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廬居士歲紀(附補遺)(初稿)二 风吹过汀江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1025次点击|14次点赞

赞一下

念廬居士歲紀(附補遺)(初稿)二

说明:先祖父自紀至十四歲止,棄養後由先大伯檢出,自十五岁至卅四岁由知交包千谷先生代續。以上即《念廬居士歲紀》(手抄本)原稿。以後係根據先祖父著作及有關資料,對先祖父的行蹤事跡,按年序作一簡要敍述,略補闕遺。對卅四歲以前,必要時也作簡要補充。補遺部分均附註出處,以便於查核。由於資料的缺乏,以及本人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前輩對本材料提出補充修改意見,謹致謝意。 補遺者:丘其憲啓,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

续前

中華民國五年(丙辰,一九一六年) 四十三歲

是年,議會復活,赴省互選參議院議員。時軍閥內訌,未往。[1]

隨後議會解散,居士多居潮,被汀龍旅潮同鄉會館聘為會館商董,主同鄉會館事務,纂有館志一冊。[1、2] 時方聲濤部在汕設局籌餉,有私至潮勒索紙商钜款,居士以書投局,即撤廢。 [1]重刊《天潮閣集》,并在上海出版。[3]

——————

[1]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2] 《願豐樓雜記•卷二•七》 [3] 《念廬文存•卷三•六》

中華民國六年(丁巳,一九一七年) 四十四歲

四月,經韓江去福州,參加省議會。過峰川時,適閩侯薩鼎銘上將(鎮冰)任閩粵巡閱使,由汕頭來峰川,值商會張筵款上將,應邀陪飲。席間,談及平炸峰川汀江險灘事[1]。在榕垣,南社友人順德蔡守字哲夫,別號寒瓊,書來托覓王大王碑(又稱“樹腹碑”)刻。[2]

偕省議會同事張君粹庵(純青)往遊長汀燕子巌。[3]

縣知事柏齡書延聘居士為上杭縣志縂協纂。[4]

是年校訂寒支先生《史感》、《物感》合冊。[5]

——————

[1] 《願豐樓雜記•卷七•一》 [2] 《願豐樓雜記•卷九•八》 [3] 《願豐樓雜記•卷六•三十八》 [4] 《上杭縣志•敍》(民國二十七年版) [5]《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一•三十》

中華民國七年(戊午,一九一八年) 四十五歲

戊午伏中居士寓居上杭太拔湖梓里丘氏譜局七十日,作襍詩五十首。[1]

夏秋冬均在潮汕。夏,與時任浙軍秘書之巢南會晤於汕頭,同住汕頭大風報社,談輙夜分。[2、3]旅汕南社同仁不下三十人,夏正重九僅十二人與會于汕頭之陶芳園,會後居士作《南社旅汕同仁重九雅集記》。[4]重九節後入潮,與吳江陳去病遊青龍爺廟。[5]陳去病偕予及吳小枚、王愚真登潮州韓江樓。[2]

是年,護法軍興,粵軍入杭,修志中綴。[6]

當陳炯明駐漳(1918年8月-1920年8月)[7]時,聘往,不就,惟以地方利弊告。[8]

——————

[1] 《念廬詩稿•冊三•民國七年詩•八》 [2] 《念廬詩話•卷二•二十》 [3] 《念廬詩稿•冊五•南征集四•四》 [4] 《念廬文存•卷一•四十三》 [5] 《願豐樓雜記•卷八•八》 [6] 《上杭縣志•敍》(民國二十七年版) [7] 杨锦和、洪卜仁主编:《闽南革命史》,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0年,第83-92页。 [8]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中華民國八年(己未,一九一九年) 四十六歲

客潮州,仲秋與長汀許蔚堂自潮同舟歸里。[1]

——————

[1] 《念廬詩話•卷二•九》 [2] 《念廬詩稿•第四冊•南征集二•二十八》

中華民國九年(庚申,一九二〇年) 四十七歲

客潮州,與連城李步青大令(雲霄)同寓會館。[1]五六月歸里避暑,秋九重來潮。[2]

——————

[1] 《願豐樓雜記•卷三•二十》 [2] 《願豐樓雜記•卷三•三十八》

中華民國十年(辛酉,一九二一年) 四十八歲

客居潮汕。

議會召開臨時會,與顯丞同年共事榕垣。[1]

冬,居士遊鮀浦,偕友人往觀“桂林詠霓菊部”,口占三絕,一時友朋酬和成帙。[2、3]

