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练建安《药砚》入选2020 届东营区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全文)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23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山东省:练建安《药砚》入选2020届东营区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全文)


360截图20250509155801799.jpg

2020届东营区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吴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是被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

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古代山水诗同一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境的同一化。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人的建构方式不同。

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体。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上物态化,这有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

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心理现象,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

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邵雍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这一点。

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就可以从山水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历史的苍凉意绪。.

中国诗人在山水物象中寻求建构,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别、思乡、怀远、吊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繁富的建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山水审美意识。

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洞庭之于娥皇、女英,三峡之于宋玉《高唐赋》,就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说和代代相因的历史传说。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

(选自《中国文学美学》,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景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派生出来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B. “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

C. 中国古代山水诗限题限韵,且题材比较重复,但意境多数并不雷同,这与不同山水诗人的不同主体建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D. 中国名山大川千姿百态,中国古代诗人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亚杰建构论强调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认为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客体本身是被主体建构而成的。

B.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C. 文章举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的例子,阐述了基于异质同构心理的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D. 邵雍认为观物者不是以目观物,也不是以心观物,而是以理观物。这一看法揭示了 诗人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的观点。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戏骨

张中杰

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为了不饿肚子,逢人家有红白大事,他就去帮厨。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都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

⑤“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过了,原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兼以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8个大戏箱,他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9

他干过场大事。有个大村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他演主角,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演。

⑬“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他是台柱子,无人可替,一拒就砸场了。团长无奈,又联系兄弟剧团,给村主任好说歹说,才救了场。

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自己的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个鸡蛋大的洞,也换不了。他掀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⑲“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⑳“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㉑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选自《小说选刊》20202)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谈及老戏骨的姓氏,既为下文叙述他早年孤苦的身世作铺垫,使结构更加严谨,又为他与戏剧结缘的一生作了最好的概括。

B. “人不能光为了吃……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这句极具个性的语言描写,表现出老戏骨儿时就具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思想抱负。

C. 本文先借神秘9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结尾处欲扬先抑,当由各种脏乱钱币组成的巨款散落出来时,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D. 小说采用了传奇手法,将一个钟爱民间曲艺的市井小人物的传奇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留白充满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8. 小说中如何描写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的主人公为何被称为老戏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 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 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 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 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 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 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14.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题吴江

刘仙伦

重唤松江渡。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俄皓月、飞来烟渚。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歌欸乃,过江去。

【注】垂虹亭:苏轼曾携词人张先等在垂虹亭置酒吟咏。②“依旧二句:苏轼词中有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句。鲙丝莼缕:《晋书·张翰传》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湘妃:舜之二妃,名日娥皇、女英。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地垂虹亭、四桥尚在,而曾在此留下足迹的苏轼不在了,词人发出物是人非之慨。

B.上片后半部分以舒缓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松江日暮图,画面具有空灵、旷远的特点。

C.这首词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如词人想象自己来到天上,泛舟于银河,担心激怒蛟龙。

D.这首词上片以怀人、写景为主,下片以抒情、叙事为主;词的开篇与结尾遥相照应。

16.下片画横线句子突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抹杀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动人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江月永恒而人事变化的哲理。

3)在《将进酒》一诗中,充分展现李白对自己自信和屡遭挫折并不气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两句话之间不必存在语意联系。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说话的声音越大,就越接近真理,那么大喇叭就是真理的化身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一些地区挂上了防疫宣传标语横幅,呼吁居民做好防疫工作。其中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今年上门,明年上坟”“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杀人等标语被人们称为硬核标语,这些标语一度引发网络热议。写--段不少于80字的评论性文字,至少从两个角度指出这些标语存在的问题。

四、写作(60分)

