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峡西岸”的名义(邱锡凤) 风吹过汀江 上传

单篇

1584次点击|19次点赞

赞一下

以“海峡西岸”的名义

——写在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若干意见”公布之际

邱锡凤

引子

公元2009年5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多年以后,历史学家会记录下这个伟大的日子,以及这份具有历史指标性意义的文件。

这份文件,开启了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省份福建作为全新经济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振翅腾飞的崭新航程,翻开了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交往、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福祉的历史新篇章。

从此,福建全然实现漂亮转身,从闭锁武夷山侧畔、偏居太平洋之滨,到舒张两翼对接两大三角洲、畅通北西南诸大门纵深中国大陆中西部,从早期海峡两岸激烈对峙的战争前沿,步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前沿,投身于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伟大洪流之中。可以确信,它将和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北海、环渤海经济圈等一起,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新的增长极。

上篇

艰难的历程

1978年,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揭开历史帷幕。中国大陆一片沸腾。

1981年,中共福建省委以面向浩瀚海洋的广阔胸襟,根据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念好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的战略设想。

1985年1月,为了更好地搞活经济,扩大国内开放的领域,国务院召开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批准了这个座谈会纪要: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20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

1995年,福建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这是首次提出“海峡西岸”概念。但当时的海峡西岸繁荣带主要是指福州到漳州的闽东南沿海地区,而且远未联想到当时已经龙腾虎跃的长三角、珠三角。

2001年12月4日,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胜利闭幕。本次会议提出了建立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福建发展的构想,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这一战略构想覆盖全省,是统一的整体,它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003年底,经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通过认真缜密的研究和论证,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提出福建发展战略新定位——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把“海峡西岸繁荣带”上升到“海峡西岸经济区”,数字之差,却体现了决策者对福建区域定位认识的深化。这一战略构想,充分考虑对台优势的发挥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工协作,凸显了福建的区位特点,并使福建更好地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至此,加快区域发展的理念呼之欲出。

2004年1月上旬,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时任省长卢展工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和支持。

2005年1月24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由构想上升为人民意志,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2005年10月11日,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分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10月19日,正式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再次重申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

2007年1月29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全方位推进阶段。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宣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峡西岸”再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谈到两岸关系时提出: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2009年5月4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温家宝总理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3600万福建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伟大实践,最终摸索出了一条从区位优势出发、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发展之路、振兴之路、崛起之路。

历史性机遇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前所未有的篇幅、高屋建瓴的架构、高瞻远瞩的谋略以及运筹帷幄的必胜信念,规划了福建乃至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蓝图。

福建,以执着探索、不懈追求的热诚,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巨大发展机遇。

“若干意见”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若干意见”肯定了福建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若干意见”给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完整的战略定位,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围绕如此宏大的战略定位,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在福建以及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民的脚下展开。

前方没有障碍,只待整装出发。

福建早行动

进军号令一发,福建闻风而动。

2009年5月15日,即国务院公布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的第二天,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和50多个机构共同主办的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出席论坛活动并会见台湾嘉宾。朱立伦、胡志强、郁慕明、秦金生、林炳坤、许信良等台湾知名人士出席了论坛活动。

海峡论坛是在福建已成功举办3届的“海西论坛”基础上,发展扩大并更名而来的。举办海峡论坛,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具体举措。

举办海峡论坛承天时、顺地利、应人和,是两岸交流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带来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表明两岸民众已是两岸交流和往来的主体,正在成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标志着两岸民间交往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

首届海峡论坛于22日圆满落幕,共历时8天。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台湾各界参与最广泛的一次盛况空前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

福建,以自己长袖善舞的实际行动,稳健落实国务院加快海西建设的“若干意见”,与国务院有关部委一道,把海峡论坛办成两岸民间交流盛大的“嘉年华会”。

乘着国家政策的春风,福建方方面面上上下下迅速行动起来。

5月23日,星期六,祖国大陆首个对台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在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这是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福建省出台的第一部涉台地方法规。

