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三明一中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39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三明一中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360截图20240723183721458.jpg360截图20240723183739706.jpg

2020-2021学年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虛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

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

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

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并以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可视化传播的具体的技术手段来举例说明。

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越千年、蜿蜒万里的长城静穆矗立、巍峨壮丽,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奋勇顽强、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长城的认识,从更高层面保护、利用长城刻不容缓。

长城是一张闪亮的北京名片。由于具有拱卫京师的重要战略作用,北京段长城历来受到重视并多次加固,明代更是将修筑北京段长城当作国家大事。我国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长城分布,目前北京段长城是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也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之冠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而北京作为首都,肩负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责任。北京有浩大壮观的明长城,也有分布在门头沟、密云等多个地点的北齐长城城堡遗址,北京段长城沿线有威震边关的杨令公庙,至今回响着杨家将喋血沙场、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北京长城更留下了长城抗战的铁血烙印,长城抗战最激烈的古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北京长城沿线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纪念地,包括门头沟区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平谷区将军关抗战时期战道遗址、鱼子山抗战遗址等。北京长城不仅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传承着雄浑激越的红色基因,长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播工作大有可为。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依法修缮保护,也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发利用。北京段长城除少部分进行旅游开放外,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自然状态,在长期风吹雨打、灌木滋生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影响下,多数墙体损害严重,抗自然损毁能力减弱,有的甚至濒临倒塌、消失。此次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管理体系,保护员职责包括巡视、险情监测、环境清理、劝阻游人攀爬野长城等。接下来,有关部门在加强对长城本体修缮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利用工作。比如,结合长城自身险峻程度和观看角度,架设一些辅助性栈道及观景台,既可以让游人近距离感受长城的魅力,同时让其免遭攀爬破坏。

照顾好身边的长城,才能筑起心中的长城。包括长城在内各种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既守护过去的辉煌,也守护未来的希望,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只有更好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新的辉煌。

(摘编自《保护好身边长城才能筑起心中长城》)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北京段长城是万里长城之冠,所以北京市建立保护员队伍,加大对长城的保护力度,正当其时。

B.北齐长城城堡遗址、杨令公庙、古北口长城、鱼子山抗战遗址,它们都可说明长城的保护是大有可为的。

C.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态度,包括长城在内各种宝贵的历史和文化的遗产就都能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D.身边的长城是过去的辉煌,心中的长城是未来的希望,照顾好他们才能够铸就民族文化新的辉煌。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长期以来长城保护不容乐观的状况,论证了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大对长城保护力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B.文章列举了长城沿线很多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既见证了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北京市成立了长城保护员队伍,建立起管理体系,架设了栈道和观景台,体现出以科学态度保护和利用长城。

D.长城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文章从传承文明、守护精神家园的高度,论证了保护和利用长城的价值。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雄壮旋律指引我们读懂长城的伟大,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去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B.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其最初的动力便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

C.要使长城这张金名片更加灿烂辉煌,就要把长城保护做实;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是最重要的。

D.穿越千年、蜿蜒万里的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了这种情怀就能地传承长城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niǔ,拘泥、因袭)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富可以养    丰饶             B. 始家灵璧,而为此园    家族

C. 则硅步市朝之上    半步             D. 乐变风土,将去不忍    离开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最能反映出作者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的一组是(   )

A.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独于利而忘返

B. 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

C.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建步市朝之上

D.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游记,打破了传统游记一般先叙事,次描写,后议论的格局,首段即对张氏园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摹,手法新奇,语言鲜活,足见功力。

B. 作者在第二段简述园亭的修建、发展景况之后,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个观点,对举阐释,精辟议理。

C. 在作者笔下,园中的花草,红绿相映,神采飞动:园中的林木,伟岸竞翠,情致盎然;园中的建筑,熠熠生辉,精美绝伦。

D. 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13.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患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B.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C.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D.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14.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州:滨水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用铁瓮形容镇江城,与青天相映,为写望海楼的雄姿提供了背景。

B.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听觉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视觉写六朝时江上帆影。

C.傍晚时分,红日”“白烟,色彩鲜明,画角与之相衬,更是美不胜收。

D.尾联登高者问何处赏心,面对如画美景,时空流转之下,不觉愁绪满怀。

16.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的内容和感受。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从不变者来看,自然与人类没有穷尽、永恒不变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 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 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 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大家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很欣慰!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知名教育人士俞先生对高考考生的一条建议,在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在一场以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的网络直播中,俞先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

有人认为俞先生的建议字字珠玑,对学生的前途意义重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择校方式未免有些狭隘。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假如你观看了这场直播,请给俞先生,或正准备填报志愿的考生,或他们的家长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不能将说法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不能很好地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说法属曲解文意,可视化传播方式有自己的优势,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

D.“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错,属混淆概念。原文第四自然段说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这种说法与保存文物实体是有区别的,文物实体不等于文物三维图形和模型数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三个并列角度说法错误,第二至四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三者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能力。

