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廬先生墓表 包千谷 风吹过汀江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1079次点击|13次点赞

赞一下

念廬先生墓表[1] 包千谷

距杭城六十里,地屬藍溪,有念廬先生在,即吾老友丘荷公也。卒後二年,伯芾以所作《墓誌銘》來。知予與公[2]交最久知最深,囑加商榷。予耄倦失明,烏能為役?公行述,客歲伯芾自榕城旋里,予已具告。今讀《誌銘》,剴切詳明,已足為公重。然予最重公者三:一,興學育才;二,表彰節義;三,留心民瘼。皆有關人心世道。興學:不但創辦師範、立本、明強也,即縣立中學亦大得力。琴崗小學辛亥被燬,次年僉議恢復。時公在議會,力主升辦中學,派旅省學子歸議籌備,並提議裁省垣冗校,將款撥給各縣立中學,力期教育普及。後中學費絀,至潮募助。群以嵗捐難繼,公以培材需亟,力勸將紙捐餘款購店,歲租提充,議遂定。他如創辦汀龍小學,猶小也。表彰節義:不但校編《天潮》、《燼餘》二集也,對於[3]寧化李寒支《史感》、《物感》,永定熊素園《文鈔》,摭拾[4]蠹餘,嚴加校正,序歸付印。後應長汀聘修縣志,復搜集隆武墜緒,編成《南明汀史》,惜未隨志付印。最初,辛亥邑中光復,遇害[5]烈士。時在南京,報告中央電省派員昭雪,卒得建祠城東,亦其一也。至於留心民瘼,不但收回紙捐,減稅過半;某部駐汕設局籌餉,賴[6]以裁撤。陳炯明聘,不就,然弊害必告。其最關地方痛苦者,汀屬八邑,派種罌粟,即力電李鳳翔師長,乃寢。光復初,歷任省議會議員,抗直廉介;議增旅費,力主從緩,《群報》蘇眇公稱為“上杭選舉之公道”。時南北交訌,軍閥驕橫自恣,潰軍則四竄騷擾,所作歌詠,憂時感事,慷慨激昂,深得杜陵遺響。所著詩文豪氣盤空,雖天性使然,而逰歷朋交亦多得力。留學北上時,抵京見宮闕之壯,沿途遍歷名山大川。復游贛,過徐孺子墓;過南都,拜孝陵,弔血漬亭碑;游西湖,謁岳王墓:皆有題詠。遊京過滬,遍觀報館、書坊及諸工廠,或投社論,或購新書。朋交,以得倉海君益最多,繼則南社陳巢南、議會林西園,皆群相推重。二十年前,友人曾作啟募印《念廬文集》,未果。七十弧辰,予勸將友贈款選刻《念廬詩文》若干卷,公以鑑定為難,不如夠田贈入明強,永作先子朗山公獎學金。嘉惠後學,老而彌篤。丁亥,運河水災,藍溪最慘,安仁舊址蕩盡。除請勘賑外,再函外募,恢復明強,並設救濟會,分賑災黎,事皆卓卓共見者。予與公交聯三世,同事數十年。諸多教益,别後猶互相砥礪。年八十時[7],辱承作傳徴集詩文,屆期[8]躋堂聯歡話舊達十晨夕。歸僅五[9]十餘日,竟卒。余[10]長三齡,反居後死。讀誌銘後[11],間有未備者,爰補此表,以誌高山之仰云。

時[12]一九五二年霜降前一日,東溪遯叟包一琪口撰。

[校註]

[1] 本文原附於《念廬文存》。本文又刊於包應欽、包應森編校《包千谷詩文選》,第314-316頁,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版。

[2] 公——原稿作“父”,誤;《包千谷詩文選》作“公”,據此改。

[3] 於——《包千谷詩文選》闕如。

[4] 摭拾——《包千谷詩文選》作“亦摭檢”。

[5] 遇害——《包千谷詩文選》作“有遇害”。

[6] 賴——《包千谷詩文選》作“亦賴”。

[7] 時——《包千谷詩文選》闕如。

[8] 期——《包千谷詩文選》作“時”。

[9] 五——原稿作“二”,誤;《包千谷詩文選》作“五”,據此改。

[10] 余——《包千谷詩文選》作“予”。

[11] 後——《包千谷詩文選》闕如。

[12] 時——《包千谷詩文選》闕如。