《条例》共4章37条,就闽台农业合作的基本原则、从事闽台农业合作台湾同胞的待遇、政府的服务和保障职责、鼓励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闽台农业合作用地、贷款和融资、权益保障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专家认为,以地方立法形式促进两岸农业合作,预示着两岸农业合作进入了“深耕”阶段。据了解,目前台湾约有600万人根在漳州。早在2005年1月,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即应运而生,那是祖国大陆首家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

福建,以其独特的“五缘”优势,率先在已有一定基础的闽台农业合作方面,甩开了大步。

一通百通,交通先行。“若干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海西”作为“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的定位。濒临浩瀚太平洋的福建,这个曾经的全国铁路“末梢”,一夜成为打通陆海疆域、贯通南北大动脉、纵深中西部战略腹地的交通枢纽。交通先行,责无旁贷。福建交通人一刻不停地为打通“海西”,思索在蓝图前、奋战在工地上。

“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这是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2006年初在听取省交通厅工作汇报时,对做好交通工作并对提炼福建交通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此后几年,福建交通一年一个面貌、一年一个台阶。据报道,截至2008年底,包括当年新增通车400公里,福建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1760公里。

从1997年底福建第一条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建成通车至今,12年来,福建省高速公路飞速发展,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才走完的历程。

据福建省交通厅厅长李德金介绍,从2009年起,福建高速公路力争每年开工10个项目、500公里以上,从2010年起年均建成500公里以上;到2012年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建成“两纵四横”主骨架;到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彼时海西高速公路网将提前5年基本建成。

在铁路方面,早在2004年,福建省就提出用7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000多亿元,基本建成温福铁路(福建段)、福厦铁路、厦深铁路(福建段)、向莆铁路(福建段)、龙厦铁路等快速铁路网。至2008年底,福建省这5条干线铁路已累计完成投资约35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全省2004年之前铁路建设投资总和。

其中,作为福建省第一条连接中部和内陆纵深腹地的现代化铁路,向莆铁路对“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的构建,地位举足轻重。它穿越赣东南、闽西北和闽中地区,西起江西省南昌市,东至福建中部沿海地区的福州和莆田市。线路西接杭长和京九通道,中连鹰厦铁路,东接沿海通道,是闽赣两省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西部地区通往福建省的快速铁路通道,全线将于2013年建成通车。

一朝机遇来临,奇招喷薄而出。沿海福建、前线福建、海西福建,已经等了太久太久。如今,福建人民渴求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急需得到充分释放。

三五年太久,福建只争朝夕!

周边起波澜

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必须充分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

如此表述,明确了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地位,也明确了环福建周边省份、有关地市的区域协作、互动融合的功能。根据公开的报道资料统计,上述环福建的浙江、江西、广东11个城市面积为14.88万平方公里,2008年(其中鹰潭为2007年)的GDP为8232.41亿元,区域内常住人口为5111.24人,而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的福建同时期的GDP为10603.02亿元,常住人口为3558.31人。这样,加上流动人口在内,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将覆盖全国人口约7%。通过区域内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畅通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腹地的通道;加强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对接能力,其倍增效应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海西”的巨大效应,早已在福建周边掀起波澜:

温州: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台湾三个区域的交汇点,坐拥独特区位,因此温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主动加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2006年9月,温州市发改委即下设“海西办”,专门负责与福建的联系与项目对接。目前,温州已与厦门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同时和宁德签订了友好合作城市协议。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宁德至温州高速公路开通以来,5万温州商人在闽东的投资额高达200亿元,所创办的企业提供了10万余个就业机会,总资产近500亿元,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务院加快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政策东风吹拂下,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思路研究》,在对接海西方面,今年将着重开展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产业带、文化旅游等五个领域的对接行动。温州企业界有着一个共识:“海西战略提得及时,我们跟着国家政策走,没错!”

