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佛山市狮城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2020-2021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狮城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国佛学与经营之道
中国化的佛教,其理论导向,与其说是出世主义的,毋宁说是入世主义的。准确一点说,中国佛教主张以出世的心态入世。这意味着,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更为重要。对于经营者来说,中国佛教理论也是一种思想资源,从中悟出经营之道。
一、树立“一即一切、惜缘和睦”的团队意识。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不是照着印度佛教讲的,而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华严宗强调世界的整体性,把这种观念引申到国家方面,便是强调国家的整体性;引申到企业或公司方面,便是强调团队的整体性。这一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惜缘”的团队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经营者在团队中,不妨提倡这样的观念:借用佛教的说法,大家在一个团队里工作,那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这种“缘分”,同呼吸,共命运;万不可尔虞我诈、闹不团结。经营者应当选择“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的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力图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端。
二、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禅宗从“平常心是道”的学理出发,倡导“随缘”理念,对经营者也有所启迪。有人向景岑招贤禅师请教如何是平常心,他的回答十分“平常”:“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黄龙无门慧开禅师比景岑招贤讲得更为透彻,指出所谓“平常心”就是心头无事,无所执着。他作一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很有必要。搞经营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生意成功了,取决于“缘”;生意失败了,也取决于“缘”。成功了,不必欣喜若狂;失败了,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切随缘吧,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何必自寻烦恼呢?用一颗平常心消解烦恼,消解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能让一个经营者更加镇定,更加沉稳,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能让一个经营者在忙碌的经营实践中真正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三、练就“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禅宗的实际创宗人慧能在《坛经·付嘱品》中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既然佛性在心中,那么,修行者成佛的路径,就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了。对于经营者来说,经营之道有如“佛性”,也不能外求,只能自悟。经营者悟出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有相似之处,都需要运用“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
禅宗看重领悟,而领悟具有创新性,不能简单模仿。禅宗编了一段“一指禅”公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俱胝禅师的寺院中有一位童子,发现有人向师父请教何谓佛性的问题时,师父不说话,总是向提问者竖起一根手指。有一次师父不在寺院,别人向童子提出同样问题,他也学师父的样子,竖起一根手指。俱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袖里暗暗藏了一把刀,问童子:“如何是佛法?”童子遂竖起一指。俱胝突然抽刀削掉他竖起的指头。童子痛得大叫一声,往门外逃走。俱胝唤回童子,又追问:“如何是佛法?”童子下意识地举起已不存在的手指,顿时悟得“第一义”只能自己领会,不能简单模仿。
对于经营者来说,经营之道也属于“第一义”,同样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模仿,只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用心去体会、去领悟。领悟了经营之道的人,绝不优柔寡断。他要摸索到一条适用自己的发展道路,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怎么想。他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大主意总得自己拿。经营之道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如何选对好猫,要靠经营者的悟性。
(《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2日 作者 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下面对中国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求“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看重领悟,而领悟具有创新性,不能简单模仿。
B.追求“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学理。
C.其理论导向是入世主义的,认为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更重要。
D.“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论,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强调世界的整体性。
2.下面理解与分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佛性在心中,修行者成佛的路径,就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经营者悟出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完全一样,都需要运用“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
B. 一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能让经营者在忙碌的经营实践中真正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C.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随缘”的团队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
D. 经营者应当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的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
3.下面依据原文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禅宗“一指禅”公案,说明禅宗看重“自悟自得、别出心裁” 的创新思维。
B. 经营之道的“第一义”,对于经营者来说,要求他要摸索到一条适用自己的发展道路,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怎么想。
C. 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取决于“缘”;失败了,也取决于“缘”。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缘分”早有安排。
D. 景岑招贤禅师的“热即取凉,寒即向火”与黄龙无门慧开禅师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都主张“平常心是道”的禅理。
参考答案:
1.C。 (原文“中国佛教主张以出世的心态入世”,心态是出世的,行为是入世的。)
2.B。 A(原文“经营者悟出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有相似之处”不能说“完全一样”)C(“惜缘”意识)D(从选项后面内容看,对应的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经营理念)
3.C。 ( “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缘分”早有安排。”无中生有,说法绝对,这段话阐述的也不是“缘分”而是“法尔随缘”中的“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道的屠夫形象。
B.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的心情。
C.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6. 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 (1)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2)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3)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C项,根据文意,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憎恶鄙视华昌这样的读书人,而不是嫌他穷困。选项分析鉴赏不恰当。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穷困落魄的形象;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以及对结构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可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此题小说的结尾“徒手分端砚”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在前文中有很多伏笔,例如华昌身材精瘦,与他身怀绝技形成反差,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悲从中来,暗示他有些功夫,这样做便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分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露,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则揭示了“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国学大师汤一介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年,63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纵观这一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说。
