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邢台市第29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48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邢台市第29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360截图20240801145121339.jpg

360截图20240801145449119.jpg

2021年邢台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责。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由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

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组合。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区别性搭配和组合。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1)。

l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

一是时间序列维度。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后者是当行政过程出现不良后果时,基层人员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消解恶劣影响带来的严重损失,这属于一种非常规的策略选择。

二是传导方向维度。在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划分的前提下。基层避责在传导方向上也出现了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的差异。纵向避责是以层级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自上而下的避责策略和自下而上的避责策略。横向避责是以平行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政府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

综合时间序列和传导方向两个维度,汇聚行为先后次序、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情况下的基层避责策略。

(摘编自倪星、王锐《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层避责是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

B.基层政府的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跟上级政府相比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C.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上级常常用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

D.避责行为的逻辑是利益考量,基层行政主体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只求降低经济损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基层避责的概念,再从两个维度分析现阶段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

B.文章以权责分立结构为前提,分析基层行政主体避责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C.文章采用田野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

D.文章梳理基层避责策略形成图表,展示了基层政府选择具体避责策略的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承办繁重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

B.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是一种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

C.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在传导方向上虽不同,但都是以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

D.上级对下级的职责予以具体明确,积极鼓励下级担责,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中石先生的新著《文化漫谭》(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包括两大部分、 十六个篇章,概括了他对文化问题的一些思考。书中说: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这大体反映出先生在文化方面的坚定主张,书中内容正是这个主张的具体阐释。

中石先生博涉淹贯,在很多领城都有深厚造诣。他的书法蜚声海内外,国画曾得到齐白石夫子的指授,京剧表演则是奚派老生的嫡传。《文化漫谭》的一部分素材正是源于先生在书法、国画、戏曲等方面的经验和识见。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都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传神写照。先生游心艺文,是为了澡身浴德,根本指归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文化理想。

《文化漫谭》非常重视宏观文化领城的系统与层次问题。先生指出,教育关系到文化的承传问题。因此,书中很多内容从教育切入,探讨对于各门学科都至为关键的问题。先生高度评价理工农医各方面科技成就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他和很多科学界的朋友有广泛交流。《文化漫谭》采撷了一些理工领城的素材来说明文化问题,深入透彻,令人折服。

《文化漫谭》关注和谐社会的文化建构,提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如何才能协调,而又如何就会碰撞呢?为此,书中用很大篇幅探讨人生的”“等问题,揭示人和人的相处关系中一些不可改变的法则和规律。书中列举的某些事例、 现象甚至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而经过先生透彻的剖断,芥微寻常之事竟然能焕发出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真可谓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中石先生丰富的学养使《文化漫谭》能够取精用弘。他以儒家的文化原则和理想为本根,而能兼摄道家、释家的智慧,含英咀华,和合圆融,游刃有余地对人类文化进行一种散点透视式的观照。而先生提醒我们不要拘牵于文化的枝节问题,他希望能够以简驭繁,对人类文化进行宏观把握。所以,他以严密的逻辑方法处理文化素材,由此获得高级的理性认识,抽取纷繁复杂的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归纳核心的价值观以及与之适应的方法论。

在该书引言中,中石先生特别说明:《文化漫谭》是要阐述个人的一些思考,不敢自是,希望引发一些课题,可以得到方家的救正,以便在认识上得到一些提高。我们在阅读《文化漫谭》之后,都由衷赞叹这位八秩老人活泼的思维以及他对于文化研究的热忱。

总之,《文化漫谭》折射出欧阳中石先生在文化问题上的坚定心志和砥砺德行的文化实践,这样一本有感而发的著述,必将在敦崇教化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

(摘编自何学森《固志敦修 兴文崇化——欧阳中石〈文化漫谭〉导读》,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漫谭》中一些素材正是来源于欧阳中石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大量积累、实践,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选取的是他文化耕耘的作品。

B.《文化漫谭》在探讨复杂社会关系时,用了大量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的事例、现象,体现了欧阳中石先生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

C.《文化漫谭》很多内容从教育切入,探讨对于各门学科都至为关键的问题,体现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的承传问题的思考。

D.《文化漫谭》一书取精用弘,源于欧阳中石先生含英咀华,和合圆融,兼摄儒家和道家、释家智慧,游刃有余地透视观照人类文化。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不仅介绍了《文化漫谭》的作者的学术背景,还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书中的内容。

