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2021年四川国际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
2021年四川国际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当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依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映到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对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需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然而,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依然是劳动。劳动的两大特征“实践”和“行动”,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实践意识”和“动手习惯”,是贯穿、渗透、融汇在所有培养目标和手段中的基础素养。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创造行动的桥梁。
在当今时代,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值的活动。
随着劳动含义的扩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也相应有所扩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基本劳动素养、基本劳动品质和基本劳动习惯,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
(摘编自耿申《劳动教育的定位及意义》)
材料二:
“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洗”曾在网上引发热议。一名大学生连自己的生活小事都解决不了,还怎么指望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会剥鸡蛋、系鞋带,真是不折不扣的劳动“小白”。劳动教育缘何被弱化?一些家长一味地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导致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一些学校片面强调智育至上,劳动教育不被重视,不安排劳动课或劳动课由其他学科取代,即使开设也是蜻蜓点水、走马现花。受金钱第一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孩子认为劳动可以雇人,一切都可以花钱买到。《关于全而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可谓是及时雨,必将使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焕发活力。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启航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重知识教育、轻劳动教育,重智能教育、轻体力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培养其勤劳向上的品格和素养。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当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承担起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担当。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把劳动光荣作为新时代的价值尺度,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让我们通过实打实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边建军《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未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而且与新时代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变得比较薄弱。还有些人有意无意淡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不仅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负面影响非常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把握育人导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
(摘编自杨业华、王南芳《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在何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教育主要是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教育,而基础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悖。
B.学校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就可以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C.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各级政府部门应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
D.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片而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而忽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是一种技能训练,劳动教育与智育一样有育人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教育被弱化,其原因是一些家长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B.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劳动教育中,家长应做孩子的榜样,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
C.劳动教育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观念、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D.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反映出我国的劳动教育不能适应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的实际现状。
3.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
B.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
C.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D.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劳动对人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猫留门(节选)