B.“借此可以……的冲击错,曲解文意。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是为了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非抵御其他文化思想。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换词语,曲解文意)”(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所有”“人人),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因为……所以……正当其时错置因果,曲解文意。结合目前北京段长城是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也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之冠’”“此次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管理体系,保护员职责包括巡视、险情监测、环境清理、劝阻游人攀爬野长城等分析,选项内容因果错位。

C项,只要…………”错误。结合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依法修缮保护,也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发利用等分析,光有科学的态度还不足以让历史和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条件不充分。

D项,身边的长城是过去的辉煌……们才能够铸就民族文化新的辉煌错误。结合“‘照顾好身边的长城,才能筑起心中的长城’……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只有更好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新的辉煌等分析,曲解身边的长城心中的长城’”的逻辑联系,照顾的对象表意不明。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成立了长城保护员队伍,建立起管理体系,架设了栈道和观景台,体现出以科学态度保护和利用长城错误。结合结合长城自身险峻程度和观看角度,架设一些辅助性栈道及观景台,既可以让游人近距离感受长城的魅力,同时让其免遭攀爬破坏等分析,成立队伍、建立体系是已完成的论据,架设栈道和观景台尚未实现,不宜并列来论证分论点。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D项,有了这种情怀就能地传承长城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错误。结合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既守护过去的辉煌,也守护未来的希望,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只有更好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新的辉煌等分析,只有情怀不足以支撑传承文明,增强自信,论证不充分。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换词语,曲解文意)”(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所有”“人人),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始家灵璧,而为此园意思是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名词做动词,安家。解释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A.第一句是讲古代的君子的出仕态度;第二句是议论现代一般人的做法。

C.第一句是评价此园能给张氏族人带来的物质享乐方面的满足;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写此园林能让其子孙达到古人不必仕,不必不仕的效果。

D.第一句是讲张氏园林的优点;第二句是讲两种一定态度的弊端。

只有B项两句都能反映出作者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抒发了作者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错误,作者在文中描摹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之后表达对的看法,如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由此可知,应该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愫。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

远且周是并列关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

远且周计虑的补语,补充说明计虑的情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于汴、泗之间构成介宾短语,做句子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而且舟车冠盖都是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不必,不一定;,出仕,做官;,就;,自己。

第二句中,,天性,禀赋;,善于;,借助。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养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听觉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视觉写六朝时江上帆影错误,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意思是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但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景和情就脱开了眼前的实境,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古今相融,且诗歌注释表明望海楼在镇江境内,如何能听到三峡的江声,如何能看到六朝的帆影?所以听觉实写”“视觉写六朝……”错误。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评价诗人情感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的内容和感受,这里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的内容,第二个内容是的感受。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要想概括的内容,就需要到诗歌中找到所见,如首联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是诗人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颔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是俯视,的对象是长江;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的是楼下的良辰美景。再看第二个问题,即体会情感,尾联中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诗人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结合前面提到的六朝来看,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流露出迟暮之感、怀古幽情、心中苦闷。

17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堤、羞、谀。

18题详解】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中的仿写句式。仿写时,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题中所给的是上联,要写对句,即下联。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审准是写好答案前提标准。本题可用排除法,要根据意境和对联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比如:

A项,心平浪静对应志远天高,符合偶数位置对应字的声调平仄相对规则,的声调为一声,恰好是平调,三声属于仄;然后看秋月芙蓉湘水碧是否 对应春风杨柳麓山青,首先看末尾字的平仄规则,符合对联尾字仄起平收的规律,其次看词性和意思是否相同、相应,名词秋月恰好对应名词春风,春秋和风月也是典型的对应意象,杨柳对应芙蓉,宽泛而言也没问题,杨柳是多义词(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专指柳树 古曲名,即折杨柳),可以指一种柳树,一树一植,没问题,湘水对应麓山,山水恰好相对,词性也相同。A项可以作为下联。

B项,情深海阔”“字是仄声,作为下联,尾字不能和上联形成仄平相对的关系。根据仄起平收这个对联的规则排除B项。

C项,给人威武霸气,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是动态美。而题干的情调氛围和C是完全不同的,属于静态美。排除C项。

D项,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情境、氛围、情感和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也不吻合,内容上不能成一组对联。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点睛:命题式仿写,是给定一个完整的语言材料,让考生品读例句,领会其句式、结构、意蕴、修辞手法等特点,然后给定仿写的具体材料、主题等,让考生依据示例仿写。

对联式仿写的一些规则有:(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话题式对联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表达题。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19题详解】(5)“目前的当务之急重复,应删去目前的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作答此题,应该先明白这是一则班会结束语,是班长主持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既要鼓励、肯定班集体,又要尊重同学。

具体而言,①“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是自谦之词;此处形容同学们的发言不妥,应改为精彩的发言②“我很欣慰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对象,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③“学习成绩差的表达不利于激励同学,且容易伤害这些同学的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④“殷切期望指深厚而迫切地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晩辈;此处指班长对同学们的期望,明显不妥,应改为希望⑤“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这个成语之前又出现了目前的,明显赘余,应删去目前的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0题详解】范文示例:

合理报考,量而行

致考生:

  各位考生朋友们,大家好!

