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江苏太湖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59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江苏太湖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360截图20240730162854444.jpg

2021年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隕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反映了人类对天象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与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文章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带有的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4.阅读下面内容,选出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   )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A.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所以不需要复杂文字。

B.乡土社会文化趋于稳定,对发展记忆的要求不高。

C.乡土社会要描写忘时生活,是借助文字的社会

D.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需要用习俗来维持稳定。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5.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6.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7.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B.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C.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D.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迁为九江郡司马。

B. 薨,是死的意思。古代天子去世叫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亡曰不禄,百姓亡称死。

C. 吏部,隋唐、五代时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 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印、解甲归田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翁正春才学过人,敢于直谏。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土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后又担任皇帝的讲官。他曾经向皇帝提出八点忠告,却没被采纳。

B. 翁正春审时度势,建言得当。他知道琉球中山王已经归附倭寇,就建议皇帝和他们断绝往来,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 翁正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虽然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翁正春,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有罪。后来又拂逆魏忠贤,被下旨责备。

D. 翁正春严肃庄重,作风正派。他气质风度峻肃,整天不讲轻慢的话,即使疲倦也不东歪西靠,眼睛不四处乱看,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2)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B.诗歌写出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C.开辟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感到霜霰将至,生怕自己的辛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是一种单纯的喜惧。

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的生活的特点。

13.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并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君子小人对待的不同态度。

3)《<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5.仔细观察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6.下图是有关健康码的一个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提取信息,用一个长单句为健康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字)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

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聂荣臻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生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麦家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

A项,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后者却一直保留着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并非同时产生的;另外,原文只是说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却向审美作用转移,选项中说后者却一直保留着的表述有误。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C项,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说法错误。由原文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看,传统节日应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

D项,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说法错误,原文是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选项说法因果关系颠倒。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说法错误。原文中第三段论述了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这个观点,所以阐述的是文学作品对传统节日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B项,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可见这些活动与文学在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方面非常相似,而非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故选B

4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本段文字出自《再论文字下乡》,从记忆都是多余的”“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来看,乡土社会文化趋于稳定,所以对发展记忆要求不高。B项的概括符合要求。

A项,所以不需要复杂的文字理解错误,从空间的阻隔上来说,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在人们的交流中,除了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外,还可以加上肢体动作,而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字是间接的表达工具。既然文字这一工具不如语言完善,乡土社会中又何必舍弃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C项,借助文字的社会理解错误,费孝通认为,从乡土社会的本质来说,是无需文字作为交流的工具的。在乡土社会中,往往存在语言而不存在文字。乡土社会依靠道德习俗和礼仪的力量来调解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

D项,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需要用习俗来维持稳定理解错误,文段中并未涉及血缘社会,而是从忘时性角度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这句话的含义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出现日蚀,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有时间三十八年十一月”“明年秋,有人物正春,有事件日有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断句即可。根据对选项断句的辨识,故答案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D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有误,应是请求辞职回乡。故答案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C,翁正春是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文章第二段说的是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意思是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可见选项中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错误。故答案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分管;,对……徇私;——,表被动,被;,告发。(2奉觞,举着酒杯;,赞美羡慕,形容词意动;,代词,他。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升任少詹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出现日蚀,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即清净君王的心绪,遵循祖制,振奋国家纲纪,信赖臣僚,珍重贤才,节俭开支,体恤百姓,重视边防。皇帝并不省悟。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事宜,翁正春因此谏言。皇帝命令宦官去选择墓地,选取到了好风水的墓地。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对待她?启奏皇帝,答复可以。

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贡,翁正春称:中山王已归附倭寇,现在的使者多是倭人,贡物大都是倭国的器物,断绝与其往来比较好;要不然,也可以下诏让福建的地方官约略留下一些土物,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万历四十(1612),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翁正春提议废黜童学贤,贬斥邹之麟,却不涉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于是弹劾翁正春徇私。翁正春请求辞官,皇帝不同意。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亓诗教再次弹劾翁正春,翁正春上奏争辩,更加恳求辞官。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不久,改派到吏部,负责詹事府,以侍养的名义回乡。天启元年(1621),出任礼部尚书,协助掌管詹事府的事务。言论拂逆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第二年,御史赵胤昌迎合魏忠贤而弹劾他,翁正春再度上奏请求辞官回乡。皇帝因为翁正春曾担任皇祖的讲官,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少保,赐与敕令乘驿车驰归,在这当时可算例外。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百岁,他率领子孙孝敬老母,乡里人都赞美他。翁正春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A项,墟曲是乡野,是隐辟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生活艰辛无据,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回答画面提分三步走:一是用一句简明的话整体概括出画面的特点,其中要答出画面描写的时间、地点及特点;而是要用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描绘画面;三是回答出该意境的营造对诗人表达情感的作用。首先要读懂诗意,然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准确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读懂这首诗,本篇是《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幽静的居室,内心的安静,身心俱静。诗人让读者去领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本题先回答前四句的乡村生活是宁静的,再回答本诗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志。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

14题详解】君子喻于义    (2).小人喻于利    (3).君子喻于义    (4).小人喻于利    (5).君子喻于义    (6).小人喻于利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喻、利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5题详解】你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2). 批判了社会上那些固守经验、思维僵化(或做事不知变通、看不惯新生事物)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也就是对画面的内容进行说明,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时,要先简述构图要素瓶子”“”“乌鸦”“吸管”“石子,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解说,或由左到右,或由上到下,同时注意内在的逻辑性。注意不能有遗漏,图中的文字不能忽。