黄咏梅
“豆包回家了,”老沈告诉雅雅,“胖得像一只大熊猫,每层楼的灯都被它踩亮了。”
“亮!豆包喊一句,灯就亮了……”老沈学着雅雅的口气。
咯咯咯咯……雅雅在电话那头笑得欢。
老沈兴致勃勃地重复亮了好几句。
犹记得有一段时间,沈小安一家周末过来吃饭,每爬上一层楼,雅雅就用尽吃奶的力气喊——亮!感应灯被她喊亮之后,雅雅也是那么笑的,咯咯咯咯,这个游戏是这座旧楼唯一的亮点,如果没有那些时亮时灭的感应灯,估计雅雅会蛮缠着让沈小安背上楼的。不过这些吸引力也不长久,上学之后雅雅就不太愿来爷爷家了。
那天雅雅玩饿了,老沈就牵着她去买豆包。店员掀开蒸笼,用袋子装了两只豆包送给雅雅,就是在雅雅怯怯地犹豫要不要接过来的时刻,这只小猫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跃上收银柜,朝那两只豆包喵喵喵个不停,雅雅先是吓了一跳,接下来,就跟小猫成了朋友,因为这只小猫,除了额头和脸颊处有一些灰色的斑纹,其他地方跟蒸笼里的豆包一样白,雅雅就喊它叫“豆包”。
等老沈一只手牵着雅雅回家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豆包躺在里边,安静得像一件被主人买回来的什么东西。
有了豆包,老沈就能经常见到雅雅。不一定是周末,有的时候,放学后沈小安也会带她来,老沈像迎接贵宾一样,削好水果,买好菜。通常他们三个会在一起吃个晚饭,豆包就窝在雅雅的腿上,雅雅吃一口,问一句:弟弟,要不要吃鸡腿?豆包似懂非懂,眯了眯漂亮的绿眼睛。
看不到豆包,雅雅就给老沈打电话,像个亲切的小姐姐——弟弟在干吗呢?弟弟为什么那么爱睡觉?她甚至对老沈承诺,明天放学要去看弟弟的。就像豆包是寄养在别人家的弟弟一样。
雅雅看豆包的频率越来越密集,有时还赖着要在爷爷家睡,但这绝不可能,每次看着父女俩在门口小垫子上换鞋子,低头系鞋带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老沈心里都会有些伤感。沈小安跟老沈的话从来不多,顶多来一句,“跟爷爷说再见。”老沈已经想不起来,儿子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认真真跟自己说过一句“再见”。
雅雅迷恋那只猫,沈小安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小孩子总是有一段时间喜欢小动物。他小时候从街上抱回过一只大黄猫,每天上学都恨不得把它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他并不讨厌豆包,但也谈不上多么喜欢,已经过了那个年龄,而在那个年龄,以及那个年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老沈充满了怒愤,认为老沈不会当爸爸,从前那只大黄在某个深夜,被老沈从他的被窝里掀出来,还未完全醒过来,来不及叫唤一声,就被丢出了家门。这个梦魇一样的情节,以及那种窝在被子里装睡的无助感,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沈小安总是会想起,并且,像一根导火索,成年之后他一直跟老沈怄气,时常想到这个细节,他并不会那么快原谅父亲。
他不知道怎么跟老沈独处。内心深处,他觉得老沈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朋友,他们只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因果关系。好在有了雅雅,老沈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她身上,后来又有了豆包,他们之间便多了一些话题。
“要是不想养就别养了,小孩子是一头热,很快就过去了。”吐出一口烟之后,沈小安对老沈讲。
老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你不是不喜欢猫嘛。”事实上,豆包被留下来的那天开始,沈小安就一直想问老沈,不过他不知道怎么跟他提。看得出来,老沈是为了讨好雅雅。
“还行,这小家伙陪陪我,有个伴儿,也不错。”
“不怕狂犬病?”
“对,疫苗是要给它打的。”老沈忽然尴尬起来,停了一下,又问,“你还记得你那只大黄猫?”
“记得啊,那只胖胖的大黄猫。”他拉长了躯体,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我听你妈说,让你把大黄猫丢出去那天,你抱着它坐在楼梯口足足哭了一个中午,下午都没去补习。”
“不会吧?”沈小安夸张地笑了几声,“要是雅雅知道,肯定会笑死的。”
沈小安站起来,把豆包装进旅行包里,带到宠物店去给它打疫苗。
走下拐角楼梯的第一级,坐下来,回头看。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能看到自己家的门口,他以为,那个中午,门里边的人根本没有探头出来看到他,他哭得那么伤心,仿佛要被丢掉的不是猫而是他自己。
(原载于《中国作家》文学版,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表面上是写沈家三代人与猫之间的故事,实际讲述的是家庭关系、祖孙亲情。
B. 小说用倒叙写对往事的回忆,“犹记得”“小时候”等词,使过去和现在自由切换。
C. 小说语言平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用尽吃奶的力气”“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D. 小说结尾写丢掉大黄猫后少年沈小安悲痛欲绝,照应了前文为何他如此怨恨老沈。
7. 小说中老沈对猫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
8. 小说标题“给猫留门”有怎样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9.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10.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1.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挣扎
C.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掷击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1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B.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 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宗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他人则不允许设庙。
14.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计划周密:首先提出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换取秦王的信任,然后到秦国面见秦王说燕国不敢抵抗,甘心臣服,秦王听后十分高兴。
B. 荆轲处乱不惊: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和秦武阳,秦武阳胆怯露出破绽,荆轲巧妙周旋,没有被秦王和群臣发现,才得以进献地图,使计划能继续进行。
C. 荆轲勇猛异常:荆轲面对秦王毫无惧色,行刺过程的几个动作“取”——“发”——“把”——“持”——“揕”一气呵成,迫使秦王惊慌失措,险些丧命。
D. 荆轲视死如归:荆轲被击倒后仍然用匕首掷击秦王,受八处剑伤后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没有一点畏惧的心理。