B.文章在评价《文化漫谭》时使用一些”“大体等说法,体现了作者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

C.文章引用了《文化漫谭》作者欧阳中石先生的原话,使得作者对书本的评价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

D.文章开篇指出《文化漫谭》一书是基于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的思考而成书,从而引出后文评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阅读《文化漫谭》,读者既可以感受到欧阳中石先生广博的文化积淀,又可以了解他对我国文化历史不断进行深人剖析的精神历程。

B.《文化漫谭》的作者重视宏观把握人类文化问题,在探讨宏观的文化问题时,他又能以严密的逻辑方法从小处分析,以小见大。

C.有人评价《文化漫谭》一书有睿智而深邃的求索和凝练而透彻的论断,作者有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与本文的观点相互契合。

D.《文化漫谭》一书用漫谭二字命名,体现出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问题的思考,此处的字与《天方夜谭》中的字意思相同。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软?曰:然,非饮?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傅说:商朝政治家。绞:言语伤人。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复以遗诸子    遗:遗留

B. 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C. 其蔽也贼    贼:受害

D. 未有不为病者    病:困苦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世其庶矣乎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乎!……”

B. 广之以读书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C. 非此之谓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凡学而不读书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B. (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C. (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D. (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13.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 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 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14. 对下列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精辟隽永。

B. 《老子》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庄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

C.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D.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15. 翻译文中画线和课文中的语句。

1)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2)质胜文则野

3)克己复礼为仁。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B.诗歌写出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C.开辟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感到霜霰将至,生怕自己的辛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是一种单纯的喜惧。

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的生活的特点。

17.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并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壮阔雄奇景象的一联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法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下面表格是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11224日公布了去年对日美中37233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问卷调查问题

回答

日本

美国

中国

 

1.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75%

572%

422%

2.觉得自己优秀

832%

112%

327%

3.学校里有能理解我的老师

527%

744%

623%

4.父母非常了解我

680%

 

82%

85%

 

19.结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21.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唤醒了多少有骨气的文人,这一跳,为他们树立了坚守的榜样;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一跃,警醒了多少固执己见的家长,这一跃,让他们明白了坚守爱情的力量;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守拙二字,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品节的高尚。

请以坚守为中心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采取诸多策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缩小范围,还有直接责任C项,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说法强加因果,原文是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无因果关系。D项,只求降低经济损失曲解文意,文中是说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分析错误,原文是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并不是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B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错,根据原文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所以是事前主动选择D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说法太绝对,原文是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选取的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作品于文无据,原文是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都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传神写照

B项,用了大量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的事例、现象大量错误,原文只是说书中列举了某些事例、 现象甚至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选项中体现欧阳中石先生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不准确,原文是经过先生透彻的剖断,芥微寻常之事竟然能焕发出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

D项,兼摄儒家和道家、释家的智慧错误,由第五段可知,原文为他以儒家的文化原则和理想为本根,而能兼摄道家、释家的智慧,原文有轻重之分,以儒家为本根,而不是兼摄三家。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A项,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书中的内容错误,文章从文化领域、文化建构和取精用弘三个方面介绍《文化漫谭》,无法断定这三个方面是否涵盖整本书写作内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A项,了解他对我国文化历史不断进行深入剖析的精神历程错误,文化历史精神历程于文无据。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项,病,问题,毛病,前面是动词,意思是出现”“发生。句意是没有不出问题的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项,副词,表推测。

B项,介词,用;目的连词,来。

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如果。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非也中,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做下句的主语,排除AB所能致字结构,不能断开,排除C

句意:(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错误,不是作者的观点,是其父苏洵的观点。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老子》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庄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错误,应该是《庄子》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邑,泛指城市,这里指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必,一定;如,像。

2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

3)克,克制;为,表判断,是。

4)智,聪明;自知,了解自己;明,智慧。

5)慎,慎重对待;则,就;败事,失败的事。

【点睛】参考译文: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A项,墟曲是乡野,是隐辟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生活艰辛无据,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回答画面提分三步走:一是用一句简明的话整体概括出画面的特点,其中要答出画面描写的时间、地点及特点;而是要用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描绘画面;三是回答出该意境的营造对诗人表达情感的作用。首先要读懂诗意,然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准确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读懂这首诗,本篇是《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幽静的居室,内心的安静,身心俱静。诗人让读者去领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本题先回答前四句的乡村生活是宁静的,再回答本诗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志。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