——————

[1] 《念廬文存•卷四•二十三》 [2] 《念廬詩話•卷二•十五》 [3] 《念廬詩話•卷五•六》

中華民國十一年(壬戌,一九二二年) 四十九歲

三月在福州,[1]夏與連城李君步青同寓潮鄉館之旅萃堂。[2、3]

知事馬一林重提修志,居士仍被聘為縂協纂。[4]

——————

[1] 《願豐樓雜記•卷四•八》 [2] 《念廬詩話•卷四•十一》 [3] 《念廬文存•卷四•三十》 [4] 《上杭縣志•敍》(民國二十七年版) [4] 《願豐樓雜記•卷六•三十八》

中華民國十二年(癸亥,一九二三年) 五十歲

夏,赴福州参加省议会,路过汕头,在福州时遊鼓山。[1、2]

居士五十之年,同人不棄,贈以詩文聯語,大兒師軾裒錄成帙,老友晦庵從而選定之。師範、立本諸生醵金謀付印刷,為刊五十壽言一冊。[3、4]

——————

[1] 《願豐樓雜記•卷四•三十》 [2] 《念廬詩話•卷五•十五》 [3]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4] 《念廬文存•卷三•三十七》

中華民國十三年(甲子,一九二四年) 五十一歲

九月国会议员雷君子嘉卒於省寓。子嘉出缺國会,居士當遞補,馮玉祥氏倒戈,乃國會消滅,故未到院矣。[1]秋,與香亭同寓省城。[2]居士辭省議會職,王史青繼之。[3]冬,居士辭旅潮同鄉會舘職。[4]

十三年敝本家引夫,過潮,願任《後漢書注校補》印費,迨稿本料理寄去,以需費過鉅,願任其半。[5]

——————

[1] 《願豐樓雜記•卷七•四十五》 [2] 《願豐樓雜記•卷四•四十》 [3] 《念廬詩稿•金城後集•二十一》 [4] 《念廬文存•卷四•三十》 [5] 《補遺文•十三》

中華民國十四年(乙丑,一九二五年) 五十二歲

夏,居士受聘為廣東省嘉應大學,任文科教授,編《中華文學史》,著《文學源流初步》。[1、2、3] 嘉應大學同事有:監督黃君慕羅、宋君渡五等。 居士為黃君慕羅撰寫《嘉應大學監督梅縣黃君墓表》[4]和《嘉應大學前監督最悼詞》[5]、為宋渡五君之曾祖撰寫《嘉應宋芝灣先生墓表》[6]。在《嘉應大學雜誌》第二期上發表詩文:《墨學考》[7]、《嘉應宋芷灣先生墓表》、《劍膽琴心室詩話一則》[8]和《寓梅天字岌大學雜詠》[9]四篇。

——————

[1] 《念廬文存•卷四•三十二》 [2] 《念廬文存•卷四•十》 [3]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4] 《念廬文存•卷六•十》 [5] 《念廬文存•卷六•三十三》 [6] 《念廬文存•卷六•九》 [7] 《念廬文存•卷一•六》 [8] 《補遺文•十二》 [9] 《念廬詩稿•冊三•嘉應橋東集•四》

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一九二六年) 五十三歲

是年仍在嘉應大學,計居梅任教席一年又半。[1]

是年居士次子輝信肄業嘉應大學校。[2]

——————

[1] 《念廬詩稿•冊三•嘉應橋東集序》 [2] 《願豐樓雜記•卷四•五十一》

中華民國十六年(丁卯,一九二七年) 五十四歲

春,居士赴全省教育改造委員會召集,匆匆過潮,與友人永定林翰琴相晤於榕垣。[1、2]五月末歸里。[3]

——————

[1] 《願豐樓雜記•卷八•六》 [2] 《願豐樓雜記•卷五•五》 [3] 《念廬文存•卷六•二十五》 [4] 《上杭大事记》

中華民國十七年(戊辰,一九二八年) 五十五歲

秋,居士赴長汀任總纂,篡修長汀縣誌,曾重遊瑞金。[1、2、3]歲暮返里。[4]

十七年由潮州同鄉,為出版《後漢書注校補》募寄五百金。迨五年後仍未出版。其時稿尚存上海啓智書局,計分三十二卷,七百餘頁,頁廿二行,行廿五字。[5]

——————

[1] 《文存•卷四•三十一》 [2] 《念廬文存•卷五•六》 [3] 《願豐樓雜記•卷五•十九》 [4]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5] 《補遺文•十三》

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巳,一九二九年) 五十六歲

春,居士携三子季訥避地赴潮。[1]在潮,偶閱《鏞報》,始知潮安饒君純鉤(鍔)見居士所著《後漠書注校補》,許為精博,曾作詩見寄作者。[2]居士居潮五年皆賴星祥親家招待。[3]