15. 翻译划线句子。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静闲适。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1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池鱼”有何比喻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排喻的手法,引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英雄的风流余韵经历无数历史风雨而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某位同学在学习《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时,在笔记上记录了书中的三个事例的梗概,请你帮助他根据这三个事例,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①史禄国先生曾告诉费孝通先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②一位研究语言的朋友说,张北一带的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
③在一个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请说明下面漫画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内容:
寓意: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沈寓山《寓简》中说:凡是凿井,如果凿大了,就不能缩小,就如削木头一样,如果削小了,就不能复原成大;塑像的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眼与口,先一定要小,小了才可以增大;耳和鼻,先一定要大,大了才可以塑小。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古代的这些标准也是有所变化的:比如凿井,即便凿大了,完全可以用钢筋水泥修好缩小,而现代凿井,必须先凿大,为的是牢固。这些道理,不仅仅是日常的营建方法,还可以延伸到一切有创意的活动中去。
关于凿井和塑像的寓意,你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呢?结合你的阅读和实践,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悖”错,参见原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B项,“就可以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错,结合“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分析,原文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D项,“劳动教育不是一种技能训练”错,原文“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没有否定劳动是一种技能训练。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其原因是一些家长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原因不全面,结合“改革开放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分析,原因还有“一些学校片面强调智育至上,劳动教育不被重视,不安排劳动课或劳动课由其他学科取代”。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的观点是劳动的意义。
A项,阐述的是劳动教育的方式。
B项,阐述的是劳动教育的现状。
C项,阐述的是要尊重劳动。
D项,阐述了劳动的意义。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论述类文本思路结构的能力。
解答梳理论述类文本结构思路类试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把握内容要点;然后借助文中思路标志词,判断其行文顺序,并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旨,以解析其行文脉络。
结合“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洗”“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会剥鸡蛋、系鞋带”“一些家长一味地无条件疼爱孩子”“一些孩子认为劳动可以雇人,一切都可以花钱买到”等分析,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分析,引出话题,提出论点“使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焕发活力”。结合“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启航地”“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台”等分析,然后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阐述如何实施劳动教育。结合“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让我们通过实打实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等分析,最后引用路遥的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强调劳动的重要作用,收束全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依然是劳动”“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创造行动的桥梁”分析,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
结合“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析,主要从“劳动”与“价值”方面分析,劳动的本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体现自己的价值。
结合“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把握育人导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等分析,主要从“劳动”“人的发展”“素养”等方面分析,劳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通过劳动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整体素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小说用倒叙写对往事的回忆”中“倒叙”错误,应为“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本文“犹记得”“小时候”等词,用在了文章中间,属于插叙的内容,还有整篇文章内容来讲,是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来叙述的,都不符合倒叙的特点,所以为插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小说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内容、筛选范围,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概括。不仅分析主人公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还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依据原文“从前那只大黄在某个深夜,被老沈从他的被窝里掀出来,还完全没有醒过来,来不及叫唤一声,就被丢出了家门”可知,老沈曾讨厌并阻止儿子养猫;