衢州: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的仙霞古道,汉唐以来即系联闽浙,是“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而位于这条驿道要冲的浙江衢州,自古商贾云集。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黄(山)衢(州)南(平)高速建成通车,新的“闽浙通衢”贯通南北,衢州再次成为海西向内拓展、向东连接的前沿。

鹰潭:从课本上让人熟知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优势使这个乡级小镇三级飞跃为省辖市,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海西区域内城市间快速通道越来越多,鹰厦线也不再是入闽的唯一铁路通道,鹰潭人已然明了:如果不快速融入海西,鹰潭的区位优势就会丧失!因此早在2004年,海西战略越过武夷山脉,鹰潭即迅速作出反应,将鹰潭定位为连接海西与内陆广大腹地的桥梁。

抚州:2004年,福建省提出海西战略思路后,抚州市政府立即提出抚州要建设成为承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的桥头堡。为融入海西,抚州市提出了“把抚州建设成为现代工业新城、文化生态名城”的战略目标,完善城市功能,超前规划发展,以现代城市魅力留住更多外地客商的心。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福银高速通车,向莆铁路开工,抚州这个江西的“洼地”,一跃成为令人注目的发展“高地”。

潮州:国务院“若干意见”公布后第三天,即5月17日,潮州市出台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初稿),提出要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对台经贸交流,把潮州建设成广东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前沿阵地和广东对台合作试验区。

还有丽水、汕头、梅州、揭阳、上饶、赣州等等,全都齐刷刷盯紧了“海西”机遇,前后左右系联、大刀阔斧运作,共谋“海西”大崛起、大发展。

东岸传回音

“海西思路的提出,把台湾人的注意力拉回这片离他们最近的土地。”台湾铭传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樊中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海西战略首先通过台湾媒体的报道传递给台湾各界。早在2004年7月5日,台湾《联合报》就以《福建催生“海峡经济圈”》为题作了分析报道:“福建省今年初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受到北京方面的肯定,认为除了极具经济意义外,也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是加强两岸关系,更有效地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基础。”

“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台湾媒体对海西更加关注。台湾《经济日报》载文认为,“海峡西岸”的时代即将来临!

如今,中央政府对福建寄予厚望,给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出了壮丽的蓝图。祖国大陆在这一宏伟的战略规划中对两岸关系和谐发展释出的善意,获得了岛内各界强烈反响。

“若干意见”甫一公布,5月16日,首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开幕。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桃园县长朱立伦从台北松山机场直飞厦门,代表国民党和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给海峡论坛和福建乡亲带来祝福。他说,海峡论坛是两岸首次民间的、全方位的、自下而上的大交流,让两岸之间加深了解,对两岸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共识,对两岸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朱立伦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十分看好,认为海西前景广阔,一定会后发先到,今后台商到大陆投资不用再绕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可以直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来投资。他明确表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台湾绝不缺席。

国民党对“海西”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台湾著名政论家、《新新闻》原总编黄创夏先生在接受祖国大陆记者采访时回顾说,2005年江丙坤领受时任国民党党主席连战之命,代表国民党展开“破冰之旅”参访北京,接着连战成功访问大陆,“连胡会”之后,国民党方面重拾被束之高阁已10年的“台闽双赢共荣”的思路,重新思考因应“海西特区”之策。

2006年4月19日晚,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厦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福建省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对加强闽台两地的合作非常有意义,这次到大陆来,国民党智库的好多位专家就是想进一步了解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规划、理念和具体发展的步骤。连战先生说:“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政策方向,但我们还需进一步地加强了解,来研究两岸应如何更好地把握当下、共创未来。”

2008年8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结束福建永定谒祖之行、搭乘两岸周末包机离开厦门返回台湾,临行接受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地理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同等优越条件,决定海西建设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大有可为,闽台是两岸交流的最前端,返台后我愿积极推动闽台交流进一步的发展。”