相关链接:
1 汤一介(1927——2014),国学大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2002年10月,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
(摘自《百度》)
②《儒藏》收入近500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1.5亿字)和近5000不儒家典籍(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
(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使汤一介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
B.从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汤一介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
D.汤一介认为,建立“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解释经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多样,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
E.为了儒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作为《儒藏》项目的提出者和总负责人,汤一介以多元开放视野和特有的学术敏锐,做了大量的工作。
(2)汤一介先生对 “文明冲突论”有哪些方面的回应?请简要概括。(6分)
(3)材料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6分)
(4)汤一介先生编纂《儒藏》对于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思想方面:用“和而不同”的思想实现文化共处;从对话中寻求相互理解和尊重,取得共识。②学术活动方面:组建文化书院、讲习班、函授班等,推动文化启蒙。③学术著作方面:编撰系列专著,从学术的层面探讨研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开头引用,表明汤一介对历史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总领下文;②结尾引用,表明他对自己学术生涯的谦虚评价,收束全文。(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4)①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地位重要;;②编纂《儒藏》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③使中华文明延续,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④让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
(2)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从原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概括总结即可。如抓住文中的“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等信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整合信息时,要阅读全文,再对题读文,弄清题目的要求,锁定有效信息的具体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这样能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阅读文章和筛选信息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因此,答题时要反复斟酌,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有效信息做出准确判断。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这个部分要努力地调动出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并尽最大地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与当前探究的问题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后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有时也可以采用有主到次的排列顺序),在这个展示中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必须有一个简练的结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这一要求在论述题,尤其在小论文的写作中需要体现。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变?”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候、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汉代封爵仅有王和侯两级。
B. “再拜”文中指“第二次拜托”,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指”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两者意思不同。
C.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文中“秦伯说”中“说”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都通“悦”。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赡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而司马迁的《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其都有继承和发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为他后来成功回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 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就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咎犯的担心。
D. 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2)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参考答案:
10. A 11. B 12. B
13. (1)晋国听说秦国军队来了,也派出军队抵拒,但是都暗中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
(2)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曾经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然拘泥小的礼节,而忘记大的羞耻!
句中,“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这是句式“其……,况其……”因而在“况”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项。“结秦亲”意思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子”(您)是下句的主语,其前面应与上句断开,其后面与下句相连。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文中的“再拜”理解错误,且两处“再拜”意思相同,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主动请求联姻”错,联姻并非重耳主动,而是秦缪公要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重耳一开始还不愿意,是在司空季子的劝说下才答应的。原文“重耳不欲受……遂受”。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
(1)“拒”,抵拒;“然”,但是;“阴”,暗中。
(2)“厚”,增强;“得”,收获;“利”,好处。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这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从献公做太子时,重耳就已是成人了。献公即位时,重耳二十一岁。献公二十二年,献公派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于是就逃到狄国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狄国是重耳母亲的祖国。
重耳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才离开。到了秦国,秦缪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重耳不想接受。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曾经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然拘泥小的礼节,而忘记大的羞耻!”重耳于是就接受了。秦缪公十分高兴,和重耳宴饮。秦缪公说:“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再次拜谢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晋惠公死亡。晋国大夫听说重耳在秦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返回晋国。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君听说秦军来了,也派出军队抵拒,但是都暗中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
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阅读答案。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说:“如果回到晋国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子犯明誓。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同包围郑国,因为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晋君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与郑结为友好?”秦伯同意了,撤走了军队,晋国也随后撤了军。
5.