依据原文父子的一段对话:“要是不想养就别养了,小孩子是一头热,很快就过去了。”吐出一口烟之后,沈小安对老沈讲。老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不是不喜欢猫嘛。”事实上,豆包被留下来的那天开始,沈小安就一直想问老沈,不过他不知道怎么跟他提。看得出来,老沈是为了讨好雅雅。“还行,这小家伙陪陪我,有个伴儿,也不错。”可知,老沈喜欢猫,为讨好孙女,并把猫当成自己的伴儿来养,对儿子所说的“不想养就别养”并没有流露出不想养的态度,已经喜欢上猫。他经历了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变化过程。
究其原因,是因为孙女会为了看猫而经常来他家,他为了讨好孙女而留着猫,而且渐渐把猫当成了自己的“伴儿”。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从读者感受来看,“给猫留门”本身就带给人一种遐想,让人感到这会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从而吸引读者阅读;
从情节结构上看,“给猫留门”是指老沈为了吸引孙女到自己家来,好与儿子、孙女团聚而养猫,并不忘给猫留门让猫能顺利回家;这件事又勾起儿子对小时候的回忆,曾经老沈把他养的大黄深夜丢了出去,没有给猫留门,以至于他永远地失去了大黄,也失去了与父亲的亲情沟通;
从主旨上看,是否“给猫留门”,其实体现的是父母对孩子是否体谅、关爱,老沈对待小时候儿子关于养猫的态度,以及儿子因为这件事而一直在怨恨父亲的故事,揭示了父母在关爱孩子时要多关注他的内心世界,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成长中某一阶段的心灵寄托的主题;
从手法上看,标题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表层写的是“给猫留门”,实则是要给孩子留下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留下一个体贴关爱孩子内心的故事,象征着我们每一个人要给爱和亲情留一个位置,让家庭关系更融洽,这也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东西,所以,很具有现实意义。
【点睛】“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2题详解】 B 11. D 12. A
(1)而按秦国的法律,殿上侍从大臣不得带任何兵器,那些担任侍卫的郞中们带着兵器,都排列在殿下,皇帝没有下令,是不准上殿的。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秦王惊,自引而起,意思是“秦王大吃一惊,自己直起身子站起来”。引,指身子向上起。
故选B。
【13x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故选D。
【14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荆轲……到秦国面见秦王说燕国不敢抵抗,甘心臣服”错。原文是“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可见“说燕国不敢抵抗,甘心臣服”的人是“蒙嘉”,而不是“荆轲”。
故选A。
【15x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郎中,宫廷侍卫;执,拿着;陈,排列。(2)者……也,判断句;所以,表原因;生劫,活捉;报,报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鉴赏手法、情感等综合鉴赏能力。
C项,“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错,“户庭无尘杂”指的是门庭没有世俗琐事,强调的是清净,不是指没有尘土,干净。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及情感能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旧林:指鸟儿原来生活的树林。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此句中“羁鸟”“池鱼”比喻诗人自己,在官场做官就如同鸟儿被关进笼中,如同鱼儿离开故渊被圈进水池。此句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而诗人的“旧林”和“故渊”就是田园,此句也是比喻,生动写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18题详解】思国之安者 (2).必积其德义 (3).位卑则足羞 (4).官盛则近谀 (5).舞榭歌台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
注意“德义”“羞”“谀”“榭”等字词的书写。
【19题详解】①乡下人离不开土地(或根植土地/依赖土地等)②定居是常态(或不流动是常态等)③形成熟人社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解答本题主要运用查找法和删减法。首先审题“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三个特点”;然后围绕“乡土性”分别提取关键信息:①“试试看能不能种地”,②“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③“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从小就看惯的”;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
【20题详解】
寓意:翅膀象征着孩子奇妙的想象力、自由、个性等,剪翅膀是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和个性。漫画揭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分析时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内容上看,画面上画了两个家长和一个小孩,小孩身上有一双翅膀,家长正拿着一把大剪刀准备剪去孩子背上的翅膀。第一问,考生只需把画面内容介绍清楚就可以得到答案了。寓意应联系现实来思考,孩子的翅膀应是象征想象力、自由、个性等内容,而剪去翅膀就是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个性。考生只需把这些内容分析清楚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题详解】例文
人生也有得失
人生如月,得一寸圆满便失一分风情。
人生如花,得一分灿烂便失一寸生命。
人生如梦,得一份梦幻便失一分真实。
人生总在得得失失中徘徊。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不一定是福,失也不一定是祸。得与失两者辩证统一,既无绝对意义上的对立,又无完全的统一。
我们只有善于把握好得与失的度,才能把握好人生。
有失必有得。
越王勾践,堂堂一代君王,为了东山再起,他终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放下了君王的身份与权贵。他为此牺牲了很多,因而最终也获得了命运的眷顾。他如愿地登上了至高无上的权利的殿堂,完成了多年的复仇大计,赢回了失去的一切。
使者张骞,乃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抗击匈奴的伟大英雄。但在他忠于报国的路途上,却是命运坎坷。他为此默默忍受了长达十几年的监禁,经受了不被他人理解的痛苦。他失去了十几年的光阴﹑自由和尊严,却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一笔。正是他开辟的道路,才使得中原和匈奴在交流上迈出了大的步伐,促进了历史地向前发展。
有得必有失。
正如人中吕布,拥有着非凡的英雄才干。他赢得了美女貂蝉的“爱情”,却为此掉进了一去不返的深渊。为了貂蝉,他宁愿与董卓反目为仇也在所不惜。最终也不得善终。
南唐后主李煜,天生赋予了惊人的文学才华,不禁令人拍案叫绝。他拥有文学才华之余,还拥有着九五之尊的显赫身份。他一人集令无数芸芸众生向往追求的才华和权贵于一身,却偏偏注定了悲哀的宿命。他必须要再词人与政客两者中选择。诚然,他是一位地位非凡的词人但绝非一位明君。南唐在他的统治下风雨飘摇而最终走向消亡。而他也在狱中郁郁不得志地过了最最痛苦的三年,最终被赐予毒药,惨死在狱中。
我们不曾品尝过苦茶的苦涩又怎知甜茶的甘醇?我们若不是度过炎热的酷暑、严寒的腊冬又怎知金秋的迷人?人生也亦然,不失去又怎会懂得珍惜?