“海西”战略,得到了国民党等台湾主流民意的附和。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史惠慈研究员表示,大陆为福建出台这个“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这是一个大方向,在台湾主流的反响是很热烈的。樊中原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台湾的反应作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陆委会”,还是各类民间组织、基金会,都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抱着关注和期待的态度。他认为:“在距离台湾最近、也是80%台湾人原乡的福建推出海西这样一项务实的规划与战略,让台湾民众进一步感受到善意。”

台湾《经济日报》的文章认为,未来海西经济区正式启动后,将与台湾形成新的竞合关系。闽台两地若可进行产业分工、互补有无,海峡东西岸将可结合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区,尤其两岸“三通”、经贸松绑,两岸资金、技术、人才交流等更加便利,未来产业经济发展不仅可挑战长三角、珠三角,更可借此提升彼此的影响力。

东岸台湾,对海西寄予深深期许!

下篇

客家:在“海西”战略平台上起舞

环福建的周边省份,居住着众多的客家人,特别是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它们和福建的闽西一起,是全球最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区。历经千百年的迁徙,客家人选择了赣闽粤这个三省交界地区,选择了那里的崇山峻岭,落脚生根,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上,赣南、闽西更是一片血染的红色区域。这片广袤的土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它积蓄着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谱写着共和国孕育成长的最初篇章。国务院支持海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客家人集中居住的这片红色土地,着笔良多、饱含深情,寄予深深的期望。

“若干意见”多次落墨提及客家文化。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之一“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表述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节,明确要求:“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

客家文化因素在两岸交流交往中的重要纽带作用,已经被提高到圆融两岸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客家人为之欢欣鼓舞。

梅州

梅州是福建的西邻,由于地缘、人缘的关系,两地沟通密切。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纳入海西的梅州市,与福建兄弟城市的合作,将因时空距离的缩短而提速。”

据了解,2008年6月动工的梅(县)大(埔)高速,全长90公里,将在龙岩永定与双永高速相连。现已竣工的天(津)汕(尾)高速梅州段,将连接途经的龙岩武平、上杭等地,而龙岩境内路段将在明年6月全线通车,届时梅州到龙岩只需2个小时。目前,梅州相当大一部分货物通过厦门海关出口,待今年底龙厦高速铁路通车,梅州到厦门将只需要3个小时,厦门将成为梅州最便捷的出海口。

“梅州同时享受到泛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这是地区发展的难得机遇,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梅州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梅州市委一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市委书记刘日知向福建的记者确认,将加强梅州、龙岩、赣州三市在资源开发、产业互补、交通对接、市场互通等方面的合作,把三市区域小三角建成对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海峡西岸”三个经济圈的桥头堡。

据了解,梅州与福建渊源很深。多年来,两地的交往日趋绵密,并在相互协作中进一步促进了梅州经济社会的发展。2007年12月4日召开的区域协作联席会议上,梅州和海西的其他城市一起,提出要“深化区域合作,推进海西发展”。之后,梅州市连续参加厦门的“9·8”投洽会,而今年的福州“5·18”海交会,梅州市也高调组团参加。

热络的经贸往来,助推海西大发展。目前,梅州市正在制定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详细规划。“可以肯定的是,海西是梅州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这已经成为梅州客家人的广泛共识。

赣州

赣州,客家人南迁曾经路过并驻留的地方,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东南沿海口岸的开放和粤汉铁路的贯通,昔日赣州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一度沦为“交通死角”。

赣州寻求突破。

5年前,福建首次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后,赣州迅速响应,积极融入海西,提出“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

得益于此,5年来,赣州全市生产总值翻了一番,5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等于过去25年之和。

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的“若干意见”,赣州再次在第一时间部署深入对接措施。

客家祖地之一的赣州,又一次焕发青春,赣闽两地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新征程。

目前,赣州到厦门等福建主要城市的车程需三四个小时,赣州与厦门之间的空中航线也已开通。而直通大京九、连接赣州龙岩两市的干线铁路——赣龙铁路,目前运能已趋饱和。特别是龙(岩)厦(门)电气化铁路已于2006年12月开工建设,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也于2008年开工,届时,赣龙线将形成新的瓶颈路段。为此,2009年4月12日赣州、龙岩两市政府达成共识,商定赣龙铁路复线建设项目年底前立项,年底前开工建设。据了解,该项目西起江西赣州市,东至福建龙岩市,新建双线长274公里,其中福建段147公里,估算投资135亿元。该线将按国铁I级双线电气化、时速200公里建设,计划2013年建成。