20.不同的社会、时代里,不同的文化、群体中,不同的人对有不同的认识。你对有怎样的看法?请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说法错误。景作用于情所致错,根据主体建构论,应为情作用于景所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说法错误。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说法,原文没有阐述,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结合“‘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分析可知,作者从哲学基础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结合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是被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分析可知,作者从建构理论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结合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分析可知,作者从建构方式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结合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分析可知,作者从文化积淀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结尾处欲扬先抑,当由各种脏乱钱币组成的巨款散落出来时,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说法有误。结尾处并未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各种脏乱钱币的细节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赞美老戏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描写的方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赏析的描写类型是人物还是景物描写;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描写的句段,明确描写方法,尤其注意环境或其他人物的侧面烘托;最后结合内容加以分析。描写分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人物描写常见的方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的直接描写及其他人物及环境的侧面衬托。

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如何描写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从描写类型来看属人物描写。阅读原文并勾画出相关的描写内容。首先,第自然段中,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唱全场,第自然段中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是对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的正面粗笔勾勒。第自然段中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当武丑更见真功夫……”,第自然段中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是对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的正面具体的细描。其次,文中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过了,原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台上台下笑声不断;……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兼以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这些内容写同行的态度、观众听戏的反应、其他剧团重金聘请等,从侧面表现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此外,村民们与村主任争相请他唱戏的情节,也属侧面描写。结合也上分析,分点概括答案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回答主人公称为老戏骨’”的原因;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阅读文章,找出相关情节,勾划重点描写句段,结合主人公身份经历、职业特点等深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特点;最后分点整理,概括作答。

首先,题干中的老戏骨,一般指的是演艺精湛的影视戏剧老演员,形态风流,演戏惟妙惟肖,演什么像什么。老戏骨演技高超,且德高望重,深受称赞,被观众广泛熟知。然后,阅读原文,从艺、德两方面分析其被称为老戏骨的原因。文章结尾写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文章开篇便说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再结合文中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自己的女人等分析可知,老戏骨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从表演技艺上来看,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观众喜爱、赞叹他的表演。从精神品德来看,他学戏为报恩;当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他时,他说:我从一而终;他不怕得罪村长为车祸后去世的村医出戏,原因是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最后为救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献出生命。无不表现他是一个德艺双馨,值得敬仰的老戏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即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即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各选项间不同之处。昨闻海令为母寿,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项、D项;表转折,与后文关系密切,所以应在它之前断开,排除B项。

画波浪线部分句意为: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项,考生来自全国各地错误,考生为本地人。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致使海瑞被迫退休说法错误,原文为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并未被迫退休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中,一向;,矫正,纠正;,名词用作动词,杖责。

2)中罢市,停业;,灵柩;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洒酒祭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自知触忤当死可知他自知触怒皇帝将死,所以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

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可知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并不打算逃走,而是遣散童仆,等待皇上降罪。

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陆光祖任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他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总督巡抚大臣争相进献各种祥瑞征兆,礼部官员往往就此上表祝贺,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将它留在宫中数月。于是命令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他上疏的人。世宗刚去世时,外界多不知道。而监狱主事听到消息,估计海瑞将会受到任用,因此办了酒菜款待海瑞。海瑞怀疑以为要赴西市刑场斩首,于是就恣意饮食,没有顾及其它。提牢主事这时贴着海瑞耳语:皇上适才已经驾崩,您马上就要出狱,受到重用了。海瑞随即十分哀恸,晕倒在地。海瑞获释后,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神宗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只当了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官员们惶恐不安,多对此叫苦不迭。提学御史房寰,担心被检举揭露,想先下手发难,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便二次上疏诬蔑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要求告老回家,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空箱笼,过着一般寒士都不能忍受的生活。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敛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海瑞平生治学,以刚为主,因此自号为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所以所到之处均致力于清丈土地,颁行一条鞭法。他的思想主要在于利民,而行事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偏差。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画面具有空灵、旷远的特点错误,上片后半部分描写的画面具有旷远、清冷的特点,但不具有空灵的特点。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