最近,俞敏洪先生以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网络直播,在谈及毕业生们应该如何选择大学时,俞先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年轻人确实应该多去锻炼,尤其是多去大城市锻炼,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机会。这样不仅充实了自己,也让自己有了更好的向往与追求。

但考生非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不可吗?这需要理性分析,而不可随大流、盲目攀比。有条件去大城市,当然好;不具备条件的,则要量而行,反复权衡,追求志愿填报最高的性价比。高考志愿填报须综合考虑个人考分、兴趣与志向、家庭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而不可贪高冒进。高考分数与位次排名不占优势的考生,还是得现实一点,选择中小城市中那些凭自己的考分够得着的专业、学校,而切忌好高骛远。

报考大学时,需要考量的方面有很多,城市选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方面慎重考虑,千万不能太过草率。既然选择大学,学校的教学实力自然是首要考察因素,如果学校所在城市比较偏僻,但是教学实力强的话,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作为接下来要学习生活四年的地方,大学就像学生的第二个一样,校园环境好坏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如果学校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话,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学习、生活势必会更加惬意一些。考分制约之下,务实地选择与之相匹配中小城市的高校,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另外,上大学真是离得越远越好吗?那么,选择本地附近上大学,可以利用好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同等录取分数线下本省大学录取几率更大。这个优势主要针对分数在择校上所占优势不大的考生,一般省内的大学都会给本省制定比较多的招生名额,录取分数线也会低。第二,回家方便,生活舒适。在本地就读,就不会面临生活习惯差距大难以适应的问题,假期更不用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奔波,相对来说生活比较安逸。第三,学历比较受本地公司认可。一般公司对本省大学实力比较认可,所以毕业后的就业难度会相对比较小,不会有公司压根没听过你读的什么大学的尴尬情况。

所以,各位考生,面对高考报名的选择,我们一定要做到合理报考,量而行。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它与考生普遍关注的高考志愿填报、以及未来人生道路规划等重大问题紧密关联,切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深广的思辨、探讨空间。题干设置了书信写作的任务,设定了三类读者对象:俞先生,考生自己,考生家长。不同读者对象,其立意、措辞等应有具体的不同。审读材料,须抓住这位知名人士针对高考考生的建议要点: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材料的一个核心话题高考志愿填报与城市选择,写作书信发表意见,须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深人、具体的探讨。何以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可以从其动机角度分析:大城市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工作机会,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开阔视野,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自己,能够跳出惯性的舒适圈,等等。非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不可吗?这也需要辩证分析,而不可随大流、盲目攀比。高考志愿填报,在选择学校、选择城市这个问题上,要实事求是量力(考分、实力)而行,不可勉为其难。高考分数与位次排名不占优势的考生,还是得现实一点,选择中小城市中那些凭自己的考分够得着的专业、学校,而切忌好高骛远。真是离得越远越好吗?那么,家乡,谁来建设?乡情,能够割断吗?高考志愿填报,仅仅为了自己吗?上完大学之后还要不要有人返回家乡?这些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

参考立意:

给俞先生:建议不无合理性,但仍有值得斟酌的空间。有条件去大城市,当然好;不具备条件的,则要量而行,反复权衡,追求志愿填报最高的性价比。

高考志愿填报须综合考虑个人考分兴趣与志向、家庭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而不可贪高冒进。

给考生:专家建议只能参考,不可盲从。有把握去大城市,可喜可贺;考分制约之下,务实地选择与之相匹配中小城市的高校,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给考生家长:多与子女沟通,鼓励孩子远走高飞;但也要务实,不可虚荣、攀比。

可用素材:

俞敏洪作为教育界的知名人物,在教育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他有很多教育观点都被大众所认可,最近他对高三毕业生们报考大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选大城市!俞敏洪认为人一辈子就是要在地理广阔的更大的舞台上来发挥自己,如果毕业生选择在高中毕业时留在了自己的小城市,难免会使自己的人生被局限,影响未来的发展。

俞敏洪概念中的大城市并不一定非要是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都市,大城市经济圈也不一定非要到沿海地区,在他看来,很多内陆城市都可以达到大城市的标准,比如西安、兰州等等。俞敏洪还描述了很多大城市的好处,比如在大城市你可以认识到更多优秀的人,丰富自己的人脉资源,开阔自己的见识。大城市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大学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报考大学时,需要考量的方面有很多,城市选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方面慎重考虑,千万不能太过草率,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四年感到后悔。

既然外出求学,学校的教学实力自然是首要考察因素,如果学校所在城市比较偏僻,但是教学实力强的话,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作为接下来要学习生活四年的地方,大学就像学生的第二个一样,校园环境好坏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如果学校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话,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学习生活势必会更加舒服一些。

有条件的话,到大城市读大学确实更好。先说成长,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教育资源多且好,更容易遇见优秀的人,对生活所闻、见识、三观塑造有很多正面影响。在校期间,大城市包容度高、物质文化丰富,更容易满足年轻人的需求。然后是就业,大城市就业优势更加明显。大城市行业、工种覆盖面广,新兴产业聚集,在校期间实习方便,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合理报考,量而行。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