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2021届上海市梅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
2021届上海市梅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伴随而生。中华民族始终在同疫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环境、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的疫病预防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疫病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医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合理同”,密切关联。医道作为天道与人道在自然与人之间的体现者和践行者,从知行合一的实践层面把天道与人道中许多抽象的理念体现出来。因此,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为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防治理论和实践方法。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在《周易》中探索导致疫病流行的原因,注意到气候、饮居和疫病的关系。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下,从整体上来论述医学,它不仅把人本身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同时将人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提出“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治疫病的思想。东汉名医张仲景著《伤寒论》,总结出一套认识疫病的理论,根据病情的变化制定不同治法,开创了中国医药对疫病的辨证施治方法。之后,经过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努力探索,至近代已初步形成一个认识和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防疫抗灾、救黎民百姓于病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15 版)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人道、医道合一使得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医道的核心,促进了中华医道观的形成,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疫病的预防、治疗。
C.天道与人道中的许多抽象理念要通过医道在实践层面加以体现,因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
D.《周易》在探讨疫病流行的原因时,注意到其与气候、饮居的关系,此即医道与天道、人道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解释“疫”的含义发端,指出中华民族在同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B.文章中间四段集中论述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影响。
C.文章指出医道与天人合一思想“道和理同”,对理解天道和人道思想十分重要,但在探讨时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D.文章最后一段阐明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与创新对于今天抗疫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
B.经过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探索,中医形成了应对疫病的理论体系。
C.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中国传统医学观不仅关注医术,而且重视医德,这对我们现代医学观有重要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孙绍振
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自我欣赏。《三国演义》不但是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因为我们看到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而且是一个主动去暗杀坏人董卓,逃亡路上被捕,又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只因心理不健康——多疑,就转化为杀人不眨眼的血腥屠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叫做“净化”,有人把它翻译成“宣泄”,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的。
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
在阅读作品时,面对反面人物,不一定是因为他在道德上很坏,很恶,而是因为其情感空洞。
小孩子看电视往往问大人,某个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类问题有时很好回答,有时不好回答。越是简单的形象越好回答,越是丰富的形象越不好回答。这是因为形象越简单,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越小;形象越是丰富,意味着情感越是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
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
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艺术家并不满足于作出道德的和科学的评价,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追求的是在此基础上作出审美的评价。在艺术家曹禺看来,繁漪这个感情压抑不住,没有顾忌,一爆发起来就不要命的女人才表现了女人的内在冲动,才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女人,道德的恶就转化为艺术的美。而那个害怕自己感情的周萍则是软弱而空虚的,他总是在悔恨中谴责自己的错误,缺乏意志和力量,然而,这个不再敢做坏事的人,尽管在道德上是向善的,在情感上却是苍白的,在审美上是丑的。
不把善和美的这种“错位”看得很清楚,是不能真正进入经典的审美境界的。
古希腊人把关于人的学问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科学,一类则是和理性相对的,包括情感和感觉。后来,鲍姆嘉登把这门学问定下来,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美学”。但是,这也带来了混淆,给人一种感觉,似乎美学就只涵盖诗意盎然的审美,跟丑没有关系,好像没有什么审丑。这就造成了一种误导,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就变成了恶。其实美的反面是丑,而善的反面是恶。善的不一定是美的,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对立面”,林黛玉是漂亮的、善的,那薛宝钗肯定是恶的吗?道德上一定是卑污的吗?其实,在道德上薛宝钗并无多少损人利己之心。薛宝钗的全部特点在于她为了“照顾大局”而自觉自愿地、几乎是毫无痛苦地消灭了自己的情感,她在人事关系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让自己和任何人冲突,甚至把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都没有认真当一回事,让她假装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她也没有反抗,结果是她自己成了生命的空壳。和情感强烈但没有健康的美人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健康却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是不美的。美的反面不是长得丑,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一个人冷漠了,从审美价值来说,就是丑。