——————

[1] 《念廬詩稿•第四冊•南征集一(金城前集)•一》 [2] 《念廬詩話•卷三•二十四》 [3]《念廬詩稿•第四冊•南征集二(海角生涯小集)•十七》

中華民國十九年(庚午,一九三〇年) 五十七歲

春,二兒叔毅客死南昌。[1]

是年居潮。

——————

[1]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卷二•五十八》

中華民國二十年(辛未,一九三一年) 五十八歲

秋末,居士遷眷來潮,賃屋令住。[1]居士任汕頭聿懷中學教職半年。[2]

——————

[1] 《願豐樓雜記•卷十•三十三》 [2]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一九三二年) 五十九歲

是年居士居潮。

十二月二十一日就牧原和尚的年代問題及後漢書註校補的出版消息居士致函羅君香林。[1]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历史学家,对汉民族及客家民系研究的贡献极大。1932年10月任教中山大学,著有《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唐代之光孝寺》、《桂林摩崖佛像》等。1949年到香港定居,任教香港大学。1966年,他用英语发表《中国族谱研究》演讲,开启当代学术研究新课题之先河。[2]

——————

[1] 《補遺文•十三》 [2] 鄭曉燕:《詹安泰先生年谱》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癸酉,一九三三年) 六十歲

是年居士居潮。[1]居士六十壽辰,知友交祝,將祝賀詩文印《友聲集》一冊,並將贈金印行《朗山公贊育草堂遺稿》一冊。[2]

十月四日陳去病逝世,居士驚聞噩耗後極為悲痛,檢出上年陳去病寄示之六十述懷詩,撰有《去歲陳子巢南寄示六十述懷詩,旋聞謝世,久擬哀挽未就,便檢故紙得遺詩,愴然有感,次韻追挽》[2]一詩。[3]

——————

[1] 塗祥生:《塗演凡與丘荷公的一段交誼》,《上杭文史資料》,1989年,第1期,第9頁。 [2]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3] 《念庐诗稿•南征集四(金城后集)•四》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甲戌,一九三四年) 六十一歲

是年居士仍寓居潮州。

居士整理《念廬詩集(過庭詩學)》,撰“《過庭詩學》自序”。 [1]

六月,居士已辭聿懷高中教職,適林君漢琴因事過潮,再申游粵前約,遂於大暑後二日首途,盤桓一月有餘,往返將近兩月。將得詩六十餘首寄漢琴,題曰“粵游草”。[2]

立本小學,燬於兵禍,停辦。[3]

——————

[1] 《念廬詩集(過庭詩學)•《過庭詩學》自序》 [2] 《念廬詩稿•第四冊•南征集三(粵游草)•序》 [3] 《念廬文存•卷三•四十一》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一九三五年) 六十二歲

是年春,林君漢琴將居士詩《粵游草》付之印刷,并爲之作序。[1]

旅潮各商局會館為軍閥占,居士提議辦旅潮汀龍小學。邑中議續修縣志,僉以十年前曾推居士編纂,即函促返里。[2]

——————

[1] 《念廬詩稿•第四冊•南征集三(粵游草)•序》 [2]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一九三六年) 六十三歲

夏,上杭縣成立修志委員會,居士被聘爲總編纂。居士雙十節後三日抵城,主纂上杭縣志。[1、2]

秋,居士編輯之《杭川新風雅集》出版。[3]

——————

[1]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一•二十五 》 [2] 《念廬詩稿•第五冊•歸杭草•六》 [3] 《上杭縣志•大事記》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一九三七年) 六十四歲

二月中旬復返金城。[1]七七戰事既起,居士自潮揚輪北上至松口,轉車經蕉嶺、岩前、十方,立秋日抵杭城,[2]繼續修志,直至完成。[3]

——————

[1] 《念廬詩稿•第五冊•歸杭草(序) [2] 《念廬文存•卷一•二十》) [3]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二•三》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一九三八年) 六十五歲

戊寅夏末,居士有蓮峰之遊,盤桓半月,飽覽山川風土而歸,撰有《蓮峰遊草》。[1、2]

六月,居士主纂之《上杭县志》十冊三十六卷,加上首末各一卷,全部成書鉛印。前後歷二十二年,是上杭第十部縣志。[3]

——————

[1] 《念廬文存•卷四•三十》 [2]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二•三》 [3] 《上杭縣誌•大事記》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一九三九年) 六十六歲

端午敵機轟炸暴烈,乃由城還山居。草廬燬而未復,雖歸不歸,乃居城二年。[1]

——————

[1] 《念廬文存•卷一•二十》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庚辰,一九四〇年) 六十七歲