揭示寓意要抓住两只乌鸦的不同表现和结果,重点抓住图中文字你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辨明暗含在其中的褒贬态度。语言尽量简洁。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图文转换和下定义。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图表。读图时,重点关注图表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此题题干,组织相关信息,用长单句给概念下一个定义。下定义时,语言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格式要求。

本题,首先要读图。该图是有关健康码的一个简易说明图,核心要素是健康码,右边有三个框,分别是健康码的三个要素: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用于个人出入通行、属于个人。同样,左边也有三个框,分别是健康码的另三个要素:是一种二维码、网上申报、分为绿码、黄码、红码三种。这六个要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健康码的特点、用途以及申报健康码的方式。

读完图后,把图中的六个要素按照下定义的方式组织。句子的主干是健康码是一种二维码,该句的其他成分都标修饰,分为绿、黄、红颜色的作为健康码的定语,放在其前;以真实数据为基础,需要网上申报,用于通行的作为个人二维码的定语放在其前。于是健康码的定义就是:分为绿、黄、红颜色的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需要网上申报,用于通行的个人二维码。

17题详解】例文:

责任所系,使命必达

始于足下,志在千里;持之以恒,使命必达。——题记

论人生境界可分三层:平庸之人唯有性命;优秀的人拥有生命;卓越的人肩负使命。联邦快递也正是因为在宣传片中体现了顾客所托,责任所系,使命所在的理念,使每一个人深深的震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就是两个字:责任。

使命,把事情做成了责任。拥有使命的人会把自己的生命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当,骨子里有着神圣的使命。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上,这样彪炳史册的人不胜枚举。为国富民强民族昌盛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怕终身流放;放弃优厚条件,远渡重洋历尽艰辛报效祖国的钱学森;荒凉大漠奋斗数载,为国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高龄病身,冲锋抗疫前线,为生民立命的钟南山……使命是什么?是心头的放不下的千钧重任,是生命最后时刻仍在冲锋的勇敢,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责任,脚踏实地采的行动。拥有了责任感,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法则,是一个民族兴盛的法宝。要达成使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念;第二要有坚强的意志;第三要有自觉的责任。把这三点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才能实现目标的达成。

理想转变为现实绝非空话,需要终生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生只做一件事,打造大国重器,隐姓埋名奋斗了40多年;天眼之父南仁东23载披挂上阵,直到患病去世;院士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冲锋的路上……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担当,会使生命更加优秀。没有使命走不出人生的精彩;没有使命,无法成就宏伟事业;有了使命并自觉担当,就成为一座高山,使人仰止。宣传片的情节并非完全虚构。一九九五年,载着货物和船长巴伦支及其十七名水手的商船,在三文雅岛屿附近的冰面被困住。当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们做出了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打开货物的决定。八个月后,八名水手死去,而货物完好的交到了委托人手上;从前中国的镖局,用生命捍卫诚信。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壮举却震惊世界。正是因为坚守使命,才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有稳定的社会形态。

我们,把使命看做动力的源泉。有了使命,需要去寻找责任,有了责任需要担起来。但也要问问使命是否正确,是否值得担当?祖先为我们树立例榜样:文王演《周易》;仲尼作《春秋》;孙子修《兵法》;左丘写《国语》,司马迁著信史……新征程我们应磨砺不屈意志,把使命付于朝暮,努力拼搏无愧今生。不为安逸而苟且,不为平庸而担当,使命必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第一则材料选自杜甫的诗歌《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义无反顾,一个弱女子放弃了歌舞升平的华丽后宫,担负起维系和平安定的重任,用一生的流年换取大汉百姓的安定,撑起大汉王朝的半边天,展现了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则材料的这段话出自聂荣臻192263日写给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的家书,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留学到底为了什么?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是革命家的少年胸怀,展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和担当,表达了海外学子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则材料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关键句为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意在强调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就在于他们身上多了使命感。所以综合三则材料不难看出,本作文的立意应该紧紧围绕使命”“责任”“担当等词展开,并且一定要强调个人使命和家国情怀的关系。

参考立意:

1)秉承民族使命,照破山河万朵

2)铁肩担使命,共圆中国梦

3)兴国之责,担吾之肩

4)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素材:

1)青春非常宝贵,应该珍惜,珍惜青春最好的方式就是担当时代使命,铸就中华大业,如此,才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2)卓越的人比其他人多了一个使命。使命,是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责任。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同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当,就是神圣的使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这样彪炳史册的人自然不胜枚举。如:为了国富民强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远渡重洋报效祖国的钱学森;在荒凉沙漠默默奋斗数载,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邓稼先。使命是他们心头的千钧重任。毋庸置疑,使命是远远高于性命和生命之上的第三种境界。

3)林清玄曾道相似的人,在融入与对照中泯灭彼此的分别,他们都是英雄,都有着担当天下重任,为之倾注毕生的气魄。

4)我们是初升的红日,伏出的河流,腾源的蛟龙,咆哮的乳虎,我们更是中国、世界的一份子,自然肩负起振兴中国的责任,为世界负重前行的使命。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我们自当心怀世界,身担重任,大步前行,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结构层次:

文章以排比句式开头,有文采,有气势,将责任使命巧妙地嵌入,自然引出论点:责任与使命;主体部分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展开,每个分论点分别列举实例来暗合文章的责任与使命的主题;文章结尾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既富有哲理,又能体现青年担当,深化文章主旨。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