范仲淹曾以洞庭湖为证,在岳阳楼上吟诵出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正是一种对待得与失的正确态度。
月有盈亏,花有开合,人生也有得失。泰然处之,才能在得与失的洪流中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才能在平静的心态下,笑看月的阴晴圆缺,花的花开花落,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要点】关键句:“这些道理,不仅仅是日常的营建方法,还可以延伸到一切有创意的活动中去”,此句是判断作文立意的依据。由材料可知,凿井标准不是固定不变,古今是截然不同的,这启示人们应正确看待大小、得失。
【审题】作文要求“关于凿井和塑像的寓意,你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呢?结合你的阅读和实践,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实际上就规定了文体,那么明确文体可以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本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寓简》中记述的古代关于凿井和塑像的原则与方法,即凿井、塑眼与口要由小到大,塑耳和鼻要由大到小。通过“凿井和塑像”的衡量标准可知:无论是由小到大还是由大到小,目的都是让井能够挖凿成功,让塑像能够栩栩如生,所以标准的变化都是为了让这些营建能成功。第二层以凿井为例,说这些标准在后来尤其是现代已经不再是唯一,而是可以改变或者必须改变,这表明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也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学会变通。第三层进一步拓展,把这些道理由日常的营建方法延伸到一切有创意的活动中,那么理解这里的“创意活动”就是关键,这里的创意活动其实就是“寓意”中的“寓”,也就是说哪些活动是可以用这种标准衡量的,比如文学创作素材的积累和使用,素材由生活中来,自然是越多越好,就好像雕刻耳和鼻,先雕一个大致轮廓,琢磨透了,心里有了十足的底气,就可以选择素材,将素材一步步转化成作品;然而成功的作品,必定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绝不是素材的堆积,而是精细地提炼,所以不是越多就越好。又比如慈善的过程,当你散尽大部分的家财用于各类慈善,就好像雕刻口目,看似你的财富少了,少到只能过一般正常的生活,但是你却得到极多,内心有了极大的满足,以帮助人为快乐,内心反而会强大。
总之,论证分析时,应该做到材料翔实,材料典型,观点新颖深刻,避免泛泛而谈。
【立意】1.得失各有天地。
有时候失去并不是真的“失去”。
人生应看淡得失,享受过程。
有得就有失,有失才有得,要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
【素材】1.范蠡辅佐越王复国兴邦,吞吴雪耻,正是得意之时,可注定名垂青史的他却以得为失,抛官弃权,进走从商,当昔日的功臣尽被越王诛杀,唯范蠡保全其身富甲一方,竟成陶朱美名。
拿破仑横扫欧洲,建立帝国,正是功成名..就之时,可已坐拥万里疆域的他却无法放平心境,无法以得为失,他执迷不悟,继续攻伐,得了扩土开疆的一时之快,失了民生安乐的太平之基,终于兵败滑铁卢,令人唏嘘不已,不能以得为失,是成功的绊脚石,是雄心的绞刑架。
勾践兵败国亡,身为人奴,正是失意之时,可成为奴隶的他以失为得,失了国家,得了教训,失了王位,得了壮志,终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报了家仇雪了国耻。以失为得是勇者的气魄。
一天,蜜蜂把一壶蜜送给天神,天神十分高兴地说:“谢谢你,现在我也想送一件东西给你,只要你喜欢,我尽量满足你的愿望。"蜜蜂反复思索,很久才说:“天神,我经常为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苦恼,请赐给我一根一刺就能致人于死地的毒针吧!“天神听了之后,心中有点不高兴。但既然已经答应了蜜蜂,不好出尔反尔,只得履行刚才的承诺。天神对蜜蜂说:“我可以送你这种针,但必须给你讲清楚,就是当你刺人之后,拔出毒针时,你的生命也就随即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