巨龙再出海,腹地变前沿。赣龙铁路复线,对于拓宽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对接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福建的厦门港,骤然成为赣州连接世界、对接台湾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据悉,2008年赣州市国民生产总值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财政总收入达到100.1亿元,成为江西省第二个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设区市。相关数据指标均列江西第二位,仅次于省会南昌。对接海西这5年,赣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而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等于过去25年之和。如今,国家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位列经济区20个城市之一的昔日山城赣州,又一次搭上加速发展的海西特快专列。

龙岩

在国务院“若干意见”中,三处提及“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以其作为连接海峡两岸重要的精神纽带,以及作为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载体,被时代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在21世纪的今天,在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今天,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融合能力。

这也正是国家赋予海西20城中龙岩、梅州、赣州这一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和集中展示区域的历史使命。

与梅州、赣州毗邻的龙岩市,古为汀州府,因地处福建西部,故今通称“闽西”,现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5县,方圆1.9万平方公里,人口289万人。其中,后5个县皆为纯客家县。这里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也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

一部中国现代历史,闽西书写了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这里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著名篇什都在这里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上重要里程碑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古田会议)在这里召开。

——这都是红土地文化的重要内涵。

龙岩,并不耽溺于这些传统和历史,它更加着眼于脚下这片坚实的大地,以及大地给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丰厚馈赠。大地的馈赠十分丰富,这里是福建省重要的矿区、林区,已探明的矿物种类达64种,其中金、银、铜、铁、无烟煤、高岭土、石灰岩等16种矿藏探明储量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78%,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包括被誉为世界建筑史奇葩的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在内,一大批风景名胜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驻足流连。

闽西,曾经的福建的“山区”、“落后地区”的代名词,近年来由于翻山越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得以旧貌换新颜。到目前,已经建成龙岩冠豸山机场,龙漳、龙深、龙赣3条铁路和龙厦高速公路,开行龙岩-北京“海西号”快速旅客列车和龙岩-上海直达旅客列车。随着龙厦快速铁路、赣龙铁路复线、建龙铁路、杭广铁路,以及永武高速公路、双永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相继建成,龙岩南连珠三角、北接长三角、西接大京九,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枢纽与重要通道的恢宏气势,区位优势日益突出,战略地位不断升级。

龙岩,这个曾经隐没在深山峡谷的城市,必将像从这里走出的石智勇、张湘祥、林丹、何雯娜等4位奥运冠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必将像上杭境内汀江侧畔的亚洲第一大金矿紫金山金铜矿傲视全球,以清新靓丽、金光灿灿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为之惊艳。

老区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歇脚步。海西春风劲吹八闽大地,龙岩再次绘蓝图、谋新篇。除了推进一批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将争取“西气东输”工程接入龙岩,加快推进20万吨铜冶炼、钢铁、汽车、稀土工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打造海西重要产业基地。

曾经穿越千年风雨,曾经历尽百年沧桑,龙岩正以饱满的激情,迎接新世纪的洗礼,共襄海西在八闽大地的崛起。

并非尾声

2005年4月29日上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在提到两岸互助、双赢时,他满脸风趣地向台下听众发问:在即将面临的未来,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啊?!

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这是向现场听众发问,更是向海峡两岸人民发问!只有两岸竞合才能双赢,只要两岸竞合一定双赢!

春江水暖鸭先知,海西崛起待有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名义,我们万众一心,我们众志成城!

有道是:浅浅的海峡风起云涌,二十城海西气象万千。让我们热切期待,更让我们立即行动投身伟大的实践中去!

20090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