(节选自《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不只是诗意的美的陶冶,也包含着对恶的审视。如果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那么恶事恶人甚至会变得可爱起来。
B. 美的发现,就是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发现,这是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错位”的开始。
C. 文学作品形象越丰富,意味着情感越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因此,很难判断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
D. “美学”的翻译带来一种误解,似乎美学跟丑没有关系,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变成了恶。其实美的反面是丑,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8.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还是一个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见艺术家不对道德作评价。
B. 周萍在审美上是丑的,因为他害怕自己的感情,软弱而空虚,缺乏意志和力量,虽然在道德上是向善的,但情感上是苍白的。
C. 宝钗是黛玉的“对立面”,人们就认为她是恶的。其实宝钗并不是道德上有亏欠,而是情感上的冷漠,从审美价值上来说是丑的。
D. 蘩漪情感热烈充沛,难以压抑,没有顾忌,表现出人的内在冲动和充沛的生命力,这时道德的恶转化为了艺术的美。
9. 请概括“恶事”“恶人”变得可爱起来的审美心理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B.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C.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D.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 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 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 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 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 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指严光钓台。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他帮助老同学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垂钓为生。
14.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一竿”“一蓑”是渔父不离手的工具和服饰。
B.“钓台”点明渔父的住地,下文“时人错把比严光”与之呼应,表现了对严光隐居生活的否定。
C.“红尘深处”指人们争名逐利的中心,渔父不肯去红尘深处,表现了其厌恶名利的情操。
D.本词借渔父抒写词人的隐居生活和心情,相比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情调还是有些差异。
15.作者在本词中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加以概括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__________”;俯瞰:“__________”。
(2)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所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慷慨悲壮的氛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①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②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17.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 引用 拟人 B. 比喻 引用 夸张
C. 借代 排比 夸张 D. 借代 排比 拟人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花会笑,也会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旧书店与图书馆的意义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既是知识的海洋,蕴藏着精神财富,②更重要的是探寻文化的宝地,是人与书亲密接触的地方,③可以说,因为旧书店绝不是故纸堆里的旧时光,④恰恰相反,它是传承知识、传递书香的文化场所。⑤让旧书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不仅能让更多人与好书相遇、被书香浸润,⑥更能塑造文化地标、装点城市风景、提升城市气质。⑦在这个意义上,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⑧留住旧书店,不能只靠情怀。⑨近年来,不少旧书店都寻找新的生长点,或是在开发文创产品上做文章,或是在书籍品质提高上下功夫,线上线下齐发力。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饭馆(或食堂),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方,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某所饭馆(或食堂)或许有着特殊的来历,或许留下了生命的印痕,或许展现着社会的新风,或许体现了时代的巨变。
请以“饭馆(或食堂)”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项,“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选项曲解文意。
B项,“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疫病的预防、治疗”说法有误。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不能对中国医学提供具体指导。