十年到此长凝伫。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意思是,十年来我在这里寂寞隐居,经常独立江边怅然无语。恨无人与我共品莼羹鲈鲙美味,同迎秋风。借用张翰归田典故,表现怀人思乡之深切,写出隐居山林、无人作伴的孤寂;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意思是,互唱互酬。轻轻弹奏红色琴弦,弹奏出虞舜的箫韵乐曲,想把湘妃引来作伴。借用湘妃典故并运用想象手法,通过弹琴引来湘妃给自己做伴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7题详解】千里孤坟    (2).无处话凄凉    (3).人生代代无穷已    (4).江月年年望相似(或只相似)    (5).天生我材必有用    (6).千金散尽还复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

18题详解】

如果作品知音越少,水平就越高,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如果藏书越多,代表文化水平就越高,那么图书馆馆长就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人了。

如果说的话越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亿万富翁了。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题干要求针对所谓的硬核标语,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评论性文字,至少从两个角度指出这些标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选好评价的角度,然后结合标语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本题,选好评价的两个角度是:首先,从词语的运用的角度看,所给的标语用词粗俗,如今年上门,明年上坟。其次,从对人们的心理感受看,过激的语言容易带偏群众,如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杀人,极易导致人们不再拜年。其实,可以换一种拜年方式,如发短信,大家不一定要见面拜年。还有,如果是感染了新型冠状肺炎的病人看到这些标语,会觉得糟到了歧视,既不利于治病,有可能产生心理阴影。如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这样的标语,让无辜受害的患者戴上了不孝儿郎等帽子。注意:写作时,要采用评论性的语言;有字数限制。

20题详解】【范文】

占得人间一味愚,语出东坡。谪迁徐州时,人到中年的东坡随手翻阅二三: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占得人间一味愚,甚好,甚好。苏公拈须微笑时,也许有自嘲,也许有暗喜,也许有神伤,也许有洒脱……

这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探花郎,不待一日看遍长安花的热闹繁华,便开启了漫漫谪迁之旅,人生失意时,他选择有机会就去修修苏堤,种种竹子,没事就喝喝酒,吃吃肉,谈谈诗,作作画……占得人间一味愚,诗酒田园,自在我心,活得快乐,活得洒脱,不亏欠于他人,不纠结于小利,大概就是活得成功吧。

入世做事,出世做人,亦莲亦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默默坚守本心,执着坚持理想,占得人间一味愚,愚一下又何妨?

愚,是隐,是藏,更是坚守最初的梦想。

我认识一个护工,北漂十年,因年龄大被工厂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当一个护工。虽然在北京漂泊,工资只有两千出头,她却每天开开心心的,像个孩子一样蹦蹦跳跳。有人笑她这是何苦?工资低,工作累,又有何妨?思念家乡的韭菜饺子和排骨炖土豆并没有让她掉下眼泪,而是让她更加认真努力地照顾病人。占得人间一味愚,安在当下,坚守初心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

所有梦想,所有选择,没有对错,没有高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占得人间一味愚,他们选择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苏东坡安于贬谪生活,占得人间一味愚,他们选择了做最真实的自己;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秋瑾,占得人间一味愚,他们选择了舍弃小我、为国为民的担当。

愚,是安然,是坚守,更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低调选择。

聪明是一种天赋,守愚是一种选择,世人如你我,是否会精致的利己,过分的聪明?在奉献关头,漂亮地转身,潇洒地抽离?