参考答案:
5.A.(“肉”指歌声)
6. D. 代词,…的人(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介词“因为”/介词“用”;C.助词,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7.A.是否有赏月之真趣,乃作者对看月之人褒贬的依据。
8.C.末段并非写作者独自赏月,而是写同与自己相投之人赏月
9.((1)参考标点:韵友来,名伎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自,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3分)
(2)①(3分)这一晚,常常贪求那欣赏月色的名声,成群结队地争着出城,多给门军赏些酒钱。(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好名”、“逐队”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②(3分)这时候月亮如同刚刚磨好的铜镜,山也重新梳妆,湖也重新洗面。(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镜新磨”定语后置句、“复”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舍于娄公所 舍:居住
B.非特深山之中 特:只,仅仅
C.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 诱:欺骗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意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乎不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 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 但以刘日薄西山
C. 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1.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伪隐者讽刺否定的一项是( )
①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②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③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 ④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
⑤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 ⑥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3分)
译: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3分)
译: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4分)
译:
参考答案:
9.D 10.D 11.C 12.D
13.(1)他想要您帮他写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评分标准:“渠”,他,1分;“其”,副词,表期望,译为“希望”,1分;“为之”,1分。
(2)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怎样的呢(或“是什么样的呢”)?
评分标准:“胆”,斗胆、冒昧1分;“所以”1分;“奈何”1分。
(3)娄公的确是隐士,但是他自我隐藏的思想,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
评分标准:“固”,译为“的确”“本来”,1分;“而”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却”,1分;“义”,译为“主张、思想”,1分;“无乃……乎”,1分。
9.(意,猜想)
10.(D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A项前一个“乎”是句中停顿,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按照”,后一个“以”是连词,“因为”。C项前一个“之”是指示代词“这”,后一个“之”是助词。)
11.(①④是作者的正面阐述,非讽刺否定)
12.(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是描写春天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话,形象地表现“人”的神态和感受。要求运用一种不超过40个字。(4分)
春天,大地从冬寒里苏醒复活过来,被人们砍割过陈旧了的草木茬上,又野性茁壮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培,它们就在风吹雨浇和阳光的抚照下,生长起来。这时,遍野是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野花卉,一阵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粉青草气息,直向人心里钻。无论谁, ▲ 。
(选自冯德英《苦菜花》)
参考答案:
示例:我都会把嘴张大,深深地向里呼吸,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原文)
8. 按要求选择。
(1)在集体婚礼上,夸赞两位新娘子最合适的一句话是(____)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花羞月之貌。
C.一个是观音转世,一个是仙女下凡。
D.一个是天下第一,一个是举世无双。
(2)某班同学写了一份请柬,邀请老师参加班级举行的晚会,以下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_____)
A.我们敬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望按时光临。
B.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敬望守约出席。
C.您被邀请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D.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参考答案:
(1).(1)B (2).(2)D
试题分析:(1)A“逊”和“输”从缺点说,C“观音”不适合夸赞新娘,D“天下第一”和“举世无双”矛盾。(2)A“按时光临”,B“守约出席”,C“特呈此柬”不得体。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注意语境和对象。
9. (15分)
《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诸葛亮设计用装满草人的船,趁着大雾擂鼓逼近曹操水军大营。曹操看不清情况,于是下令用箭射之,诸葛亮因此得到了曹操免费赠送的数万只箭矢。在计谋成功撤退之时,诸葛亮命令所有军士大喊:“谢丞相赐箭。”
请想象曹操和其手下将士在听到这句话之后的表现,写一段文字。
要求:(1)侧重刻画人物心理。
(2)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3)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4)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略。
略
10. 为下面一段话写出一个结论性的语句。(4分)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源于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它。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只要食品原料能达到要求,能不用,最好不用,但也不要过分夸大食品添加剂的弊端。对美国人来说,食品添加剂这个概念事实上跟其他的食品成分完全一样,根本不会让人产生反感,甚至美国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增长率达到10%,远远高于其经济增长比例。而近来我国一些食品生产商为保证产品的销量,不负责任地打起“本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类似的标语,来误导消费者;部分媒体一遇食品安全事件便在不尊重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发布一些不严谨的言论或调查;为应对消费者的“恐惧”,其他企业不得不“跟风”声明;这些做法使得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错误的认识,客观上阻碍了其发展。因此, 。
参考答案:
我国应通过种种渠道加强对国民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节奏很快,竞争日趋激烈,喧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满足;但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也带来了烦恼,我们的心灵时常疲惫不堪。那么,我们的心灵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请以“让心灵憩息在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主确定立意;(3)自选一个角度(4)文体不限,但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