C项,“因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但在探讨时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忽视的不是“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说法有误。是为国为民服务的两种重要途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观念里“良相”“良医”于国于民同样重要,但不能由此得出“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悬壶济世”指医德,“经纬治国”指谋划、治理国家,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如果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那么恶事恶人甚至会变得可爱起来”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是指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的写作,而这种被艺术审视的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可爱起来。题干中则是泛指一切生活中的恶人、恶事。选项混淆范围,说法错误。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通过把握题干的要求,到原文中去筛选和整合。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
A项,“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见艺术家不对道德作评价”说法错误。原文中第二段通过列举《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说明说“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艺术家并不满足于作出道德的和科学的评价,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追求的是在此基础上作出审美的评价。”可见艺术家对于道德不是不作评价,而是不满足于只做道德的评价。选项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中,从第二自然段的“《三国演义》不但是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可知,在审视“恶事”“恶人”时,读者首先看到的是丑恶,是阅读其心理奇观,并对此感到震惊。根据第二自然段“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可知读者在感到震惊之后,自己的良知会和“恶事”“恶人”的心理产生矛盾,读者的良知会受到打击,由此愤怒痛苦。根据第二自然段“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叫做‘净化’,有人把它翻译成‘宣泄’,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的”,可知读者在愤怒痛苦之后,会洞察人性黑暗,体察到人性的复杂,最后痛感快感结合,达到心灵的净化。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命知磁州”是指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句子完整,“州”字后面要断开,排除A 项和B项。“就道”是出发、动身的意思,“单骑就道”是指一个人骑马出发上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疏没有“陈情”的成分。“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不再出仕”错,文中只说了他退居东阳,而下文也提到了他出任磁州知州,说明他并非“不再出仕。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输:交纳,献纳。率:都。横取:横征暴敛;及:趁;翕然:一致;何……足忧乎: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参考译文: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宗泽从小就性格豪爽有大的志向,元祜六年进士及第。殿试时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病,考官厌恶他的直率,将他的排名列为最低一等。调任到衢州任龙游县令。当地百姓不知学习,宗泽为他们建立了学校,安排了儒学教师,讲解儒家经典学术,社会风气大为改变,从此以后登科中举的人源源不断。调到登州任通判。(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的。宗泽上奏请求免征其税。
朝廷派遣使臣在登州与女真讲和,结盟于海上,图谋夹攻契丹。宗泽与他的亲友说:“天下从此多事了。”于是宗泽隐居东阳,在山谷间建造房屋。请康元年,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这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一带的官员都借故不上任。宗泽说:“拿着国家俸禄而避难,这不行。”当天就一个人骑匹马出发上任去了,跟从的疲弱兵卒有十多人。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上奏说:“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存蓄精锐士兵两万人,敌军攻打州时,其他四州都响应帮助,这样一州的兵力就常有十万之多。”皇上看后嘉奖了他。金人逼 迫徽、钦二帝北行,康王在南京登基,宗泽入朝面见,眼泪鼻涕流满脸颊,陈述复兴大计。金人谋划攻打汴京,从郑州发兵到达白沙,离汴京十分近了,京都里的人都害怕极了。同僚和部下入府询问计谋,宗泽正与客人下围棋,笑着说:“什么事这么慌张?刘衍等将在外面一定能抵御敌人。于是挑选几千名精锐士兵,叫他们绕到敌人背后,在敌人的退路上伏击。金人果然大败,自此不再来侵犯东京。宗泽威望名声一天比一天大,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敬畏他,对于宋人来说 必称他宗爷爷。宗泽上奏疏说:“丁进愿率几十万大军守护京城,李成愿意随驾护卫还朝,即使渡过黄河去剿灭金兵,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一同以死全力抗击金兵。我听说“受 到很多人的帮助,天下就会归顺你。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皇上于是下诏书,选择好日子回京。
宗泽前后共上奏二十多次请求皇上回京,多次被黄潜善等人所扣留,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了疽。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切地说:“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众将军都流着泪说:“怎么敢不尽力杀敌!各位将军退出后,宗泽叹气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天,天色阴沉风雨交加。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京城里的人哀痛号哭。宗泽的遗书仍然极力主张皇上回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综合能力。
B.没有对严光“完全否定”,这两句是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陆游因此觉得“无名”“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诗人借此表明自己比严光隐居的境界更高。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表现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上片结句“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16题详解】鹰击长空 (2).鱼翔浅底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4).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风萧萧兮易水寒 (6).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关注“上半阕、仰视、俯瞰”的语境限制,要在理解“翔、浅底”意思的基础之上强化书写;(2)关注“哀痛者和幸福者”的语意提示,所要默写的两个文句是对偶式的文句,注意“惨淡、淋漓”的写法;(3)关注“慷慨悲壮”的语意提示,注意“萧萧、复”的写法。