18题详解】大漠孤烟直    (2).长河落日圆    (3).锲而不舍    (4).金石可镂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6).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漠、孤、直,圆,锲,镂,突兀、见,吾庐。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中国高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根据图表中的数字进行分析概括。在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这一调查中,中国的高中生有578%的人感觉自己没有价值;673%的在觉得自己优秀认为自己不优秀。

20题详解】

建议自然要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故应从树立远大志向和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21题详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一位重承诺、讲忠义的君子。他面对曹操给予的各种优厚待遇毫不动心,不惧艰险,执意回到了结义兄长刘备的身边。反观张鲁的谋士杨松,面对曹操的征讨,心中字当先,贪财卖主,实为小人。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及鉴赏作品形象、评价价值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然后从熟悉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结合人物的具体事例来谈,可采用总--总的结构来答。本题所给《论语》中的几个句子意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就是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可从中选择自己有感触的一个句子来写。答题时要先确定自己写的是哪个句子,再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然后概述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符合这个标准,接着叙述这个人物的事件,要能体现所选句子的意思,最后总结扣题。比如可选择《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他是的化身,华容道放走曹操战长沙最能体现其义,考生可概述事件来体现他的君子之风。

22题详解】参考范文:

守土情,守乡意

清晨的阳光啄破薄雾淡淡的梦,也敲醒我微微的睡意。仿佛有一滴露水滑入了脖颈在这童年潜藏的小镇里,我觉得阳光分外明媚而清晰。

熟悉的空气,熟悉的天,旧时的木门槛,旧时的桌。放假归来的我仿佛刹那间被阳光卷进了漩涡,又一次跌落在故乡这个迷人的起点。祖父的摇椅吱呀地晃着,祖母的蒲扇驱走了炎暑的难耐。老院是纳凉的最好去处,即便是风着了火满世界跑的天气也不例外,祖母宽大粗糙的手执着蒲扇,时断时续,撩起人烦躁的心绪。祖父不再望着田垄说往事,只在一旁愣愣地出神。

因为重新砌墙,原在我家老院的一棵榆树移到了镇尾一户熟人家,几个月的煎熬,树死了。迁死的树出土时,树根似胡搅蛮缠,烂得如啃蚀过一般,树梢无力地垂着,俨然是个吊死鬼,没了往日遮天蔽日的雄姿。那也是我幼时躲迷藏的小伙伴呀!我常喘着粗气藏到它宽厚的树干后,小手抠紧了翻起的将要剥落的树皮,吁着气儿侧着脸儿偷看邻家同年的孩子是否发现自己,即使暴露了行踪,脸也笑得通红。惹得一身泥后,再被祖母罚站在老榆树前,陪伴我的依旧是它。如今的它年过几十旬,却连这小小的移栽也经受不住,我禁不住惋惜起来。

祖母额角的皱纹一疏一密,或紧或弛,仿佛有着欲说不能的哀事。良久,她转向祖父:老头子,我说是守土啊,也罢了。祖父点点沉重的头颅:树的确像人,守土……”

守土?我迷惑了,却又从祖母伤感的深情中恍然大悟:确实是守土。一颗种子,居镇北,生镇北,荫庇镇北,这里的空气、蓝天,院里的木门槛,屋内的桌,哪一样它不日夜相伴?更是这脚下的一方土壤,无论贫瘠与肥沃,都哺育了自己的生命,又怎能脱离,脱离这生命的根基?祖父母的一生也在这样一个小镇,大没有出过省城,小就在自己庭院,在不离不弃的老屋里,安安心心的蓝天下……

我的耳边是工人抬砖搬瓦的号子声,眼前是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我又何时能听一听朴素的乡声,见一见那与树一样守土的人?我们多数人的童年隐匿在这个地方,我们又怎能不坚守这份重于泰山的乡情,坚守这源自内心的美丽?

