,那从文中筛选其真实的样子即可证明他的超脱尘世是外在的表现。材料一第二段“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密网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等诗句的列举,表明他的诗歌是“具有政治内容的”,他不是完全的超脱尘世,而只是对政治斗争的逃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书写:暧,墟。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时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与触觉”。因为鹧鸪的声音是“听觉”,而“火”“冒烟”是触觉和视觉。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具体考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作用。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因为本诗的创作背景是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当时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此诗,表达其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看看这些意象对传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再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意象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和词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
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天生正直纯粹敦厚沉静,乳母放一盘水在他面前,整天就把玩凝视,夜间睡觉也像(白天)醒着时一样(安静)。稍稍年长些,读东都《党锢传》,感慨地用名节要求自己。
句中,“端粹”与“专静”是袁燮性格的两个方面,语意并列,中间不可断开。“乳媪”是下句的主语,前面需要断开,后面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夜”是“卧”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按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解说错误,科举的几个级别顺序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B项,“又因朱熹、赵汝愚等人相继遭贬,受党禁牵连,被迫离职”强加因果。原文表述为:“燮亦以论去”,袁燮离职的原因是其“言论”。
故选B。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即位,继承皇位;鳞集,云集;睨,斜眼相视。
(2)益力,更加激烈;论劾,弹劾;罢,罢免。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袁燮,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人。天生正直纯粹敦厚沉静,乳母放一盘水在他面前,整天就把玩凝视,夜间睡觉也像(白天)醒着时一样(安静)。稍稍年长些,读东都《党锢传》,感慨地用名节要求自己。进入太学,进士及第,调任江阴尉。
浙西发生大饥荒,常平使罗点让他负责救济。袁燮命令每保画一张图,田地、山水、道路都记在上面,又把居民分布在其中,户籍、产业也都写上。合并保成为都,合并都成为乡,合并乡为成为县,赋税兵役、争斗诉讼、侦捕盗贼,按照它可以马上解决,因此救荒工作做得最好。任沿海制属。接连为父母服丧,宁宗继皇帝位,用太学职位征召。当时朱熹等儒者相继离开京城,丞相赵汝愚罢官,袁燮也因为言论离职,从此党禁兴起了。
嘉定初年,召任都官郎官,迁任司封。在奏对时,说:“陛下刚继承皇位时,委任贤能的宰相,正直之士云集,窃取权威的人却在旁斜眼相视。彭龟年预料他必定使天下太乱,明白指出他的奸诈,彭龟年却因此获罪遭贬,权臣于是扎根并勾结,几乎危害社稷。陛下追想彭龟年,好像曾在上朝时叹息说:‘这个人还在的话,一定重用他’。本来已经深知彭龟年的忠心了。而今正直的人士并不缺乏,希望陛下常存这种心思,尽快听取切实的言论,嘉奖朴实正直的行为,一个彭龟年虽去了,许多彭龟年会接着进用,天下何愁治理不好。”“我前日劝陛下勤于询问,而且圣训说过‘问则明’,我退下后与朝廷官员们说了这话,没有不称好的。但侧耳倾听(指十分关注)十旬,陛下还像原来一样默然无语,我私下里感到疑惑。既然知道像这样会明白,就应当知道不这样就不明白。明白就会光辉广照,无所不通;不明白就会稀里糊涂辨不清楚是非得失了。”
迁任子司业、秘书少监,升任祭酒、秘书监。接见生员时,必定教导他们要反省律己,忠诚守信,敦厚踏实,这是道的根本。听的人敬畏而有收获,士气更加振奋。兼任崇政殿说书,授任礼部侍郎兼侍读。当时史弥远主张议和,袁燮争论更加激烈,御史台上奏弹劾袁燮,罢免了他,以宝文阁待制提举鸿庆宫。后又起用为温州知州,进官直学士,领奉祠职去世。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可见“雁门关、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E项,“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错;“鬓虽残,心未死”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应该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上片,从“梦游处、不知何地”以及“想关河”等句子,可以知道写的是梦境。点明这是梦游所在。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下片,从“梦觉”可以知道,这是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
点睛:首先要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本词中,从诗歌标题“记梦寄师伯浑”可知,词中会写到梦境,这是虚写,且从上片中“梦游处”可以知道,上片是写梦境,这是虚写;下片“睡觉”,“觉”是“睡醒”的意思,可见下片是实写,考生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且上片是写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的生活情景,而下片是写梦醒后的孤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考生还可以从对比反衬的角度分析。
【17题详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时不可兮骤得 (3).聊逍遥兮容与 (4).才下眉头 (5).却上心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默写能力。
第(1)题要注意是“贵妃思念玄宗”的句子,第(2)题要注意这是湘君对爱情执着的语句,第(3)题要注意要填写的是表达“愁”的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绵、骤、聊、逍、遥。