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判断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是比喻手法;“天若有情天亦老”“慢慢走,欣赏啊!”是引用手法;“花会笑,还会哭”是拟人手法。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掌握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本题要求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可知原句“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可知,“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与“花会笑,还会哭”“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之间用“所以”连接,构成逐层因果关系,句子的逻辑清晰,表达连贯。改句三个分句之间逻辑混乱不清,表达不连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本文主要是介绍朱光潜的《谈美》,第1空,在段首,具有总括段意的性质,根据下文“譬如美和距离问题”“又如讨论‘移情作用’”,推知应填“《谈美》谈论了许多美学问题”;第2空,根据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可知本空与下句形成转折关系,应填“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
【20题详解】②把“更重要的”改为“也”或“还”;③把“因为”删除;⑦在“有其存在的”前加“旧书店”;⑨把“书籍品质提高”改成“提高书籍品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第一处是②,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由“既是知识的海洋”知“更重要的是”不合适,应改为“也”或“还”。
第二处是③,强加因果,应将“因为”删除。
第三处是⑦,缺少主语,“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前加“旧书店”。
第三处是⑨,前后句式不一致,前面“开发文创产品上做文章”是动宾结构,“书籍品质提高”改为“提高书籍品质”。
【21题详解】例文:
我的深夜食堂
据说在所有城市的深处,都有一家通宵营业的小餐馆。老板面冷心热,烧得一手好菜,却抱着手沉默如谜,伫立于暗影一角。每到夜晚,这城市所有不愿入眠、不想回家的人纷至沓来,在小餐馆里偶然相聚,用美食填满肠胃,用美酒慰熨灵魂,食客来来去去,老板洞见悲欢离合,冷暖人生。这样的小餐馆,人们称之为深夜食堂。
对我来说,我的那间深夜食堂就是花甲粉店。
它离我家近,每天晚上放学都会经过。暖黄的灯光透过玻璃门照出来,在深夜昏暗的街上格外显眼。午夜以后,便是这团光,引来众多食客。食客的身份有许多,加班赶稿的公司职员,温书到半夜饿了的学生,夜班值班员,执勤的警察……但是这里没人关心你是谁,进了粉店,大家就都只有一个身份,做同一件事情。有人西装笔挺,就有人短裤拖鞋;有人浓妆艳抹,也就有人素面朝天。无论什么人,面前总有一碗粉。若饿,你可以把脸埋在碗里苦吃;若闲,你也可以一根一根慢条斯理地仔细品味。葱花,香菜,蒜泥,醋,辣椒,都放在黑色的陶碗里,一碗插上一个勺,放在桌上,任你自行取用。
我放学通常是很晚的,夜色深沉,寒风刺骨,想起花甲粉店,想起大海碗里浸泡在浅黄色汤汁里半透明的粉丝,蒸腾的缕缕热气,粉上数颗半开着口的花甲,几段小葱,数片香菜叶,飘在粉上,与几滴红油相映衬,鲜亮生动,有时只是那么想一下,在冬夜里都会觉得胃里一阵温暖充实,于是就止不住前往粉店的脚步。
想起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24小时不打烊便利店,大约与深夜食堂起着同样的作用。
在深夜里,用一团光,一个热饭团,一杯关东煮,温暖晚归的人,抚慰他们的身心。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世间的日子正是这么的暗淡与鲜亮交替轮回,但无论何时,总有这样一家小粉馆或便利店,守候着你,抵御世间所有的坚硬,温暖生命所有的岁月。
韦应物说,“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于我的深夜食堂而言,则应该是“我有一碗粉,可以慰风尘”吧。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材料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句话指出饭馆(或食堂)虽是生活中常见的地方,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写作时可以通过描写或叙述与“饭馆(或食堂)”相关的人或事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或者是某种看法。第二句,“或许有着特殊的来历,或许留下了生命的印痕,或许展现着社会的新风,或许体现了时代的巨变。”这是具体列举几种情况,帮助考生打开思维,如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过去时光的回忆,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等等。总之,围绕“饭馆(或食堂)”这一话题,写相关的人或事情,来表达自己情感或思考都可以。
参考立意:
文明就餐
杜绝浪费
怀念某种食物(某个人物)
怀念以前的某段时光
发生在食堂里的趣事
时代的发展变化
借餐馆里的人或事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慰藉或治愈彷徨生活中迷茫的心
素材:
(1)两年过去了,我已经搬了两次家,一次偶然的路过那条熟悉的北巷,我禁不住诱惑再次走了进去。然而,原来的馆子店却不是原来的馆子店了,它翻新了,漂亮了,可是却变了。我进去点了一碗米粉,虽然人还是挺多,但却没有两年前那么红火了。老板娘也变了,不是原来的那个温顺和善的老板娘了。而是老板新娶的老板娘,她脾气很大,我稍微想了一会儿要吃什么,她就不耐烦的吼我:小丫头想好吃什么了没呀,后面还有人要吃饭呢!我赶紧匆忙的点了跟两年前一样的食物,就匆匆结账了。
(2)一条街上有两家餐馆,一家叫“老味道”,一家叫“梦里时光”。“老味道”经营的是传统美食,餐馆的格局多少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十几道招牌老菜更是始终屹立不倒,它的广告语是“您吃的这道菜,和您爷爷的爷爷吃的那道菜,完全一个味儿”。“梦里时光”走的是新式餐饮的路子,它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店面重新设计重新包装,菜品则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甚至宣称“如果一个月内你吃到了和上次一样的菜,这道菜我请了”。两家餐馆比邻而处,生意都十分兴隆。
(3)据新闻媒体报道,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掉的粮食价值为2000亿元,是2亿人一年的口粮。如何避免如此巨大的浪费呢?个人认为根本在于每个人平时节俭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观念的改变,其中转变思维观念是首要的。“中国式”的请客吃饭,不仅彰显了主人的大方阔气,也体现了主人的地位、能力,在各单位、团体及家庭活动中“请客者”与“被请客者”均以领导、长辈为重,从而形成了过于尊敬及过于彰显能力的传统观念问题,这在实际宴请中就会出现菜品不合口再点再换、请客还打包很没面子等情况,外加中国深厚的酒文化,“无酒不成席”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许多人节日吃饭多为喝酒,酒喝多了也就自然造成了饭菜的大量浪费。
结构:
首先描写深夜食堂的特征,并且指出“我”的深夜食堂——花甲粉店,然后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在花甲粉店用餐的感受,接着描写花甲粉店里的花甲粉给自己温暖充实的感受,进而指出深夜食堂温暖生命岁月的作用,最后指出花甲粉店能够慰藉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