幸好,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选择占得人间一味愚。在这场战中,多少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前线,多少医护人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病倒甚至失去生命。明知前线危险艰苦,她们为什么没有聪明地转身?因为他们选择了这身白衣,就背上了救治生命的使命。占得人间一味愚,他们没有因为维护小我利益,而扔下手中的柳叶刀,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岗位。方舱医院中,带领着病患跳起广场舞的那些笨拙得可爱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勇气,江山有幸,有这样的人在守护,原来占得人间一味愚,其实是人间最大的奢侈。

当我们按下暂停键、用牺牲经济发展的代价、用全民宅家的策对抗疫情时,我们隐隐约约听到了世界的嘲笑声,我们吗?也许吧,但我们用最真实的数据证明我们得有效,得有大国担当。

占得人间一味愚,做一个敢于担当的老实人,做一个看淡名利的自在人,这样的传承,我们可以上溯到治水的大禹、可以回望燕然勒功、尘封名利的邓稼先、钱学森……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占得人间一味愚又如何?放下对财富的追求,关注生命,这样的选择值得让世界尊重。

聪明是一种天赋,守愚是一种选择,占得人间一味愚,是人间最奢侈的自在。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的能力。

【审题】题目的核心是,首先需要理解的含义。愚本意是性格孤僻,不谙熟人情世事。最为浅显的意思是愚笨,愚蠢。

然后需要理解的深层意思,古人讲大智若愚,显然是对的肯定,《愚公移山》中愚公与智叟的比较,也同样赞扬了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可见,由古至今,还被赋予了多种内涵。学生应从更深的层次理解的内涵: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是潜心学术,持之以恒,认真刻苦,为国奉献;对于边疆战士而言,是不怕困难,保卫祖国;对于无数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平凡者而言,是默默无闻,坚持付出,不求回报,埋头苦干;面对人生的起落风雨,是心态平和,看淡得失,豁达乐观。

题干要求谈出自己对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古今中外人们做人、做事的态度谈论的价值,就其正面意义展开论述,这个角度更好行文。

【立意】 指的不是笨,是老实,是踏实,是潜心钻研。

 是认真工作,是默默奉献。

 是埋头苦干、民请命的人、拼命硬干。

大智若愚。

 是看淡得失,用平静、柔和、美好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是一切跟由内心走,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给自己的内心徒增烦恼和恐惧。

 是学会遮掩自己的锋芒,虚怀若谷。

 是责任和担当,是安然地坚守。

【素材】 愚人的第一个优点:可巧避锋芒,勿遭嫉妒与嫌隙。这可是我参考了诸多历史名人的案例得出来的结论。先看看三国时的杨修,察言观色之下,三言两语之中便道出了曹操心中的小九九。可是,聪明如斯却也蠢钝如斯!那曹操乃生性多疑之人,又怎会把一眼便看破自己心思的人留在身边呢?于是杨修便为我们作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好诠释。再说同为三国英雄人物的刘备吧,虽然鲜有人评价他聪明,但他在青梅煮酒论英雄里的精彩表现却让人赞叹不已。试想,当曹操放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话时,刘备若是扬扬自得,兴高采烈地表示赞同的话,那他的下场可能就与杨修无二了。刘备正是因为守拙与示弱,才保全了自己,为自己赢得了生机。可见,刘备所表现的懦弱正是愚人所具有的品质,学会遮掩自己的锋芒,亦是一种的体现。

 愚人在做决定时不会因为瞻前顾后”“怕这怕那而犹豫不决,也不会像聪明人那样容易稍经挫折便止步不前。其实,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不如很少想很少想还不如什么都不想,一切跟由内心走,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给自己的内心徒增烦恼和恐惧。事实上,往往阻止我们前行的,不是其他,而是我们自己沉重的内心。所以,做个愚人,少想多做,带着一颗轻松愉悦的心漫步在人生的旅途上吧。

 指的不是笨,而是老实,指的不是智商,而是为人处事的智慧。智商高不一定真聪明,很多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假聪明。例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不可谓不聪明,但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使了一辈子阴招,耍了一辈子小聪明,结果害人终害己,得不偿失,这样的人一点也不老实,算不上真聪明。有的人绝顶聪明,极端老实。比如陈景润,他是数学天才,其成就迄今难有人超越,然而在生活中又太老实,不懂生活常识,不谙世事,这样的老实性格使他潜心于数学研究,助他登上科学高峰。这样的人,是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