【18题详解】要沏茶先烧水,在烧水的同时把壶碗洗净;待水温90度时,铲茶入壶并洗茶弃汤,然后“出汤四泡”;当水温达到100度时“闷茶出汤”,沏泡茶过程以“汤淡为止”。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本题属于流程图。解答本题要清晰交待流程,常用“首先”“其次”“然后”“主要”等用语。用好流程图中的关键信息词,做到不遗漏。连缀成句,做到流畅自然。本题的话题是沏茶流程,箭头整体示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看。上下两栏看似有分步进行的先后顺序,其实可以采用统筹方法,同步进行,即在烧水的时候,可以做“洗壶洗碗”等准备工作;而当水温达到90度时,有三个步骤首先等工序;而当水温达到100度时,即刻“闷茶出汤”。总之,整个沏茶过程,以烧水始,以“汤淡为止”。
【点睛】图文转换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在读懂图表上下功夫。就表文来说,要做好“读”的工作,需要先有一个整体把握,即对表头、表中文字、表脚(包括图示)有个综合把握。其次,根据“表”的不同特点去读。表格式要兼顾表格中的多个要素,尤其是“多”和“少”这两头。再次,特别关注数据,数据是表里最重要的要素,数据的变化,数据间的比较最能反映表中的问题、观点。其三,注意答题表述细节。最后表述答案时,字数有限制。
【19题详解】学生提出申请,班主任审核,若不符合申请条件或不在受理范围内,则不予受理;若资料不全或者有错,则告知学生补正,补正后重新提出申请。班主任审核通过的交德育处受理然后进行校内公示,公示不通过的退回申请人;通过的发放助学金,退还所交学费。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是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办理流程图,所以对象是学生,根据箭头指向,可知审核的过程是先班主任审核,再德育处受理,然后进行校内公示,最后通过的发放助学金,退还所交学费。需要注意的是几个横向的箭头,也要说明白。本题中一是若不符合申请条件或不在受理范围内,则不予受理;若资料不全或者有错,则告知学生补正,补正后重新提出申请。二是校内公示不通过的退回申请人。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20题详解】碰撞
人们都会避免碰撞,因为碰撞会给双方都造成影响,两败俱伤。而有时碰到会造就惨祸。如《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再比如911事件,所以人们认为:碰撞很可怕,很糟糕。
但是他们没看到的是板块碰撞造就的山脉、海沟,是原则与中子碰撞释放的点亮千家万户的能量,是在地球还为火山与岩浆时撞击地球的冰块彗星。
除此之外,碰撞还有更大的作用。
因为与他人的碰撞,又叫做竞争,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有人认为竞争等于一场灾难,象征着毁灭,所以不应该有如此碰撞,如此竞争。这种思维没有错,但毁灭是对于弱者的,而强者,迎来的却是凯旋。所以,因为残酷的碰撞,无数人选择了加强自己,以期战胜他人,或至少打成平手。于是便有了学校,便有了演习——为了将来碰撞时自保而提高自己的地方。面对竞争,不惜一切。
与困难的碰撞又叫做迎难而上,千百年来,成功的终极秘诀,面对困难无疑只有两种措施——冲上去正面对抗,或是绕开困难,避免碰撞。平凡之人通常选择后者,因为他们觉得碰撞是不应面对的。所以他们选择绕路走,从高山两旁绕一大圈回到原轨,这就是他们平凡的原因。人生几何,必有高山大河阻挡,绕的了一时,绕不了一世,最终还是必须翻山泅渡。因为绕出了习惯,便不再会与其碰撞,将原来仅存的强度也抛弃了。最终因为不管想不想撞都会撞得头破血流,所以固地自封,不再前行,这样终成不了大业。
而强者,则不会绕路,他们会越翻越壮,越渡越强,直到冰塞之川、满雪之山亦挡不住他们。所以,他们自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自己的碰撞叫作悟。因为只要你会思考并质疑自己的过去,恭喜你顿悟了。思索过去,找出不足提出问题,改变问题,你就会与成功又近一步。而与自己的碰撞,是最难的。凡人不用说,都不愿碰撞困难,更何况没事找抽,自己撞自己。而强者之前那套对付困难的方法也不管用了,因为心理,人不愿质疑自己,因为自尊,或也可以说是自负。只有放下那份自负的人,才会真正审视自己,了解自己,自知之明也会到来。
碰撞,是可怕的,但那只是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真正理解了碰撞,他就会明白“碰撞”的真谛:试炼、考验与超越。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碰撞”,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分析“碰撞”带来的结果。“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它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是一个过程,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碰撞”,也可以是自我内心之间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
参考立意:
(1)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碰撞”;(2)时刻持有一颗“碰撞”的心;(3)“碰撞”的作用;(4)成长需要“碰撞”等。
结构示例:
结合对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析,引出论点“人生需要磨练、碰撞”,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人生没有碰撞,就难以折射出人生的价值,就难以散射出人生的光芒,就难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人生,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激情、辉煌,人生需要碰撞,碰撞能磨炼人的意志,碰撞能陶冶人的情操;在碰撞中学会独立、坚强,在碰撞中靠近成功,如刘邦敢于“碰撞”,面对“碰撞”不退缩,反而在“碰撞”中磨炼了自己的心志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人生需要碰撞,碰撞能磨炼人的意志,碰撞能陶冶人的情操;我们当志愿在于生活的碰撞中,敢于承受“痛”,使碰撞之处成为我们心灵“最坚硬的地方”,使其成为永久的财富。
材料链接:
流水如果没有碰撞,就不会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浑壮阔;云层如果没有碰撞,就不会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惊天动地之势;人生如果没有碰撞,就难以成就一番伟业,就难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若你的人生没有碰撞,带给自己的只有“懦弱”与“哀叹”。社会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你只有和他们“交流”,和他们“切磋”,和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诚然,碰撞有时会令人感到痛,甚至于付诸超越肉体与物质的更为惨痛的代价。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等文化瑰宝四处劝说,他曾悲痛疾呼:“拆了城楼的一块砖比挖去我身上的一块肉还要痛!”这“重建”与“保留”的碰撞又何尝不是文明“开新”与“坚守”的碰撞?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碰撞,带给世界无数的精彩。中世纪传教士圣奥古斯丁讲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学说与耶稣的《圣经》相碰撞,成一家之言,受众多教徒称道及爱戴。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正是诸子思想的碰撞,引领了文化的思潮与文明的演进。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