庚辰,武平縣誌聘居士為總纂,事畢歸里。[1]

——————

[1]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中華民國三十年(辛巳,一九四一年) 六十八歲

武志編纂原以五月為期,因時太促,不能臧事,延長五月,至三十年六月底,各稿已完,編纂工作事畢。[1]七月七日,由武平志局返家,途經杭城。[2]

居士自平川返里,家居不一月,而有東鄉之游,倡辦中學之議以起。[3]冬,創辦明強中學。[4]

——————

[1] 《南武贅譚•八十三》 [2]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卷二•四十二》 [3]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卷一•序》 [4]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卷二•四十二》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壬午,一九四二年) 六十九歲

秋,私立明強初級中學正式開辦,居士任董事長兼校長,招收新生一百二十名,補習生五十名。[1、2]

是年,居士主辦之《藍溪旬報》出版發行,[3]該報為四開篇幅兩版油印小報。

——————

[1] 《念廬詩稿•七冊•老蠶集二•三》 [2] 《上杭縣誌•大事記》 [3] 《念廬文存•卷四•四十一》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癸未,一九四三年) 七十歲

是年,居士以事煩辭去明強中學校長。[1]

癸未觀蓮節居士七十壽辰,同人醵資雅集念廬,與會者三百餘人,備極歡恰。居士先期向諸友再四力辭,不獲已,諸友應允不用鼓樂,不具請帖。[2]居士節省一部份友朋所贈壽筵費移作購田,作為明強中學獎學基金。[3、4] 明強師生為築荷壽亭以資紀念。[1]

——————

[1]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2] 《念廬詩稿•七冊•老蠶集二•十六》 [3] 《念廬詩稿•七冊•老蠶集二•二十一》, [4] 包千谷:《念廬先生墓表》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甲申一九四四年) 七十一歲

舊曆二月二十三日外孫范美孚亡。作《哭范外孫美孚》。[1]

春,赴力行農校三周年校慶,遂自茶地入城,留一月,為明強建築校舍募款。[2]

秋,小孫其愷投充智識青年軍再檢查合格,赴集中訓練。[3]恬孫本期畢業明強中學。[4]冬,次子季訥於民族復興節逝世,年僅三十二嵗。[5]

長曾孫允元出生。

——————

[1] 《念廬詩稿•老蠶集卷二•三十九》 [2] 《念廬詩稿•七冊•老蠶集二•四十二》 [3]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卷二•五十三》 [4]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卷二•五十八》 [5]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卷二•五十二》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一九四五年) 七十二歲

奎兒五十生朝,有詩呈獻,賦五言四十二韻,勉而祝之。[1]

——————

[1] 《念廬詩稿•冊七•老蠶集卷二•五十八》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一九四六年) 七十三歲

今年一月生第二曾孫,而第一曾孫(允元)舊元旦殤,第二曾孫未久亦殤。[1]

端陽後二日至二十五日諸友約入城,歷半月游,作《城游行草》。[2、3]

——————

[1] 《念廬詩稿•七冊•老蠶集三•三十三》 [2] 《念廬詩稿•七冊•老蠶集三•三十七》 [3] 《念廬詩稿•七冊•老蠶集三•五十九》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丁亥,一九四七年) 七十四歲

丁亥,運河水災壞民居無算,明強校舍半傾覆,安仁故址蕩然。除呈報請賑外,並向旅外鉅商,募款救濟災民,改建明強禮堂、廚舍等。[1、2]

——————

[1]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2] 《念廬詩稿•七冊•老蠶集四•十九》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戊子,一九四八年) 七十五歲

戊子,居士以老力辭董事長職,眾乃推為名譽董事長。[1]

——————

[1] 包千谷:《念廬先生小傳》

一九四九年 (己丑) 七十六歲

作《窟室吟藁》百五十首。[1]

——————

[1] 《念廬詩稿•冊八•老蠶集五•五十二》

一九五〇年 (庚寅) 七十七歲

上年連殤兩曾孫,庚寅三月廿六日第三曾孫又殤,情不能已,哭之以詩。[1]

庚寅夏,愷孫生男(允經),得一曾孫,稍慰。

七月廿三日至千谷家,賀千谷八十壽辰,勾留近旬。千谷壽辰在造賢館,夜飯後脫神,歸紀以詩。[2、3]

11月7日(農曆九月二十八日)病歿于上杭藍溪念廬故居。

——————

[1] 《念廬詩稿•冊八•老蠶集六•四》 [2] 《念廬詩稿•冊八•老蠶集六•三十一》 [2] 《念廬詩稿•冊八•老蠶集六•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