树的守土情,人的守乡意,像万颗珍珠里淘出的璀璨,成为我内心最值得坚守的美丽。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审题:通读材料后可知,材料的关键词就是坚守,题目中也明确要求以坚守为中心立意来进行写作,且要求写成一篇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就规定了必须以写人记事的方式来表达主题,要挑选与坚守相关的人与事来进行写作。写的事情最好是自己经历的,不要轻易的虚构,同时也要注重情景描述,不要单一的叙事,可以结合记叙的人事有一些抒情和议论。材料中列举了屈原、刘兰芝、陶渊明的事例,分别说明了坚守原则、坚守爱情、坚守品节的重要性,也分别指出了他们都是用一种惨烈、刚毅、执着的精神在坚守自己的人生:屈原沉江,刘兰芝赴池,陶渊明归田。构思的时候,可以沿着哪怕牺牲,依然坚守的思路去组织人与事,确定写作对象。记叙文的写作,必须立意新颖,蕴含丰富,记事生动,状景生辉,抒情动人。事情的经过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这部分一定要写的有吸引力,不要空洞。

参考立意:坚守岗位;坚守初心;坚守理想,谈;坚守底线;成功源于坚守;

行文结构:

本文以景物描写开篇,接下来叙述了祖父、祖母和我在一起的场景,引出对老榆树被移栽后死亡的描写。由此而进一步引出祖父母的观点:树就像人一样,守土。最后抒发了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并点明文章主旨:坚守故土,坚守乡情。

写作素材:

1)孔方曾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经过万般努力踏上仕途,他曾经承诺要当人民的好公仆,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初心。然而,在将要有一段美好前程的时候,他终究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他接过不义之财的同时,他也就忘记了初心,种下了罪恶的种子。结果可想,他锒铛入狱。当然,并不是每个政府职员都受不住诱惑,忘记初心,绝大部分的他们依然不忘初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最终为官清廉,受人民拥护。

2)他是一个神话,一个物理世界的传奇人物;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他开启了科学历程的新纪元。但有一次他失败了。在想黑洞研究的过程中,他中途放弃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结论与他预想的相反。可是就在几年之后,他的这一结论却成为另一位物理学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依据。他懊悔地说:我本来是可其成功的,但是我放弃了!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人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抓住了坚持这把钥匙,成功的曙光就会毫不吝啬的照向你。但一旦放弃了他,就算是近在咫尺的胜利女神也会悄然离开。

3)《浮士德》——一部几十年血汗著成的巨著,包含了一位作家一生的努力。相比于今天的快餐文化,那里面写满了坚守。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只注意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通往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坚守。为什么古今中外无可计数的作品随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为什么几十年著述而成的《本草纲目》流传至今?为什么天才的爱因斯坦会懊悔不已?为什么一个平凡的邮差永驻人们心间?有了坚守,才能劈荆斩棘,才能一千零一次的站起。

4)万事之初都是无数假想后的开始,在没有遭遇阻扰,没有承受打击,没有经历挫折,尤其是还没有开始抵抗岁月的侵蚀……每个人都是志得意满、斗志昂扬,或嘉愿频生,或鸿图待展,言之凿凿,情之笃定,确实也有排山倒海之势。可一旦开始行走,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人中途易辙,有人裹足不前,有人南辕北辙……所有的意外都是源于初心的遗落和不坚。一点困难,两点诱惑,初心便成了人们最愿意拿来交换的典当品。世人凡庸,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只是有谁曾看见那伤逝中的热情和那双折断的翅膀,还有我们无法安放的初心。

5)曾经观看过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虽然观之时日已久,但其中的经典画面却时时萦绕于怀,并深有触动。文物从破烂不堪到精彩夺目的修复过程令人叹为观止,对于一群能够守着旧日时光,耐得住内心寂寞的工匠表现出的那种自信从容和精湛的技艺以及发自内心的波澜不惊,令人由衷敬佩。由此,内心深信透过当前颇为浮躁的社会表象下实在还隐藏着如许沉静如水、执着于追求事业的一种情怀和担当,无数的匠人以历久弥新的匠心为时代打造精品,同时也在为时代打造着一种执着和信念。于此,我们可以沉下心来,以我们审计人的高超技艺,秉承工匠精神的理念和实质,打造属于审计人的不朽之作。

6)司马迁坚守目标,即使身受大辱,仍不改志向,终成《史记》传于后世;文天祥饱受牢狱之苦,却坚守忠义,不改气节,使其高节万古流芳;布鲁诺在烈火绕身之时,也不改本心,坚持科学真理,以自己血肉之躯托起了科学信条……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在眼前,我们怎能不信服于的巨大力量。在这个人人都高喊变通的年代,无数的人为了变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最终由变通变为了迎合。迎合富豪,迎合领导,迎合上级,迎合一切觉得有利可图的人与事。却都只能落得一事无成,一生只在迎合中虚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注意由表及里。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由表及里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藏含义,挖掘出寓意。善于由此及彼。在材料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